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714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学基本电气元件领域的线路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接头内将圆形管状接触元件与绝缘套件予以结合,可达到降低电气回损及适用于不同导线规格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
请参阅

图13所示,目前使用在电线电视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及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等有线电视系统中现有的同轴电缆接头70,其内部结构设有接触片71及绝缘件72,该接触片71为扁平状,当将同轴电缆的芯线插入时,此种非圆形的不规则结构,使芯线与接触片71仅为上下两点的点接触状态,故其接触性较差,其电气回损的损失较大,无法达到高频的需要,尤其是在将有线电视与电话结合时,因电缆线同时要接收电视端观看者所输入的有关讯号,例如要接收观看者所选择的电视节目与选择的电视购物项目等,以及要提供电话铃声的电流,这时芯线所承受的电流则较大,因此现有的同轴电缆接头70,其接触点为点接触,当有较大的电流通过时,容易导致接触不良而产生火花,使传输的讯号及电流无法有效的通过,所以在较大电流供应的电话传输上,无法确实保证良好的品质,存在有造成损坏使用者声誉及损失钱财等的缺陷。
又,为解决上述缺陷,则有利用阻抗匹配的公式Zo=138Elog10(Dd),]]>其设计有圆PIN的结构,其中Zo=阻抗匹配,∈=材质介电常数,D=大圆直径,d=小圆直径;从公式中可得知,圆是最好的阻抗匹配,因扁平状接触片无法算出阻抗匹配,在电视电线系统中,主干线与支线使用不同的同轴电缆,所以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新型同轴电缆接头,使其可解决高频上的阻抗匹配问题与不同电缆的共用性,并可提高同轴电缆接头的高频传输的电气特性实有必要。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同轴电缆接头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改进。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同轴电缆接头的弊端,本设计人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使其接触元件利用片状材料卷曲而成,该接触元件的两端并未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狭槽,而在相对的对边亦开设有未连接的狭槽,可适用超过直径范围由0.6mm到1.3mm的例如RG59至RG7的芯线,同时可避免材料的疲乏,且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使其绝缘套件可设计为短形结构,可大幅提高电气特性,且可降低电气回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使其在缩小内径部上设有数条细沟,具有扩张的功效,可增加接触效果,且可减少接触阻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包括有一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设有一通道,在该通道内套设有一对绝缘套件,该绝缘套件的中央设有一可供前述同轴电缆的芯线插入的埋头孔,其特征在于该二绝缘套件之间卡置有一管状接触元件,该管状接触元件其至少一端的端部上下方各向内冲制有一方孔,该方孔的一端与接触元件并未断离,进而形成一对相向朝内伸入的斜向部与弧面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中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由片状材料卷曲而成,该接触元件的两端边并未接合在一起,使其形成狭槽,而在该狭槽相对的对边亦沿该接触元件的纵轴方向开设有一避免造成材料疲乏及具有较大弹性空间的未连接的切缝。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中所述的接触元件其一侧边设有一个收缩端,该收缩端由前述的埋头孔与插孔之中穿出,并连接于一电路基板或端子上。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中所述的二绝缘套件其内部套设有一个弹性垫圈,各该绝缘套件的中央设有一个供该接触元件二端插入的插孔。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中所述的二绝缘套件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供接触元件二端插入的短圆筒状的固定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包括设有通道的接头本体,在通道内套设有一对绝缘套件,各该绝缘套件内部分别套设有一个弹性垫圈,该二弹性垫圈的中央设有一插孔,各该插孔之间卡置有一管状接触元件,该管状接触元件其至少一端的端部上下方各向内冲制有一方孔,该方孔的一端与接触元件管体并未断离,进而形成一对相向朝内伸入的斜向部与弧面部,又该接触元件利用片状材料卷曲而成,且该接触元件的两端边并未接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狭槽,而在该狭槽相对的对边亦开设有两条未连接的狭槽;其可适用于直径从0.6mm到1.3mm大范围的同轴电缆的芯线,且因设有狭槽的结构设计,当插入1.2mm-1.3mm的芯线时,该接触元件可朝上下两方张开,进而可避免材料的疲乏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由于其接触元件是利用片状材料卷曲而成,该接触元件的两端并未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狭槽,而在相对的对边亦开设有未连接的狭槽,因此可适用超过直径范围由0.6mm到1.3mm的例如RG59至RG7的芯线,同时可避免材料的疲乏,且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由于其绝缘套件可设计为短形结构,故可大幅提高电气特性,且可降低电气回损;由于其在缩小内径部上设有数条细沟,具有扩张的功效,故可增加接触效果,且可减少接触阻抗。