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变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2232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力变矩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矩器,特别是一种磁力变矩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力变矩器变矩平稳、但效率很低,能量损耗大;现有的机械变矩器效率比现有的液力变矩器高,但仍嫌低,而且结构复杂、磨损厉害、变矩时有冲击和振动发生、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一种磁力变矩器,目的是克服现有变矩器的缺陷,简化结构,提高效率。
本发明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方案一
如图1、图2示,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圓盘2,在圆盘2上固结数块组合永磁体12,设置沿轴向组合的圓筒3,在其内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4,永磁体12插入永磁槽4内但离开永磁槽4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2与永磁槽4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2因永磁槽4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4内;传动轴5与圓筒3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7的左端同轴联接,安装时,使传动轴5与轴1同轴,传动轴5上固套磁轴承内圈11,磁轴承外圈10固定在机架6上,传动轴5就被磁轴承沿径向悬浮支承,且可以沿轴向移动;磁性传动盘8与功率输出轴9同轴联接,磁性传动盘8的上端面离开间隙置于传动轮7的下方,使磁性传动轮7的母线与磁性传动盘8上端面的径向平行,同时使磁性传动盘8的轴线与磁性传动轮7的轴线垂直。磁轴承、磁性传动轮7、磁性传动盘8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下文详叙。
所述磁性传动轮7和磁性传动盘8结构如下述
图3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传动轮7的侧视图。在圆盘7-1的外圆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7-2,永磁体7-2的端面与圆盘7-l齐平,其径向面为圓弧面,弧面与圓盘7-l同轴,永磁体7-2沿径向充f兹,所有永f兹体7-2外弧面极性相同;在圓盘8-l上端面同轴固定沿轴向充磁的永磁圓盘8-2,永磁圆盘8-2的端面与永磁体7-2外弧面同极性隔间隙相对,永磁体7-2外弧面的母线与永磁圆盘8-2的半径平行。当圆盘7-1带着永磁体7-2转动时,与永磁圆盘8-2产生磁斥力作用,永磁体7-2对永磁圓盘8-2切向》兹斥力,驱转永磁圆盘8-2及圆盘8-1。这种传动副的优点是当圓盘7-1带着永磁体7-2沿永磁圓盘8-2或圆盘8-1的径向移动时,除空气阻力外再无阻力。
图5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传动盘8的俯视图。在圆盘8-3的上端面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8-4,永磁体8-4的长方向沿圆盘8-3的径向,永石兹体8-4沿圓盘8-3的轴向充^f兹,所有永磁体8-4的上端极性相同;在圓盘7-3的外圓固套径向充》兹的永/磁圏
7- 4,永磁圈7-4的母线与圆盘8-3的径向平行,永磁圈7-4的外圆与永磁体
8- 4的上端隔间隙同极性平行相对。当圆盘7-3带着永磁圈7-4转动时,与永磁体8-4产生磁斥力作用,永磁圈7-4对永磁体8-4切向石兹斥力,驱转永磁体8-4及圆盘8-3。这种传动副的优点是当圓盘7-3带着永磁圈7-4沿永磁体8-4的长方向或圆盘8-3的径向移动时,除空气阻力外再无阻力。
图7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传动轮7的侧视图。传动轮7-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轮状,齿顶面为柱形圓弧面;传动盘8仍由圓盘8-1上固定沿轴向充^f兹的永^磁圆盘8-2组成;传动專仑7-5齿顶面的母线与圆盘8-1或永/磁圆盘8-2的径向隔间隙平行相对。当传动轮7-5转动时,与永磁圓盘8-2产生磁引力作用,传动轮7-5对永磁盘8-2切向石兹引力,驱转永石兹盘8-2及圓盘8-1。当传动轮7-5沿圆盘8-l或永磁-盘8-2的径向移动时,磁阻力^艮小。
