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套筒拔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卸电机上套筒的器具,特别是一种套筒拔出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同步发电机的套筒是通过加热后装配到转轴上,它的主要作用是防 止轴承室的润滑油脂窜到电机内部,密封润滑油脂。一旦电机发生故障,需要解体电机,必 须先完好地拆卸套筒,才能解体转子上的其它配件。由于一般结构的电机,没有容易被损坏 的配件,往往都采用感应加热或氧炔火焰法将套筒加热后取出。但对于有励磁引线在下面 的结构,加热时由于温度较高,很容易将连线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加上套筒距 轴端的距离较远,普通的工具和方法无法解决此类特殊的冷拔拆卸。例如HXN5机车的主辅发动机5GMG201E的套筒就是通过加热后装配到转轴上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轴承室的润滑油脂窜到电机内部,密封润滑油脂。由于电机的结构 特殊,它的四根励磁引线通过转轴上的槽子,在套筒的下方,套筒与转轴的过盈量达到了 0. 117mm,扒出的力量大约需要60T,一旦需要解体电机的主辅磁极,首先要拆卸套筒,取出 励磁引线,常用的方法是加热后取出,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感应加热放不下,氧炔火焰法 又无法控制温度,容易将励磁引线烤坏,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还无法解决此类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拔出器,当电机出现故障和检修电机时,就 能够顺利地拆除套筒,保证励磁线不受损失,降低制造或检修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筒拔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对弧形板 构成的扒子、与扒子通过螺纹连接的拔出筒、设置于拔出筒内部且安装于转轴上的转轴保 护板、与拔出筒连接的液压千斤顶和与液压千斤顶连接的液压工作站。更进一步,所述弧形板的弧形面上开有螺纹孔,板面上开有螺纹通孔,板面的一端 内侧面开有与套筒外侧面配合的凹槽结构。更进一步,所述弧形板的弧形面上开有的螺纹孔均勻分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和拔出筒采用高强度的螺栓 连接,利用其与液压千斤顶配合,调节液压工作站的工作压力到一定限度,保压一定时间, 不仅能顺利地将套筒从转轴上冷扒出,且避免了采用一般的扒子力量不足、力量不在中心 和加热烤坏励磁线的问题,降低了套筒的制造或检修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结构示意图。图2是扒子结构主视图。图3是图2剖视图。附图标记1是套筒,2是扒子,2-1是弧形面,2-la是螺纹孔,2-2是板面,2_2a是凹槽结构,2_2b是螺纹通孔,3是拔出筒,4是转轴保护板,5是液压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套筒拔出器,包括由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2、与扒子2通过螺栓 连接的拔出筒3、设置于拔出筒3内部且安装于转轴上的转轴保护板4、与拔出筒3连接的 液压千斤顶5和与液压千斤顶5连接的液压工作站。如图2和图3所示,弧形板的弧形面2-1上开有三个均勻分布的螺纹孔2-la,板面 2-2上开有一个螺纹通孔2-2b,板面2-2的一端内侧面开有与套筒外侧面配合的凹槽结构
2 - 2a ο使用时,把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2套在套筒1外侧,使扒子2的凹槽结构2_2a 与套筒1的突出部位相配合,然后在板面2-2上的螺纹通孔2-2b中拧入紧固螺钉,使扒子 内侧(一对弧形板的内侧)与套筒紧密配合。在拆卸套筒的过程中,为了不致转轴遭受到损 坏,在转轴上安装转轴保护板4,转轴保护板4位于拔出筒3内,拔出筒3 —端通过螺栓与 扒子连接,另一端通过螺钉与100T的液压千斤顶5连接,液压千斤顶5与液压工作站连接。 调节液压工作站的工作压力到一定限度,保压一定时间,不仅能顺利地将套筒1从转轴上 冷拔出,而且避免了采用一般的扒子力量不足、力量不在中心和加热烤坏励磁引线的问题。
权利要求一种套筒拔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2)、与扒子(2)通过螺纹连接的拔出筒(3)、设置于拔出筒(3)内部且安装于转轴上的转轴保护板(4)、与拔出筒(3)连接的液压千斤顶(5)和与液压千斤顶(5)连接的液压工作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拔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弧形面(2-1)上开有 螺纹孔(2-la),板面(2-2)上开有螺纹通孔(2-2b),板面(2_2) —端的内侧面开有与套筒 (1)外侧面配合的凹槽结构(2-2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筒拔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弧形面(2-1)上开有 的螺纹孔(2-la)均勻分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上的套筒拆卸器具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套筒拔出器,包括由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与扒子通过螺纹连接的拔出筒、设置于拔出筒内部且安装于转轴上的转轴保护板、与拔出筒连接的液压千斤顶和与液压千斤顶连接的液压工作站。由一对弧形板构成的扒子和拔出筒采用高强度的螺栓连接,利用其与液压千斤顶配合,调节液压工作站的工作压力到一定限度,保压一定时间,不仅能顺利地将套筒从转轴上冷扒出,且避免了采用一般的扒子力量不足、力量不在中心和加热烤坏励磁线的问题,降低了制造或检修成本。
文档编号H02K15/14GK201699554SQ201020302209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3日
发明者郑才华 申请人: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