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3938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细长材料诸如线材、光缆、电线以及管材。
背景技术
传统上来说,容纳部件用于在不削弱其外观的前提下审美地铺设线材和管材或用于保护所述材料免受风吹雨淋。然而,容纳部件通常是用混凝土或金属制成的,因此其重量较重。因此,为了减轻其重量,有时也使用由合成树脂模制的容纳部件。甚至在将其模制得较长时,由树脂制成的轻容纳部件在运输上也没有什么负担,并且在铺设操作时容纳部件只具有少量连接点,从而提高了操作效率。与混凝土或金属的容纳部件相比较,在施工工地可容易地执行由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的切割操作等,这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可在短施工期内重新建造或更新所述容纳部件。而且,无需担心由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出现如金属容纳部件中所出现的腐蚀。因此,当期望使用不生锈的容纳部件时,以及当不期望在铺管工程中制造噪音时,最好使用由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
当使用由树脂制成的传统容纳部件保护电缆时,例如使用以下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在施工工地中预先铺设其上放置有盖子的管状容纳部件,并且将电缆拉入到所述容纳部件的中空部分中。第二个方法是将电缆铺设在被构成为其截面为向上开口的U形并构成容纳部件一部分的基底上,之后用例如向下开口的半管形的盖罩从上方覆盖基底。
上述由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以平板形状沿其纵向方向延伸。因此,与由金属和混凝土材料制成的容纳部件的强度相比较,由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的强度较低。为了保持其强度,必须增加容纳部件的板厚度,因此,容纳部件的重量变得较重。因此,丧失了由树脂制成的优点,从而妨碍了运输和操作。而且,依照前述第二个方法,为了执行布线,必须分开模制基底和盖罩,因此增加了成本。
使用连接工具沿整个铺设路径连接多个前述容纳部件。所述连接工具连接相邻两个容纳部件的端部。所述连接工具具有半圆柱形的连接基底主体和同样半圆柱形的连接盖罩主体。
当使用由基底和盖罩构成的前述容纳部件铺设电缆时,两个容纳部件中的基底的相邻端部被设置在所述连接工具的连接基底主体上并将其连接。在它们由连接基底主体连接的状态下沿铺设路径布置有容纳部件所需数量的基底。之后,从基底的向上开口将电缆放置于基底中。在基底容纳电缆的状态下,使用前述容纳部件的盖罩覆盖所述基底,并且用前述连接工具的连接盖罩主体覆盖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在前述盖罩和连接盖罩主体覆盖相应的基底和连接基底主体的状态下,连接工具加固了连接部分的强度。然而,在前述基底仅连接于所述连接基底主体的状态下,其连接是不充分的。
当使用上述连接工具时,特别是在前述容纳部件露出或埋设在户外的铺设操作时,存在以下问题。具体是,容纳部件铺设于其上的路面或户外地面(埋设位置)通常不是平坦的。因此,如果将电缆布置在大量仅由所述连接基底主体沿铺设路径不完全地连接的前述基底上的话,由于电缆的布置和电缆的重量产生的冲击会导致基底和连接基底主体易于断开。此外,连接状态不稳定,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连接基底主体会相对于基底移位并断开。因此,电缆的铺设操作变得麻烦且困难。
当将所述容纳部件放置于不平坦的位置上时,或者将其放置在具有许多障碍物的位置上时,需要考虑是否沿铺设路径放置多个架并将所述容纳部件放置在所述架上。在这种情况中,所述容纳部件有时会在两个相邻架之间弯曲。特别是当容纳部件包括基底和盖罩时,由于容纳部件弯曲,因此难于将盖罩与基底相连接以及将其从基底上拆下。在容纳部件具有挠性的情况下,弯曲量进一步增加了。为了减轻或防止容纳部件的弯曲,最好增加单位长度的架的数量,但是由于需要大量所述架,因此铺设操作变得繁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容纳部件具有高强度、重量轻并且易于处理,并且能够在低成本下制造所述容纳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工具,所述连接工具容易并可靠地连接所述容纳部件,并且提高铺设操作的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容纳部件的弯曲并使得用最少量的架布置所述容纳部件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所述容纳部件包括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延伸的开口,以及沿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每个所述凸起部分都沿所述基底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盖罩覆盖所述基底的开口。所述盖罩包括沿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所述盖罩的每个所述凸起部分都沿所述盖罩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与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相同或具有整倍数的关系。当将盖罩装配于基底时,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相互配合以便于可相互重叠。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所述容纳部件通过沿纵向方向将由树脂制成的圆柱形模制产品分成为基底和盖罩而形成,所述圆柱形模制产品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环形凸起部分。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前述节距布置的半环形凸起部分。盖罩被装配于基底以覆盖基底的开口。当将盖罩装配于基底时,盖罩的凸起部分和基底的凸起部分被相互配合以便于彼此重叠。
本发明还提供了容纳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制备树脂制成的圆柱形中间模制产品的步骤,所述中间模制产品通过整体模制其中具有待切去部分的基底和盖罩而构成,以及通过切去所述待切去部分而沿纵向方向分开所述中间模制产品并且获得相互分开的基底和盖罩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和用于连接所述容纳部件的连接工具。所述容纳部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连接工具形成了近似的圆柱形形状。连接端口沿连接工具的轴向被设在两端。所述容纳部件的一端与每个连接端口相连接。所述连接工具具有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可分离以将所述连接端口一分为二并且能够被相互装配在一起。通过将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重叠在一起而将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两者连接的移位防止装置防止相互连接的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移位,并且被设在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连接所述容纳部件的连接工具,所述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所述容纳部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连接工具形成了近似的圆柱形形状。连接端口沿连接工具的轴向被设在两端。所述容纳部件的一端与每个连接端口相连接。所述连接工具具有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可分离以将所述连接端口一分为二并且能够被相互装配在一起。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包括移位防止装置,所述移位防止装置通过将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重叠在一起而将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两者连接,并且防止相互连接的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移位。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具有挠性的圆柱形容纳部件的布置结构,该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所述容纳部件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环形凸起部分。所述布置结构包括架和铺设于架上的轨道主体。所述容纳部件以沿轨道主体延伸的方式被固定于轨道主体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将容纳部件固定在铺设于架上的轨道主体上的固定工具,该容纳部件具有挠性并且包括用于将细长材料容纳于其中的空间。所述固定工具包括被保持在轨道主体处的保持部分,以及面对轨道主体上表面的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在所述保持部分被保持在轨道主体处的状态下将容纳部件固定于轨道主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将容纳部件固定于布置区的固定工具,所述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所述容纳部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和盖罩分别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固定工具包括主体部分、锁定部分和固定于布置区的固定部分。主体部分被装配于设在基底相邻两个凸起部分之间的凹入部分中。所述锁定部分被锁定在基底的一部分处,所述部分在将盖罩安装于基底和将其从基底上拆下的情况下不妨碍盖罩安装于基底和从基底上拆下,以防止基底相对于布置区升起。


图1是体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容纳部件的中间模制产品的透视图;图2是通过从图1中的模制产品中切去待切去一部分而构成的基底和盖罩的透视图;图3(a)是中间模制产品的盖罩和基底的每个凸起部分的截面图;图3(b)是在从图3(a)模制产品中切去待切去一部分的状态下盖罩和基底的每个凸起部分的截面图;图4是处于使用状态中容纳部件T的透视图;图5是在盖罩覆盖基底的状态中容纳部件的侧视图;图6是沿图5的线6-6所截的每个凸起部分的截面图;图7是图6中的装配部分和适配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沿图5的线8-8所截的容纳部件的装配部分和适配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9是用于执行中间模制产品的挤压模塑的所连接的模制装置的平面图;图10是沿图9中的线9-9所截的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包括第一和第二加固工具的容纳部件的透视图;图12是图11的分解透视图;图13是沿图11中的线13-13所截的截面图;图14是图13中的锁定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是沿图11中的线15-15所截的放大截面图;图16是示出了第二加固工具被设在图8中容纳部件的盖罩处的一种状态的视图;图1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用于连接容纳部件的连接工具和容纳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18是示出了图4中的容纳部件的基底被连接于图17中连接工具的连接基底主体上的一种状态的透视图;图19是示出了图4中的容纳部件的基底被连接于图17中连接工具的连接基底主体上的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20-20所截的截面图;图21是图19中连接工具的连接基底主体与容纳部件的基底的各个重叠部分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图22是沿图21中的线22-22所截的截面图;图23是沿图21中的线23-23所截的截面图;图24是分解状态下连接盖罩主体与连接基底主体的透视