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14682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包括电源壳体和若干电池单元,电源壳体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减震框体,减震框体和电源壳体的底部之间设有减震弹簧,电池单元设置在减震框体上,减震框体的下部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热片,散热片与减震框体转动连接,电源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水平的滑槽以及与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减震框体上设有可推动滑块沿滑槽移动的支撑架,减震框体的下方设有与散热片转动连接的从动架,电源壳体内设有当从动架竖直移动时带动从动架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斜槽,从动架上设有与斜槽滑动配合的滑动销。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提升通风散热能力的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
【专利说明】
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型移动式电源,通常由多个蓄电池单元串并联构成,外部设置壳体以保护各个蓄电池单元。电源的使用环境通常是在室外,而且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电源难免会受到较大幅度的震动和冲击,使得电源容易出现损坏和漏液的情况,影响电源的稳定电力输出,造成电源的使用寿命难以保证。蓄电池单元在正常使用放电过程中,由于内阻原因会产生一定热量。电源目前主要通过外壳传导热量向外界散热,当接入功率相对较大的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也会大量增加,导致外壳不能提供足够的散热能力,从而使得蓄电池温度升高,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提升通风散热能力的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包括电源壳体和若干电池单元,所述的电源壳体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减震框体,所述减震框体和电源壳体的底部之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的电池单元设置在减震框体上,所述减震框体的下部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热片,散热片与减震框体转动连接,所述电源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水平的滑槽以及与滑槽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减震框体上设有可推动滑块沿滑槽移动的支撑架,所述减震框体的下方设有与散热片转动连接的从动架,所述电源壳体内设有当从动架竖直移动时带动从动架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斜槽,所述的从动架上设有与斜槽滑动配合的滑动销。
[0005]这样,电源在移动的过程中,电源壳体随外界震动而同时震动,电池单元设置在减震框体上,减震框体和电源壳体之间的减震弹簧来回压缩伸张,从而减小电池单元受到的冲击,起到缓震作用。由于减震框体和电源壳体之间位置不断来回发生变化,减震框体上设置的散热片也上下来回移动,同时带动减震框体下方的从动架发生位移,电源壳体内设置的斜槽对从动架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从动架在竖直移动时还能发生水平移动,从而使得散热片能相对减震框体来回摆动,将电源壳体底部的空气吹向电池单元,空气流经电池单元的表面,从而将电池单元的热量向上带走。由于减震框体连续上下移动,使得散热片不断将电源壳体内的热空气向上排出,加速了电源壳体内热空气与外界交换,有利于提高电源整体散热性能。
[0006]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池单元在减震框体上间隔布置,所述的减震框体上设有将电池单元的底部和减震框体表面分隔开的定位条,所述减震框体上设有若干通槽。通过定位条将各个电池单元进行分隔,相邻电池单元之间留出空隙,以便于空气从间隙中流过,电池单元的换热面积增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架包括内转杆和外转杆,所述减震框体的一端与内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减震框体的另一端与外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内转杆和外转杆呈X形布置。 这样支撑架的内转杆和外转杆可对减震框体的端部进行支撑,将减震框体保持在水平位置,减震框体上下移动更为平稳,滑块相对滑槽的滑动更为顺畅。
[0008]作为优选,所述滑槽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的挡块,挡块靠近电源壳体中部的一侧设有可相对滑槽移动的限位块,限位块和挡块之间设有限位弹簧。减震框体相对电源壳体下降时,减震框体先受到减震弹簧作用,减震弹簧受压。当震动幅度变大后,减震弹簧被进一步压缩,滑块与限位块接触,此时滑块同时受到限位弹簧的作用,回复力进一步增大以防止滑块与挡块发生冲击,降低噪音等级。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块上固定有上平移齿条,所述的电源壳体内设有与上平移齿条配合的小齿轮,电源壳体的内侧面设有通风口以及可以遮盖通风口的通风片,小齿轮下方设有作用于通风片的下平移齿条。这样当滑块接触限位块,推动限位块移动时,通过限位块上的上平移齿条和小齿轮传动,推动下平移齿条平移,使得通风片转动,将通风口打开,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源壳体内外空气流通。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减震框体下端设有竖直布置的导向柱,所述电源壳体的内底部设有与导向柱滑动配合的导向套,所述的减震弹簧设置在导向柱上。这样减震框体的上下移动受到导向柱和导向套滑动配合限位,防止减震框体发生倾斜,避免电池单元和电源壳体发生磕碰。
