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440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转换开关。
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电转换开关,该转换开关包括骨架,该骨架上具有一条轴线和围绕该轴线的内周缘;多个固定的转换触片,基本上围绕着该周缘而设置;转换部件,被支承在该骨架内以便围绕所述轴线旋转运动;和可动的转换触件,装载在所述转换部件上以便随同其作旋转运动;和可动的转换触件,装载在所述转换部件上以便随同其作旋转运动,从而使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之一与其他转换触片有选择地导通,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具有两个导电端部,各导电端部被径向向外地弹性偏置,从而与相应的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形成导电接触。
可动的转换触件的两个导电端部最好对称地相对于该轴线对称地相对设置。
更为有利的是,该可动的转换触件基本上是直形。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可动的转换触件由形成相应的该端部的两个端部部件和一个中间部件所构成,该中间部件是导电的,并以其相对的两个端部与相应的该端部部件相导通。
更为有利的是,该中间部件基本上是刚性的,该可动的转换触件还包括在该两个端部部件之间对其相对的两个端部起作用的弹簧件。
在特定结构情况下,该中间部件形成穿过该转换部件的径向延伸沟道并具有两个端部,从而可滑动地承受相应的该端部部件。
在更特定的结构情况下,各所述端部部件由金属条形成,该金属条被弯折以便在该沟道的相对侧壁之间对沟道的相应端部共同地起弹性作用。
使该电转换开关还包括转换定位装置以便限定该转换部件的多个转换位置是有益的。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转换定位装置可与该转换部件一起运动并且具有一个顶靠住该骨架的内周缘的弹性偏置的端部,沿着该周缘形成有一系列凹槽以便稳定地嵌置所述端部,从而限定各转换位置。
该转换定位装置最好包括两个基本上径向对置的端部部件,各端部部件形成相应的所述端部,该转换定位装置还包括一个在两个端部部件之间、对其相对两端共同起作用的弹簧件。
在特定结构情况下,该转换部件具有径向延伸的沟道,该沟道的两个相对端可滑动地承接相应的该端部部件,并且该沟道内容纳该弹簧件。
所述两个沟道最好其中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上并且两者处于同一平面。
该骨架最好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分构成,该第一部分呈罐形并设有内周缘,而该第二部分紧靠该第一部分设置。
在优选的结构情况下,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由倒U形的金属条形成,该倒U形金属条具有内翼条和外翼条,并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分的边缘上,该内翼条设在该内周缘上,而该外翼条穿过形成在该边缘内的一个通道以便使该金属条定位。
该通道的内侧最好具有共同延伸的沟槽。
至少一个该固定的转换触片最好借助紧靠该第一骨架部分的该第二骨架部件来保持定位。
在特定结构情况,该第一骨架部分是底座,而该第二骨架部分是顶盖,该顶盖具有中心孔口,该转换部件的操纵杆即从该中心孔口伸出去。
在一种应用情况下,该电转换开关为单刀多掷选择开关。
以下通过仅仅是举例并参照附图的方式以便对本发明进行较具体的描述。附图包括

图1是本发明的电转换开关的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电转换开关的仰视透视图;
图3是图1的电转换开关的部件分解的俯视透视图;
图4是图1的电转换开关通过Ⅳ-Ⅳ线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电转换开关通过Ⅴ-Ⅴ线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图4的电转换开关通过Ⅵ-Ⅵ线的平面剖视图;和图7是图4的电转换开关通过Ⅶ-Ⅶ线的平面剖视图。
在图1至图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电转换开关10,该电转换开关10包括由罐形底座12构成的骨架11和盖住该底座12的顶盖13。该电转换开关10还包括转换部件14,该转换部件14被支承起来以便绕着处于骨架11中的轴线而旋转运动。
该电转换开关10具有六个固定的转换触片20至25,它们按照一定间隔围绕底座12的周壁19的内侧的上半部分而设置。周壁19的内侧形成了骨架11的内周缘。第一转换触片20由沿着周壁19的内侧延伸约120°范围的拱形铜条26所形成。铜条26的两端各具有突缘27,该突缘27被折迭成径向向外延伸。这两个突缘27被用以装设在底座12的边缘29上所形成的相应的浅切口28之中,从而使铜条26被定位。该切口28之一的深度更深一些,以便还容纳一个承载螺钉端缘30。
其余的五个转换触片21至25按30°的有规律间隔沿着底座12的周壁在大约120°的范围设置。固定的转换触片21由一个具有角度的承载螺钉端缘31形成,它设置在底座12的边缘29的一个浅切口32上并径向地朝内延伸。另外四个转换触片22至25完全相同,它们分别由倒立的U形铜条33形成,并被架设在底座12的边缘29上。各铜条33具有一个垂直内翼条33A、一个垂直外翼条33C和一个联接这两翼条的水平顶部33B。内翼条33被安置在底座12的周壁19的内侧,而水平顶部33B被安置在底座12的边缘29上的浅切口34之中。