图;图25是在两个容纳部件相连接的状态下连接工具的局部透视图;图26是在两个容纳部件相连接的状态下连接工具的平面图;图27是沿图26中的线27-27所截的截面图;图2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用于布置容纳部件所必须的每种部件的分离状态的透视图;图29是轨道主体通过连接部件被固定于架上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30是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31(a)是示出了连接部件被固定于架上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31(b)是示出了连接部件被固定于架上的状态的视图;图32是沿图31(b)中的线32-32所截的截面图;图33是示出了轨道主体、固定部件以及容纳部件的基底的布置关系的透视图;图34是图33中固定部件的透视图;图35是图33中的固定部件被保持在轨道主体处的一种状态的截面图;图36是容纳部件的盖罩通过固定部件被固定于轨道主体的一种状态的截面图;图37是沿图36中的线37-37所截的截面图;图38(a)是示出了多个所连接的容纳部件被布置在架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8(b)是示出了多个所连接的中间模制产品被布置在架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用于容纳部件的固定工具的透视图;图40是电缆、构成容纳部件的基底和盖罩以及所述容纳部件被固定于其上的基座的分离状态的透视图;图41是容纳部件的基底通过基座和固定工具被固定于布置区状态中的局部透视图;图42是容纳部件的基底通过基座和固定工具被固定于布置区状态中的截面图;图43是容纳部件的基底通过基座和固定工具被固定于布置区状态中的局部侧视图;图44是容纳部件的基底通过修正示例中的固定工具被固定于布置区状态中的局部透视图;图45是示出了第七实施例中的容纳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46是示出了图45中的容纳部件的盖罩和基底的侧视图;图47是示出了图45的中间模制产品的截面图;图48是图45中容纳部件的透视图;
图49是沿图48中的线49-49所截的截面图;图50是沿图48中的线50-50所截的截面图;图51是第八实施例中的盖罩和基底的侧视图;图52是示出了图51中盖罩和基底的装配状态的局部截面图;图53是修正示例中容纳部件的侧视图;以及图54是修正示例中容纳部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根据图1到图10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对于容纳部件(槽)T的中间模制产品T′的每个部分来说,完成产品的每个部分的附图标记用“撇”给出,从而分辨出容纳部件T与中间模制产品T′。
如图1中所示的,在树脂制成的圆柱形形状的中间模制产品T′中,垂直于其纵向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近似的方形形状,并且具有近乎均匀的壁厚度。中间模制产品T′具有沿纵向方向S延伸的一对待切去的左右部分31′、位于其上部位置处的盖罩C′、以及位于前述待切去的部分对31′的下部位置处的基底B′。该待切去的部分对31′、盖罩C′以及基底B′被整体模制而成。如图3(a)中所示的,待切去的部分31′位于从中间模制产品T′的两个侧壁部分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处的上部位置处,并且沿高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切去宽度)R。待切去的部分31′在中间模制产品T′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阶梯。
如图1和图3(a)中所示的,盖罩C′设有多个凸起部分1′,每个凸起部分1′都具有预定宽度方向尺寸QL。基底B′也设有多个凸起部分2′,每个凸起部分2′都具有与盖罩C′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QL。一对连接部分32′被形成在每个凸起部分1′与相应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之间。凸起部分1′沿中间模制产品T′的纵向方向S以预定节距P布置,并且凸起部分2′也沿中间模制产品T′的纵向方向S以与凸起部分1′相同的节距P布置(见图5)。一对连接部分32′接在每个凸起部分2′的两端。因此,中间模制产品T′沿其纵向方向形成了凹凸形状,即,波浪形。如图5中所示的,盖罩C′的每个凸起部分1′的宽度W1大于基底B′的每个凸起部分2′的宽度W2。
如图2中所示的,由于切去了待切去的部分31′,因此中间模制产品T′被竖直地一分为二,并且获得了容纳部件T的盖罩C和基底B。中间模制产品T′是容纳部件T模制工序中的中间产品并且依照稍后将描述的方法经受连续的吹胀挤出模塑。在图2中,切去部分31表示通过切去中间模制产品T′的待切去的部分31′而获得的部分。
图3(a)是中间模制产品T′的凸起部分1′和2′的区域中的截面图,而图3(b)是在其中待切去的部分31′已被切去的状态下容纳部件T的凸起部分1和2的区域中的截面图。如图3(b)中所示的,在待切去的部分31′已被切去之后的连接部分32是与适配部分(fitted portions)4相对应的部分。设在盖罩C的每个凸起部分1两端处的装配部分(fitting portions)3被安装在设在基底B的每个凸起部分2两端处的适配部分4的外侧上。适配部分4的横截面形状(沿垂直于图3(b)的纸面的水平面的截面形状)大致与装配部分3的横截面形状相似,并且小于装配部分3的横截面形状。
如图1中所示的,在基底B′中,凹入部分12′被形成在两个相邻凸起部分2′之间。同样地,在盖罩C′中,凹入部分11′被形成在两个相邻凸起部分1′之间。如图3(a)中所示的,基底B′的每个凹入部分12′的内部宽度U2小于盖罩C′的凹入部分11′的内部宽度U1。在从盖罩C′的凸起部分1′延续到待切去的部分31′的部分中,突出到凸起部分1′内部的锁定突出部分9′被设在凸起部分1′的每个端部处。用于适配部分的前述连接部分32′设有具有沿竖直方向形成对角线形状的平面并突出到其外部的被锁定突出部分10′。抵靠阶梯部分6′被形成在连接部分32′与基底B′的凸起部分2′之间。
前述待切去的部分31′的上端部分沿竖直方向位于前述锁定突出部分9′的中间,并且其下端位于离开前述被锁定突出部分10′的连接部分32′的上部区域中。当沿纵向方向S从中间模制产品T′中切去一对待切去的部分31′时,待切去的部分31′就成为了没用的切去部分对31,并且中间模制产品T′被竖直地一分为二,因此获得了构成容纳部件T的盖罩C和基底B(见图2和图3(b))。如图3(b)中所示的,沿盖罩C的锁定突出部分9的竖直方向的尺寸V1小于抵靠阶梯部分6与基底B中被锁定突出部分10的下端之间的尺寸V2。沿竖直方向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底壁的外表面到抵靠阶梯部分6的距离对应于盖罩C的凸起部分2的高度H1。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上述中间模制产品T′的模制方法。中间模制产品T′是通过使用通过如9和图10中所示的以履带形状连接单个模具21而构成的连接模具22的连续挤压模塑方法模制而成的。在由相互紧密接触的一对单个模具21构成的腔21a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前述中间模制产品T′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凹凸带121b。
如图9中所示的,通过连接多个单个模具21而构成的一对连接模具22被布置为彼此相对以便于执行水平面中的循环行进,并且执行循环行进的左右连接模具22在模制区N的区域中相互紧密接触。在连接模具22穿过模制区N的区域之后,相互紧密接触的两个单个模具21被分离为左右两个,从而执行脱模。
通过空气压力将从挤压机23中挤出的熔融树脂24压在由模制区N的区域中的左右单个模具21所形成的腔21a的内表面上。因此,基底B′、盖罩C′以及待切去的部分对31′整体形成于其中的、每个都具有均匀壁厚度的中间模制产品T′通过挤压被连续模制。中间模制产品T′被剪切(4到5m)为使用长度。
如图7中所示的,在容纳部件T中,装配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外部上的装配部分3被形成在盖罩C的每个凸起部分1的一个端部处。装配部分3具有锁定突出部分9。阶梯部分18被形成在装配部分3与锁定突出部分9之间。连接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并且具有与其截面相似的小截面的适配部分4被形成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一个端部处。适配部分4具有被锁定突出部分10。适配部分4沿容纳部件T的宽度方向被装配于装配部分3的内部中。适配部分4对应于待切去的部分31′被切去之前的连接部分32′的一部分。具体地,通过仅模制单个结构的中间模制产品T′,可获得用以构成容纳部件T的分离的盖罩C和基底B。
如图4中所示的,较长长度的容纳部件T用于通过将电缆K放置在基底B上并且用盖罩C从其上方覆盖基底B或通过在盖罩C覆盖基底B之后将电缆K插入到盖罩C和基底B所限定的空间中而保护电缆K。在下文中将描述用盖罩C覆盖基底B的方法。
如图6和图8中所示的,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装配部分3,和接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适配部分4沿纵向方向S被布置为相互大致对应,并且将盖罩C从基底B的上方压在基底B上。为了沿容纳部件T的宽度方向将适配部分4装配于装配部分3的内部,将它们的截面形状构成得近似为一样。基底B的凹入部分12沿容纳部件T的宽度方向被设置于盖罩C的凹入部分11的内部。因此,盖罩C可沿纵向方向S在容纳部件T整个长度上覆盖基底B的外部。
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宽度W1大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宽度W2。因此,在盖罩C覆盖基底B并且盖罩C的装配部分3被装配于基底B适配部分4的外部上的状态中,盖罩C可在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基底B在固定范围内移动。因此,在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中,即使盖罩C的装配部分3沿纵向方向S相对于基底B的适配部分4移位,盖罩C也可以可靠地覆盖基底B。
如图7所示,当用盖罩C覆盖基底B时,锁定突出部分9和被锁定突出部分10相互抵触。当盖罩C的装配部分3被装配于基底B的适配部分4上时,被锁定突出部分10的倾斜平面部分10a引导锁定突出部分9,从而可解除锁定突出部分9和被锁定突出部分10之间的抵触。此外,装配部分3略微向外弹性变形,因此可将盖罩C平滑地装配在基底B上。一旦锁定突出部分9和被锁定突出部分10被锁定之后,被锁定突出部分10的水平平面部分10b和锁定突出部分9的阶梯部分18就相互抵触。因此,盖罩C被锁定于基底B处,并且盖罩C难于从基底B上拆下。基底B的适配部分4与接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抵靠阶梯部分6相连接。装配部分3的端表面7抵靠所述抵靠阶梯部分6,因此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变得稳定。另外,基底B的凸起部分2和盖罩C的凸起部分1具有近乎相同的宽度尺寸QL(见图6),因此,容纳部件T的整个宽度是近乎相同的。突出的部分不会出现在盖罩C的凸起部分1和基底B的凸起部分2相互接合的部分处,因此,可容易地处置容纳部件T。
如上所述的,由盖罩C和基底B构成的容纳部件T是以沿其纵向方向S具有突起和凹陷的波纹板形状构成的。因此,与将容纳部件模制为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较,抵抗宽度方向的弯曲力和扭曲力的强度变大了,因此可防止容纳部件T弯曲。因此,当将容纳电缆K的容纳部件T用于户外时,甚至在不用增加其壁厚度的情况下,容纳部件T也具有对抗太阳能热所导致的热变形的高强度,并且其重量轻。因此,当在较长长度的状态下使用容纳部件T时,其处置较为容易。
在用混凝土或金属制成的传统容纳部件的情况中,盖罩较重,并且即使当将外力施加于盖罩时盖罩也不易于相对于基底移位。然而,当人骑在或踏在容纳部件上或将容纳部件埋在地下,并且向容纳部件施加外力时,在由树脂制成的轻容纳部件的情况中,存在盖罩将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基底移位并且所容纳的电缆将露出的可能性。而且,在通过挤压模塑将容纳部件模制成平板形状的情况中,仅通过其摩擦力就可防止盖罩和基底沿纵向方向的移位。因此,当沿竖直方向布置容纳部件时,或当将容纳部件布置为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时,盖罩的自重使得盖罩相对于基底移位。而且当将树脂制成的挤压模塑容纳部件布置在户外时,容纳部件的盖罩由于太阳能热而变形,并且盖罩向外膨胀。因此,在平板形状的容纳部件的情况中,解除了盖罩与基底的装配。
