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文档序号:40819868发布日期:2025-02-06 16:55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背景技术:

1、锂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被广泛应用。目前,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大多数是因为锂电池的热失控引起的,其中最一开始是从单体锂电池因为温度升高而没有及时的散热,进而蔓延到其他单元锂电池,最后是整个电池包发生热失控,形成新能源汽车的自燃,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为降低新能源汽车自燃发生的风险,需要对锂电池包进行及时的散热。

2、现有技术中对锂电池包的散热大多数采用隔热或者液体冷却的方式,当单体锂电池的温度升高时,通过增加隔热板确实有暂时达到热失控进一步蔓延的风险,但是因为热量没有及时的散失,会在当前的模组中蔓延,热量进一步上升,最终还会蔓延到其他的模组,最后是整个锂电池包温度升高,发生热失控;液体冷却是在现有锂电池包的基础上,在其上方或者下方安装液冷板,板内布置不同形状的液冷管道,通过冷却液的流动,锂电池的温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冷却,但液冷板占有一定的空间,液冷板的铺设有限,所以导致锂电池包的冷却不均匀,单体锂电池之间也会发生热传播,增加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风险。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在有限空间铺设合理的液冷板并使冷却液循环的锂电池包液冷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具有循环冷却、占用空间小、单体电池冷却效果更好、安全等优点。

2、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

3、所述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包括若干层上倒梯形液冷板,上倒梯形液冷板内设有若干块上冷凝板;若干层上倒梯形液冷板的宽度相同,长度方向上,其一端对齐,该端为对齐端,另一端从上到下逐渐缩短,该端为阶梯端;相邻的上倒梯形液冷板之间在对齐端通过上导通管道连通,最上层的上倒梯形液冷板在阶梯端设有冷却液进口。

4、所述下梯形液冷装置包括若干层下梯形液冷板,下梯形液冷板内设有若干块下冷凝板,若干层下梯形液冷板的宽度相同,长度方向上,其一端对齐,该端为对齐端,另一端从上到下逐渐延长,该端为阶梯端,相邻的下梯形液冷板之间在对齐端通过下导通管道连通,最底层的下梯形液冷板在阶梯端设有冷却液出口。

5、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上下互补设置,单体锂电池置于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之间,呈梯式型摆放,其上端与上倒梯形液冷装置接触。下端与下梯形液冷装置接触,单体锂电池之间会形成高度差;上倒梯形液冷板通过连接管道与对应的下梯形液冷板在阶梯端相连通,连接管道将相邻的单体锂电池隔开。

6、优选的,所述上倒梯形液冷板阶梯端下方设有上导通口,连接管道的上端与上导通口相连通;下梯形液冷板阶梯端的上方设有下导通口,连接管道的下端与下导通口相连通。

7、优选的,每层上倒梯形液冷板内的若干块上冷凝板规格相同,且平行设置,但层与层之间规格不同。

8、优选的,所述下梯形液冷板内的若干块下冷凝板规格相同,且平行设置,但层与层之间规格不同。

9、优选的,冷却液从最上层上倒梯形液冷板的冷却液进口进入,通过上导通管道流入到下一层的上倒梯形液冷板中并向阶梯端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单体锂电池的上端得到冷却。

10、优选的,冷却液从上倒梯形液冷板阶梯端通过连接管道流入对应下梯形液冷板的阶梯端,每层上倒梯形液冷板的冷却液只会流入到相应的下梯形液冷板内。

11、优选的,最底层的下梯形液冷板内的冷却液从冷却液出口流出。

12、本发明的优点:

13、本发明设计出一种错式锂电池包的双梯形液冷装置,单元锂电池可以得到多处冷却,同时冷却液在有限空间中通过液冷板实现循环流动,并且在冷凝板的作用下,使冷却液一直可以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双梯形液冷板的设计防止冷却液泄流影响锂电池的正常工作,并且单元锂电池可以自由更换。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包括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上下互补设置,单体锂电池置于上倒梯形液冷装置和下梯形液冷装置之间,呈梯式型摆放,其上端与上倒梯形液冷装置接触,下端与下梯形液冷装置接触,单体锂电池之间会形成高度差;上倒梯形液冷板通过连接管道与对应的下梯形液冷板在阶梯端相连通,连接管道将相邻的单体锂电池隔开。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包液冷装置,具有循环冷却、占用空间小、单体电池冷却效果更好、安全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徐加伟,周宁,陈柯源,黄维秋,袁雄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5/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