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329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等、对具备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控 制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作为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等、具备旋转电机(电动机、发电 机)的驱动装置的控制组件,开发了一体地固定在该驱动装置上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例 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中,要求确保对驱动装置的振动的耐 振性而提高可靠性,并且对小型化、轻量化、部件个数的削减、制造性的提高等的要求也高。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具备以下那样的 结构。即、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是容置有用于对驱动装置所具备的旋转电机进行驱动的逆 变器(inverter),和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的组件,具备载置逆变器的开关元 件动力模块的壳体;载置逆变器用的平滑电容器的电容器托架;载置控制基板的控制基板 托架,成为上述电容器托架固定在壳体上,并且控制基板托架固定在电容器托架上的构造。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199363号公报(第5-7页,图1)上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构成为具备用于固定平滑电容器的电容器托架和用于固 定控制基板的控制基板托架这两个托架。与平滑电容器的形状一致作成上面复杂的凹凸形 状的电容器托架不同,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具备平面的基板固定面的控制基板托架,确保 控制基板的紧固固定部位为适当的位置所需要的数量,提高控制基板的耐振性。但是,由于 这些托架需要用于确保耐振性的刚性,所以成为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重量增加及部件个数 增加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能 够可靠地固定各部件从而确保耐振性,并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而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对具备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驱动装 置控制组件的特征结构是,具备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基板;构成用于驱动上述旋转 电机的逆变器的开关元件模块;使上述逆变器的输入电源平滑的平滑电容器;固定了上述 开关元件模块的第一基台;被支承于上述第一基台、固定了上述平滑电容器的第二基台,在 上述第二基台的与固定了上述平滑电容器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固定了上述控制基板。另外,在本案中采用的“旋转电机”的概念包含电动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兼作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电动发电机。根据该特征结构,由于在固定有平滑电容器的第二基台上也固定有控制基板,所 以不需要设置用于固定控制基板的专用的基台。因而,与以往那样设置用于固定控制基板 的专用的基台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此外,由于在第二基台的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的面相反侧的面固定控制基板,所以能够可靠地固定平滑电容器和控制基板,并且容易确保控制基板的固定部位为适当的位置所必须 的数量。因而,能够确保包括控制基板的各部件的耐振性。在此,优选地,上述第二基台具有第一箱状部,该第一箱状部具有在上述第一基台 侧开口的开口部和大致平板状的底部,上述平滑电容器被容置并固定在上述第一箱状部 内,上述控制基板被固定在上述底部的外侧面。根据该结构,通过采用第二基台具有箱状部的结构,容易实现第二基台本身的轻 量化并确保刚性。此外,通过采用这样的在第二基台的箱状部的大致平板状底部的外侧面 固定控制基板的结构,非常容易确保控制基板的固定部位为适当的位置所必须的数量,因 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控制基板的耐振性。进而,通过采用在第二基台的第一箱状部内容置平 滑电容器,在该第一箱状部的外侧面固定控制基板的结构,能够利用第二基台遮蔽由平滑 电容器产生的电磁噪音,能够有效地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制基板造成影响。此外,优选地,上述控制基板在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和与其相比中央侧的至少一个 部位,被紧固固定在上述底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控制基板的中央部的挠曲,并能够相对第二基台适当地紧 固固定。因而,能够确保控制基板的耐振性。此外,优选地,上述平滑电容器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上述第一箱状部具有与上述平 滑电容器的形状一致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根据该结构,与使用现有的圆筒状的平滑电容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第二基台的 形状。此外,通过以具有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平滑电容器的形状一致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形 成第一箱状部,能够将平滑电容器容置固定在第二基台的第一箱状部内,并且减少浪费的 空间而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小型化。此外,优选地,上述平滑电容器具备在被容置于上述第一箱状部的状态下从上述 开口部向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在第二基台上设置用于与平滑电容器的连结端子配线的切口 等,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第二基台的形状。此外,优选地,还具备使电源电压升高的升压装置,上述升压装置具有升压用开关 元件、升压用电容器和电抗器,上述升压用开关元件被固定在上述第一基台的与上述开关 元件模块相同的面上,上述电抗器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基台,上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固定于上