与上述情况相比较,在本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中,盖罩C的凸起部分1被装配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上以便于重叠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上,因此可限制盖罩C相对于基底B沿前述纵向方向S的移位。即使盖罩C由于热变形而或多或少地膨胀,也可保持盖罩C的凸起部分1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装配状态,并且不会出现基底B与盖罩C之间的移位。因此,可以可靠地保护电缆K。
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装配部分3被装配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适配部分4的外部上。因此,装配部分3用作容纳部件T的“保护伞”,并且可防止雨水和灰尘从上方进入到容纳部件T中。而且,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宽度W1大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宽度W2(见图5)。因此,即使盖罩C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相对于基底B略微移位,也可防止雨水和灰尘从上方进入到容纳部件T中。
作为容纳于容纳部件T中的细长材料,不局限于诸如光缆和电线等线材,各种管也都可被容纳于其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底B的凸起部分2和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节距P是相同的,但是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节距例如也可为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节距的两倍长,并且在固定长度中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数量与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数量之间也可存在差异。具体地,只要在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节距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节距之间存在整倍数的关系就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盖罩C的装配部分3也可被装配在基底B的适配部分4的外部上。
接下来,将根据图11到图16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加固工具R1和R2包含在图1到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中。与图1到图10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第一加固工具R1被插入到凹入部分33中,每个所述凹入部分33沿基底B的纵向方向S以预定间隔形成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内侧中。每个加固工具R1都形成了与基底B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近似U形。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第一加固工具R1被插入到凹入部分33中,以使得预定间隔被形成在第一加固工具R1的两端部分(使用状态中的直立部分的上端部分)与构成与这两个端部分相对应的抵靠阶梯部分6的板部分的表面之间。同时,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第二加固工具R2沿盖罩C的纵向方向S以预定间隔被插入到盖罩C的凹入部分11中。每个第二加固工具R2都形成了与盖罩C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近似U形。在第二加固工具R2被插入到盖罩C的凹入部分11中的状态下(见图5),每个第二加固工具R2的两端(使用状态中的直立部分的下端)没有从前述盖罩C的下端表面中突出。
在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下,容纳部件T的宽度乘高度为约200×150mm。容纳部件T的使用长度为4到5m。每个加固工具R1和R2都在0.5到1m的节距下被插入到相应的点中。考虑到容纳部件T被铺设于户外并且它们都以略微弹性变形的方式被插入到相应的点中,因此加固工具R1和R2两者最好都由具有抗蚀性能的不锈钢等制成。具体是,第一加固工具R1被保持在未使用状态下略微打开的状态。第二加固工具R2被保持在未使用状态下略微收缩的状态。在其中第一加固工具R1被插入到基底B的凹入部分33中的状态中,由于第一加固工具R1的直立部分弹性变形,因此第一加固工具R1与基底B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同时,在其中第二加固工具R2被插入到盖罩C的凹入部分11中的状态中,由于第二加固工具R2的直立部分弹性变形,因此第二加固工具R2与盖罩C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因此,难于将加固工具R1与R2从相应的基底B和盖罩C上拆下。
在其中第一加固工具R1被插入到基底B的凹入部分33中的状态中铺设基底B,并且将电缆K容纳在基底B中。之后,当盖罩C覆盖其中容纳有电缆K的基底B时,盖罩C的装配部分3或基底B的适配部分4略微弹性变形,并且盖罩C的装配部分3被装配在适配部分4的外部上。而且,盖罩C的锁定突出部分9被锁定在基底B的被锁定突出部分10处,因此难于将盖罩C从基底B上拆下。如图14中所示的,在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中,盖罩C的下端表面抵靠基底B的抵靠阶梯部分6。
当将容纳部件T铺设在户外并使用时,插入在盖罩C的凹入部分11中的第二加固工具R2防止由于太阳能热等所导致的盖罩C的膨胀。由于盖罩C被装配在基底B的外部上,因此同时也防止基底B的膨胀。当将容纳部件T埋在地下时,在来自于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基底B的两侧部分的情况中,插入基底B内部的凹入部分33中的第一加固工具R1防止基底B向内变形。因此,增强了基底B的强度。以这种方式,通过分别被插入和保持在基底B和盖罩C的凹入部分33和11中的加固工具R1和R2增强了盖罩C和基底B的强度,并且与沿基底B和盖罩C的纵向方向S的凹凸结构相组合,进一步增强了容纳部件T的强度。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加固工具R2被插入到盖罩C外侧的凹入部分11中,而第一加固工具R1被插入到基底B内侧的凹入部分33中,但是根据容纳部件T的安置状态,相应的加固工具R1或R2可被插入到基底B或盖罩C的任意一个中。
接下来,将根据图17到图27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与图1到图10中所述的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相同,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如图17到图25中所示的,连接工具J由树脂制成并沿连接方向(铺设路径)S连接两个容纳部件T。当从正面看到容纳部件T的开口时,连接工具J具有与容纳部件T的截面形状近乎相似的形状,并且包括都形成为半圆柱形形状的连接盖罩主体Jc和连接基底主体Jb。连接盖罩主体Jc和连接基底主体Jb沿竖直方向Q被装配在一起。如图25中所示的,相应容纳部件T的端部被重叠并保持在连接工具J的每个连接点31中,从而将两个容纳部件T连接起来。在该实施例中,关于容纳部件T的描述,取代较长长度的整个主体,只示出了容纳部件T两端处的被连接部分。
如图17、图18和图24中所示的,在接在其截面形成为近似U形的连接盖罩主体Jc的主体部分61的第一壁部分62的上端部分的外侧上,两个第一连接部分63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被整体设在两端处。另一方面,在接在连接盖罩主体Jc的主体部分61的第二壁部分64的上端部分的外侧上,接合部分65与连接盖罩主体Jc整体形成。
在接在其截面形成为近似U形的连接基底主体Jb主体部分41的第一壁部分42上端部分的外侧上,用于与连接盖罩主体Jc的第一连接部分63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分43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被整体设在中央部分处。另一方面,在接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第二壁部分44上端部分的外侧上,用于与前述连接盖罩主体Jc的接合部分65相接合的被接合部分45与连接基底主体Jb整体形成。
用于允许铰链销81插入的第一通孔63a被形成在连接盖罩主体Jc的每个第一连接部分63中。同时,允许穿透前述第一通孔63a的铰链销81插入的第二通孔43a被形成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第二连接部分43中。
第二连接部分43被一对第一连接部分63从两侧夹持,并且相应的铰链销81从每个第一连接部分63的外侧被插入到内侧,从而将连接基底主体Jb与连接盖罩主体Jc相连接。第一连接部分63的抑制片63b抑制连接盖罩主体Jc相对于连接基底主体Jb的转动。
连接盖罩主体Jc围绕铰链销81转动。通过由连接盖罩主体Jc关闭连接基底主体Jb的开口部分而构成的连接工具J形成了圆柱形形状。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的连接盖罩主体Jc(或连接基底主体Jb)的整个长度大约为容纳部件T的盖罩C的凸起部分1(或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节距P长度的四倍。
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和竖直方向Q延伸的被接合槽46被形成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被接合部分45的中央部分中。一对装配爪片48被设在被接合部分45的两端部分处。用于将自攻螺丝(未示出)旋拧在其中的下部孔47被形成在被接合槽46与相应的装配爪片48的每个端部之间。每个下部孔47都沿竖直方向Q延伸。
在连接盖罩主体Jc的接合部分65的中央部分中,舌状锁定片66被设在与被接合部分45的被接合槽46相对应的位置处。与被接合部分45的下部孔47相对应的螺丝攻孔67被形成在接合部分65的每个端部90中。螺丝攻(未示出)被插入到螺丝攻孔67中。如图18中所示的,沿竖直方向Q延伸的装配槽68被形成在接合部分65的每个端部90中。被接合部分45的每个装配爪片48都被装配到接合部分65的相应的装配槽68中。舌状锁定片66接合在被接合槽46中,并且装配爪片48接合在相应的装配槽68中,从而保持连接基底主体Jb与连接盖罩主体Jc的装配状态。如果需要的话,前述螺丝攻被插入到螺丝攻孔67中,并且螺丝攻被旋拧到下部孔47中。这增强了上述装配状态。装配爪片48被装配在装配槽68中,从而使得前述装配状态稳定。
如图19和图24中所示的,在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上的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两端部分附近的内圆周表面中,设有两对第一锁定凸线49,它们中的两个成为一对,并且它们沿内圆周表面延伸。同样地,沿内圆周表面延伸的两对第二锁定凸线69被设在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上的连接盖罩主体Jc的主体部分61的两端部分附近。如图24中所示的,锁定凸线49和69中的每个都构成了其截面近似为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在沿其自身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具有凹口部分。在最靠近的位置中相邻的第一锁定凸线49被设在基底B的主体部分41上,在它们之间具有相当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宽度W2(见图5)的空间。同样地,在最靠近的位置处相邻的第二锁定凸线69被设在连接盖罩主体Jc的主体部分61上,在它们之间具有相当于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宽度W1(见图5)的空间。
当将基底B和盖罩C装配在一起时,由盖罩C的凸起部分1和相应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形成了环形凸线121。
