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池,具体涉及电芯及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动力电池在车辆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快充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降低电芯内部的电阻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2、目前大多数的电芯内部极组和装配主体之间还需要通过转接片连接,双向实现充电和放电的循环。
3、现有的连接片设计基本只能满足常规的低倍率电池使用,一旦提升快充需求后,往往连接片处是电芯内部结构件最大的过电流能力瓶颈,导致电芯内部装配主体和极耳连接处发热量变大,局部温升变高,影响电池的性能,无法提升快充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芯及动力装置,以解决如何通过连接片的结构设计降低接触内阻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装配主体、极组和连接片。装配主体设有极柱;极组设有极耳;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极柱之间焊接并形成第一焊印,第二连接部与极耳焊接并形成第二焊印;连接片的内阻为r,单位为mω,满足:
3、,
4、0.005mω≤r≤0.05mω,
5、其中,ρ为连接片的材料的电阻率,单位为ω·m;w为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单位为mm;t为连接片的厚度,单位为mm;
6、装配主体包括盖板,l为第一焊印的中心与第二焊印的中心沿盖板的长度方向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
7、或,装配主体包括壳体,l为第一焊印的中心与第二焊印的中心沿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
8、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芯,其中,装配主体上设置极柱,极组上设置极耳,连接片位于装配主体和极组之间,用于将极柱和极耳焊接,实现电导通。通过上述的参数及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得出连接片的内阻r,并通过改变ρ、l、w以及t这几个参数,将连接片的内阻r控制在0.005mω至0.05mω的范围内,能够实现降低电芯内阻,达到提升电池快充能力的目的。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10mm≤l≤60mm。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装配主体的总长度为l1,单位为mm,满足:0.2≤l/l1≤0.45,70 mm≤l1≤500mm。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的宽度w满足:16 mm≤w≤75 mm。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装配主体的总宽度为w1,单位为mm,还满足:0.5≤w/w1≤0.9,20mm≤w1≤80mm。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片的厚度t满足:0.5mm≤t≤3.5mm。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片的材料为铜,连接片的内阻r满足:0.01mω≤r≤0.03mω。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片的材料为铝,连接片的内阻r满足:0.01mω≤r≤0.035mω。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为u型结构,第二连接部形成两个极耳连接部,每个极耳连接部与一个极耳对应焊接形成第二焊印,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一个极组与每个极柱对应设有两个极耳,极组设置一个,每个极柱通过一个连接片与对应的两个极耳连接;或,极组设置两个,每个极柱通过两个连接片与对应的四个极耳连接。
17、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包括以上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电芯。
18、有益效果:因为动力装置包括电芯,具有与电芯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10mm≤l≤6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主体的总长度为l1,单位为mm,满足:0.2≤l/l1≤0.45,70 mm≤l1≤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w满足:16mm≤w≤7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主体的总宽度为w1,单位为mm,还满足:0.5≤w/w1≤0.9,20mm≤w1≤8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厚度t满足:0.5mm≤t≤3.5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材料为铜,所述连接片的内阻r满足:0.01mω≤r≤0.03m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的材料为铝,所述连接片的内阻r满足:0.01mω≤r≤0.035mω。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u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两个极耳连接部,每个所述极耳连接部与一个所述极耳对应焊接形成所述第二焊印;
10.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