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硅片加工,具体为一种变距寻边组件。
背景技术:
1、硅是由石英砂所精练出来的,硅片便是硅元素加以纯化,接着是将这些纯硅制成硅晶棒,成为制造集成电路的石英半导体的材料,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硅片作为半导体等电子产品的主要衬底材料被广泛应用。
2、硅片加工过程中,需要用转运装置将硅片在不同加工工艺之间转运,不同工艺环节中,对硅片之间间距的要求存在不同,现有技术中,对于硅片间距的调整一般通过设置在龙门架上的转料吸嘴来实现,转料吸嘴在工艺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活动(包括升降运动、平移等),运动轨迹和结构均十分复杂,长时间的变距,会使变距的精准度下降,导致芯片转移出现偏移,并且转运过程中进行变距,容易导致芯片晃动,甚至掉落。
3、有鉴于此,亟需一种变距寻边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以下技术结构解决此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变距模组以及驱动件,所述变距模组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于底座上的载座,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载座相互靠近或远离。
4、进一步特征在于,
5、所述变距模组设置有多个。
6、多个所述变距模组的载座呈直线分布。
7、所述驱动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皮带以及电机,所述从动轮与电机分别设置于载座的两端,所述主动轮设置于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皮带套设于从动轮和主动轮上,所述皮带形成互相平行的上侧皮带与下侧皮带;
8、多个所述变距模组中同一侧的载座与上侧皮带连接,多个所述变距模组中另一侧的载座与下侧皮带连接。
9、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载座的底部设置有卡设于滑轨上的滑块。
10、所述载座的顶部设置有载台。
11、所述载台的两侧均设置有输送带组件,所述载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输送带组件同步运动的动力组件。
12、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槽型光耦,其中一个所述载座上设置有光电挡片。
13、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槽型光耦滑动设置于滑槽内。
14、所述载台的一端设置红外传感器。
15、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6、使用时,通过驱动件将两个载座的间距调整至与上游工艺硅片间距一致,当上游工艺硅片输送至两个载座上后,驱动件驱动两个载座移动,调整两个载座之间的间距与下游工艺所需的硅片间距一致,然后将两个载座上的硅片输送至下游工艺,从而完成对硅片间距的调整,使满足不同工艺的加工,结构简单且稳定,减少了硅片变距过程中掉落的情况。
1.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变距模组以及驱动件,所述变距模组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于底座上的载座(1),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载座(1)相互靠近或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模组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变距模组的载座(1)呈直线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主动轮(2)、从动轮(3)、皮带(4)以及电机(5),所述从动轮(3)与电机(5)分别设置于载座(1)的两端,所述主动轮(2)设置于电机(5)的输出端,所述皮带(4)套设于从动轮(3)和主动轮(2)上,所述皮带(4)形成互相平行的上侧皮带与下侧皮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6),所述载座(1)的底部设置有卡设于滑轨(6)上的滑块(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座(1)的顶部设置有载台(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11)的两侧均设置有输送带组件(13),所述载座(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输送带组件(13)同步运动的动力组件(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槽型光耦(7),其中一个所述载座(1)上设置有光电挡片(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槽(9),所述槽型光耦(7)滑动设置于滑槽(9)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距寻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11)的一端设置有红外传感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