在连接盖罩主体Jc被装配于连接基底主体Jb的状态中,各个锁定凸线49和69将凸线121的两侧表面保持在容纳部件T的端部处(见图26)。因此,容纳部件T的凸线121的两个侧表面都被各个锁定凸线49和69锁定,并且防止容纳部件T从连接工具J处滑到外部。
如图21中所示的,朝向它们分别面对的壁部分44和42突出的两对移位防止凸线51被设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两个壁部分42和44的上端部分处。每个移位防止凸线51都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延伸。移位防止凸线51中的两个被如此布置,即,使得设在第一壁部分42的上端部分处的相邻移位防止凸线51之间的距离具有预定间隔。同样地,移位防止凸线51中的两个被如此布置,即,使得设在第二壁部分44的上端部分处的相邻移位防止凸线51之间的距离具有预定间隔。在沿前述纵向方向S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移位防止凸线51的整个长度大约等于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两个连续凸起部分2的宽度尺寸。移位防止凸线51与相应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抵靠阶梯部分6相接合,并且防止容纳部件T的基底B从连接基底主体Jb处升起。
基底B在其凹入部分12的位置处被切开。每个被切开基底B的端表面都沿前述纵向方向S被设置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大约中央部分。如上所述的,每个移位防止凸线51都与设在前述基底B的凸起部分2处的抵靠阶梯部分6相接合(见图19和图20)。因此,移位防止凸线51不必在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的相邻移位防止凸线51之间形成。因此,可节约连接基底主体Jb的喷射模塑时的树脂材料。例如,即使沿纵向方向S连续地形成移位防止凸线51,也可防止前述升起。
如图22中所示的,移位防止凸线51的截面形状形成了近似的梯形形状。每个移位防止凸线51都具有倾斜平面51a。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宽度方向上,倾斜平面51a倾斜,以使得两个相对倾斜平面51a之间的空间朝向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下部变窄。每个移位防止凸线51都具有抵靠表面51b,抵靠表面51b与每个前述壁部分42和44的内表面形成了大约直角。每个抵靠表面51b都被形成为从每个相应壁部分42和44的内表面朝向内侧突出尺寸M。彼此相对的一对移位防止凸线51之间的最窄的内部宽度W4(见图20和图22)(对应于梯形下端表面的一对抵靠表面51b之间)略微小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外部宽度W3。从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底壁的内表面直到移位防止凸线51的抵靠表面51b之间的高度H2略微大于从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底壁的内表面直到基底B的抵靠阶梯部分6之间的高度H1。
如图19和图24中所示的,一对螺丝插入孔55被形成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大约中央部分。连接工具J不局限于通过将其直接布置在具有泥土的沙子等的地面上而使用的情况,而是有时还将其布置在由树脂或木材制成的安装台上。在后一种情况中,通过插入螺丝插入孔55的螺丝82将连接基底主体Jb固定于前述安装台。略微向外部(朝向地面安装侧等)突出的近似为方形的基座部分56被形成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底部处(见图20和图24)。基座部分56被形成为当将连接基底主体Jb布置在地面等上时,使其良好就位。基座部分56有助于连接工具J的铺设操作。
为了沿预定路径在具有凸起和倾斜的地面上铺设大量容纳部件T,两个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端部与连接工具J相连接。通过铰链销81预先将连接基底主体Jb与连接盖罩主体Jc相连接,并将它们打开为约180°(见图20)。连接盖罩主体Jc的打开状态由设在盖罩C的第一连接部分63的两个端部处的抑制片63b保持。
接着,打开状态中的连接工具J被布置在地面上等,随后,将基底B压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方以使得基底B的一个端部重叠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一个端部上。最好在将基底B的端部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布置为相对于连接基底主体Jb被连接时执行该操作。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外部宽度的尺寸W2大于彼此相对的一对移位防止凸线51内部宽度W3,因此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基底B压制中间的相应移位防止凸线51相抵触。此时,移位防止凸线51的倾斜平面51a解除了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移位防止凸线51之间的抵触。而且,当将基底B压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时,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两个壁部分42和44都向外略微弹性变形。因此,在将基底B压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以及将它们彼此重叠的操作中没有阻碍。
如图18到图20中所示的,凸起部分2的截面形状大致与主体部分41的截面形状相似,并且被形成得略微紧凑,以使得基底B的凸起部分2被设置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内表面上。在基底B被安装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的状态中,凸起部分2的抵靠阶梯部分6沿竖直方向Q被设置在比连接基底主体Jb的移位防止凸线51更低的位置处(H1<H2)。因此,在沿纵向方向S将前述抵靠阶梯部分6布置在移位防止凸线51的抵靠表面51b的下侧处的状态下将基底B覆盖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而且,可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外表面被保持在形成于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端部的内表面上的前述第一锁定凸线对49之间的状态下将基底B覆盖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
当将两个基底B安装在连接工具J上时,锁定凸线对49中的每对从相应的基底B的端表面保持第二凸起部分2(见图23)。因此,在两个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相连接的连接区处,从其端表面直到每个基底B的第二凹入部分12的一部分,即,对应于尺寸U的基底B的端部被覆盖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上(见图19、图21和图23)。移位防止凸线51被形成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两个上端部分的几乎所有部分上,换句话说,至少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抵靠阶梯部分6相对应的连接基底主体Jb的部分上。
当将两个基底B安装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时,通过估计每个基底B的端表面被布置在略短于沿纵向方向S从连接基底主体Jb的端表面到主体部分41的中间位置的长度的部分处,每个基底B都从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上方被压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上。然后,在从基底B的端表面处的基底B的两个凸起部分2被保持在第一锁定凸线对49的状态中,基底B的抵靠阶梯部分6被布置在移位防止凸线51的抵靠表面51b的下侧处。因此,这两个基底B在连接基底主体Jb与这两个基底B重叠的状态中被连接。在上述操作时,移位防止凸线51被设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两个壁部分42和44的上端部分处,因此操作者可从上方在视觉上可靠地识别移位防止凸线51和抵靠阶梯部分6的布置状态的适宜性。将连接基底主体Jb与基底B相互重叠以及通过以这种方式接合移位防止凸线51与抵靠阶梯部分6和接合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第一锁定凸线49而将连接基底主体Jb和基底B连接的操作是容易的,并且基底B可可靠地与连接基底主体Jb相连接。
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外部宽度W3小于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两个壁部分42和44之间的内部宽度(W4+2M),并且大于前述移位防止凸线对51之间的内部宽度W4与移位防止凸线51的突出部分长度M的总和(M+W4)(W4+2M>W3>W4+M)。因此,在将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相连接之后,即使基底B的凸起部分2从相对于主体部分41的参照位置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主体部分41的内表面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略微移位,基底B的抵靠阶梯部分6也抵靠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移位防止凸线51的抵靠表面51b上。因此,基底B不会从连接基底主体Jb处向上移位到削弱连接状态的这样一种程度(见图20和图22)。例如即使导致沿竖直方向Q移位的外力被施加于连接基底主体Jb,也可防止如上所述的基底B相对于连接基底主体Jb升起,从而它们之间的连接状态是稳定的。
甚至当外力被施加于连接基底主体Jb和基底B以将它们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从连接基底主体Jb处移开时,基底B的凸起部分2也由连接基底主体Jb的第一锁定凸线49保持。因此,基底B不会沿前述纵向方向S从连接基底主体Jb上脱开(见图21)。以这种方式,除防止基底B相对于连接基底主体Jb升起外还防止基底B沿纵向方向S的脱开,因此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连接状态是非常稳定的,从而有助于接下来的连接操作。
接下来,沿前述纵向方向(铺设路径)S布置多个连接工具J的连接基底主体Jb,并且执行一个接一个地覆盖多个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操作。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重叠部分的数量随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连接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在完成了连接基底主体Jb与基底B的连接之后,从一排连接的基底B的端部顺序执行容纳电缆K的操作。由于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被铺设于其上的表面是具有凸起和倾斜的地面,因此容纳电缆K时的冲击和电缆K的重量明显地作用在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每个重叠部分中,并且沿竖直方向Q的力有时也作用在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每个重叠部分中。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都对应于近似直线的半圆柱形形状,并且具有不会由于电缆K的重量而导致变形的强度。因此,在每个重叠部分中,基底B从连接基底主体Jb处升起的力是充分的,并且该力被一个接一个地传输到其中还未容纳有电缆K的其它相邻重叠部分中。另外,基底B是通过吹塑模制制成的薄、轻并且长的容纳部件T的一部分,因此升起的力变得更大了。
