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0035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更详细而言,涉及通过施力构件对驱动 CD或DVD等盘片状记录介质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压 力(侧压)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使盘片状记录介质旋转的电动机装置中,在将电动机的转轴支承成可自由旋转 的支承轴承(以下有时也称为“轴承”)中多使用在没有供油的情况下就能高速旋转的烧结 含油轴承。为了能流畅地进行被这种烧结含油轴承所支承的转轴的旋转,在转轴与轴承内 周面之间需要有能形成油膜这种程度的缝隙。然而,由于这种缝隙的存在会引起转轴的晃 动,因而存在承载盘片状记录介质的转台会发生振动这样的问题。在装设有上述电动机装 置的光拾取装置或磁头装置等中,这种转台的振动会导致对盘片状记录介质的信号记录面 的读取错误(所谓的跳音(日文音飛^ )等)。尤其是,在车载的光拾取装置等中,由于 车自身还施加有振动,因而读取错误频繁发生。因此,作为用于抑制电动机驱动中的转轴振动的方法,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和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对电动机的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的结构。根 据这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结构,使施力构件(专利文献1中称为扭转螺旋弹簧、专利文献2 中称为线簧)与侧压用轴承(专利文献1中称为环构件、专利文献2中称为滑动环)的外 周面抵接,以对侧压用轴承施加朝与上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按压作用力,并经由上述 侧压用轴承来对转轴施加侧压。藉此,由于转轴处于被按压在烧结含油轴承的内周面上的 状态,因此,能抑制由上述缝隙产生的转轴的晃动,能防止发生以转台的振动为主要原因而 引起的读取错误。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8-878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2-374651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中,通过使施力构件(扭转螺旋弹 簧)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来将侧压用轴承(环构件)朝与转轴的轴线方向大致正 交的方向施力。然而,上述结构中,当被用在车载用的光拾取装置等的情况下,若因突发的 冲击等扰动而使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沿电动机的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下 移动,则会有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例如施力构件爬到侧压用轴承之上(以 下有时也将这种施力构件爬到侧压用轴承之上的状态仅表现为“施力构件向侧压用轴承的 爬升”)等问题。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从上端部朝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形成于侧 压用轴承(滑动环)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能防止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 件(线簧)从位于突起之下的位置起向侧压用轴承的爬升。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施力 构件处于勾住侧压用轴承的突起的状态,因此,一旦施力构件因突发的冲击等扰动而上下 移动,则侧压用轴承也会伴随这种扰动而上下移动(施力构件以将侧压用轴承抬起的形态运动),可能会成为侧压用轴承与转台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的原因。此外,还存在无法确保 突起具有足够的强度、侧压用轴承的成形成本增加这样的担忧。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情形,本发明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 构,该侧压施加机构通过施力构件将侧压经由侧压用轴承施加到电动机的转轴,即使产生 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是将侧压用轴承松弛地插 套在被支承构件支承成可自由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 的施力构件,对上述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有 上述电动机的框体上形成有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并且限制上述 施力构件朝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形成在上述施力构件被上述卡定部卡定的 卡定位置和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侧压用轴承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接位置的位置 上。具体而言,分别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卡定的上述卡定部形成在构成上述电动机 的电动机壳体的外侧,并且上述限制部形成在比相对于上述电动机壳体的外径为一半的位 置更靠内侧的位置上。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由于在供电动机固定的框体上,在规定范 围内限制施力构件向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被设置在靠施力构件与侧压用轴承抵 接的抵接位置,因此,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难以爬上侧压用轴承,即使产 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通过采用这种侧压施加 机构,能得到不受突发的冲击等扰动的影响的优良的高品质的电动机装置等。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是通过将上述框体的一部分切开并折起 而形成的。