述第二基台。根据该结构,在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具备升压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将发热量多的升 压用开关元件固定在与同样发热量多的开关元件模块相同的面上,所以容易用共同的冷却 回路冷却它们。进而,通过像这样使冷却回路共同化,能够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小型化 和轻量化。此外,通过将比较重的电抗器固定在第一基台上,将比电抗器轻的升压用电容器 固定在第二基台上,能够减轻作用于第二基台的载荷并且使重心偏向第一基台侧。因而,能 够提高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耐振性。此外,优选地,上述第二基台具有第二箱状部,该第二箱状部与上述第一箱状部邻 接且在与上述第一箱状部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开口,上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容置并固定在上 述第二箱状部内。根据该结构,与采用将平滑用电容器和升压用电容器都容置在一个箱状部内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各个箱状部的大小,并且起到将第一箱状部和第二箱状部之间隔开的隔 壁增强第二基台的效果。因而,容易确保第二基台的刚性并确保轻量化。此外,优选地,还具备用于消除电源噪音的噪音滤波器,上述噪音滤波器相对于上 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固定在与上述第一箱状部相反一侧。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比噪音滤波器重的升压用电容器配置在刚性高的第一箱状部 侧,能够抑制第二基台的第二箱状部附件的挠曲,并能够减少噪音滤波器和升压用电容器 的振动。因而,能够提高噪音滤波器和升压用电容器的耐振性。此外,优选地,还具备护罩部件,该护罩部件以覆盖上述第二箱状部的开口部的方 式固定于上述第二基台,与上述控制基板连接的电缆被固定于上述护罩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护罩部件和第二基台遮蔽由容置于第二箱状部内的升压用 电容器产生的电磁噪音。因而,能够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制基板和与控制基板连结的电缆 造成影响。此外,由于该电缆兼用作与控制基板连结的电缆的托架,所以能够减少部件个 数,能够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在此,上述电缆例如连接上述控制基板和具备上述开关元件模块、检测上述旋转 电机的动作状态的传感器或上述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各部。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卸下护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驱动装置控制组件一体地安装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驱动装置的轴方向展开截面图。图5是表示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电路结构的模式图。图6是表示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表示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支承托架的上侧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支承托架的下侧和固定于此的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控制基板上的部件配置的图。图11是表示相对于支承托架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模式截面图。图12是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托架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模 式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此,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2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情况 为例进行说明。1.驱动装置的结构首先,对成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控制对象的混合动力车辆 用的驱动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该驱动装置2作为主要的结构具备配置在 第一轴A1上的发电机G和作为动力分配装置的行星齿轮机构P,配置在第二轴A2上的电动机M,和配置在第四轴A4上的差速装置D。此外,在第三轴A3上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P的 输出旋转构件和将电动机M与差速装置D驱动连结的反转齿轮机构T。在此,行星齿轮机构 P成为单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太阳轮s与发电机G连结,行星架c经由在第一轴A1上配置 的缓冲器61与发动机的输出轴62连结,齿圈r作为输出旋转构件与反转齿轮机构T驱动 连结。这样的驱动装置2的各结构容置在驱动装置壳体6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M 和发电机G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而且,在这样的驱动装置2的上部一体地安装有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具体而言, 如图3所示,相当于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第一基台的壳体框架10紧固固定在驱动装置壳 体60的倾斜的上面60a。在此,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面60a以与电动机M和发电机G的 外径大致相接的方式倾斜设置。由此,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 一体地安装在驱动装置壳体60 上。与像这样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倾斜地安装在驱动装置2上配合,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 的护罩39形成为,在从发动机连结侧观看驱动装置2的侧面视时随着远离驱动装置壳体60 而横幅(与上面60a平行的方向的长度)减小的大致梯形,并且形成为在驱动装置控制组 件1安装在驱动装置2上的状态下一个侧面大致水平而另一侧面大致垂直。由此,一体地 安装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驱动装置2的全体,成为在上方和侧方(图3的右侧方)突出 较少的小型的外形。此外,如图4所示,在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和驱动装置2的接合部上,设有用于对 开关元件模块31、32或电动机M和发电机G等进行冷却的冷却构造。该冷却构造构成为, 具有在驱动装置2的内部循环的工作油流动的工作油流路65以及冷却水或冷却液等冷媒 流动的冷媒流路16,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流路65形成为在 驱动装置壳体60的上面具有翼片63的空间,并以覆盖其开口面的方式安装传热壁64。传 热壁64在两面上具有传热翼片,在工作油流路65内的工作油与冷媒流路16内的冷媒之间 进行热交换。并且,冷媒流路16由在壳体框架10的底部11的下面安装的平板状的隔离部 件15分隔为上下2段,隔离部件15的壳体框架10侧成为上段冷媒流路16A,隔离部件15 的驱动装置壳体60侧成为下段冷媒流路16B。在此,上段冷媒流路16形成为在壳体框架 10的底部11上一体地形成的冷却翼片13之间的空间,并以覆盖该空间的开口面的方式安 装隔离部件15。并且,下段冷媒流路16B作为隔离部件15与传热壁64之间及其周围的空 间而形成。在驱动装置2的内部循环而成为高温的工作油,在工作油流路65内与流过下段冷 媒流路16的冷媒经由传热壁64进行热交换而冷却。并且如后所述,开关元件模块31、32由 于流过大电流所以发热量大。为此,开关元件模块31、32以与壳体框架10的底部11的上 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经由在壳体框架10的底部11上形成的冷却翼片13与流过上段冷媒流 路16的冷却翼片13间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为了进行这种热交换,具有冷却翼片13 的壳体框架10或传热壁64,优选以铝等高热传导性材料构成。另一方面,隔离部件15为了 抑制上段冷媒流路16与下段冷媒流路16之间的热交换而优选以低热传导性材料构成。2.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全体的概略构造接着,对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全体的概略构造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在 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在提到“上”时,是指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护罩39侧(图1、图2、 图4、图6 图8以及图11的上侧),在提到“下”时,是指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壳体框架10侧(图1、图2、图4、图6 图8以及图11的下侧)。