图9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传动盘8的俯视图。传动盘8-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盘状,齿顶面为平面;传动4仑7仍由圆盘7-3的外圆固套径向充》兹的永-磁圈7-4组成;永石兹圈7-4的母线与传动盘8-5的半径隔间隙平行相对。当圆盘7-3带着永磁圈7_4转
6动时,与传动盘8-5产生磁引力作用,永磁圈7-4对传动盘8-5的切向磁引力,驱转传动盘8-5。当圓盘7-3带着永磁圈7-4沿传动盘8-5径向移动时,磁阻力很小。
所述磁性传动轮7和磁性传动盘8还可以有其它结构。所述的石兹轴承结构如下述
图ll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径向充磁的永磁环10-2、10-3、 10-4的外圆固套导磁筒10-1,永磁环10-2、 10-3、 10-4的内径外径相等,永石兹环10-3、 10-4大小一样,内外圓极性相同,永/磁环10-2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0-3、 10-4的长,但永磁环10-2内外圓极性与永磁环10-3、 10-4的相反,永磁环10-2、 10-3、 10-4沿轴向串接;径向充磁的永磁筒11-1的外圆比永磁环10-2、 10-3、 10-4的内圓小,其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0-2、 10-3、
10- 4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磁筒1H的外圓极性与永磁环10-2内圓极性相同,将永磁筒11-1插入永磁环10-2、 10-3、 10-4内圆中,永磁筒11-1的内圆与传动轴5配合,导磁筒10-1的外圆与机架6配合并固定。永》兹环10-2对永磁筒11-1的径向》兹斥力大于永》兹环10-3、 10-4对永i兹筒
11- 1的径向磁引力,所以永磁筒11-l连同传动轴5悬浮于永磁环10-2、 10-3、
10- 4内圆中,而且当永^t筒11-1连同传动轴5沿轴向移动时几乎没有轴向磁阻力。
图12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径向充磁的永磁环11-2、
11- 3、 11-4的内圓配套在传动轴5的外圓,永磁环11-2、 11-3、 11-4的内径外径相等,永石兹环11-3、 11-4大小一样,内外圓才及性相同,永;兹环11_2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1-3、 11-4的长,但永磁环11-2内外圆极性与永磁环11-3、 11-4的相反,永磁环ll-2、 11-3、 11-4沿轴向串接;径向充》兹的永磁筒10-5的内圓比永磁环11-2、 11-3、 11-4的外圓大,其轴向尺寸比永磁环ll-2、 11-3、 10-1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磁筒10-5的内圓极性与永石兹环11-2外圆极性相同,保护圓筒10-6的内圆固套在永》兹筒10-5的外圆,保护圆筒10-6的外圆与机架6配合并固定,将轴5连同永i兹环11-2、11-3、 11-4插入永磁筒10-5的内圓中。永磁筒10-5对永磁环11-2的径向磁斥力大于它对永磁环11 -3、 11 -4的径向磁引力,所以轴5连同永磁环11-2、11-3、 11-4悬浮于永磁筒10-5的内圆中,而且当轴5连同永磁环11-2、 11-3、11-4沿轴向移动时几乎没有轴向磁阻力。
所述轴承还可换为经典机械式滑动轴承,或者改为机械、磁悬浮组合式。
技术方案一所述的磁力变矩器工作原理功率输入轴1带动圓盘2及其上的永磁体12转动时,由于永磁体12与波浪形永磁槽4的槽磁斥力的作用,使圆筒3同时受到周向分力和轴向分力,周向分力产生扭矩欲使圆筒3转动,轴向分力欲使圓筒3沿轴线左右往复直线运动;圓筒3通过传动轴5带动磁性传动轮7同时运动,磁性传动轮7与磁性传动盘8依磁力作用传动。工作时,圆筒3被驱转的同时也被迫作沿轴线左右往复直线运动,即圓筒3作循环螺旋式运动,这时磁性传动轮7将沿磁性传动盘8的径向移动,啮合力的合力作用点不断地改变,磁性传动轮7远离磁性传动盘8圆心时,作用扭矩增大,反之减小,实现自动变矩;当磁性传动轮7移动到离磁性传动盘8圆心某点时,输出轴9负载等于或小于输入轴l输入功率,输出轴9被驱转,只要输出轴9转动,所述磁力变矩器的可动件只转动。
如图13和图14示,还可将前述的功率输入石兹斥力传动4几构作成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圓筒13,在圆筒13上固结数块组合永磁体16,设置圓柱14 ,在其外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15,永磁体16插入永磁槽15内但离开永磁槽15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6与永磁槽15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6因永磁槽15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15内;传动轴5与圓柱14的右端和石兹性传动專仑7的左端同轴联:4妻。工作原理同前述。