[0011]作为优选,所述通风片的上端与电源壳体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的下平移齿条上设有导槽,通风片上设有与导槽滑动配合的限位销。这样下平移齿条作用于通风片时,通风片能打开更大的角度,从而便于外界空气进入到电源壳体内。
[0012]作为优选,所述电源壳体的内壁上设有转动块,所述的斜槽设置在转动块上,所述转动块和内壁之间设有定位销。这样,转动块的定位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使得斜槽的倾斜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从而改变从动架的水平位移距离,进而改变散热片的最大摆动角度,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散热需求。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减小了电源壳体和电池单元之间的震动冲击传递,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2)提升了散热效果,降低了电池单元的温度,保证了电源的使用寿命; (3)散热时无需消耗电池自身能源,降低了能源的损耗。【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0015]图中:电池单元1,电源壳体2,通风口2a,减震框体3,减震弹簧4,限位弹簧5,挡块 6,导向柱7,导向套8,限位块9,上平移齿条9a,滑槽10,滑块11,散热片12,从动架13,内转杆 14,定位销15,转动块16,斜槽16a,外转杆17,定位条18,下平移齿条19,导槽19a,通风片20, 限位销20a,小齿轮21。【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0〇17] 如图1所不的实施例中,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包括电源壳体2和若干电池单元1,电池单元位于电源壳体内部。电源壳体内设有减震框体3,减震框体下端设有竖直布置的导向柱7,电源壳体的内底部设有导向套8,导向柱和导向套滑动配合,使得减震框体可以在电源壳体内上下移动,导向柱上设有减震弹簧4,当减震框体向下移动时,减震弹簧将被压缩。
[0018]电池单元设置在减震框体上,减震框体上设有若干定位条18,定位条之间平行布置,电池单元固定在定位条上,从而将电池单元的底部和减震框体表面分隔开。定位条中部设有凸起的隔条,从而将电池单元在减震框体上间隔布置,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留有间隙。 减震框体上设有若干通槽,通槽的位置和电池单元的间隙位置相对应,以便于空气流经间隙带走热量。
[0019]减震框体的下部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热片12,散热片的上端与减震框体转动连接,且散热片的上端在减震框体上表面以下。减震框体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包括内转杆14 和外转杆17,减震框体的右端与内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减震框体的左端与外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内转杆的下端向电源壳体的左侧延伸,外转杆的下端向电源壳体的右侧延伸,内转杆和外转杆呈X形布置。电源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水平的滑槽10,滑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滑块 11,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内转杆的下端和左侧的滑块转动连接,外转杆的下端和右侧的滑块转动连接。减震框体相对电源壳体下移时,支撑架推动滑块沿滑槽移动。
[0020]减震框体的下方设有从动架13,从动架和减震框体平行布置,散热片的下端与从动架转动连接,减震框体、散热片和从动架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电源壳体内设有转动块16,转动块和电源壳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转动块的位置与从动架的中部对应,转动块和内壁之间设有定位销15,内壁上设有调节槽与定位销进行配合。转动块上设有倾斜布置的斜槽16a,本实施例中,斜槽的上端向电源壳体的左侧倾斜。从动架上设有与斜槽滑动配合的滑动销,当从动架上下移动时从动架的滑动销沿斜槽滑动,使得从动架能左右移动。 [〇〇21]如图2所示,滑槽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的挡块6,挡块靠近电源壳体中部的一侧设有可相对滑槽移动的限位块9,限位块和挡块之间设有限位弹簧5。减震框体下移将减震弹簧压缩后,滑块依然继续向挡块移动时,限位块会与滑块接触从而压缩限位弹簧,此时减震弹簧和限位弹簧共同作用提供回复力,从而使得滑块能够尽快停止并反向移动复位。
[0022]限位块上固定有上平移齿条9a,电源壳体内设有小齿轮21,小齿轮与上平移齿条配合传动,小齿轮下方设有下平移齿条19。电源壳体的内侧面设有通风口 2a以及可以遮盖通风口的通风片20,通风片的上端与电源壳体的内侧面转动连接,下平移齿条上设有导槽 19a,通风片上设有与导槽滑动配合的限位销20a,下平移齿条向电源壳体内部移动时,推动通风片转动,将通风口打开。