如图1和图2所示,该驱动装置控 制组件1具有控制驱动装置2的控制基板33、和构成用于驱动(控制)电动机M和发电机 G的逆变器3的第一开关元件模块31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使逆变器3的输入电流平滑 的平滑电容器34、固定开关元件模块31和32的作为第一基台的壳体框架10、支承于该壳 体框架10而在一面(上面)固定控制基板33并在另一面(下面)固定平滑电容器34的 作为第二基台的支承托架20。另外,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具有包含升压用开关元件8 (参照图5)的升压用开关 组件41、升压用电容器42、电抗器43,这些构成了使电源电压升高的升压装置4。升压用开 关组件41如后所述一体地装入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由此与壳体框架10的开关元件模块 31、32在同一面上固定。另外,电抗器43在壳体框架10上固定,升压用电容器42在支承托 架20上固定。并且,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具有用于消除电源噪声的噪声滤波器35,该噪声 滤波器35与升压用电容器42邻接而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上。在此,壳体框架10具有底部11 (参照图4)和围绕该底部11的周缘部立设的侧壁 部12,成为支承托架20侧的上面开口的箱状。该壳体框架10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而通过 压铸等制造。在此,底部11的平面形状大致为矩形,壳体框架10成为上面开口的大致长方 体形状的箱状。并且,为了提高壳体框架10的散热性、实现轻量化和高刚性化,而在侧壁部 12的外周面上形成多个肋。并且,第一开关元件模块31、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和电抗器43 收纳在该壳体框架10内,并被固定。此时,第一开关元件模块31、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和 电抗器43,以与底部11相接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进而,在壳体框架10内也收纳有用 于检测从第一开关元件模块31向电动机M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第一电流传感器44、和检测 从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向发电机G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第二电流传感器45。此外,在壳体 框架10上沿着周壁部12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承托架20的载置安装部14,支承 托架20紧固固定在该载置安装部14上并被其支承。支承托架20具有第一箱状部21 (参照图8、图9),该第一箱状部21具有在壳体框 架10侧的下面(下方)开口的开口部22、大致平板状的底部23、和以包围该底部23的周 缘部的方式立设的周壁部24。该支承托架20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而通过压铸等制造。另 外,在支承托架20的第一箱状部21的内部容置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如图1、图7和图9 所示,平滑电容器34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在容置于第一箱状部21的状态下从开口部 22向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34a。另一方面,在该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23的外侧面23a固 定有控制基板33。并且,如图8所示,支承托架20具有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的第二箱状 部26,该第二箱状部26具有在与第一箱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上面(上方)开口 的开口部26a。在该第二箱状部26的内部容置固定有升压用电容器42。并且,在支承托架 20的相对于升压用电容器42与第一箱状部21相反的一侧固定有噪声滤波器35。此外,如图1所示,在支承托架20上与控制基板33邻接地在支承托架20的长度 方向一侧固定第一配线托架36,在另一侧固定第二配线托架3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 线托架36相当于本发明的护罩部件。而且,在该第一配线托架36和第二配线托架37各自 的上面,使用夹紧部件58 (参照图6和图7)固定有与控制基板33连接的电缆38。此外,开 关元件模块31,32、平滑电容器34、升压用电容器42、电抗器43、电流传感器44,45等为了 构成后述的电路(参照图5)而通过在各部件的规定端子间连结的多个汇流条46进行电连接。护罩39在壳体框架10的上面具体而言为周壁部12的上端面12a上固定。由此, 被壳体框架10和护罩39覆盖的内部空间为液密构造,能够保护在壳体框架10内和支承 托架20上固定的各部件。并且,护罩39在壳体框架10上的固定,是通过对沿着周壁部12 的上端面12a设置的多个螺栓孔,紧固固定插入到形成于护罩39的下端的凸缘状的周缘部 39a上设置的紧固孔中的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而实现。3.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电路结构接着,对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对驱 动装置2的电动机M和发电机G进行控制。在此,电动机M和发电机G为通过三相交流驱 动的旋转电机。如图5所示,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作为构成电路的电路结构部件具有第一 开关元件模块31、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控制基板33、平滑电容器34、噪声滤波器35、放电 电阻55、升压用电容器42、电抗器43、第一电流传感器44以及第二电流传感器45。该驱动 装置控制组件1上连接有作为电源的电池50。噪声滤波器35虽然省略了对详细构成的说 明,但是发挥消除电池50的电源噪声的功能。并且,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将电池50的电压 升高并且将电池50的直流变换为规定频率的3相交流后向电动机M供给来控制电动机M的 驱动状态。并且,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控制发电机G的驱动状态,将发电机G发电产生的交 流变换为直流向电池50供给而蓄电,或者在变换为直流后进一步变换为规定频率的三相 交流而向电动机M供给。并且构成为,电动机M具有电动机旋转传感器48,发电机G具有发 电机旋转传感器49,能够向控制基板33输出表示各个旋转速度的检测值的信号。第一开 关元件模块31内置有用于驱动电动机M的第一逆变器组件51和第一控制电路53。第一开 关元件模块31构成为将第一逆变器组件51和构成第一控制电路53的元件或基板以及用 于将它们与外部连接的端子等通过树脂一体形成。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内置有用于升高 电源电压的升压用开关组件41、用于驱动发电机G的第二逆变器组件52以及第二控制电路 54。第二开关元件模块32构成为将升压用开关组件41、第二逆变器组件52、以及构成第 二控制电路54的元件或基板以及用于将它们与外部连接的端子等通过树脂一体形成。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逆变器组件51和第二逆变器组件52,相当于本发明的用于驱动旋转电 机(电动机M和发电机G)的逆变器3。因此,内置这些器件的开关元件模块31、32构成了 该逆变器3。第一逆变器组件51作为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件6具有串联连接的一组的第一上 臂元件6A和第一下臂元件6B,在此,关于电动机M的各相(U相、V相、W相的3相)的各个 具有2组4个的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些第一逆变器用开关 元件6,使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各组的第一上臂元件6A的发射极和第一下臂 元件6B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动机M的未图示的各相的线圈连接。