技术方案二
技术方案一中磁性传动轮7和磁性传动盘8可以换成同轴传动的齿轮副传动机构。如图15图和图16示,即将磁性传动轮7换成齿圈17,将磁性传动盘8换成与齿圏17同轴且相啮合传动的齿轮18,将输出轴19与内齿轮18右端面同轴联接;还可将所述齿圈17与齿轮18互换位置。
8技术方案一所述的磁力变矩器工作原理当输出轴19与输入轴1同时转动时,圆筒3或圆柱14只转动;输出轴19负载增大的瞬时,输出轴19的转速降低,阻抗扭矩增大,这时圓筒3或圓柱14作循环螺旋式运动,齿圏17与齿轮18也作相对轴向往复位移运动,这时圆筒3或圓柱14、传动轴5及其上的齿圏17或齿轮18积蓄能量,达到(此过程很短) 一定程度,与输出轴19相联接的齿圈17或者齿轮18将被扭转,事实上,在此过程中,输出轴19的转速、转矩同时变化。
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
1、 结构简单;
2、 摩擦损耗低,效率高、寿命长;
3、 随栽荷自动变速变矩,对输入一定的功率,当扭矩改变,轴的转速必将同时改变,所以所述磁力变矩器也是一种自动无级变速器,具有自适应性;
4、 由于采用磁力传动和磁力轴承,工作比现有的机械变矩器平稳;
5、 维护工作量小。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1中圆盘2和组合永磁体12联接在一起的右视图;图3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传动轮7的侧视图5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传动盘8的俯视图7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传动轮7的侧视图9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10为图9中传动盘8的俯视图11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12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9图1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14为图13中圆筒13和组合永磁体16联接在一起的右视图;图15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对本发明详细说明。实施例一
如图1、图2示,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圆盘2,在圆盘2上固结数块组合永磁体12,设置沿轴向组合的圓筒3,在其内圓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4,永磁体12插入永磁槽4内但离开永磁槽4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2与永磁槽4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2因永磁槽4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4内;传动轴5与圓筒3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7的左端同轴联接,安装时,使传动轴5与轴1同轴,传动轴5上固套磁轴承内圈11,磁轴承外圈10固定在机架6上,传动轴5就被磁轴承沿径向悬浮支承,且可以沿轴向移动;磁性传动盘8与功率输出轴9同轴联接,磁性传动盘8的上端面离开间隙置于传动轮7的下方,使磁性传动轮7的母线与磁性传动盘8上端面的径向平行,同时使磁性传动盘8的轴线与磁性传动轮7的轴线垂直。。
如图13和图14示,还可将前述的功率输入磁斥力传动机构作成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圓筒13,在圆筒13上固结数块組合永磁体16,设置圆柱14 ,在其外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15 ,永磁体16插入永磁槽15内但离开永磁槽15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6与永磁槽15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6因永磁槽15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l5内;传动轴5与圓柱14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7的左端同轴联接。
所述磁性传动轮7和磁性传动盘8结构如下述
