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接线盒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盒,尤其涉及一种用以连接太阳能电池的接线盒。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见2009年9月16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第CN201312273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一端连接有线缆,该线缆从接 线盒顶角处延伸出来以与其它接线盒连接,所述接线盒包括下壳体、遮盖于下壳体上的上 壳体以及安装于下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一端用以电性连接太阳能电池, 而另一端用以与上述线缆电性连接,所述下壳体大致呈方盒状,所述下壳体包括四个侧壁 以及过渡连接相邻两个侧壁的圆弧面,所述线缆从圆弧面处延伸出接线盒。如此设置,线缆 接入结构与下壳体的顶角处是圆角配合,线缆接入结构与接线盒之间存在间隙,防水性能 不好,从而影响接线盒的使用寿命。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接线盒,以克服上述缺 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性能较好的接线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线盒,用以连接线缆,所 述接线盒包括下壳体、收容于下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设于下壳体上用以收容线缆的 铆合部,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垂直的第二侧壁以及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 侧壁之间的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相对 于下壳体横轴方向倾斜延伸且连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平面状的连接部,所述铆合部设 于连接部上且与连接部垂直连接。所述连接部设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第二侧壁的两侧。所述铆合部与下壳体一体成型。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连接线缆的正极输入端,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正极输入端相连 的第一导电片以及位于第一导电片内侧且与第一导电片相邻的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 片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的面积。所述下壳体上还设有连接线缆的负极输出端,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与负极输出端 相连的第四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四导电片的面积。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片与第四导电片之间的第三导电片,所述第三 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四导电片的面积并且小于第二导电片的面积。[0011 ] 所述第三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的面积。所述接线盒上设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贴焊在导电端子表 面上的接脚。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自主体部后端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弯曲部以及自弯曲部右侧末端进一步向右延伸的用以搭接太阳能电池的搭接部、自主体部前端向前 延伸的用以连接线缆的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所述弯曲部与搭接部位于同一个平面 内。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大致为三角状的弹性夹持片,所述夹持片设有水平设置的平 板状基部、自基部前后两侧向上倾斜弯折延伸并向中靠拢的两个弹片部以及自弹片部顶端 进一步向外侧弯折延伸的反翘部,所述搭接部夹持于两弹片部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连接部倾斜设置,所述铆合部与连接部之间是平面与平面 之间的配合,如此设置,所述铆合部与连接部之间之间没有间隙,密封性较好,进而防水性 能较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的上壳体掀开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去除上壳体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4中接线盒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的导电端子、二极管以及夹持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接线盒100用以连接太阳能电池并传输电流。 所述接线盒100与两根线缆(未图示)连接。所述接线盒100包括绝缘壳体1、安装于绝缘 壳体1内的若干用以连接两根线缆的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于相邻两个导电端子2之间的二 极管3。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线缆的位置为前方,连接太阳能电 池的位置为后方。所述绝缘壳体1大致呈方盒状,包括框体状的下壳体12、覆盖于下壳体 12上方的上壳体11、位于下壳体12与上壳体11之间的密封圈13、安装于下壳体12底面上 的垫片14以及用以连接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的拴绳17。所述上壳体11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布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外壁111、沿前后方向 排布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外壁112以及位于上方且与第一外壁111及第二外壁112相连 接的顶壁110。