并且,各第一上臂元件6A 的集电极与供给通过后述的升压装置4升压后的电力的高压电源线Lh连接,各第一下臂元 件6B的发射极与电池50的负极端子连结的地线Lg连接。并且,在各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 件6上并联连接有续流二极管(freewheel diode) 56,这些续流二极管56也包含于第一逆 变器组件51。并且,作为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件6,除了 IGBT以外可以使用双极型、场效应 型、M0S型等各种构造的功率晶体管。第一逆变器组件51经由第一控制电路53而与控制基板33电连接。另外,多个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件6按照从控制基板33所含的电动机控制组件MCU输出的电动机用栅 极信号工作,从而将升压装置4升压后的直流电力变换为规定频率和电流值的3相交流电 力向电动机M供给。由此,电动机M以规定的输出转矩和旋转速度进行驱动。第一逆变器 组件51和电动机M的各相线圈间的通电量,通过在第一逆变器组件51和电动机M之间设 置的第一电流传感器44进行检测。第一电流传感器44的检测值向控制基板33所含的电 动机控制组件MCU输送。第二逆变器组件52作为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件7具有串联连接的一组的第二上 臂元件7A和第二下臂元件7B,在此,关于发电机G的各相(U相、V相、W相的3相)的各个 具有1组2个的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些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 件7,使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各组的第二上臂元件7A的发射极和第二下臂元 件7B的集电极,分别与发电机G的未图示的各相的线圈连接。并且,各第二上臂元件7A的 集电极与高压电源线Lh连接,各第二下臂元件7B的发射极与电池50的负极端子连结的地 线Lg连接。并且,在各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件7上并联连接有续流二极管57,这些续流二 极管57也包含于第二逆变器组件52。并且,作为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件7,除了 IGBT以外 可以使用双极型、场效应型、M0S型等各种构造的功率晶体管。第二逆变器组件52经由第二控制电路54而与控制基板33电连接。另外,第二逆 变器组件52的多个第二逆变器用开关元件7按照从控制基板33所含的发电机控制组件 GCU输出的发电机用栅极信号工作,从而将发电机G发电产生的3相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 电力向电池50或第一逆变器组件51供给。此时,第二逆变器组件52通过对流过发电机G 的各相线圈的电流值进行控制来控制发电机G的旋转速度和输出转矩。第二逆变器组件52 和发电机G的各相线圈间的通电量,通过在第二逆变器组件52和发电机G之间设置的第二 电流传感器45进行检测。第二电流传感器45的检测值向控制基板33所含的发电机控制 组件GOT输送。升压用开关组件41作为升压用开关元件8具有串联连接的一组的升压用上臂元 件8A和升压用下臂元件8B,在此,具有2组4个的升压用开关元件8。在本实施方式中,作 为这些升压用开关元件8,使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各组的升压用上臂元件8A的 发射极和升压用下臂元件8B的集电极,经由电抗器43与电池50的正极端子连接。并且,各 升压用上臂元件8A的集电极与供给通过升压装置4升压后的电力的高压电源线Lh连接, 各升压用下臂元件8B的发射极与电池50的负极端子连结的地线Lg连接。另外,在各升压 用开关元件8上并联连接有续流二极管47,这些续流二极管47也包含于升压用开关组件 41。并且,作为升压用开关元件8,除了 IGBT以外可以使用双极型、场效应型、M0S型等各种 构造的功率晶体管。升压用开关组件41经由第二控制电路54而与控制基板33电连接。并且,升压用 开关组件41的多个升压用开关元件8按照从控制基板33所含的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 输出的升压用栅极信号工作,从而将电池50的电压升压为所定电压向第一逆变器组件51 供给。另一方面,在从发电机G接受电力的情况下,多个升压用开关元件8将发电机G发电 产生的电压降压为所定电压向电池50供给。升压用电容器42经由噪声滤波器35与电池 并联连接。该升压用电容器42发挥将电池50的电压平滑化而将该平滑化的直流电压向升 压用开关组件41供给的功能。因此,通过包含升压用开关元件8的升压用开关组件41、升压用电容器42以及电抗器43构成升压装置4。平滑电容器34连接在供给通过升压装置4升压后的电力的高压电源线Lh和电池 50的负极端子连结的地线Lg之间。该平滑电容器34发挥将通过升压装置4升压后的直流 电压平滑化而将该平滑化的直流电压主要向第一逆变器组件51供给的功能。在该平滑电 容器34上并联连接有放电电阻55。该放电电阻55发挥在电源关断时等情况下将蓄积于平 滑电容器34的电荷释放的功能。控制基板33为形成有用于控制驱动装置2的控制电路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 控制基板33具有多作为逆变器3的第一逆变器组件51和第二逆变器组件52进行控制的电 路。由此,控制基板33经由这些逆变器组件51、52对电动机M和发电机G的驱动进行控制。 此外,该控制基板33也具有对升压用开关组件41进行控制的电路。该控制基板33按照功 能组件划分包含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电动机控制组件MCU和发电机控制组件GOT。变 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是用于对驱动装置2的全体进行控制的控制组件。在此,在变速驱 动桥控制组件TCU上经由第一控制电路53输入通过升压装置4升压前的电源电压(升压 前电压)的检测值以及升压后的电压(升压后电压)的检测值。另外,变速驱动桥控制组 件TCU经由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局域网)等通信单元与具有驱动装置 2的车辆侧的控制装置传输例如加速操作量、制动操作量、车速等各种信息。变速驱动桥控 制组件TCU基于这些信息分别对电动机控制组件MCU和发电机控制组件GCU生成输出工作 指令。另外,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生成作为驱动升压用开关组件41的各升压用开关元 件8的驱动信号的升压用栅极信号,向第二控制电路54输出。从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对电动机控制组件MCU和发电机控制组件GOT输出的 工作指令,是电动机M和发电机G的旋转速度或输出转矩的指令值。另外,向电动机控制组 件MCU输入通过第一电流传感器44检出的第一逆变器组件51与电动机M的各相线圈间的 通电量的检测值以及通过电动机旋转传感器48检出的电动机M的旋转速度的检测值。电 动机控制组件MCU基于这些检测值和来自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的工作指令,生成作为 驱动第一逆变器组件51的各第一逆变器用开关元件6的驱动信号的电动机用栅极信号,向 第一控制电路53输出。另外,也同样地向发电机控制组件GCU输入通过第二电流传感器45 检出的第二逆变器组件52与发电机G的各相线圈间的通电量的检测值以及通过发电机旋 转传感器49检出的发电机G的旋转速度的检测值。发电机控制组件GCU基于这些检测值 和来自变速驱动桥控制组件TCU的工作指令,生成作为驱动第二逆变器组件52的各第二逆 变器用开关元件7的驱动信号的发电机用栅极信号,向第二控制电路54输出。4.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的主要部分的详细构造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主要部分的详细构造进行说 明。如图1、图6和图7所示,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具备支承于作为第一基台的壳体框架 10,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作为第二基台的支承托架20,具有在支承托架20中的与固定有 平滑电容器34的面(成为壳体框架10的下面)相反一侧的面(成为护罩39侧的上面) 固定有控制基板33的结构。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在相对于该支承托架20的平滑电容器 34和控制基板33等各部件的配置构造上具有特征。以下对支承托架20的周边的各部的结 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支承托架20被支承于壳体托架1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框架10