图3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传动轮7的侧视图。在圆盘7-l的外圆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7-2,永磁体7-2的端面与圓盘7-l齐平,其径向面为圓弧面,弧面与圆盘7-l同轴,永磁体7-2沿径向充磁,所有永磁体7-2外弧面极性相同;在圆盘8-l上端面同轴 固定沿轴向充;兹的永石兹圆盘8-2,永磁圆盘8-2的端面与永f兹体7-2外弧面 同极性隔间隙相对,永磁体7-2外弧面的母线与永磁圓盘8-2的半径平行。 当圓盘7-l带着永磁体7-2转动时,与永磁圆盘8-2产生磁斥力作用,永磁 体7-2对永》兹圆盘8-2切向磁斥力,驱转永磁圓盘8-2及圆盘8-1。
图5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 传动盘8的俯视图。在圆盘8-3的上端面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8-4,永磁 体8-4的长方向沿圆盘8-3的径向,永磁体8-4沿圆盘8-3的轴向充磁,所 有永f兹体8-4的上端极性相同;在圓盘7-3的外圓固套径向充石兹的永i兹圈
7- 4,永磁圏7-4的母线与圆盘8-3的径向平行,永磁圈7-4的外圓与永磁体
8- 4的上端隔间隙同极性平行相对。当圆盘7-3带着永磁圈7-4转动时,与 永石兹体8-4产生f兹斥力作用,永》兹圈7-4对永》兹体8-4切向f兹斥力,驱转永 磁体8-4及圓盘8-3。
图7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 传动轮7的侧视图。传动轮7-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轮状,齿顶面为柱形圆弧 面;传动盘8仍由圆盘8-1上固定沿轴向充磁的永磁圆盘8-2组成;传动轮 7-5齿顶面的母线与圆盘8-1或永磁圓盘8-2的径向隔间隙平行相对。当传 动轮7-5转动时,与永磁圆盘8-2产生磁引力作用,传动轮7-5对永磁盘8-2 切向磁引力,驱转永磁盘8-2及圆盘8-l。
图9为图1中传动轮7和传动盘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 中传动盘8的俯视图。传动盘8-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盘状,齿顶面为平面; 传动轮7仍由圆盘7-3的外圆固套径向充磁的永磁圈7-4组成;永磁圈7-4 的母线与传动盘8-5的半径隔间隙平行相对。当圆盘7-3带着永;兹圈7_4转 动时,与传动盘8-5产生磁引力作用,永磁圈7-4对传动盘8-5的切向磁引 力,驱转传动盘8-5。
所述的磁轴承结构如下述
图ll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径向充磁的永磁环10_2、
ii10-3、 10-4的外圆固套导石兹筒10-1,永磁环10-2、 10-3、 10-4的内径外径 相等,永;兹环10-3、 10-4大小一样,内外圓极性相同,永;磁环10-2轴向尺 寸比永磁环10-3、 10-4的长,但永/磁环10-2内外圆极性与永磁环10-3、 10-4 的相反,永磁环10-2、 10-3、 10-4沿轴向串接;径向充磁的永磁筒11-1的 外圓比永磁环10-2、 10-3、 10-4的内圆小,其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0-2、 10-3、
10- 4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磁筒11-1的外圆极性与永磁环10-2 内圆极性相同,将永磁筒11-1插入永磁环10-2、 10-3、 10-4内圆中,永磁 筒11-1的内圓与传动轴5配合,导磁筒10-1的外圆与机架6配合并固定。 永磁环10-2对永磁筒11-1的径向磁斥力大于永磁环10-3、 10-4对永磁筒
11- 1的径向f兹引力,所以永石兹筒11-1连同传动轴5悬浮于永》兹环10-2、10-3、 10_4内圓中。
图12为图1中轴5的轴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径向充^兹的永》兹环ll-2、 11-3、 11-4的内圓配套在传动轴5的外圓,永磁环11-2、 11-3、 11-4的内 径外径相等,永磁环11-3、 11-4大小一样,内外圓极性相同,永磁环11-2 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1-3、 11-4的长,但永磁环11-2内外圆极性与永磁环 11-3、 11-4的相反,永磁环ll-2、 11-3、 11-4沿轴向串接;径向充磁的永 磁筒10-5的内圓比永磁环11-2、 11-3、 11-4的外圆大,其轴向尺寸比永磁 环11-2、 11-3、 10-1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兹筒10-5的内圓才及 性与永f兹环11-2外圆极性相同,保护圓筒10-6的内圆固套在永f兹筒10_5 的外圓,保护圆筒10-6的外圓与机架6配合并固定,将轴5连同永磁环11 -2 、 11-3、 11-4插入永;兹筒10-5的内圆中。