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及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4660发布日期:2025-01-24 21:01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及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通道散热,内部散热通道呈波浪线形,通道隔层每隔一定长度布置缺口形成二次分支,通道隔层高度小于散热通道整体高度。二次分支通路以及微流道上方的开放空间,促进了冷却介质混合,从而改善了传热。


背景技术:

1、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传统的散热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微流道作为散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应用,当前已经有包含多种截面形状及内置插件等形式的优化方案,这些优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散热能力,但也带来了压降的提高,加重了系统负担,且微流道内部温度分布不均的缺点同样限制了微流道散热器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针对现有微流道结构的换热能力较低且内部温度分布不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波浪形微流道散热结构设计。所设计的微流道整体呈波浪形,通道隔板布置缺口且沿通道方向缺口密集程度增加,通道隔板高度小于整体高度。

2、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包括在散热通道内形成单条微流道的隔板,所述隔板通过布置缺口形成二次分支结构。

4、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呈波浪形,使流经的冷却介质形成迪恩涡。

5、进一步的,波浪线形状通过方程式y=a·sin(b·x)确定,其中y为轮廓的竖向坐标,x为轮廓的横向坐标,起点为坐标原点;a,b为曲线的放大系数。

6、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高度小于散热通道整体高度,在顶部形成开放空间促进冷却介质混合。

7、进一步的,沿散热通道方向随着靠近出口位置隔板上的缺口,即二次分支逐渐密集,以适应微流道末端温度的升高。

8、进一步的,通过调整缺口的宽度d和夹角θ,实现散热与功耗的平衡;d的取值范围为1~2mm,θ的取值范围为25~90°。

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采用上述的微流道散热结构。

10、区别于现有的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1、与普通的直线型微流道相比,波浪形微流道能够产生类似迪恩涡的效果,增强单条微流道的流动混合。二次分支结构对流动的冷却介质产生切割效果,在缺口处产生再循环区域。通道隔板高度小于整体高度,在通道上方形成开放空间,增强整个通道的流动混合。流动混合的增强提高了局部换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通过改变二次分支缺口的宽度和角度,实现散热和功耗的平衡。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散热通道内形成单条微流道的隔板,所述隔板通过布置缺口形成二次分支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呈波浪形,使流经的冷却介质形成迪恩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波浪线形状通过方程式y=a·sin(b·x)确定,其中y为轮廓的竖向坐标,x为轮廓的横向坐标,起点为坐标原点;a,b为曲线的放大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高度小于散热通道整体高度,在顶部形成开放空间促进冷却介质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散热通道方向随着靠近出口位置隔板上的缺口,即二次分支逐渐密集,以适应微流道末端温度的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微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调整缺口的宽度d和夹角θ,实现散热与功耗的平衡;d的取值范围为1~2mm,θ的取值范围为25~90°。

7.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微流道散热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针对当前微流道散热系统效率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二次分支的散热结构,内部散热通道呈波浪线形,通道隔层每隔一定长度布置缺口形成二次分支,通道隔层高度小于散热通道整体高度。二次分支和通道隔层高度较低的设计,促进了冷却介质的混合,提高了微流道内的换热强度,通过改变相关设计参数实现传热和压降的平衡。

技术研发人员:苏中方,何乃龙,周玮琦,潘江涌,沈忠文,张跃渊,宥抟睿,张宇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5/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