所述位于前端的第二外壁112与左右两个第一外壁111之间相对于上壳体 11的横轴或者纵轴方向分别对称设有倾斜状的倾斜壁113。所述第一外壁111及第二外壁 112进一步向下垂直延伸有若干用以与下壳体12相卡扣的卡扣部114。所述位于后端的第 二外壁112上设有供拴绳17系扣的第一拴孔115。所述下壳体12与上壳体11的结构相对应,所述下壳体12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布且 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121、沿前后方向排布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122以及位于 下方且与第一侧壁121及第二侧壁122相连接的底壁120。所述位于前端的第二侧壁122 与左右两个第一侧壁121之间分别设有一个倾斜的连接部123。所述两个连接部123对称 设置。所述连接部123的结构及位置与上壳体11的倾斜壁113相对应。所述两个第一侧 壁121、两个第二侧壁122、两个连接部123以及底壁120共同围成一个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收容腔124。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所述每一连接部123上设有一个用以收容线缆的铆合部 124,所述铆合部124与连接部123相互垂直,所述铆合部IM与连接部123之间是平面与 平面之间的垂直配合关系,如此设置,所述铆合部1 与连接部123之间没有间隙,密封性 较好,防水性能也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铆合部1 与下壳体12是一体成型的,制造比 较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铆合部1 与下壳体12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因为 铆合部124与下壳体12之间是面与面之间的垂直配合,密封性较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 述铆合部IM与下壳体12的横轴或者纵轴之间均成45度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 述铆合部IM与下壳体12的横轴或者纵轴之间并不一定局限于45度角,可以是0 90度 之间的任意角度。角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相邻接线盒的安装位置,因为之所以设置倾斜状 的连接部123并将铆合部IM设置在连接部123上,是因为这样线缆安装入接线盒100后 会倾斜一定角度,使得相邻两个接线盒100的线缆之间连接时,线缆本身的弯曲变形量会 比较小,减缓了线缆的损坏,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下壳体12上设有分别连接两个线缆的正极输入端125及负 极输出端126。所述密封圈13大致为由硅胶或塑胶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环状。所述接线盒 100还包括一个与铆合部IM相配合的螺旋套15,所述铆合部IM与螺旋套15配合的地方 设有外螺纹,所述螺旋套15的内壁设有与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底壁120向上凸 伸有若干用以支撑导电端子2的凸筋1201以及自凸筋1201进一步向上延伸的与导电端子 2相卡扣以固定导电端子2的定位柱1202。所述底壁120的后端设有卡持导电端子2的卡 槽1203以及与卡槽1203相连通的用以收容夹持片25 (容后详述)的收容槽1204。所述下 壳体12的第一侧壁121及第二侧壁122的外侧设有若干用以与上壳体11的卡扣部114相 卡持的卡持槽1211。所述位于后方的第二侧壁122后侧设有一个第二拴孔127。所述拴绳 17系扣的第一拴孔115及第二拴孔127以连接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安装于下壳体12内。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平板 状的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后端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弯曲部22以及自弯曲部22右侧末 端进一步向右延伸的用以搭接太阳能电池的搭接部23、自主体部21前端向前延伸的用以 连接线缆的第一接线部241及第二接线部M2。所述弯曲部22与搭接部23位于同一个平 面内。所述弯曲部22与搭接部23共同形成一个矩形片状结构并垂直于导电端子2的前后 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接线部241为正极输入端,所述第二接线部242为负极输出端。所述 导电端子2上设有若干上下贯穿的定位孔M3,所述定位孔243与下壳体12的定位柱1202 相卡扣。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正极输入端125到负极输出端1 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 导电片81、第二导电片82、第三导电片83以及第四导电片84。所述第二导电片82及第三 导电片83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81及第四导电片84的面积。所述第一导电片81的面积 大于第四导电片84的面积。所述第二导电片82的面积大于第三导电片83的面积。因为 正极输入端125的热量大于负极输出端126的热量,所以需要合理布局所述导电端子2的 面积,方便及时散热。本实施方式中,所以第一导电片81及第二导电片82是靠近正极输入 端125的,第一导电片81最靠近外侧,比较容易散热,而第二导电片82安装在第一导电片 81的内侧,热量容易聚集,而且,第二导电片82与第三导电片83相邻,也会受到第三导电片83散发的热量的影响,所以将第二导电片82的面积设置的最大,方便第二导电片82散热; 第三导电片83虽然也位于中间位置,热量容易聚集,但是因为第三导电片83相对比较靠近 负极输出端126,发热量较第二导电片82会少些,所以将第三导电片83的面积设置的比第 二导电片82稍微小一点,第四导电片84位于负极输出端且位于最外侧,热量小且较容易散 去,所以第四导电片84的面积是四个导电片中最小的。如此设置,在接线盒100有限的空 间内,可以保证接线盒100内的热量能够及时有效的散去,延长了接线盒100的使用寿命。所述导电端子2还设有大致为三角状的弹性夹持片25,所述夹持片25设有水平设 置的平板状基部251以及自基部251前后两侧向上倾斜弯折延伸并向中靠拢的两个弹片部 252,所述弹片部252顶端设有进一步向外侧弯折延伸的反翘部253以及连接反翘部253的 夹持部254。所述搭接部23夹持于两弹片部252之间。