永磁筒10-5对永石兹环11-2的径向 磁斥力大于它对永磁环11-3、 11-4的径向磁引力,所以轴5连同永磁环11-2、 11-3、 11-4悬浮于永》兹筒10-5的内圆中。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中磁性传动轮7和磁性传动盘8可以换成同轴传动的齿轮副传 动机构。如图15图和图16示,即将磁性传动轮7换成齿圈17,将^t性传动 盘8换成与齿圈17同轴且相啮合传动的齿轮18,将输出轴19与内齿轮18 右端面同轴联接;还可将所述齿圈17与齿轮18互换位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磁力变矩器,其特征是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圆盘(2),在圆盘(2)上固结数块组合永磁体(12),设置沿轴向组合的圆筒(3),在其内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4),永磁体(12)插入永磁槽(4)内但离开永磁槽(4)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2)与永磁槽(4)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2)因永磁槽(4)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4)内,传动轴(5)与圆筒(3)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7)的左端同轴联接,安装时,使传动轴(5)与轴(1)同轴,传动轴(5)上固套磁轴承内圈(11),磁轴承外圈(10)固定在机架(6)上,传动轴(5)就被磁轴承沿径向悬浮支承,且可以沿轴向移动;磁性传动盘(8)与功率输出轴(9)同轴联接,磁性传动盘(8)的上端面离开间隙置于传动轮(7)的下方,使磁性传动轮(7)的母线与磁性传动盘(8)上端面的径向平行,同时使磁性传动盘(8)的轴线与磁性传动轮(7)的轴线垂直;在功率输入轴(1)的右端同轴联接圆筒(13),在圆筒(13)上固结数块组合永磁体(16),设置圆柱(14),在其外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组合永磁槽(15),永磁体(16)插入永磁槽(15)内但离开永磁槽(15)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16)与永磁槽(15)的槽壁同性极相对,永磁体(16)因永磁槽(15)的斥力悬浮于永磁槽(15)内;传动轴(50与圆柱(14)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7)的左端同轴联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力变矩器,其特征是所述磁性传动轮(7) 和》兹性传动盘(8)结构如下在圆盘(7-1)的外圆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7-2),永磁体(7-2)的 端面与圓盘(7-1)齐平,其径向面为圆弧面,弧面与圓盘(7-1)同轴,永 磁体(7-2 )沿径向充磁,所有永磁体(7-2 )外弧面极性相同,在圓盘(8-1) 上端面同轴固定沿轴向充磁的永磁圆盘(8-2),永磁圓盘(8-2)的端面与永 磁体(7-2)外弧面同极性隔间隙相对,永磁体(7_2)外弧面的母线与永磁 圆盘(8-2)的半径平行,当圆盘(7-1)带着永磁体(7-2)转动时,与永磁 圆盘(8-2)产生磁斥力作用,永磁体(7-2)对永磁圆盘(8-2)切向磁斥力,驱转永磁圆盘(8-2 )及圓盘(8-1);在圆盘(8-3)的上端面均匀固结若干块永磁体(8-4),永磁体(8-4) 的长方向沿圓盘(8-3)的径向,永》兹体(8-4)沿圓盘(8-3)的轴向充^兹, 所有永磁体(8-4)的上端极性相同,在圓盘(7-3)的外圓固套径向充磁的 永磁圈(7-4 ),永磁圈(7-4 )的母线与圆盘(8-3 )的径向平行,永磁圈(7-4 ) 的外圆与永^磁体(8-4)的上端隔间隙同极性平行相对,当圓盘(7-3)带着 永^t圏(7-4)转动时,与永f兹体(8-4)产生^t斥力作用,永^磁圈(7-4)对 永磁体(8-4 )切向磁斥力,驱转永磁体(8-4 )及圆盘(8-3 );传动轮(7-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轮状,齿顶面为柱形圓弧面;传动盘(8) 仍由圓盘(8-1)上固定沿轴向充磁的永磁圓盘(8-2)组成,传动轮(7-5) 齿顶面的母线与圓盘(8-1)或永磁圓盘(8-2)的径向隔间隙平行相对,当 传动轮(7-5)转动时,与永磁圓盘(8-2)产生磁引力作用,传动轮(7-5) 对永磁盘(8-2 )切向磁引力,驱转永磁盘(8-2 )及圆盘(8-1 );传动盘(8-5)用软磁材料制成齿盘状,齿顶面为平面,传动轮(7)仍 