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大幅降低产品的不良品率,及可提高电气特性的优点,且其结构为一种线接触或面接触,而具有电气回损小,适用的芯线范围大,及可通过较大电流的优良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所使用的接触元件是利用片状材料卷曲而成,故可适用于直径范围达到1.3mm同轴电缆芯线,同时可避免材料的疲乏,且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并可解决高频上的阻抗匹配与不同电缆共用性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接触性,容许较大的电流通过,可解决传输时接触不良的问题,不影响电话通话的质量;而且其接触元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可以将接触元件的阻抗匹配降低,使其电气回损损失可减至最低程度,而能够提高电讯传输的质量,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大幅改进,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套件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垫圈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元件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元件在图5中A-A剖面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同轴电缆接头与一同轴电缆连接在一起状态下的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8是直径较小的芯线插入接触元件的弧面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直径较大的芯线插入接触元件的弧面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用的接触元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图。
图13是现有的同轴电缆接头的组合结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主要包括有一接头本体40,该接头本体40外表面中间为一螺帽部43,该螺帽部43的两边分别为螺纹部41、42,另在该接头本体40内设有一通道44,且在该通道44内套设有一对绝缘套件30,该绝缘套件30的外圆周面与通道44相互抵触,且绝缘套件30内部套设有一弹性垫圈35,在二弹性垫圈35间套设有一接触元件20。
其中,该绝缘套件30以塑胶材质制成,其具有绝缘特性佳、增加强度及导引同轴电缆芯线等功效;而该弹性垫圈35则以橡胶或是其它具有高度弹性的软性塑胶材料制成,使其具有高度的伸缩弹性。
请参阅图3、图4所示,该绝缘套件30的前端面31设置有一个埋头孔32,该埋头孔32的孔缘设置有一个倒角33,同时绝缘套件30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凹孔34,该凹孔34的内径及深度略小于弹性垫圈35的外经及长度,同时其内侧壁的前缘设置有若干个向内延伸的凸缘37。该弹性垫圈35可以被挤压进入凹孔34之中,并且其后缘可以被该若干凸缘37卡合,因此使得弹性垫圈35被固定于凹孔34之中。
请参阅图4所示,弹性垫圈35的中央设有一个与埋头孔32同轴线的插孔36,请结合参阅图2所示,该插孔36的直径略小于接触元件20两端的外经,并可供该接触元件20的二端部插置于其中。而且插孔36的孔缘设置有一倒角38,以使该接触元件20的端部可以非常容易地插入于该插孔36之中。
请参阅图5、图6所示,接触元件20概呈管状,其近两端冲制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方孔21,该方孔21的一端与接触元件20管体并未断离,进而形成一对相向朝内伸入的斜向部22,且在该斜向部22的末端设置有一弧面部23;又在其中一对或两对弧面部23上开设有一裂缝线24,其可增加与接触物间的接触面积。
接触元件20利用片状材料所卷曲而成,该接触元件20的两端边相对接合在一起,并保持一间隙,因而形成一狭槽25,而在该狭槽25相对的对边亦沿着接触元件20的纵轴方向开设有一未连接的切缝25a,以使得接触元件20的两端具有可张开的伸缩空间,而能够朝上、下两方张开,其可避免大直径的芯线造成材料的疲乏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可与一同轴电缆50相连接。其中,该同轴电缆50的芯线55由绝缘套件30的埋头孔32之中插入于接触元件20两端部的弧面部23之间,该芯线55插入于弧面部23之后,两斜向部22受芯线55的顶撑而向外张开,而使得接触元件20二端部的直径加大。
因为接触元件20在其二端部的侧边设置有狭槽25及切缝25a,因此其直径具有相当大的变化范围,可适用超过直径1.2mm的芯线,当插入直径为1.2-1.3mm的芯线时,因有狭槽25及切缝25a的结构设计,可使接触元件20的二端部朝上下两方张开,其可避免材料的疲乏,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同时还可以使斜向部22与弧面部23变形量减少,而可维持与芯线55保持呈线接触或者是面接触,并使接触元件20的管体维持圆形截面,而使得该接触元件20具有良好的电气特性,并使其电气回损减少。