然而,连接基底主体Jb与基底B分别设有用作移位防止装置的移位防止凸线51和抵靠阶梯部分6,因此,可防止基底B相对于连接基底主体Jb升起。而且,由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被锁定在连接基底主体Jb的第一锁定凸线49处,因此防止基底B从前述连接基底主体Jb处脱开,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状态是稳定的,从而可快速有效地执行电缆K的铺设操作。
接下来,通过用基底B覆盖盖罩C而执行容纳部件T的装配的操作。在沿纵向方向S将盖罩C的装配部分3和基底B适配部分4布置为相互对应的状态中,从基底B的上方将盖罩C轻轻压在基底B上。然后,将盖罩C的锁定突出部分9锁定在被锁定突出部分10处,形成了长圆柱形形状的容纳部件T。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以几乎相同的节距形成了从包括盖罩C的凸起部分1和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容纳部件T的整个圆周表面突出的凸线121。前述尺寸U的容纳部件T的部分对应于连接于连接工具J的被连接部分123(见图21)。
接下来,通过用连接于前述连接基底主体Jb的连接盖罩主体Jc覆盖连接基底主体Jb而执行装配连接工具J的操作。舌状锁定片66和连接盖罩主体Jc的前述接合部分65的装配槽68、以及被接合槽46与相应的连接基底主体Jb的被接合部分45的装配爪片48沿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被布置。之后,翻转连接盖罩主体Jc,并且连接盖罩主体Jc的接合部分65从连接基底主体Jb的第二壁部分44的上方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被接合部分45相接合,从而形成了短圆柱形的连接工具J。如上所述的,连接盖罩主体Jc覆盖连接基底主体Jb,从而使得容纳有电缆K的两个容纳部件T的前述被连接部分123与连接工具J相连接。在被连接部分123中,容纳部件T端表面处的盖罩C的第二凸起部分1被锁定在连接盖罩主体Jc的主体部分61的这对第二锁定凸线69处。以这种方式,通过形成在各个主体部分41和61内表面上的各自对应的锁定凸线49和69将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盖罩C的凸起部分1锁定。因此,在两个长圆柱形容纳部件T由短圆柱形的连接工具J连接的连接状态中,不必担心构成前述容纳部件T的基底B和盖罩C不能从前述连接工具J上拆下。
在图17到图27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容纳部件T为波浪形形状的情况以及连接于连接工具J的容纳部件T两个端部处的凸线121的数量,但是如果包括将与容纳部件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前述凸线,那就是适合的。在完全不削弱防止前述升起功能的前提下,它们的连接操作都可在基底B与连接基底主体Jb的连接状态稳定的情况下执行。而且,构成连接工具的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可不必连接,并且可为独立的结构。
接下来,将根据图28到图38(b)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在容纳部件T不弯曲的状态下被铺设在相互邻接的架V上的状态中被布置在其中的一种结构。该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与图1到图10中所述的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相同,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架V包括水平部件110和由具有L形截面的角材构成的两个竖直部件120,如图28和图29中所示的。这三个部件110和120通过一对连接板130和多个固定螺栓140被整体装配为门的形状。底板150被安装于每个竖直部件120的下端。允许固定螺栓(未示出)插入的螺栓插入孔150a被形成在每个底板150中。当将容纳部件T布置在不平坦等的位置中时使用架V。在对应于轨道主体L的长度的间隔下将多个架V固定在地面上。更具体地,在架V的安置位置处设置预定厚度的混凝土,并且插入每个底板150的螺栓插入孔150a中的固定螺栓被旋拧到埋在混凝土层内部中的地脚螺母(未示出)中,从而将架V固定在前述混凝土层。
每个轨道主体L都是由具有L形截面的角材构成的。轨道主体L通过轨道连接工具200相互连接。轨道连接工具200被固定于架V的水平部件110。如图29到图31(b)中所示的,其截面为U形的轨道连接工具200的主体210包括一对侧板部分220。通过部分地开槽两个侧板部分220而沿主体210的纵向方向在中央部分中形成了装配空间230。架V的水平部件110被装配于装配空间230中。为了限定出空间230,沿垂直方向被折起到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板部分220的表面的折起板部分240被形成在每个侧板部分220的一部分处。具有尖头端部的螺栓250被旋拧于其中的阴螺纹260被形成在每个折起板部分240中。装配空间230的开口宽度W(见图30)被形成为略微大于水平部件110的宽度,因此可将架V的水平部件110插入。在装配空间230的上端部分处与折起板部分240相对的侧板部分220的一部分中,用于在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宽度方向上将端部插入于其中的插入槽270被形成为与前述装配空间230相接。在每个侧板部分220的两端部分处,用于插入将轨道主体L连接于主体210的连接螺栓280的螺栓插入孔290被分别形成为沿侧板部分220的纵向方向延伸(见图30和图32)。
如下执行用于将轨道主体L布置在彼此相邻并且在对应于轨道主体L的长度的间隔下固定于地面的架V之间,以及将用于连接轨道主体L的轨道连接工具200固定于架V的操作。首先,当将轨道连接工具200固定于架V时,将轨道连接工具200布置在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上方,并且将水平部件110装配于装配空间230中,如图31(a)中所示的。之后,如图31(b)中所示的,使得轨道连接工具200沿水平部件110的水平板110a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水平板110a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插入到与轨道连接工具200的装配空间230相接的插入槽270中。之后,将螺栓250旋拧到设在主体210的一对折起板部分240处的每个阴螺纹260中,并且使其尖端的尖部抵靠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竖直板110b,所述竖直板110b将被支撑起来。从而,前述水平板110a的端表面抵靠前述插入槽270的端表面,并且轨道连接工具200在轨道连接工具200垂直于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状态下被固定。
如图32中所示的,轨道主体L包括水平板部分310和竖直板部分320,所述水平板部分310和竖直板部分320在其布置状态中分别为水平和竖直的。用于插入连接螺栓280的螺栓插入孔330被设在竖直板部分320的两端部分处(见图31(a))。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被设置得使得水平板部分310的外表面为上表面。前述主体210和轨道主体L在相应轨道主体L的每个端部覆盖垂直地固定于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轨道连接工具200的主体210的每个端部的状态中相互重叠。在这种状态中,连接螺栓280被插入主体210的螺栓插入孔290和轨道主体L的竖直板部分320的螺栓插入孔330,如图32中所示的。轨道连接工具200的主体210通过连接螺栓280和螺母340与轨道主体L相连接。因此,轨道主体L通过固定于架V的水平部件110的轨道连接工具200相互连接。如图36中所示的,轨道主体L的宽度小于固定在其水平板部分310上的容纳部件T的宽度。
设沿在轨道连接工具200的主体210的纵向方向两端部上的螺栓插入孔290都形成为沿主体21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形状。因此,即使在轨道主体L与每个相邻架V的间隔在长度上存在变化,也可将轨道主体L相互连接,并且可吸收用于温度变化而导致的轨道主体L的膨胀和收缩。例如,当将轨道主体L铺设在固定于用以构成桥梁的金属桥接部件的架V上,并且线材或管材被固定并布置在轨道主体L处时,架V之间的间隔随着前述桥接部件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膨胀和收缩而变化。然而,设在轨道连接工具200的主体210处的螺栓插入孔290也可克服架V之间的间隔的变化。
在容纳部件T被支撑在铺设于如上所述的彼此相邻的各个架V之间的轨道主体L上的状态中,容纳部件T被布置在各个架V之间。由轨道主体L支撑的容纳部件T通过固定工具F被固定于前述轨道主体L。
如图33和图35中所示的,树脂固定工具F被截面为L形状的轨道主体L保持,并且形成与轨道主体L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L形。形成U形的第一保持部分430沿固定工具F的主体部分410的纵向方向被整体形成在一个端部处。允许轨道主体L的竖直板部分320插入的插入槽420被形成在第一保持部分430中以便于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保持部分430可弹性变形以使得插入槽420的开口变宽。
用于固定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固定部分440分别被设在固定工具F的主体部分4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每个固定部分440都形成为这样的阶梯状,即,使其高于形成在固定部分440之间的第二保持部分450的上表面。每个固定部分440都设有凹入部分460,在固定工具F由轨道主体L保持的状态下,所述凹入部分460允许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插入。在垂直于固定工具F的主体部分410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一对凸起部分470被形成在每个固定部分440的两个端部处。略微朝向前述第二保持部分450延伸的接合爪部分480被设在面对第二保持部分450的每个凸起部分470的端部处。形成接近长方体形状并且朝向上表面开口的螺丝攻下部孔490被形成在每个固定部分440的凹入部分460处。每个螺丝攻下部孔490都沿主体部分410的纵向方向延伸。
一个轨道主体L使用多个固定工具F。如图33中所示的,当在固定工具F被布置在轨道主体L下面的状态中将固定工具F压靠轨道主体L时,轨道主体L的竖直板部分320被插入到第一保持部分430的插入槽420中。而且,第一保持部分430弹性变形从而使得插入槽420的上表面开口变得略宽,并且在装配状态中将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插入到第二保持部分450的部分中。在插入之后,第一保持部分430恢复到原始形状,从而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与接合爪部分480相接合(见图35)。
如图36中所示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每个固定部分440向轨道主体L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突出的状态中,固定工具F相对于轨道主体L被保持。在该保持状态中,固定工具F可沿轨道主体L的纵向方向(容纳部件T的布置方向Q)滑动。因此,在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布置在轨道主体L上之后,在其布置状态中将固定工具F压在轨道主体L上,从而使得固定工具F由轨道主体L保持。由轨道主体L保持的固定工具F可相对于前述轨道主体L滑动以便于与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相对应。如图35中所示的,在固定工具F被轨道主体L保持的状态中,每个固定部分440都面对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的上表面。
在固定工具F首先被保持在轨道主体L处并且容纳部件T的基底B被布置在前述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上之后,如果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固定工具F的凹入部分460的位置相对于容纳部件T的纵向方向S移位的话,则固定工具F略微滑动以使得它们两者相互对应(见图36和图37)。接着,螺丝攻510被插入到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凹入部分33中以便于穿透基底B,并且穿透基底B的螺丝攻510被旋拧于固定工具F的螺丝攻下部孔490中。因此,轨道主体L被夹持在容纳部件T的基底B与固定工具F之间,并且容纳部件T的基底B通过固定工具F被固定于轨道主体L。