如此设置,当所述接线盒100与太 阳能电池的接线片(未图示)连接时,仅需将所述接线片插接至两弹片部252之间,即可实 现接线片与搭接部23的电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搭接部23夹持于两夹持部2M之 间,所述两夹持部254的内侧分别设有若干沿左右横向排列并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2541。 如此设置,所述夹持部2M与搭接部23的搭接可由线接触变为多点接触,避免夹持部2M 与搭接部23之间发生接触不良。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所述二极管3 —侧设有水平延伸的接脚31。所述接脚31 用以贴焊在导电端子2的表面上。本实用新型接线盒100,所述铆合部124与连接部123相互垂直,所述铆合部IM 与连接部123之间是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垂直配合关系,如此设置,铆合部124与下壳体12 之间的间隙较小,所述接线盒100的密封性较好。本实用新型接线盒100,所述铆合部IM与下壳体12的横轴或者纵轴之间成一定 度角,如此设置,线缆安装入接线盒后会倾斜一定角度,使得相邻两个接线盒的线缆之间连 接时,线缆本身的弯曲量相对于直接垂直90度弯曲连接的方式较小,减缓了线缆的损坏, 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接线盒100,因为正极输入端125的热量大于负极输出端126的热量, 并且面积大的导电片散热比面积小的导电片快,而且位于外侧的导电片比位于内侧的导电 片更容易散热,所以第二导电片82及第三导电片83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81及第四导 电片84的面积,所以第二导电片82的面积大于第三导电片83的面积,所以第四导电片84 的面积最小,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接线盒100内的热量能够及时有效的排出,延长了接线盒 100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接线盒,用以连接线缆,所述接线盒包括下壳体、收容于下壳体内的若干导电 端子以及设于下壳体上用以收容线缆的铆合部,所述下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垂 直的第二侧壁以及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的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相对于下壳体横轴方向倾斜延伸且连接第 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平面状的连接部,所述铆合部设于连接部上且与连接部垂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第二 侧壁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部与下壳体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连接线缆的正极输入 端,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正极输入端相连的第一导电片以及位于第一导电片内侧且与第一 导电片相邻的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的面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还设有连接线缆的负极输 出端,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与负极输出端相连的第四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面积大于 第四导电片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片与 第四导电片之间的第三导电片,所述第三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四导电片的面积并且小于第 二导电片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片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片 的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上设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 一侧设有水平延伸的贴焊在导电端子表面上的接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自 主体部后端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的弯曲部以及自弯曲部右侧末端进一步向右延伸的用以搭 接太阳能电池的搭接部、自主体部前端向前延伸的用以连接线缆的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 部,所述弯曲部与搭接部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大致为三角状的弹 性夹持片,所述夹持片设有水平设置的平板状基部、自基部前后两侧向上倾斜弯折延伸并 向中靠拢的两个弹片部以及自弹片部顶端进一步向外侧弯折延伸的反翘部,所述搭接部夹 持于两弹片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盒,用以连接线缆,所述接线盒包括下壳体、收容于下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设于下壳体上的用以连接线缆的两个铆合部,所述下壳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相连且相互平行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对称设有一对倾斜设置的连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连接部,该些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连接部共同围成一个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所述铆合部与连接部之间是面与面的垂直配合,如此设置,所述铆合部与连接部之间没有间隙,所述接线盒防水性能较好。
文档编号H02N6/00GK201830173SQ20102051306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朱自强, 薛章兰, 韩洪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