根据如上所述结构,能通过冲压加工等来形成限制部。也就是说,用一个工序就能 形成作为安装电动机的构件所需要的结构(例如电动机的安装孔等)和作为限制施力构件 的移动所需要的结构(限制部),因而能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从相对于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转轴相同 的一侧切开并折起,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 一侧形成。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朝上述转轴的径向 外侧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被从转轴的外侧安 装。因此,若被切开并折起的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转轴的径向外侧形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开 口朝转轴的径向外侧开口,因此能容易地安装从转轴的外侧安装的施力构件。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从相对于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转轴 相反的一侧切开并折起,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 相同的一侧形成。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朝上述转轴 的径向内侧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如将被切开并折起的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 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形成,由于施力构件是在被夹在限制部与侧压用轴承之间的状态安装,因此会使被安装后的施力构件难以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 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限制部前端的方向朝向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 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限制部的外表面以朝前端倾斜的方式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即限制部的开口)朝与施力构件的 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例如朝转轴的径向内侧的情况下),由于在安装施 力构件时能以在倾斜的限制部的外表面上滑动的方式使施力构件夹在侧压用轴承与限制 部之间,因此不会大幅降低施力构件的安装简易性。而且,能使被安装后的施力构件更难以 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时,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而且,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朝与上述切开并 折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曲而成的防脱部。若如上所述构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开口部分的大小被防脱部收窄,因此被安装后 的施力构件更难以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 用轴承。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设置成 允许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轴线方向可移动 的距离被设定成比在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时爬上上述侧压用轴承的 距离小。具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施力构件是由金属线形成的线簧,上述侧压用轴承 具有外周的大小相对较大的大径部和形成在该大径部上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上述线簧能 以与上述小径部抵接的方式构成,此时,使上述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产生的上述施力 构件向上述轴线方向时的可移动距离被设定成比上述侧压用轴承的上述小径部的上述轴 线方向的厚度小。若如上所述构成,则能通过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来限制施力构件朝转轴的轴线方向 的可移动距离,由于施力构件无法朝轴线方向上方大幅移动,因此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 爬上侧压用轴承。根据本发明,由于限制施力构件朝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形成在靠施力构 件与侧压用轴承抵接的抵接位置,因此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 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电动机装置的俯视 图。图2是适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电动机装置的剖视 图(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1中 的C-C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施力构件向框体安装 的安装步骤的图。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限制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限制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的C-C线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3所示的限制部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的C-C线剖视图)。