11上沿着周壁部12的内面设置有多个(图示的例子中为6个)载置安装部14。该载置安装 部14为在轴心部形成有螺栓孔的圆柱状,形成为与周壁部12的内面相接并立设。载置安 装部14的载置面(上面)设定在比周壁部12的上端面12a低一段的位置。另一方面,在 支承托架20上,以与壳体框架10的载置安装部14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周缘部的多个部 位(图示的例子中为6个部位)设置有紧固部25。该紧固部25为在中心部形成有螺栓通 过孔的凸起状,形成为从支承托架20的周缘部稍微突出。另外,通过插通各紧固部25的螺 栓通过孔的螺栓紧固在载置安装部14的螺栓孔中,将支承托架20在各紧固部25紧固固定 在壳体框架10上。如图8和图9所示,支承托架20具有在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开口的第一箱 状部21和在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设置,在与第一箱状部21 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护罩39侧(上面侧)开口的第二箱状部26。进而,在本实施方式 中,如图7所示,支承托架20具有在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 设置,在与第一箱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护罩39侧(上面侧)开口的第三箱状部 28。第一箱状部21具有在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开口的开口部22、大致平板状的底部 23、和以包围该底部23的周缘部的方式立设的周壁部24。在此,底部23作成平面形状为大 致矩形状。因而,第一箱状部21成为下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状,如图9所示,具备 被周壁部24包围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该周壁部24具有作为在支承托架20的 长度方向一侧将第一箱状部21和第二箱状部26之间隔离的隔壁起作用的第一隔壁部24a ; 作为在支承托架20的另一侧将第一箱状部21和第三箱状部28之间隔离的隔壁起作用的 第二隔壁部24b ;支承托架20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侧壁部24c ;和支承托架20的宽度方 向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部24d。此外,在支承托架20上沿着划分该第一箱状部21的周壁部24设置有多个(图示 的例子中为8个)用于固定平滑电容器34的电容器安装部21a。在此,电容器安装部21a 对于构成周壁部24的各壁各设置两个,此外,与沿着第一隔壁部24a和第二隔壁部24b形 成的电容器安装部以及沿着第一侧壁部24c和第二侧壁部24d形成的电容器安装部的结构 不同。即、如图9所示,沿着第一隔壁部24a和第二隔壁部24b形成的电容器安装部21a,为 在轴心部形成有螺栓孔的圆柱状,以与第一隔壁部24a或第二隔壁部24b的内面相接并立 设的方式形成。此外,沿着第一侧壁部24c和第二侧壁部24d形成的电容器安装部21a,为 中心部形成有螺栓孔的凸起形状,以从第一侧壁部24c或第二侧壁部24d向侧方(支承托 架20的宽度方向)稍微突出的方式形成。这些电容器安装部21a均被设定为安装平滑电 容器34的安装面(下面)比周壁部24的下端面24e高一段的位置,即成为距底部23的距 离短的位置(在图9中较低的位置)。如图6、图7和图9所示,平滑电容器34从支承托架20的壳体框架10(下方侧) 容置固定在第一箱状部21内。在此,平滑电容器3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因此,为了适 当收纳该平滑电容器34,第一箱状部21形成为具有上述那样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 间,该内部空间的大小设定为与平滑电容器34的形状一致的大小。此外,在平滑电容器34 上,以与在第一箱状部21上设置的电容器安装部21a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周缘部的多个 部位(图示的例子中为8个部位)设置有紧固部34b。该紧固部34b形成从平滑电容器34 的侧壁向侧方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中心部形成有螺栓通过孔。另外,通过将插通各紧固部34b的螺栓通过孔的螺栓紧固在电容器安装部21a的螺栓孔中,从而将平滑电容器34 在各紧固部34b紧固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上。此外,平滑电容器34具备在像这样被容置在 第一箱状部21内的状态下从开口部22向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34a。在此,连接端子34a设 置成与平滑电容器34的下面平行,从开口部22向支承托架20的侧方突出。此外,在图示的 例子中,连接端子34a仅设置在平滑电容器3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支承托架20为了使该 连接端子34a突出而设定为设置有该连接端子34a侧的作为周壁部24的第二侧壁部24d 的高度,对于与该连接端子34a对应的位置,与电容器安装部21a同样地为比下端面24a高 一段的位置(在图9中较低的位置)。此外,如图6 图8所示,支承托架20中的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23形成为平面形 状为大致矩形状的平板状。另外,该底部23的成为护罩39侧的面的外侧面23a,作成用于 固定控制基板33的基板安装面,设置有多个基板安装部23b。因此,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 23的外侧面23a具有比控制基板33的平面形状宽广的平面。优选相对于该外侧面23a,基 板安装部23b设置在控制基板33的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和与此相比中央侧的至少一个部位。 在图示的例子中,基板安装部23b在控制基板33的长度方向即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配 置4列、在宽度方向配置3列,因而,设置在控制基板33的周缘部的10个部位和与此相比 中央侧的两个部位的合计12个部位。此外,在该底部23的外侧面23a形成有沿着支承托 架2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各个延伸的多个肋23c,以提高散热性、实现轻量化和高刚 性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安装部23b设置与这些肋23c交叉的位置。基板安装部23b 基本上作成在中心部形成有螺栓孔的凸起形状。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托架20局部 具备为了将两个基板安装部23b汇总而在一个的梯形部23e上形成有两个螺栓孔的构成。 此外,将位于基板安装部23b和与控制基板33的周缘部对应的位置的一部分肋设为支承用 肋23d,与位于其他位置的肋23c相比距底部23的高度形成得较高。这些多个基板安装部 23b和支承用肋23d,通过其上端面与控制基板33的下面相接,起到从下方支承控制基板33 的功能。如图6和图7所示,控制基板33被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中的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 23的成为护罩39侧的面的外侧面23a。如上所述,平滑电容器34从支承托架20的壳体框 架10侧(下方侧)容置并固定在第一箱状部21内。因而,控制基板33夹着支承托架20 固定在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面相反侧的面。在此,控制基板33具有平板状的基板主 体33a、配置在该基板主体33a的表面33b (上面)的连接器33c、和配置在基板主体33a的 表面33b和背面(下面)的各种电子部件(参照图10)。连接器33c沿着控制基板33的 长度方向(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端缘配置多个。并且,在该控制基 板33的基板主体33a,以与设置于支承托架20的基板安装部23b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周 缘部的多个部位和与此相比中央侧的至少一个部位设置有紧固部33d。在图示的例子中,紧 固部33d与基板安装部23b同样,在控制基板33的长度方向即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配 置4列、在宽度方向配置3列,因而,设置在控制基板33的周缘部的10个部位和与此相比 中央侧的两个部位的合计12个部位。该紧固部33d由设置于基板主体33a的螺栓通过孔 构成。并且,通过插通各紧固部33d的螺栓通过孔的螺栓紧固在基板安装部23b的螺栓孔 中,将控制基板33在各紧固部33d紧固固定在支承托架20。这样,不仅在周缘部而且在中 央部也设置控制基板33的紧固部33d,从而能够抑制控制基板33的中央部的挠曲、并能够