再加上接触元件20的二端部插入于弹性垫圈35之中,而使其二端部张开后,可受弹性垫圈35收缩弹力的作用而迅速地回复,所以接触元件20的斜向部22不易产生弹性疲乏的状况,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请同时结合参阅图8、图9所示,当将芯线55插入接触元件20中时其会使两片弧面部23向外张开,亦带动斜向部22也张开;若插入直径较小的芯线时,其结合状态如图8所示;若插入直径较大的芯线时,其结合状态如图9所示;因弧面部23的底部设有V形缺口26及裂缝线24,故使弧面部23与插入的芯线55形成线接触,可以减少接触元件20的阻抗损失。
请参阅图10、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的第二实施例,其为一单端接头的端子,其中,接触元件20a把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元件20的左侧装置取消,同时该接触元件20a的一端设有一收缩端27,在该收缩端27的上面设置有若干个突起部28;而接头本体40a的右端部分设置有一绝缘套件30,而另一端设置有一个绝缘套件30a。接触元件20a可以由绝缘套件30插入于接头本体40a的内部,而其收缩端则从该绝缘套件30a穿过,而延伸到接头本体40a之外,而且收缩端27上面的突起部28为可与绝缘套件30a相卡合,而使该接触元件20a被定位。该第二实施例设有第一实施例的右半段,而另一段则改变为一个插销的构造,而使得该第二实施例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可以串接于电路基板或端子上作为放大器或分配器等等进行使用(如图11所示)。
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的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中所用的二绝缘套件60是以塑胶材料制成,其中央设有一埋头孔61,以供前述的同轴电缆50的芯线55插入,该二绝缘套件60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短圆筒状的固定套62,以供接触元件20的二端插入于其中,而将该接触元件20固定于该接头本体之中。
该第三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绝缘套件60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所使用的绝缘套件30,其虽然不具有弹性垫圈35,使得接触元件20二端部的直径变形幅度较小,从而使其可以适用的电缆芯线55的尺寸范围缩小,但是其结构却较为简化,而能降低成本,同时该绝缘套件60的结构所具有的电气特性较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套件30更为优秀,因此其仍然可以获得相当优良的实用功效。
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低阻抗、低回损及容许较大电流通过的诸多特性,大大地改进了电子电路高频的电气特性,而使整个系统有良好的匹配组合特性,使有线电视与电视电话的结合更为完美。
由以上的数种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大幅降低产品的不良品率,及可提高电气特性的优点,且其结构为一种线接触或面接触,而具有电气回损小,适用的芯线范围大(0.6-1.3mm),及可通过较大电流的优良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包括有一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设有一通道,在该通道内套设有一对绝缘套件,该绝缘套件的中央设有一可供前述同轴电缆的芯线插入的埋头孔,其特征在于该二绝缘套件之间卡置有一管状接触元件,该管状接触元件其至少一端的端部上下方各向内冲制有一方孔,该方孔的一端与接触元件并未断离,进而形成一对相向朝内伸入的斜向部与弧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元件其由片状材料卷曲而成,该接触元件的两端边并未接合在一起,使其形成狭槽,而在该狭槽相对的对边亦沿该接触元件的纵轴方向开设有一避免造成材料疲乏及具有较大弹性空间的未连接的切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元件其一侧边设有一个收缩端,该收缩端由前述的埋头孔与插孔之中穿出,并连接于一电路基板或端子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绝缘套件其内部套设有一个弹性垫圈,各该绝缘套件的中央设有一个供该接触元件二端插入的插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绝缘套件其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供接触元件二端插入的短圆筒状的固定套。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结构的同轴电缆接头,其包括设有通道的接头本体,通道内套设有一对绝缘套件,绝缘套件中央设有同轴电缆芯线插入的埋头孔,二绝缘套件间卡置有管状接触元件,其至少一端部上下方向内冲有方孔,方孔一端与接触元件末断离形成一对朝内伸入的斜向部与弧面部;接触元件用片状材料卷曲而成,两端边未接合一起形成狭槽,狭槽对边设有两条未连接狭槽。其适用于大范围直径同轴电缆芯线,插入芯线时接触元件朝上下张开,可避免材料疲乏并具有较大弹性空间。
文档编号H01R4/48GK2309652SQ9720243
公开日1999年3月3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20日
发明者蓝振顺, 翁胜嘉 申请人:蓝振顺, 翁胜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