(符号说明)1电动机装置10电动机12 转轴14支承轴承40侧压用轴承50施力构件60 框体61 第一"^定部62第二卡定部70限制部701限制部(第一变形例)702限制部(第二变形例)702b (第二变形例的限制部的)外表面703限制部(第三变形例)703c 防脱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一实施 方式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的电动机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1的A-A 线剖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表示拆下转台5后的状态。此外,以下说明的上下方 向是指电动机10的转轴12的轴线方向,若非特别说明,是指图2的转轴12的上下方向。电动机装置1是使装载有盘片状记录介质的转台5旋转的装置,该电动机装置1 是装设于盘片状光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例如光拾取装置)等的装置。电动机装置1所包括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是将侧压用轴承40松弛地插套在 电动机10的转轴12上,使线状的施力构件50与该侧压用轴承40的外周面抵接,朝与转轴 1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施加按压作用力的机构。即、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是由所抵接 的线状的施力构件50通过侧压用轴承40来对转轴12施加朝与该转轴12的轴线方向交叉 的方向的侧压的机构。具体而言,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与轴线方向 大致正交的方向。由于通过施加上述侧压而使转轴12处于被按压在支承轴承14的内周面 上的状态,因此能抑制因转轴12与支承轴承14之间的缝隙而引起的转轴12的晃动。以下, 对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电动机10是带电刷的直流电动机。参照图2对其结构进行说明。电动机10由转 子构件和定子构件构成。转子构件由转子铁心20、驱动线圈22、整流子M以及供它们固接 的转轴12等构成。此外,定子构件由电刷沈、与电动机壳体32的内周固接的磁体30等构 成。电动机10的转轴12被固定于电动机壳体32的烧结含油轴承(即支承轴承14)支承成可自由旋转。如图所示,支承轴承14是向心轴承。上述支承轴承14的通孔内表面 与转轴12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被至少设定成油膜形成所需要的大小,尽量降低转轴12与 支承轴承14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以确保转轴12流畅的旋转。此外,转轴12的基端(下端)被推力轴承16支承。在转轴12上固定有由绝缘构 件形成的铁心固定件(core holder) 18,上述铁心固定件18上安装有多个(例如六个显极) 的转子铁心20。各转子铁心20卷绕规定圈数的驱动线圈22。各驱动线圈22与隔着铁心 固定件18固定在转轴12的基端侧的整流子(commutator) M电连接。整流子M围绕着铁心固定件18的外周面并对应于电动机10的极数(转子铁心 20的显极数)等分分割来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子M的外周面被形成于三个部位的 狭缝在周向上均等地分割,在被分割而成的各个部分上配置有整流子部分(未图示)。各整 流子部分分别与各驱动线圈22的一端电连接。在整流子M的外侧,在整流子M的外周滑动的一对(一方未图示)电刷沈以被 埋入树脂制的电刷固定件观的状态固定于电动机壳体32。在电动机壳体32的内周面固定有磁体(永磁体)30,该磁体30与转子铁心20隔 开规定的间隙相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心20的显极数为六个,以四个磁极的方 式形成。当从未图示的供电部经由电刷沈和整流子24(各整流子部分)来对驱动线圈22 供电时,具有以上结构的电动机10利用在驱动线圈22与磁体30之间产生的磁力而使转轴 12朝规定方向旋转。电动机10的电动机壳体32采用插通电动机安装孔(未图示)的两个螺钉34来 固定到金属制的框体60上。藉此,电动机10被以密接的状态安装到框体60的下表面。框 体60形成有通孔601,电动机10的转轴12穿过该通孔601而朝上方突出。在从框体60突出的转轴12上松弛地插套侧压用轴承40 (侧压用轴承40能沿转 轴12上下流畅地滑动且被转轴12支承成不会大幅晃动的状态),并承载在支承轴承14上。 而且,转轴12的前端固定有供盘片状记录介质承载的转台5。藉此,转轴12与转台5 —体 旋转。如图2所示,被松弛地插套在转轴12上的侧压用轴承40位于比框体60高的高度。侧压用轴承40与支承轴承14 一样,是烧结含油合金制的构件,具有外周大小相对 较大的大径部42和形成在大径部42上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44,在侧压用轴承40的中心形 成有用于缓慢插入转轴12的通孔46。如图1所示,小径部44的截面具有圆形的一部分被 三个部位(间隔120度)切开的形状。上述切口用于增大施力构件50与小径部44的外周 面的抵接面积、将与小径部44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50的作用力可靠地传递至侧压用 轴承40。施力构件50是由具有规定直径的金属线形成的所谓线簧,通过将其两端部分分 别与设于框体60的第一卡定部61和第二卡定部62卡定来进行安装。这些第一卡定部61 和第二卡定部62分别形成在比电动机壳体32的外周面更靠外侧的位置。在以下说明中, 在对施力构件50进行安装时,以先与施力构件50卡定的卡定部为第一卡定部61,而以在此 之后卡定的卡定部为第二卡定部62。另外,对于这些卡定部的结构将在后加以叙述。两端部分(图1中Rl所示的部分)与第一卡定部61和第二卡定部62卡定后的 施力构件50以弯曲成弓形的状态使其大致中央部分与侧压用轴承40的外周面抵接。这样,转轴12经由侧压用轴承40而被施力构件50朝图1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按压并施力。 此外,由图2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施力构件50弯曲成包含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部位 (大致中央部分)在内的规定范围的部分具有可承载在侧压用轴承40的大径部42上这样 的落差的形状。也就是说,若施力构件50与小径部44的外周面抵接,则由于施力构件50 位于大径部42上,因此能通过施力构件50来限制电动机10的旋转动作时朝侧压用轴承40 的轴线方向上方的移动。特别地,在用于车载用光拾取装置等的情况下,由于会在时常发生 振动的环境下使用,因此会因振动而使侧压用转轴40绕转轴12转动、或容易朝轴线方向移 动。