由圓盘(7-3 )的外圓固套径向充磁的永磁圈(7-4 )组成,永磁圈(7-4 )的 母线与传动盘(8-5 )的半径隔间隙平行相对,当圓盘(7-3 )带着永磁圏(7_4 ) 转动时,与传动盘(8-5)产生磁引力作用,永磁圏(7-4)对传动盘(8-5) 的切向磁引力,驱转传动盘(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力变矩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磁轴承结构如下在径向充磁的永磁环(10_2 )、 ( 10-3 )、 ( 10-4 )的外圆固套导磁筒(10-1 ), 永磁环(10-2)、 (10-3)、 (10-4)的内径外径相等,永磁环(10-3)、 (10-4) 大小一样,内外圓极性相同,永磁环(10-2 )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0-3 )、 ( 10-4 ) 的长,但永磁环(10-2)内外圆极性与永磁环(10-3)、 (10-4)的相反,永 磁环(10-2)、 (10-3)、 (10-4)沿轴向串接,径向充磁的永磁筒(11-1)的 外圆比永磁环(10-2 )、( 10-3 )、(10-4 )的内圓小,其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0-2 )、 (10-3)、 (10-4)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磁筒(11-1)的外圆极 性与永磁环(10-2)内圓极性相同,将永磁筒(11-1)插入永磁环(10-2)、 (10-3)、 (10-4)内圆中,永磁筒(11-1)的内圓与传动轴(5) 配合,导磁筒(10-1 )的外圆与机架(6 )配合并固定,永磁环(10-2 )对永磁筒(11-1)的径向磁斥力大于永磁环(10-3)、 (10-4)对永磁筒(11-1)的径向磁引力, 所以永/磁筒(11-1)连同传动轴(5 )悬浮于永i兹环(10-2 )、 ( 10-3 )、 ( 10-4 ) 内圓中;径向充磁的永;兹环(11-2)、 (11-3)、 (11-4)的内圆配套在传动轴(5) 的外圓,永磁环(11-2)、 (11-3)、 (11-4)的内径外径相等,永磁环(ll-3)、(11-4 )大小一样,内外圆极性相同,永磁环(11-2 )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1-3 )、(11-4)的长,但永磁环(11-2)内外圓极性与永磁环(11-3)、 (11-4)的 相反,永磁环(11-2 )、 (11-3 )、 ( 11-4 )沿轴向串接,径向充磁的永磁筒(10-5 ) 的内圆比永^兹环(11-2)、 (11-3)、 (11-4)的外圓大,其轴向尺寸比永^磁环(11-2)、 (11-3)、 (10-1)沿轴向串接后的总轴向尺寸长,永磁筒(10-5) 的内圓极性与永磁环(11-2)外圓极性相同,保护圆筒(10-6)的内圆固套 在永磁筒(10-5)的外圓,保护圓筒(10-6)的外圓与机架(6)配合并固定, 将轴(5 )连同永磁环(11-2 )、 ( 11-3 )、 ( 11-4 )插入永磁筒(10-5 )的内圓 中,永磁筒(10-5 )对永磁环(11-2 )的径向磁斥力大于它对永磁环(11-3 )、(11-4)的径向磁引力,所以轴(5)连同永磁环(11-2)、 (11-3)、 (11-4) 悬浮于永磁筒(10-5)的内圓中。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力变矩器,其特征是磁性传动轮(7)和磁 性传动盘(8)可以换成同轴传动的齿轮副传动机构,即将磁性传动轮(7) 换成齿圏(17),将磁性传动盘(8)换成与齿圈(17)同轴且相啮合传动的 齿轮(18),将输出轴(19)与内齿轮(18)右端面同轴联接;还可将所述齿 圈(17)与齿轮(18)互换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力变矩器,其特征是所述轴承换为经典机械 式滑动轴承,或者为机械、磁悬浮组合式。
全文摘要
磁力变矩器,在输入轴的右端同轴联接圆盘,在圆盘上固结永磁体,设置沿轴向组合的圆筒或圆柱,在其内圆或外圆制首尾相接的波浪形永磁槽,永磁体插入永磁槽内但离开永磁槽的槽壁一间隙,且使永磁体与永磁槽的槽壁同性极相对,传动轴与圆筒或圆柱的右端和磁性传动轮的左端同轴联接,传动轴被磁轴承沿径向悬浮支承;与输出轴联接的磁性传动盘的上端面离开间隙置于传动轮的下方,传动盘的轴线与传动轮的轴线垂直。输入轴带动永磁体转动时,由于磁斥力,圆筒圆柱作循环螺旋式运动,传动轮将沿传动盘的径向移动,啮合力的合力作用点不断地改变,传动轮远离传动盘圆心时,作用扭矩增大,反之减小,实现自动变矩。本发明结构简单、变矩平稳、效率高。
文档编号H02K51/00GK101483379SQ20081000099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1日
发明者刘新广 申请人:刘新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