在保持在轨道主体L处的前述固定工具F中,在其两个端部处的各个固定部分440沿宽度方向突出到轨道主体L的两侧。因此,将容纳部件T固定于轨道主体L的容纳部件T的固定宽度比轨道主体L的宽度宽。因此,尽管使用其宽度相对于容纳部件T较小的轨道主体L,也可将容纳部件T稳定地支撑在轨道主体L上。固定工具F的螺丝攻下部孔490沿轨道主体L或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宽度方向形成了较长的孔形状,因此螺丝攻510沿前述宽度方向的螺丝位置具有预定容许范围。因此,易于旋拧螺丝攻510。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使用架V将容纳部件T布置于户外的位置是具有较大温度变化的位置,诸如沿铁路轨道的地区。因此,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容纳部件T的膨胀和收缩不可避免地较大。然而,如上所述的,将容纳部件T固定于轨道主体L的固定工具F可相对于前述轨道主体L滑动,因此当容纳部件T由于温度变化而膨胀和收缩并产生来自于容纳部件T内部的拉伸或压缩的内应力,并且内应力变得大于预定值或更大时,容纳部件T与固定工具F主体进行非常小的整体移动以释放前述内应力。因此,容纳部件T不会由于热量而不合理地变形。
首先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布置在轨道主体L的水平板部分310上,之后,从轨道主体L的下方将固定工具F保持在前述轨道主体L上,从而可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轨道主体L。
在通过多个固定工具F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轨道主体L之后,将电缆K容纳在基底B内的容纳空间500中。最后,盖罩C覆盖基底B,从而完成了电缆K的铺设操作[见图38(a)]。沿纵向方向S相邻的容纳部件T通过图17到图27中的实施例中所示的连接工具J相互连接。
容纳部件T本身容易弯曲,但是在该实施例中整个容纳部件T被跨越在架V之间的轨道主体L支撑。因此,可避免前述弯曲。由于该实施例中的容纳部件T具有由树脂制成的波纹结构,因此它尤其容易弯曲,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可防止该弯曲。因此,在铺设电缆K之后可没有阻碍地执行用盖罩C覆盖基底B的操作。
容纳部件T被固定于跨越在架V之间的轨道主体L,并且防止容纳部件T的弯曲。因此,可将相邻架V之间的间隔形成得较大,并且减少单位长度的架V的数量,从而减少架V的总数量。
如图38(b)中所示的,在短于图38(a)中容纳部件T的长度的容纳部件T1的情况中,可将架V之间的空间形成得大于容纳部件T1的长度。在图中所示的情况中,架V之间的空间以及跨越在架V之间的轨道主体L′的长度近乎为容纳部件T1长度的两倍。在传统容纳部件的布置结构中,架之间的间隔短于容纳部件的长度,或大约等于容纳部件的长度。当容纳部件变短时,所需的架V的数量相应增加。然而,在该实施例中,与传统结构相比较,可减少架V的总数量。在图38(a)和图38(b)中,附图标记G表示地面。
图28到图38(b)中所示的实施例可适用于由金属板制成的容纳部件的布置,其中容纳部件的表面不具有凹凸结构。
例如,轨道主体跨越在安装于壁表面上的托架之间,并且容纳部件被固定于轨道主体,从而可沿壁表面布置容纳部件。
在图28到图38(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将容纳部件T固定于轨道主体L时,容纳部件T被铺设在多层上,并且在将其捆扎为束时,所有的容纳部件T都可被固定于轨道主体L。
接下来,将根据图39到图43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与图1到图10中所示的容纳部件T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当在将电缆K放置于基底B内之后依照用盖罩C覆盖基底B的方法铺设电缆K时,首先将基底B固定于预定布置区X(见图40和图41)。在该实施例中,截面为U形的基座D被固定于前述布置区X,并且通过固定工具G1将容纳部件T固定于前述基座D。如图41中所示的,基座D具有底板部分721,以及整体形成于底板部分721处的一对侧板部分722。以超过90°的角度向内折叠的锁定片723被形成在每个侧板部分722的端尖部(即,使用状态中的上端部分)。基座D的底板部分721被直接固定于布置区X。
接下来,将根据图39到图43描述该实施例的固定工具G1。固定工具G1通过执行用于金属板材料的压制和折叠成型的压印成型而形成。固定工具G1包括其长度相当于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高度的板状主体部分701、通过沿主体部分701的纵向方向以180°的角度折叠一个端部(即,使用状态中的上端部分)而形成的近似为板状的锁定部分702、以及通过沿前述主体部分701的纵向方向从前述锁定部分702到相对侧以90°的角度折叠另一个端部而形成的固定部分703。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插入孔701b被形成在主体部分701的中央部分中。
固定工具G1的主体部分701包括被装配于基底B的彼此相邻的各个凹入部分12中的两个装配部分701a和允许相邻凹入部分12和装配部分4之间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插入的插入孔701b。从主体部分701与固定部分703的连接部分的略微上部到前述主体部分701的上端连续地形成插入孔701b。只是插入孔701b的下端部分(靠近于固定部分703的部分)的宽度朝向对应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截面形状的近似梯形的下部位置逐渐变窄。插入孔701b其余部分的宽度保持恒定。当基底B的凸起部分2被插入到主体部分701的插入孔701b中,并且主体部分701的每个装配部分701a都被装配于基底B的凹入部分12中时,如图41和43中所示的,基底B的凸起部分2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被插入到固定工具G1的插入孔701b中。
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具有较小的弹性(弹簧作用)以使其沿关闭方向返回。锁定部分702弹性接触容纳部件T的基底B的端部边缘部分2c的内侧。如图39中所示的,锁定部分702的端尖部(使用状态中的下端部分)略微向外折叠。该折叠部分有助于将基底B锁定于前述端部边缘部分2c以及从其上解除。固定工具G1的固定部分703为直接与覆盖前述基座D的开口的外侧的盖罩板731相接触的平坦形状部分。在固定部分703中,沿固定工具G1的宽度方向形成长孔形状的螺栓插入孔703a。在压制成型时向内凸起的加固部分704被设在主体部分701与固定部分703的边界部分处。
通过固定装置沿电缆K的铺设方向S将前述基座D固定于作为容纳部件T的铺设区的布置区X,所述固定装置诸如在它们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固定螺栓732(见图42)。在使用固定工具G1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前述基座D之后将电缆K布置于基底B的容纳空间500中,以及之后用盖罩C覆盖基底B的处理步骤如以下所述那样执行。
如图40和图41中所示的,首先用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包括向下凸缘部分731a的盖罩板731覆盖基座D的上端开口。容纳部件T的基底B被布置在盖罩板731的上表面上。接下来,在布置在盖罩板731上的基底B的凸缘部分2被插入到主体部分701的插入孔701b中时,固定工具G1从基底B的每个端部边缘部分2c的正上方被压在基底B上,并且固定工具F1的上端部分处的锁定部分702被锁定在前述端部边缘部分2c处。从而,基底B的前述端部边缘部分2c被保持在固定工具F1的锁定部分702和与锁定部分702相对的主体部分701的上端部分之间,这样固定工具G1被安装于基底B。接着,固定螺栓705被插入固定工具G1的固定部分703的螺栓插入孔703a和沿形成在前述盖罩板731的纵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处的每个螺栓插入孔731b中。固定螺栓705和嵌在基座D中的板螺母734相互旋拧,并且基底B的特定凸起部分2的部分通过一对固定工具G1被固定于前述基座D。由于形成在固定部分703中的螺栓插入孔703a沿电缆K的铺设方向S具有细长孔形状,因此甚至当基底B的凸起部分2没有位于基座D宽度方向的中心处时,也可通过固定工具G1将基底B固定于基座D。
形成在前述盖罩板731的纵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处的每个螺栓插入孔731b都形成了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孔形状。每个螺栓插入孔731b都在前述盖罩板731的侧表面处开口,因此可如下述将基底B固定于基座D。首先,用盖罩板731覆盖基座D的上部开口,并且将基底B放置在盖罩板731上。接着,轻轻地将插入到固定工具G1的固定部分703的螺栓插入孔703a的固定螺栓705与前述板螺母34相互旋拧,从而将固定工具G1与板螺母734临时装配在一起。在该临时装配状态中,固定工具G1的固定部分703被布置得靠近于固定螺栓705的头部分,其中固定部分703和板螺母734尽可能地相互隔开,然后在固定工具G1从基座D的两个端侧移动到基底B时,前述固定螺栓705被插入到盖罩板731的螺栓插入孔731b中,并且,板螺母734被进一步插入到基座D的内部中。在这种状态中,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固定工具G1的插入孔701b中,并且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的下端被布置在自基底B的端部边缘部分2c的上部位置处。接着,当将固定工具G1相对于基底B压下时,锁定部分702被装配于基底B的端部边缘部分2c中并且被锁定。最后,通过转动固定螺栓705将板螺母734和固定螺栓705完全旋拧在一起。因此,通过固定工具G1将基底B固定于基座D,并且由于板螺母734为方形形状,因此当固定螺栓705转动时它不会随着固定螺栓705转动。
在这种状态中,在其纵向方向上预定间隔处的多个点的每个点中通过布置为沿基底B的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一对固定工具G1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基座D。形成固定工具G1的主体部分701的一对装配部分701a被装配于基底B的凹入部分12中。因此,通过固定工具G1固定于基座D的基底B沿其纵向方向不移动。在该实施例中,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在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覆盖前述基底B的前述端部边缘部分2c的状态中被锁定,从而确保基底B固定到基座D。
如上所述的,容纳部件T的基底B达到沿纵向方向的多个点中的每一个点处的一对固定工具G1将其牢固地固定于基座D的状态,并且随后从前述基底B的容纳空间500的上方将电缆K顺序放入容纳空间500中并布置。由于基底B被牢固地固定于每个基座D,因此,即使在放入电缆K时,较轻的基底B也不会由于放入电缆K时的冲击而导致跃起(sping up)或者沿纵向方向移动。因此,可平滑地执行将电缆K容纳于基底B的容纳空间500中的容纳操作(铺设操作)。
在将电缆K容纳于基底B的容纳空间500中之后,用盖罩C覆盖固定于基座D的基底B。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和凹入部分12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盖罩C的凸起部分1和凹入部分11,并且基底B的适配部分4(被锁定突出部分10)和盖罩C的装配部分3(锁定突出部分9)被相互装配。盖罩C的下端表面抵靠形成在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上端附近的部分处的抵靠阶梯部分6。因此,不易将盖罩C从基底B上拆下。
在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中,在每个凸起部分1和2与每个凹入部分11和12之间形成了比形成固定工具G1的金属板材料的板厚度大的间隙e(见图16)。因此,即使在如上所述的将固定工具G1安装于基底B的状态中,盖罩C也可没有阻碍地覆盖基底B。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被盖罩C完全覆盖并保护。因此,外力不会直接作用在前述锁定部分702上。因此,在盖罩C覆盖基底B之后,固定工具G1的锁定部分702更难于从基底B上拆下。
不仅通过固定工具G1将基底B固定于基座D,而且主体部分701还被装配于基底B两侧处的凹入部分12中。因此,防止了基底B两侧部分的变形(特别是,热变形)。从而,当盖罩C覆盖基底B时,在锁定突出部分9与被锁定突出部分10相互接合之后,可长时期防止前述装配被解除。