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施力构件50来限制侧压用轴承40的转 动或移动。这样,以对侧压用轴承40施力的状态安装的施力构件50能利用设于框体60的两 个限制部70来限制转轴12朝轴线方向上方的移动。将限制部70的截面形状(图1中的 C-C线剖视图)示于图3。如图所示,限制部70由将框体60的一部分从其上表面突出的方 向切开并折起而成。具体而言,具有与框体60的平面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切开并折起的壁 部71 ;以及将壁部71大致直角地折曲而与框体60的平面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限制施力 构件50朝轴线方向的移动的轴线方向限制部72。这样,若限制部70为通过将框体60切 开并折起而形成的结构,则能通过冲压加工等来形成限制部70。也就是说,能将限制部70 与形成于框体60的其它结构(供用于安装电动机10的螺钉34插通的电动机安装孔或通 孔601等)一起(用一个工序)形成,能抑制因设置了限制部70而引起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限制部70的壁部71相对于施力构件50被配置在与侧压用轴 承40的小径部44相同侧,轴线方向限制部72被从壁部71朝与侧压用轴承40相反的一侧 (朝与施力构件50的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如图3所示,对侧压用轴承40施力的施力构件50在通常情况下与框体60接触, 但也可位于离开构成限制部70的壁部71和轴线方向限制部7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 限制部70在规定范围内限制施力构件50朝轴线方向上方的移动。具体而言,图3所示的 施力构件50在从与框体60抵接的状态(图3中用实线(截面带斜线)表示)到与轴线方 向限制部72抵接的状态(图3中用实线(没有斜线)表示)的范围内(可移动距离d的 范围内)。上述可移动距离d被设定成比侧压用轴承40的小径部44的厚度D(参照图2) 小(满足d < D的关系),以使施力构件50的大致中央部分(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 部分;在图1中用R2表示的部分)不会爬到侧压用轴承40之上。若如上所述设定,则由于 施力构件50不会朝轴线方向上方移动比距离d大的距离,因此,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50 的大致中央部分爬上侧压用轴承40。严格来说,施力构件50中的被限制部70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移动的只是位于限制 部70下方的部分(图1中用R3表示的部分)。也就是说,可能会有因施力构件50的挠曲、 变形等而使施力构件50的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部分R2移动比上述可移动距离d 大的距离,并爬上侧压用轴承40的情况。为了降低这种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限制 部70限制的部分R3 (形成限制部70的位置)设定在施力构件50的与第一卡定部61和第 二卡定部62卡定的部分Rl (卡定位置)与施力构件50的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部 分R2(抵接位置)之间靠该抵接部分R2的位置。具体而言,将形成限制部70的位置设定 在比相对于电动机壳体32的外径为一半的位置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将被限制部70限制了移动的部分R3设定成尽可能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部分R2接 近,从而能减小施力构件50爬上侧压用轴承40的可能性。在此,上述“形成限制部70的位置”、“卡定位置”、“抵接位置”严格来说是指如下 位置。“形成限制部70的位置”是指在图1所示从上方观察电动机装置1时施力构件50的 位于限制部70下方位置的部分的中央位置(施力构件50的轴线与将限制部70的宽度方 向长度一分为二的中央线相交的点)P3。“卡定位置”是指在如图1所示从上方观察电动机 装置1时施力构件50的与第一卡定部61和第二卡定部62卡定的部分的最靠中央(转轴 12)的位置P1。“抵接位置”是指在如图1所示从上方观察电动机装置1时施力构件50的 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部分的中央位置P2。另外,不仅是如上所述限制施力构件50向轴线方向的移动,也可以通过调整形成 限制部70的位置,来通过壁部71使其具有限制施力构件50向转轴12的径向移动的功能。而且,两个限制部70 (具体而言为限制部的壁部71)相对于施力构件50在与侧压 用轴承40的小径部44相同的一侧被切开并折起,轴线方向限制部72从壁部71朝与施力 构件50的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形成。例如,如图3所示,限制部70的被切开并 折起的前端部分(开口 70a)朝转轴12(转台幻的径向外侧(即从转轴12的轴中心径向 离开的方向)形成。这样,施力构件50容易安装到框体60。以下,对这点进行具体说明。图4是表示施力构件50向框体60的安装步骤的图。 首先,如图4(a)所示,将施力构件50的一端插入作为圆形的通孔而形成于框体60的第一 卡定部61,按规定方法卡定。另外,由于第一卡定部61是一开始就与施力构件50卡定的卡 定部,因此其卡定结构没有限制。例如,只要是能将施力构件50的一端与框体60不松动地 卡定的方法即可,例如能适当从焊接、螺钉旋紧、铆接等中加以选择。接着,如图4(b)所示,以绕装置外侧的方式使施力构件50的另一端50a与第二卡 定部62卡定。此时,使施力构件50与侧压用轴承40的外周面抵接,且必须事先经过限制 部70的下方。因此,若限制部70的开口 70a朝转轴12的径向外侧开口,即若两个限制部 70的壁部71相对于所安装的施力构件50被配置在与侧压用轴承40的小径部44相同的一 侧,则通过从转轴12的径向外侧将施力构件50的另一端50a与第二卡定部62卡定,从而 能成为使施力构件50容易经过限制部70下方的状态。也就是说,利用向第二卡定部62的 卡定作业的流程,能将施力构件50经过限制部70的下方。另外,第二卡定部62的卡定结构也没有限定为特定的结构,可在考虑组装简易性 等之后适当加以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大致L字状的通孔作为第二卡定部62。上述 通孔由图4中的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部6 和较短的短孔部62b构成。与之相对应的是, 施力构件50的另一端50a弯曲成具有与框体60的厚度相对应的落差的形状(参照图2)。 