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9295发布日期:2025-01-10 18:45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装配,特别涉及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


背景技术:

1、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通常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在使用过程中,主机箱一般要接上多根外接线束,且为了线束与机箱连接的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固定约束;

2、现有的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在使用时,通常使用扎带对线束进行捆扎固定,在新添加线束或对线束更换时,为了避免散乱,需根据使用情况剪开扎带重新整理线束,或直接使用多个扎带将新的线束与其余线束固定在一起,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多个线束捆扎在一起,后续找寻较为困难,且扎带只能对线与线之间进行绑扎束缚,难以将线束固定在合适位置,可能出现拉扯一根连接线时,将其余线缆也一同拽下,连接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包括计算机机箱本体,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接口处连接有若干根线束本体,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约束组件;

4、所述约束组件包括支撑螺纹杆,所述支撑螺纹杆通过安装螺栓安装在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靠近线束本体的位置,所述支撑螺纹杆的外圈滑动安装有若干与线束本体数量互相匹配的活动块,所述支撑螺纹杆的外圈且位于每个活动块的上下端位置均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一,所述活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螺纹杆,所述调节螺纹杆的外圈靠两侧位置均活动安装有约束夹块,且两个约束夹块位于线束本体的外圈。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螺纹杆的外圈且位于两个约束夹块互相远离的一侧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二,且两个调节螺母二分别与两个约束夹块远离线束本体的一侧贴合。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约束夹块的内侧与线束本体的外圈贴合,且约束夹块与线束本体的贴合处设置有橡胶咬齿。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约束夹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软套,且线束本体位于两个限位软套的内侧,所述限位软套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根防折杆。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其中一个所述限位软套远离线束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卡框,且卡框为透明设置。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约束组件配合线束本体,在线束连接时,通过若干约束夹块对依次对多根线束进行固定的方式,非通过扎带捆扎,便于拆卸调整,且通过设置的调节螺母一、活动块配合约束夹块,便于根据线束本体的实际根数,对约束夹块的数量与位置进行调整,使用灵活性较高;

11、通过设置限位软套、防折杆配合约束夹块,在线束本体固定后,通过限位软套对固定后线束本体的弯折的角度进行限位,防止线束本体过度弯折损坏,且多个线束本体非绑扎在一起,避免受到意外拉扯时,将多根线束本体一同拽下,便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包括计算机机箱本体(1),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1)的前端接口处连接有若干根线束本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约束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纹杆(6)的外圈且位于两个约束夹块(7)互相远离的一侧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二(9),且两个调节螺母二(9)分别与两个约束夹块(7)远离线束本体(8)的一侧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夹块(7)的内侧与线束本体(8)的外圈贴合,且约束夹块(7)与线束本体(8)的贴合处设置有橡胶咬齿(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夹块(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限位软套(11),且线束本体(8)位于两个限位软套(11)的内侧,所述限位软套(1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根防折杆(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限位软套(11)远离线束本体(8)的一侧设置有卡框(13),且卡框(13)为透明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涉及计算机装配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机箱本体,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接口处连接有若干根线束本体,所述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约束组件,所述约束组件包括支撑螺纹杆,所述支撑螺纹杆通过安装螺栓安装在计算机机箱本体的前端靠近线束本体的位置,通过约束组件,非通过扎带捆扎,便于拆卸调整,使用灵活性较高,避免受到意外拉扯时,将多根线束本体一同拽下,便于提高连接稳定性,解决了传统计算机装配用束线结构在使用时多个线束捆扎在一起,后续找寻较为困难,难以将线束固定在合适位置,可能出现拉扯一根连接线时,将其余线缆也一同拽下,连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郝森林,王楠,白建芳,王亮,赵丽丽,田治瑞,刘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鑫
技术研发日:20240429
技术公布日:202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