上述电缆K的铺设示例是通过固定工具G1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固定在布置区X的基座D上的一个示例。例如,当布置区形成为平面形状时,以及当容纳部件T的基底B被直接固定于布置区时,在容纳部件T固定于布置区的固定位置方面没有或几乎没有限制。因此,可预先沿基底B的长度方向在预定间隔下将固定工具G1安装于多个点,并在这种状态下将基底B布置于前述布置区X。这增强了将基底B固定于布置区X的固定操作的效率。而且,容纳部件T不局限于它被布置在水平部分处的情况,而是可沿建筑物等的竖直壁的竖直方向布置容纳部件T,并且在该竖直布置的情况中,可由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固定工具G1将容纳部件T的基底B固定于竖直壁。
接下来,将根据图44描述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固定工具G2。该实施例的固定工具G2与图39到图43中所示的固定工具G1的主体部分701与锁定部分702在结构上不同。固定工具G2包括主体部分707、锁定部分708和固定部分703。锁定部分708是通过沿与固定部分703相同的方向以近似直角折叠主体部分707的一个上端部分而形成的,并且部分地抵靠基底B的抵靠阶梯部分6。由于锁定突出部分9被形成在其内侧处,因此盖罩C的凸起部分2的两个端部边缘部分(使用状态中的下端部分)的外侧表面从另一个部分处向内凹进。
当盖罩C覆盖基底B时,盖罩C的凸起部分2的端表面抵靠基底B的前述抵靠阶梯部分6。在这种状态中,盖罩C的前述端表面没有抵靠前述抵靠阶梯部分6的外侧部分,而是抵靠保持在其暴露状态中的前述抵靠阶梯部分6的外侧部分。前述固定工具G2的锁定部分708抵靠基底B的前述抵靠阶梯部分6的前述暴露部分。因此,在盖罩C覆盖基底B的状态中可使用固定工具G2将基底B固定于布置区X。图44中所示的布置区X′为平面形状,并且容纳部件T的基底B被直接固定于该平面形状的布置区X′。
在图39到图44中所示的每个实施例中,每个固定工具G1和G2的主体部分701和707在插入孔701b的两侧都设有被装配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两侧处的凹入部分12中的一对装配部分701a。然而,固定工具不局限于该结构,而是可采用固定工具被装配于基底B的三个或更多个连续的凹入部分12中的结构,即,所述结构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装配部分701a并且具有多个插入孔701b。本发明包括这种结构的固定工具,即,所述结构在装配于例如非连续的基底B的两个凹入部分12中的两个装配部分701a之间具有插入孔701b,设在前述非连续的两个凹入部分12之间的多个连续的凸起部分2可被插入到插入孔701b中。这里,多个连续的凸起部分2可被插入到其中的插入孔的宽度等于前述多个连续的凸起部分2的组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长度。这可更牢固地将基底B固定于布置区。另一方面,甚至可用具有这样结构的固定工具固定基底B,所述结构仅具有被插入到基底B一个凹入部分12中的一个装配部分701a。
接下来,将根据图45到图50描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容纳部件T2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图1到图10中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的盖罩C和基底B被修该。
如图45中所示的,细长形状并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容纳部件T2用于在其内部中容纳沿作为建筑物内部结构的壁表面铺设的电缆K并且用于保护电缆K。容纳部件T2包括容纳电缆K的基底B2和盖罩C2。
如图45和图46中所示的,其截面近似为颠倒U形的盖罩C2包括上壁843和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844。每个侧壁844都被形成得弯曲以便于向外凸出,并且凸出盖罩部分845被形成在凸出区域中。凸出盖罩部分845用作分离限制装置,所述分离限制装置在盖罩C2被装配于基底B2的状态下限制盖罩C2容易地从基底B2上脱离。在盖罩C2上形成了沿盖罩C2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盖罩凸起部分846a。在相邻盖罩凸起部分846a之间形成了盖罩凹入部分846b。
其截面近似为U形的基底B2包括底壁847和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848。每个侧壁848都被形成得弯曲以便于向外凸出,并且凸出基底部分849被形成在凸出区域中。凸出基底部分849与凸出盖罩部分845一起用作前述分离限制装置。在基底B2上形成了沿基底B2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基底凸起部分850a。在相邻基底凸起部分850a之间形成了基底凹入部分850b。
尽管未示出,但是盖罩凸起部分846a和基底凸起部分850a沿宽度方向都具有近乎相同的尺寸Q2。盖罩凸起部分846a的节距P2和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节距P2彼此相等。盖罩凸起部分846a的宽度W5大于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宽度W6。
基底凸起部分850a被装配于盖罩凸起部分846a中,并且凸出盖罩部分845与凸出基底部分849被相互锁定,从而装配基底B2与盖罩C2以形成容纳部件T2。在基底B2与盖罩C2的装配状态中,盖罩凸起部分846a与基底凸起部分850a相互重叠以形成重叠区Y,并且凸起部分846a和850a都在重叠区Y处被相互装配。
接下来,将描述容纳部件T2形成之前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圆柱形中间模制产品T2′。如图47中所示的,中间模制产品T2′被形成为具有均匀壁厚度的细长形状,在正截面图中其近似为方形形状。通过由待切去部分854连接而整体形成前述盖罩C2和基底B2。具体地,通过在其各自的端部边缘处沿其纵向方向通过待切去部分854连接基底B2的两个侧壁848和盖罩C2的两个侧壁844而形成中间模制产品T2′。中间模制产品T2′被一分为二,从而获得了前述盖罩C2和基底B2。
接下来,将描述通过将盖罩C2装配于基底B2而形成容纳部件T2的方法以及容纳部件T2的操作。
首先,基底B2被固定于作为建筑物中的构成结构的壁表面,以使得沿其纵向方向延伸的开口竖直地延伸,之后从基底B2的开口将电缆K容纳于其内部。接着,如图46中所示的,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基底B2布置盖罩C2以使得盖罩凸起部分846a和基底凸起部分850a大致相互对应,并且从基底B2的上方压下盖罩C2。
凸出基底部分849向外压制盖罩C2的侧壁844的端尖部,并且盖罩C2的侧壁844向外弹性变形。当盖罩C2被进一步压制并且侧壁844的端尖部穿过凸出基底部分849并且凸出盖罩部分845与凸出基底部分849相对应时,每个侧壁844都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并且被设置为使得凸出盖罩部分845的内表面沿着凸出基底部分849的外表面。
也就是说,如图48中所示的,凸出盖罩部分845被锁定在凸出基底部分849的外表面处,并且侧壁844的端尖部从凸出基底部分849处被布置在基底841的内侧处。因此,凸出基底部分849与凸出盖罩部分845相抵触。因此,提供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盖罩C2难于沿与基底B2的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即,沿向前方向)脱开。在前述重叠区Y中,在重叠区Y的整个高度上基底凸起部分850a被装配于盖罩凸起部分846a。
在该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2中,盖罩凸起部分846a与基底凸起部分850a被相互装配的区域被示为较大,并且可将凸起部分850a与846a相抵触的的区域示出得较大。因此,可有效地限制盖罩C2沿基底B2的纵向方向的向下移动,并且可在没有将盖罩C2暴露于外部的情况下在容纳部件T2的安装状态下保护电缆K。
通过由于侧壁848的弹性力所导致的恢复形状锁定凸出盖罩部分845与凸出基底部分849而防止盖罩C2从基底B2上脱开。因此,与如图1到10中所示的形成锁定突出部分9和被锁定突出部分10的情况相比较,可简化用于模制中间模制产品T2′的模具的结构。
在图51和图52中所示的第八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3中,投影线855可以沿基底B2的凸起部分850a延伸的方向被形成在位于图45中的容纳部件T2的侧壁844处的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外表面上。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中,盖罩凸起部分846a被装配于基底凸起部分50a上,并且如图52中所示的,在将盖罩C2装配于基底B2的状态中,投影线855被容纳在盖罩凸起部分846a中。因此,由于基底凸起部分850a和投影线855抵靠盖罩凸起部分846a,因此它们相互抵触,并且可有效地抑制盖罩C2沿基底B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移位。前述投影线855可被形成在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整个圆周上。
在图45到图50中的实施例中,图7中所示的被锁定突出部分10可被形成在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外表面上并且位于基底B2的开口的端部附近。而且,在盖罩C2的内表面中,在基底841和盖罩842的装配状态中前述被锁定突出部分10可被锁定在其上的锁定突出部分9可被形成在上壁843一侧的侧壁844上。在基底B2和盖罩C2的装配状态中,前述锁定突出部分9被锁定在被锁定突出部分10处,并且凸出盖罩部分845被锁定于凸出基底部分849,从而可防止盖罩C2容易地从基底B2上脱开。
在图45到图50中的实施例中,盖罩凸起部分846a可被形成为被装配于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内部中。
在图45到图50中的实施例中,例如,底壁847旁边的盖罩凸起部分846a的侧部被装配在基底凸起部分850a的端尖部上,并且装配位置可被形成在重叠区Y的一部分处。
在图45到图50中的实施例中,例如,除电缆K之外的管材可被容纳在容纳部件T2中。作为前述管材,列举了流体(气体或液体)从中穿过的管材,并且还列举了空调器的制冷剂管和空气调节管等。
在图53中所示的修正示例的容纳部件T4中,盖罩C4的凸起部分915a和基底B4的凸起部分919a的节距P4被形成得短于图5中容纳部件T的节距P。盖罩C4的凸起部分915a的宽度W5和基底B4的凸起部分919a的宽度W6被形成为短于图5中容纳部件T的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相应宽度W1和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宽度W2。
在图54中所示的修正示例的容纳部件T5中,进一步增强了图1到图10中的实施例的容纳部件T的挠性。因此,容纳部件T5可容易地弯曲。
在图1到图54中的每一个实施例中的盖罩C的凸起部分2和基底B的凸起部分2、盖罩C2的盖罩凸起部分846a和基底B2的基底凸起部分850a、以及盖罩C4的盖罩凸起部分915a和基底B4的基底凸起部分919a的每个宽度QL可如下改变。例如,使用图6描述修正示例的容纳部件,盖罩C的凸起部分1的尺寸QL被形成得小于基底B的凸起部分2的尺寸QL,并且在图6中适配部分4被形成在基底B中的内侧。在修正示例的容纳部件的结构中,在盖罩覆盖基底时,当从图6中所示的方向看容纳部件时,容纳部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凸起形状。在这种结构中,每当沿纵向方向彼此相邻地布置多个容纳部件时,在相邻盖罩之间形成了间隔。因此,人的手指可容易地抓起盖罩的凸起部分,并且可容易地将盖罩从基底上移除。
图1到图54中所示的每个容纳部件T、T2、T3、T4和T5都可被布置在建筑物中的地板上。例如。即使人用脚沿其纵向方向踢到图4中所示的容纳部件T的盖罩C时,也可通过基底B的凸起部分2与盖罩C的凸起部分1之间的配合限制盖罩C的移动。因此,可消除电缆K暴露于容纳部件T、T2、T3、T4和T5的外部的问题。因此,不必担心电缆K在脚下被踩坏或者脚被电缆K绊到。