边缘29在形成各切口28、32和34的各部位上按照径向相外的方向都将厚度加厚了。在各切口34处,边缘29的外侧具有一个垂直槽35,该垂直槽35通过边缘29的加厚部分而延伸。槽35的上端与切口34的上端相结合,它与该槽35的底部的宽度相同。槽35的径向向外的一侧由于在该槽35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着的向内延伸部分35A的存在,因而变得较狭窄,这样就在该槽外侧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延伸的狭槽的垂直通道。各转换触片22至25的外翼条33C从上面向下合适地插入到设在一对相对着的延伸部分35A之后方的相应通道35中。该通道35及相应的延伸部分35A用于将相应的转换触片33按垂直方位而定位。转换触片33的最低端露出在边缘29的加厚部分的下方,以便进行导电连接。
再参看图4及5,转换部件14具有本体15和由该主体向上竖立的整体形的中心操纵杆。该本体15设置在电转换开关的骨架11之中,杆16则穿过顶盖13的中心孔口13A向上延伸。本体15相对于杆16径向延伸,本体上设有处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并共同延伸的上沟道17和下沟18。上沟道17用以容纳电转换开关10的可动的转换接触组件37,而下沟道18容纳用于限定六个可靠的转换位置的定位装置38。
再参阅图6,可动的转换接触组件37由一个基本上刚硬的U形截面的铜质沟道部件39、一对可滑动地装设在该沟道部件39的相对两端的径向对置的接触部件40、以及装设在该沟道部件39内并处在该一对接触部件40之间而起作用的圈簧41。沟道部件39合适地设置在转换部件本体15的上沟道17之中,并且由一对对置着的整体形凸片42将其紧固就位,该对凸片42则与形成在沟道17的相对的两壁上的相应的凹口43相嵌合(如图6所明确显示的那样)。各接触部件40由弯曲成U形的铜条形成,它的一个翼条40A被弯折成指向其另一翼条40B。弯折的翼条40A为圈簧41提供了一个供顶抵用的底面,从而使圈簧41推顶着接触部件40,而接触部件40的弯曲头部40C朝高着外部。两个翼条40A和40B被设置成在沟道部件39内受到侧向弹力,从而确保能与沟道39的相对两壁之间有良好的平面性的电接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具有弹性伸缩性能的直接而连续的导电装置。应注意到,圈簧41本身也是导电的。
在这种装配情况下,可动转换接触组件37与各固定的转换触片20至25在底座12的周壁19上位处在同一高度。接触部件40的弯曲头部40C在圈簧41的作用下与转换触片20接触,并与其余的五个转换触片21至25中的任何一个分别有选择地接触,以便使其在电转换开关10处在接通(ON)位置时导通(如图6中所明显显示)。
再转到对转换定位装置38(并参看图7)进行叙述,该转换定位装置包括一对可滑动地装容在转换部件本体15上的下沟道18内的两个相对端之间的、径向对置的加强块44。各加强块44具有朝着的圆形端44A和朝后延伸出的柱头44B。两个加强块44背对背设置,并被一个嵌置在各柱头44B之间的圈簧45加以弹性地偏置成互相离开的状态。转换定位装置38还包括沿着底座12的周壁19的内侧的下半部分而设置的12个相同而对称的V形凹槽46。
在这种装配情况下,转换部件14的下沟道18与各凹槽46形成的环处在同一高度,而加强块44与这些凹槽46相嵌合。由于加强块44是被顶在凹槽46上而偏置的,它们将受到圈簧45的作用力而与对称地相对着的任何一对凹槽46相嵌合(这种嵌合作用始终是完全对称的)从而,按照稳定可靠的、有规律的圆周角度而限定转换部件14的位置。十分显然,12个凹槽46为电转换开关10提供了六个稳定的等圆周角的转换位置。当转换部件14由一个转换位置转换下一位置时,加强块44就直接嵌入相邻的凹槽46之中。
如图6所充分显示的那样,固定的转换触片20延伸过五个整体的凹槽46,并使得该转换触片20的两个相对端上的凸片28分别就位在例如第一和第五凹槽46之上。其余的各固定的转换触片21至25就位于一个相应的凹槽46之上。而位于转换触片20的一端与转换触片21之间、或转换触片20的相对端与转换触片25之间的那个凹槽46,它的上面则不具有任何转换触片。这两个凹槽46规定转换开关10的“断开”(OFF)位置。
电转换开关骨架的底座12上具有一对在径向上对称设置的整体的管状支柱36,用螺杆穿过该管状支柱36可将电转换开关进行固定。顶盖13具有与底座12的边缘29的轮廓相适应的外周轮廓,借助于三个穿过该顶盖13和该边缘29的加厚部分的铆钉47,将顶盖13固定至底座12上。各切口28、32和34的下凹深度都正好足以容纳装设在其上的各固定的转换触片20上的那些部位的厚度,从而使得当顶盖13与底座12相紧固时就可以将转换触片20至25保持就位。铆钉47还穿过转换触片20的凸缘27、端缘30和转换触片21(端缘31)而起固定作用。
电转换开关10是一种单刀六掷式的选择开关。
可动的转换接触组件37和转换定位装置38具有很类似的总体构造,即具备一对受到弹性力偏置而分开的相对的两端。可以看到,由于利用了具有基本上同种总体构造的单一组件即可同时达到导电和转换定位这两种功能,这是通过使该组件由一端至另一端选择性地导通以及通过在各定位凹槽之中设置转换触件而实现的。