13确保控制基板33的耐振性。此外,如图10所示,在控制基板33的基板主体33a的表面上,配置有各种电子部 件。在这些多个电子部件中,作为规定重量以上的部件的重量部件33e配置在紧固部33d 的附近。作为这样的重量部件33e,例如有变压器和电容器等。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 够利用紧固固定紧固部33d的基板安装部23b支承重量部件33e的重量。因而,能够抑制 配置该重量部件33e的位置的控制基板33的挠曲,能够使控制基板33的耐振性提高。如图8所示,支承托架20的第二箱状部26是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且在与第一箱 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护罩39侧(上面侧)开口的箱状部。该第二箱状部26具 有在护罩39侧(上面侧)开口的开口部26a、大致平板状的底部26b、以包围该底部26b的 周缘部的方式立设的周壁部26c。在此,开口部26a在以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降低 的方式稍微倾斜的上面开口。底部26b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因而,第二箱状部26为 倾斜的上面开口的箱状,具备被周壁部26c包围的内部空间。该周壁部26c在支承托架20 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与上述第一隔壁部24a共用。此外,周壁部26c具有在支承托架20的长 度方向一侧将后述的滤波器载置面27和第二箱状部26之间隔开的隔壁,和设置在支承托 架20的宽度方向两侧且上面倾斜的侧壁。如图6和图7所示,升压用电容器42被容置且固定在该第二箱状部26内。因此, 如图8所示,在第二箱状部26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升压用电容器42的电容器安装部26d。 在此,电容器安装部26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在第二箱状部26的底部26b设置有一个,在 构成周壁部26c的两个侧壁分别各设有一个,合计设置有三个。各电容器安装部26d作成 在中心部形成有螺栓孔的凸起形状。此外,在升压用电容器42上,以与设置于第二箱状部 26的电容器安装部26c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多个部位(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部位)设置 有紧固部42a。该紧固部42a具有螺栓通过孔,通过插通该螺栓通过孔的螺栓紧固在电容器 安装部26d的螺栓孔中,将升压用电容器42在各紧固部42a紧固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上。此外,如图8所示,支承托架20具有与第二箱状部26在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 一侧邻接,用于固定噪音滤波器35的滤波器载置面27。该滤波器载置面27作成从第二箱 状部26向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由此,噪音滤波器35相对于容 置于第二箱状部26的升压用电容器42固定在与第一箱状部21相反一侧。在滤波器载置 面27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噪音滤波器35的滤波器安装部27a。在此,滤波器安装部27a由设 置在滤波器载置面27的多个部位(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部位)的螺栓孔构成。如图6所 示,在噪音滤波器35上,以与该滤波器安装部27a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在多个部位(图示的 例子中为3个部位)设置有紧固部35a。该紧固部35a具有螺栓通过孔,通过插通该螺栓通 过孔的螺栓紧固在滤波器安装部27a的螺栓孔中,将噪音滤波器35在各紧固部35a紧固固 定在支承托架20上。如图7所示,支承托架20的第三箱状部28,是在与上述第二箱状部26相反侧与第 一箱状部21邻接设置,在与第一箱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护罩39侧(上面侧)开 口的箱状部。该第三箱状部28具有在护罩39 (上面侧)开口的开口部,大致平板状的底 部28b和以包围该底部28b的方式立设的周壁部28c。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三箱状部28形 成为具有大致三角柱形状的内部空间。因而,开口部28a在以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另 一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的上面开口。底部28b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周壁部28c在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与上述第二隔壁部24b共用。此外,周壁部28c具有设置在支承托 架20的宽度方向两侧且上面倾斜的大致三角形状的侧壁。而且,在该第三箱状部28内容 置并固定有放电电阻55。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支承托架20上以覆盖第二箱状部26的开口部22的方 式固定有作为护罩部件的第一配线托架36。该第一配线托架36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利用 钣金加工等制造。在此,第一配线托架36为具有与支承托架20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板状,形 成为覆盖容置于第二箱状部26的升压用电容器42和与其邻接配置的噪音滤波器35的上 面全体的形状。此时,第一配线托架36,沿着升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的上面的形 状,构成以随着朝向支承托架20的端部侧而接近壳体框架10侧(下方侧)的方式倾斜的 面。为了遮蔽由升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产生的电磁噪音,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 制基板33和与控制基板33连接的电缆造成影响,该第一配线托架36优选作成不具有开口 部的形状或开口部较少的形状。此外,第一配线托架36在其长度方向(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 的端部分别具备各两个部位的紧固部36a、36b,并且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两个部位也 具备紧固部36c。长度方向一侧的紧固部36a紧固固定在设置于电抗器43的托架安装部 43a(参照图1),长度方向另一侧的紧固部36b和长度方向中间部的紧固部36c紧固固定在 沿着支承托架20的第二箱状部26的周壁部26c设置的托架安装部26e。各紧固部36a 36e具有螺栓通过孔,各托架安装部43a、26e具有螺栓孔。而且,通过插通各紧固部36a 36e的螺栓通过孔紧固在托架安装部43a、26e的螺栓孔中,如图2所示,第一配线托架36紧 固固定在支承托架20和壳体框架10上。此外,如图2和图7所示,在支承托架20上固定有第二配线托架37,该第二配线托 架37在与第一配线托架36相反一侧与控制基板33邻接,并覆盖第三箱状部28。该第二配 线托架37与第一配线托架36同样,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利用钣金加工等制造。