当将插座等布置在地板上时,图1到图54中所示的每个容纳部件T、T2、T3、T4和T5都弯曲,从而可避开插座等将容纳部件T、T2、T3、T4和T5布置在地板上。例如,在沿纵向方向形成为平坦形状并被构成得不能弯曲变形的容纳部件的情况中,必须通过弯曲形成的分离的连接部件连接多个容纳部件以避开插座等。然而,容纳部件T、T2、T3、T4和T5都可弯曲,因此可在无需使用前述连接部件的情况下将容纳部件T、T2、T3、T4和T5布置在地板上。因此,可容易且快速地执行容纳部件T、T2、T3、T4和T5的布置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所述容纳部件的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延伸的开口,以及沿所述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每个所述凸起部分都沿所述基底的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用于覆盖所述基底的开口的盖罩,所述盖罩包括沿所述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所述盖罩的每个所述凸起部分都沿所述盖罩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与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相同或具有整倍数的关系,并且其中,当将所述盖罩装配于所述基底时,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相互配合以便于可相互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被装配于所述基底的外侧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部分被设在所述基底的每个凸起部分的两端处,装配部分被设在所述盖罩的每个凸起部分的两端处,并且所述盖罩的每个装配部分被装配在所述基底的相应适配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个装配部分的内侧处设置一锁定突出部分,并且在所述每个适配部分的外侧处设置一能够被锁定在相应装配部分的锁定突出部分处的被锁定突出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个适配部分与接续于所述每个适配部分的凸起部分的边界部分处形成一抵靠阶梯部分,并且当所述盖罩覆盖所述基底时,所述每个装配部分的端表面抵靠相应的抵靠阶梯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适配部分的横截面形状小于相应凸起部分的横截面形状。
7.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基底的每个凸起部分的内侧的内部凹入部分和形成于所述盖罩的一对相邻凸起部分之间的外部凹入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设置大致为U形的加固工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工具分别布置在所述基底的每个内部凹入部分与所述盖罩的每个外部凹入部分两者中。
9.如权利要求1到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相互装配以便于防止所述盖罩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相对于所述基底移位。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相互重叠的部分中,限制所述盖罩从所述基底上脱开的限制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和所述基底每个都具有沿盖罩和基底的纵向方向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并且所述限制装置包括通过向外凸出所述基底的侧壁而形成的凸出基底部分和通过向外凸出所述盖罩的侧壁以便于可被装配在凸出基底部分上而形成的凸出盖罩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到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材料为铺设在建筑物内部的电缆。
13.如权利要求1到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材料为铺设在室内或户外并允许流体流动的流体管。
14.如权利要求1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被固定于构造于建筑物中的结构。
15.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通过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将由树脂制成的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环形凸起部分的圆柱形模制产品分成为基底和盖罩而形成,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所述节距布置的半环形凸起部分,盖罩被装配于基底以覆盖基底的开口,当将盖罩装配于基底时,盖罩的凸起部分和基底的凸起部分被相互配合以彼此重叠。
16.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到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它包括准备树脂制成的圆柱形中间模制产品的步骤,所述中间模制产品通过整体模制在其间具有待切去部分的所述基底和所述盖罩而构成;以及通过切去所述待切去部分而沿其纵向方向分开所述中间模制产品并且获得相互分开的所述基底和所述盖罩的步骤。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制产品的所述待切去部分具有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和盖罩的凸起部分相连接并具有小于所述凸起部分的横截面形状的横截面形状。
18.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和用于连接所述容纳部件的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连接工具形成了近似圆柱形的形状,在沿连接工具的轴向两端设置连接端口,每个连接端口与所述容纳部件的一端相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工具具有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可分离以将所述连接端口一分为二,并且能够被相互装配在一起;以及移位防止装置设在所述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之间,该移位防止装置通过将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彼此竖直地重叠在一起而连接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两者,并且防止相互连接的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移位。
19.一种用于连接容纳部件的连接工具,该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和盖罩每个都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连接工具形成了近似的圆柱形形状,在连接工具的轴向两端设置连接端口,每个连接端口与所述容纳部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工具具有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和连接盖罩主体可分离以将所述连接端口一分为二并且能够相互装配在一起;并且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包括移位防止装置,所述移位防止装置通过将基底重叠在在连接基底主体上而连接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两者,并且防止相互连接的基底与连接基底主体竖直地移位。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防止装置包括凸线,该凸线设在所述连接基底主体的内表面处以便于沿连接基底主体的轴线延伸,从而与设置在所述基底开口附近的外表面处的阶梯部分相接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基底主体的轴线的表面的截面视图中,所述连接基底主体形成为近似的U形,并且在其两端部分处具有所述凸线。
22.如权利要求19到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被锁定在所述容纳部件的凸起部分处的锁定凸线设在所述连接基底主体的内表面上以便于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基底主体的轴线的方向延伸。
23.如权利要求19到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基底主体与连接盖罩主体通过铰链相连接以能够相对转动。
24.一种用于具有挠性的圆柱形容纳部件的布置结构,该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具有沿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环形凸起部分,所述布置结构包括架和铺设于所述架上的轨道主体,并且所述容纳部件固定于轨道主体上以沿轨道主体延伸。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容纳部件固定于所述轨道主体的固定工具。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包括可竖直分离的基底和盖罩,并且所述基底被固定在所述轨道主体上。
27.如权利要求24到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轨道主体的连接工具,并且其中,所述连接工具被固定于所述架。
28.一种用于将容纳部件固定在铺设于架上的轨道主体上的固定工具,该容纳部件具有挠性并且包括用于将细长材料容纳于其中的空间,所述固定工具的特征在于,它包括被保持在所述轨道主体处的保持部分;以及面对轨道主体上表面的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在所述保持部分被保持在轨道主体处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容纳部件固定于所述轨道主体。
29.一种用于将容纳部件固定于一布置区的固定工具,该容纳部件用于容纳细长材料并具有相互装配的基底和盖罩,并且所述基底和盖罩分别具有沿所述容纳部件的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凸起部分,所述固定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被装配于设在所述基底的相邻两个凸起部分之间的凹入部分中;锁定部分,所述锁定部分被锁定在所述基底的一部分处,所述部分在将盖罩安装于基底和将其从基底上拆下的情况下不妨碍盖罩安装于基底和从基底上拆下,从而防止基底相对于布置区升起;以及固定于所述布置区的固定部分。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分别装配于所述基底的多个凹入部分中的装配部分;以及所述基底的至少一个凸起部分能够被插入于其中的插入孔。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分被锁定在所述基底中由所述盖罩覆盖的一部分处。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固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分被锁定在所述基底处以便于覆盖所述基底两侧处的端部边缘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容纳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所述容纳部件包括基底和盖罩。所述基底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开口,以及沿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所述盖罩覆盖所述基底的开口。每个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都沿所述盖罩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盖罩包括沿其纵向方向以预定节距布置的多个凸起部分。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与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的布置节距相同。当将盖罩装配于基底时,所述盖罩的凸起部分与所述基底的凸起部分相互配合以便于可相互重叠。
文档编号H02G3/30GK1623056SQ0282868
公开日2005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5日
发明者清水昭八, 北村祐介 申请人:未来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