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增强型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32494发布日期:2025-04-15 15:48阅读:5来源:国知局
散热增强型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容器,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已经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但随着汽车领域对功率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薄膜电容器的耐电流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在目前的技术方案中,薄膜电容器的底部常设为冷却面,而由于电容器芯子的两个极板分别位于其两端,两个引出电极由两个端面直接引出,使得有一引出电极距离电容器底部的冷却面较远从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薄膜电容器的耐电流能力。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包括:

3、壳体,其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壳体一侧侧壁为冷却面;

4、至少一个电容器芯子,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容器芯子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靠近所述冷却面设置;

5、引出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引出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上,且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并引出于所述壳体外;

6、绝缘薄膜,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层叠的区域之间。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增强型电容器,包括壳体、至少一个电容器芯子、引出电极以及绝缘薄膜,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且其一侧侧壁为冷却面,电容器芯子设置于容纳腔内,且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靠近冷却面设置;引出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连接于第一端面上且引出于壳体外,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二端面上,且延伸至第一电极与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并引出于壳体外。由此,使得第二电极经过冷却面后再引出于壳体外,提高了第二电极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薄膜电容器的耐电流能力。

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9、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面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焊接口,所述第一焊接口的边缘沿其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端面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焊接口,所述第二焊接口的边缘沿其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第二焊接部。

10、可选地,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具有朝向所述电容器芯子弯折的弯折部。

11、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由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凹陷深度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适配;所述第二电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向所述第二端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凹陷深度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适配。

12、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面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

13、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焊接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

14、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端面对应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口,且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口错开设置。

15、可选地,所述电容器芯子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电容器芯子阵列式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

16、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相邻四个所述电容器芯子之间的间隙对应设置。

17、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由所述电容器芯子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面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焊接口,所述第一焊接口的边缘沿其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端面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焊接口,所述第二焊接口的边缘沿其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第二焊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具有朝向所述电容器芯子弯折的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由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向所述第一端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凹陷深度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适配;所述第二电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向所述第二端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凹陷深度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深度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面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焊接口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端面对应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口,且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口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芯子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电容器芯子阵列式排布于所述容纳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相邻四个所述电容器芯子之间的间隙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由所述电容器芯子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增强型电容器,包括:壳体,其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壳体一侧侧壁为冷却面;至少一个电容器芯子,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容器芯子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靠近所述冷却面设置;引出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引出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上,且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并引出于所述壳体外;绝缘薄膜,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层叠的区域之间。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薄膜电容器的耐电流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邱圣忠,郭乐强,陈渊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403
技术公布日:2025/4/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