在此,第 二配线托架37为具有与支承托架20大致相同宽度的板状,形成为覆盖第三箱状部28的上 面的形状。此时,第二配线托架37,沿着升第三箱状部28的上面的形状,构成以随着朝向支 承托架20的端部侧而接近壳体框架10侧(下方侧)的方式倾斜的面。另外,从容置于第 三箱状部28的放电电阻55几乎不会产生电磁噪音。因而,第二配线托架37与第一配线托 架36不同,不需要遮蔽电磁噪音,因此形成以轻量化为目的的开口部37a。此外,第二配线托架37在其长度方向(支承托架20的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 分别具备各两个部位的紧固部37b、37c。这些紧固部37b、37c紧固固定在设置于支承托架 20的第三箱状部28的托架安装部28a。各紧固部37b、37c具有螺栓通过孔,各托架安装部 28a具有螺栓孔。而且,通过插通各紧固部37b、37c的螺栓通过孔的螺栓紧固在托架安装部 28a的螺栓孔中,第二配线托架37紧固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上。而且,在第一配线托架36和第二配线托架37上固定有与控制基板33连结的电缆 38。在此,在第一配线托架36和第二配线托架37的各自上面的多个部位固定有夹紧部件 58。而且,电缆38借助这些夹紧部件58固定在第一配线托架36或第二配线托架37上。在 此,电缆38是用于电连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设置有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驱动装置 2、或设置有该驱动装置2的车辆等各部、和控制基板33的配线电缆。因而,电缆38的一端 部与控制基板33的连接器33c结合。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电缆38的另一端部例如经由开关元件模块31、32,用于检测电动机M和发电机G的动作状态的电流传感器44、45或旋转 传感器72、73或线圈温度传感器,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局域网)等通信 单元与车辆侧的控制装置等连接。对于这样的用于接收发送表示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的电缆 38,特别要求抑制电磁噪音的影响。另外,在电缆38中也包含为了向控制基板33供给电源 而与电池50连接的电源电缆。根据以上那样的构造,相对于支承托架20的各部件的配置,在图1的模式截面图 中加以表示。即、在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开口的第一箱状部21中容置固定有平滑电 容器34。此外,在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23的成为护罩39侧的面的外侧面23a固定有控制 基板33。由此,控制基板33夹着支承托架20固定在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面相反侧的 面。此外,在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且在与第一箱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护罩39侧 (上面侧)开口的第二箱状部26中容置固定有升压用电容器42。进而,在相对第二箱状部 26在与第一箱状部21相反一侧邻接设置的滤波器载置面27固定有噪音滤波器35。而且, 以覆盖升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的上面全体的方式配置固定有第一配线托架36。 在该第一配线托架36的上面固定有一端部与控制基板33连接的电缆38。此外,在与第二 箱状部26相反一侧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设置,在与第一箱状部21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的 护罩39侧(上面侧)开口的第三箱状部28中,容置固定有放电电阻55。而且,以覆盖第三 箱状部28的上面的方式配置固定有第二配线托架37。在该第二电缆托架37的上面固定 有一端部与控制基板33连接的电缆38。如上所述,通过将支承托架20作成具备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箱状部21和第二箱 状部26的结构,也起到减小各箱状部的大小,并且用隔开两个箱状部的隔壁增强支承托架 20的功能,实现支承托架20的轻量化并确保刚性。此外,容置比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其 他电路结构部件大的平滑电容器34的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23的外侧面23a,成为具有比 控制基板33的平 面形状宽广的平面的大致平板状。因此,通过在该第一箱状部21的底部 23的外侧面23a固定控制基板33,能够确保控制基板33的固定部位为适当的位置所必须 的数量,从而确保控制基板33的耐振性。进而,通过将平滑电容器34容置在第一箱状部21 内,将控制基板33固定在与平滑电容器34相反侧的底部23的外侧面23a,从而利用支承托 架20遮蔽由平滑电容器34产生的电磁噪音,并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制基板33造成影响。此外,相对于容置于第二箱状部26的升压用电容器42在第一箱状部21相反一 侧,与升压用电容器42邻接地配置噪音滤波器35,由此将比噪音滤波器35重的升压用电容 器42配置在刚性高的第一箱状部21侧。由此,抑制支承托架20的第二箱状部26附近的 挠曲,减少噪音滤波器35和升压用电容器42的振动,提高它们的耐振性。进而,以覆盖升 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的上面全体的方式,配置第一配线托架36,在该第一配线托 架36的上面固定与控制基板33连接的电缆38。由此,利用第一配线托架36和支承托架 20遮蔽由噪音滤波器35和升压用电容器42产生的电磁噪音,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制基板 33和电缆38造成影响。此外,通过使该第一配线托架36兼备作为用于遮蔽电磁噪音的屏 蔽的功能和作为用于固定电缆38的托架的功能,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 件1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另外,如上所述,从放电电阻55几乎不会产生电磁噪音。因而,第 二配线托架37不需要遮蔽电磁噪音,仅作为用于固定电缆38的托架起作用。5.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 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支承托架20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模式截面图。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 在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开口的第一箱状部21容置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并且在第一 箱状部21的底部23的成为护罩39侧的面的外侧面23a固定有控制基板33。由此,控制基 板33夹着支承托架20固定在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面相反侧的面。这一点与上述实 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支承托架20的第二箱状部26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S卩、支承托架 20具有与第一箱状部21邻接且与第一箱状部21相同在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开口的 第二箱状部26。而且,在该第二箱状部26中容置固定有升压用电容器42。此外,在该例子 中,噪音滤波器35和放电电阻55也容置固定在第二箱状部26中。根据该结构,平滑电容器34、升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均固定在支承托 架20的壳体框架10侧(下面侧),控制基板33和电缆38夹着支承托架20固定在与固定 有平滑电容器34等的面相反侧的面。因而,仅利用支承托架20遮蔽由平滑电容器34、升 压用电容器42和噪音滤波器35产生的电磁噪音,能够抑制该电磁噪音对控制基板33及电 缆38造成影响。