以上仅仅是以举例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及变形都可由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加以实现,但是它们都不可能超出本申请权利要求书规定的本发明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该骨架上具有一条轴线和围绕该轴线的内周缘;多个固定的转换触片,基本上围绕着该周缘而设置;转换部件,被支承在该骨架内以便围绕所述轴线旋转运动;和可动的转换触件,装载在所述转换部件上以便随同其作旋转运动,从而使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之一与其他转换触片有选择地导通,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具有两个导电端部,各导电端部被径向向外地弹性偏置,从而与相应的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形成导电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的两个导电端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基本上径向相对地进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基本上是直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由形成相应的所述端部的两个端部件和一个中间部件所构成,该中间部件是导电的,并且其相对着的两个端部与相应的所述端部部件相导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基本上是刚性的,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还包括一个在所述两个端部部件之间、并对其相对的两个端部共同地起作用的弹簧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形成穿过该转换部件的径向延伸沟道,并且具有两个端部,从而可滑动地容纳相应的所述端部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部部件由金属条形成,该金属条被弯折以便在所述沟道的相对侧壁之间对该沟道的相应端部共同起弹性作用。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转换部件的多个转换位置的转换定位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定位装置可与所述转换部件一起运动,并且具有一个顶靠住所述骨架的内周缘的弹性偏置的端部,沿着所述周缘形成有一系列的凹槽以便稳定地嵌置所述转换定位装置的所述端部,从而限定所述各转换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定位装置包括两个基本上径向对置的端部部件,各端部部件形成一个相应的所述端部,该转换定位装置还包括一个在该两个端部部件之间对其相对两端起作用的弹簧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具有一个径向延伸沟道,该沟道的相对两端承受相应的所述端部部件,并且在该沟道中容纳所述弹簧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的转换触件由两个形成该可动的转换触件的相应端部的端部部件和径向延伸的导电沟道所构成,该沟道穿过该转换部件,并且该沟道的相对端部可滑动地承受该可动的转换触件的相应的端部部件并与它们相导通,两个沟道中的一个设在另一个之上,并且两个沟道基本上处在同一平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该第一部分呈罐形并形成内周缘,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部分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是由倒U形的金属条所形成,该倒U形的金属条具有内翼条和外翼条,并架设在该第一骨架部分的边缘上,该内翼条设在该内周缘上,而该外翼条穿过形成在该边缘上的一个通道以便使该倒U形金属条定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内侧具有共同延伸的沟槽。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的转换触片借助紧靠该第一骨架部分的该第二骨架部分来保持定位。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分为底座,而所述第二骨架部分为顶盖,所述顶盖具有一个中心孔口,所述转换部件的操纵杆即从该孔口中伸出去。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个单刀多掷选择开关。
全文摘要
电转换开关(10)包括具有一轴线及围绕轴线的内周缘(19)的骨架(11);围绕内周缘(19)而设的多个固定转换触片(20—25);支承在骨架(11)中并绕轴线旋转运动的转换部件(14);和载于转换部件(14)上并与其共同运动、从而使一个固定转换触片(20)与其他固定转换触片(21—25)选择性地导通的可动转换触件(37)。可动转换触件(37)的两个导电端(40)径向向外地弹性偏置,从而与各固定的转换触片(20—25)电接触。
文档编号H01H19/11GK1097897SQ9310851
公开日1995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3年7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6月18日
发明者黄彬 申请人:黄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