[0023]电池单元安装到减震框体后,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减震框体下移压缩下方的减震弹簧,同时使得散热片和从动架下降,从而使得从动架的滑动销位于斜槽的中部,此时散热片处于竖直或者接近竖直的状态。处于静止状态时,主要依靠散热片自身传热能力进行散热。在电源移动使用的过程中,电源壳体受到震动,电源壳体内的电池单元由于惯性而相对电源壳体竖直位移,带动散热片上下移动。
[0024]如图3所示,当减震框体下移时,散热片和从动架也随之向下移动,从动架在下移过程中,滑动销向斜槽的下端移动,从动架受到斜槽导向作用因而在下移的同时向右移动, 散热片相对减震框体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相邻散热片之间距离减小,从而将散热片之间的空气压出;当减震框体上移时,散热片和从动架也随之向上移动,滑动销向斜槽的中部移动,此时从动架受到斜槽导向作用因而在上移的同时向左移动,散热片相对减震框体顺时针旋转至竖直位置,相邻散热片之间距离增大,从而将空气吸入到散热片之间;当减震框体进一步上移时,散热片和从动架也同时向上移动,滑动销向斜槽的上端移动,此时从动架受到斜槽导向作用因而在上移的同时继续向左移动,散热片相对减震框体顺时针旋转,相邻散热片之间距离减小,从而将散热片之间的空气压出。当减震框体上下往复移动时,带动从动架左右来回摆动,同时使得散热片也往复转动,结合散热片自身导热能力从而不断电源壳体内热量向外部散发,降低电池单元的温度。
[0025]当震动幅度增大时,减震框体的位移增加,使得滑块进一步靠近滑槽的端部,滑块接触限位块使其向挡块移动,限位块上的上平移齿条推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作用于下平移齿条,下平移齿条向上平移齿条的相反方向移动,下平移齿条推动通风片转动,将通风口打开,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源壳体内外空气流通。此外,转动块可相对电源壳体内壁转动,通过定位销可将转动块角度进行定位,使得斜槽的倾斜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从而改变从动架的水平位移距离,最终改变散热片的最大摆动角度。当电源壳体内布置较多电池单元或者电池单元的布置较为密集时,可适当提高斜槽的倾斜角度,从而加大散热片的转动角度,提高散热片的风量,从而适应使用环境的散热需求。
【主权项】
1.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包括电源壳体(2)和若干电池单元(1),其特征是,所述的 电源壳体(2 )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减震框体(3 ),所述减震框体(3 )和电源壳体(2 )的底部之 间设有减震弹簧(4),所述的电池单元(1)设置在减震框体(3)上,所述减震框体(3)的下部 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散热片(12),散热片(12)与减震框体(3)转动连接,所述电源壳体(2) 的内壁上设有水平的滑槽(10)以及与滑槽(10)滑动配合的滑块(11),所述减震框体(3)上 设有可推动滑块(11)沿滑槽(10)移动的支撑架,所述减震框体(3)的下方设有与散热片 (12 )转动连接的从动架(13 ),所述电源壳体(2 )内设有当从动架(13 )竖直移动时带动从动 架(13)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斜槽(16a),所述的从动架(13)上设有与斜槽(16a)滑动配合的滑 动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池单元(1)在 减震框体(3)上间隔布置,所述的减震框体(3)上设有将电池单元(1)的底部和减震框体(3) 表面分隔开的定位条(18),所述减震框体(3)上设有若干通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架包括内转 杆(14 )和外转杆(17 ),所述减震框体(3 )的一端与内转杆(14)的上端转动连接,减震框体 (3)的另一端与外转杆(17)的上端转动连接,内转杆(14)和外转杆(17)呈X形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滑槽(10)的 两端分别设有固定的挡块(6),挡块(6)靠近电源壳体中部的一侧设有可相对滑槽(10)移动 的限位块(9),限位块(9)和挡块(6)之间设有限位弹簧(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限位块(9)上固 定有上平移齿条(9a),所述的电源壳体(2)内设有与上平移齿条(9a)配合的小齿轮(21),电 源壳体(2)的内侧面设有通风口(2a)以及可以遮盖通风口(2a)的通风片(20),小齿轮(21) 下方设有作用于通风片(20)的下平移齿条(19)。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减震框体 (3)下端设有竖直布置的导向柱(7),所述电源壳体(2)的内底部设有与导向柱(7)滑动配合 的导向套(8),所述的减震弹簧(4)设置在导向柱(7)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通风片(20)的上端 与电源壳体(2)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的下平移齿条(19)上设有导槽(19a),通风片(20) 上设有与导槽(19a)滑动配合的限位销(20a)。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电源壳体 (2 )的内壁上设有转动块(16 ),所述的斜槽(16a )设置在转动块(16 )上,所述转动块(16 )和 内壁之间设有定位销(15)。
【文档编号】H01M10/6563GK105977418SQ20161031472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3日
【发明人】孙永剑, 喻海清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