因此,由于遮蔽电磁噪音,不需要设置第一配线托架36等部件,能够使部 件个数减少,因此能够实现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在该情况下,电缆38利用夹紧部件58直接固定在支承托架20上。此外,在该例 子中,作为将第一箱状部21后的第二箱状部26隔开的隔壁的第一隔壁部24a,起到增强支 承托架20的功能。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具备该第一隔壁部24a的结构。以上以与上述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点为主进行了说明,但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能够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 方式同样的结构。6.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第二基台的支承托架20,具备具有在作为第一基 台的壳体框架10侧开口的开口部22的第一箱状部21,平滑电容器34容置固定在该第一 箱状部21中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支承托架20 的形状能够适当变形。因而,例如将支承托架20作成平板形状等不具有箱状部的形状,平 滑电容器34和控制基板33固定在相互相反侧的面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平滑电容器34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作为平滑电容器34,也可以使用例如圆筒形 等其他形状。在该情况下,支承托架20需要作成与平滑电容器3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但优 选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面相反侧的面为平面形状,能够固定控制基板3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具备使电源电压升高的升压装置 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不具备这样的升压装置4的 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升压用电容器42,所以支承 托架20能够采用不具备第二箱状部26的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噪音滤波器35固定在与第二箱状部26邻接设置的滤 波器载置面27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因而,例 如将噪音滤波器35与升压用电容器42 —起容置固定在第二箱状部26中的结构也是本发 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装置具备电动机M和发电机G这两个旋转电机的结 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驱动装置所具备的旋转电机的数 量和各旋转电机的功能也可以适当变形。因而,例如根据需要具备一个或两个以上起到电 动机和发电机的两者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或者是驱动装置仅具备一个电动机M或发电机 G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的驱动 装置控制组件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 适当应用于例如电动车辆等那样的具备旋转电机的各种驱动装置的控制组件。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能够适当应用于例如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等所使用的对具备旋转电机 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
18
权利要求
一种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对具备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基板;构成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电机的逆变器的开关元件模块;使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电源平滑的平滑电容器;固定了所述开关元件模块的第一基台;被支承于所述第一基台、固定了所述平滑电容器的第二基台,在所述第二基台的与固定了所述平滑电容器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固定了所述控制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台具有第一箱状部,该第一箱状部具有在所述第一基台侧开口的开口部和 大致平板状的底部,所述平滑电容器被容置并固定在所述第一箱状部内, 所述控制基板被固定在所述底部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基板在周缘部的多个部位和与其相比中央侧的至少一个部位,被紧固固定在 所述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滑电容器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箱状部具有与所述平滑电容器的形状一 致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电容器具备在被容置于所述第一箱状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开口部向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电源电压升高的升压装置,所述升压装置具有升压用开关元件、升压用电容器和电抗器,所述升压用开关元件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台的与所述开关元件模块相同的面上,所述电抗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台,所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台具有第二箱状部,该第二箱状部与所述第一箱状部邻接且在与所述第一 箱状部的开口方向相反方向开口,所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容置并固定在所述第二箱状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消除电源噪音的噪音滤波器,所述噪音滤波器相对于所述升压用电容器被固定在与所述第一箱状部相反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护罩部件,该护罩部件以覆盖所述第二箱状部的开口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台,与所述控制基板连接的电缆被固定于所述护罩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所述控制基板和具备所述开关元件模块、检测所述旋转电机的动作状态 的传感器或所述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各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控制组件,其能够可靠地固定各部件从而确保耐振性,并且减少部件个数而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驱动装置控制组件1对具备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具备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基板33;构成用于驱动所述电机的逆变器3的开关元件模块31、32;使逆变器3的输入电源平滑的平滑电容器34;固定了开关元件模块31、32的第一基台10;被支承于第一基台,固定了平滑电容器的第二基台20,在第二基台20的与固定有平滑电容器34的面相反侧的面,固定有控制基板33。
文档编号H02P27/06GK101855826SQ20088011576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1日
发明者久保亮平, 角田健太郎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