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绕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081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绕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绕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绕线转子双速电机定子、转子绕组均采用单绕组变极调速,低速串电阻,高速自成回路,这种方式存在的不足是低、高速切换运行时冲击电流过大,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且对电网的冲击也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变速切换运行时冲击电流过大,且制作工艺简单电机绕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互为独立的低速散绕组和高速硬绕组构成的转子或定子绕组,所述硬绕组的每匝导体在沿其导体长度方向由其截面积比为1∶1的两部分导体构成。
用于构成所述硬绕组每匝的两部分导体沿槽深方向呈上下二层分布。
所述散绕组嵌于嵌线槽口;所述硬绕组每匝分成上下两层嵌于嵌线槽底。
所述散绕组为单层链式绕组结构,硬绕组为双层波绕组结构。
所述散、硬绕组为三相转子绕组,散绕组为单层链式绕组结构,硬绕组为双层波绕组结构,所述散绕组嵌于嵌线槽口,所述三相硬绕组每匝导体按其截面积比为1∶1的比例分成上下两层嵌于嵌线槽底,所述两层硬绕组各匝之间按下线顺序相互串接,三相硬绕组内部短接形成回路,三相散绕组引出三根引线与集电环连接,通过串电阻调速。
本实用新型高速采用高阻抗的硬绕组,很好的解决了电机变速切换运行时冲击电流过大的弊端,提高了电机使用寿命,同时也减小了对电网的冲击,且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图为本实用新型三相转子绕组硬绕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硬绕组设置为双层波绕组,考虑到工艺问题,散绕组嵌在槽口,硬绕组每匝导体按其截面积比为1∶1的比例分成上下两层嵌在槽底;三相硬绕组在内部短接形成回路,三相硬绕组具体接线如下K相K1-1 上-37 下-25 上-13 下-2 上-38下-26 上-14 下-3 上-39 下-27 上-15 下-4 上-40 下-28 上-16-28 下-40 上-4 下-15 上-27 下-39 上-3 下-14 上-26 下-38 上-2 下-13 上-25 下-37 上-1 下-K2;L相L1-17 上-5 下-41 上-29 下-18 上-6 下-42 上-30 下-19 上-7 下-43 上-31下-20 上-8 下-44 上-32-44 下-8 上-20 下-31 上-43 下-7 上-19 下-30 上-42 下-6 上-18 下-29 上-41 下-5 上-17 下-L2;M相M1-33 上-21 下-9 上-45 下-34上-22 下-10 上-46 下-35 上-23 下-11 上-47 下-36 上-24 下-12 上-48-12 下-24 上-36 下-47 上-11 下-23 上-35 下-46 上-10 下-22 上-34 下-45 上-9 下-21上-33 下-M2;换层线设于16、32、48槽;各出线端K1、L1与M1,K2、L2与M2分别用短路环在内部进行短接。
散绕组为单层链式绕组,三相散绕组引出三根引线与集电环连接,通过串电阻来调速。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绕组,包括互为独立的低速散绕组和高速硬绕组构成的转子或定子绕组,其特征是所述硬绕组的每匝导体在沿其导体长度方向由其截面积比为1∶1的两部分导体构成。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绕组,其特征是用于构成所述硬绕组每匝的两部分导体沿槽深方向呈上下二层分布。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绕组,其特征是所述散绕组嵌于嵌线槽口;所述硬绕组每匝分成上下两层嵌于嵌线槽底。
4.由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电机绕组,其特征是所述散绕组为单层链式绕组结构,硬绕组为双层波绕组结构。
5.由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电机绕组,其特征是所述散、硬绕组为三相转子绕组,散绕组为单层链式绕组结构,硬绕组为双层波绕组结构,所述散绕组嵌于嵌线槽口,所述三相硬绕组每匝导体按其截面积比为1∶1的比例分成上下两层嵌于嵌线槽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其可避免变速切换运行时冲击电流过大,且制作工艺简单的电机绕组。它包括低、高速二套互为独立的转子绕组,所述低速绕组为嵌于槽口的单层链式散绕组,高速绕组为按其导体截面积比为1∶1的比例分成上下二层嵌于槽底的双层波绕式硬绕组。
文档编号H02K3/28GK2904439SQ20062005116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4日
发明者吴冬英, 李平, 胡辉华, 吴湖南 申请人:江西特种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