若将上述弯曲后的另一端50a插通长孔部6 之后放开手,则另一端50a会因施力构件50 的弹性力而成为勾住上下方向较短的短孔部62b的状态,从而得以卡定。由于具有如上所述功能的限制部70是形成于框体60而不是形成于侧压用轴承40 自身的构件,因此不会发生侧压用轴承40因施力构件50而移动这样的不良情况。作为以上所说明的在规定范围内限制施力构件50朝轴线方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 部,可考虑如下所述的变形例。图5是第一变形例的限制部701的剖视图(图1中的C-C线剖视图)。上述限制部701其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开口 701a)朝转轴12(转台5)的径向内侧(即在径 向上朝转轴12的轴中心的方向)形成这点上具有特点。即、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限 制部701的壁部形成为使施力构件50位于壁部与侧压用轴承40的小径部44之间。具体 而言,限制部701的壁部从相对于施力构件50与转轴1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被切开并折起, 限制部701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即轴线方向限制部72)朝与施力构件50的侧压 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即从壁部朝向侧压用轴承40侧)突出形成。若制成上述形状,则由于被安装到框体60的施力构件50成为被夹持在侧压用轴 承40与限制部701之间的状态,因此能使施力构件50更难脱离限制部701。图6是第二变形例的限制部702的剖视图(图1中的C-C线剖视图)。上述限制 部702其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开口 702a)朝转轴12(转台5)的径向内侧、且以外表 面(上表面)702b朝前端倾斜的方式形成这点上具有特点。此时,限制部702形成为使施 力构件50位于限制部702与侧压用轴承40的小径部44之间。若制成上述形状,则与第一变形例一样,由于被安装后的施力构件50成为被夹持 在侧压用轴承40与限制部702之间的状态,因此能更难脱离限制部702。而且,第二变形例的限制部702具有降低施力构件50的安装难度的功能。以下, 对这点进行具体说明。由于限制部702为其开口 70 朝转轴12的径向内侧开口这样的形 状,因此在与图3所示的以开口 70a朝转轴12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限制部70相 比,会使施力构件50的安装稍许变难。然而,由于限制部702的外表面702b为朝前端倾斜 的形状,因此在使施力构件50的另一端50a与第二卡定部62卡定时,如图6所示,能以在 上述倾斜后的外表面70 上滑动的方式使施力构件50夹在侧压用轴承40与限制部702 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变形例的限制部702几乎不会受到因限制部702的开口 70 朝转轴 12的径向内侧开口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力构件50会变得稍许难以安装这点),在能享有 安装到框体60后的施力构件50难以脱离的效果这点上很有用。另外,图6所示的限制部702的外表面702b以固定角度倾斜地形成,但不限定于 此。例如,在考虑施力构件50的安装简易性之后可适当改变成外表面702b在截面观察为 圆弧形状倾斜的外表面702b等。图7是第三变形例的限制部703的剖视图(图1中的C-C线剖视图)。上述限制 部703在其前端形成有朝与切开并折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朝转轴12的轴线方向下方) 折曲而成的防脱部703c这点上具有特点。若为上述形状,则由于限制部703的开口 703a被防脱部703c收窄,因此能使以位 于限制部703下方的方式安装后的施力构件50进一步难以脱离。另外,上述第三变形例的限制部703的特征部分(防脱部703c)的结构能在不限 定限制部的基本形状和开口的方向等的前提下应用(能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部70、上述 第一变形例的限制部701、上述第二变形例的限制部702中的任意一个应用)。也就是说, 若是能将限制部的前端朝转轴12的轴线方向下方折曲的结构,则限制部无论是何种结构 均能应用。此外,上述“与切开并折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是指所有的能使开口 703a收窄 的折曲方向。也就是说,若限制部703的前端大致朝下方折曲,则由于能使开口 703a收窄, 因此折曲方向也可以不一定是如图7所示朝转轴12的轴线方向下方。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限制部70(701 703)设置在施力构件50的与第一 卡定部61和第二卡定部62卡定的卡定位置Pl同施力构件50的与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 抵接位置P2之间的靠上述抵接位置P2的两个部位(位置P; )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 可以在其中的任意一个部位设置。此外,也可以是在三个部位以上设置,进一步提高防止向 侧压用轴承40的爬升的效果的结构。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线簧作为施力构件50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若 是采用扭转螺旋弹簧等线性的施力构件,也能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将侧压用轴承松弛地插套在被支承构件支承成可自 由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对所述转轴施 加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有所述电动机的框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 并且限制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形成在所述施力构件被所述 卡定部卡定的卡定位置和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侧压用轴承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 接位置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是通过将所 述框体的一部分切开并折起而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从相对于所 述施力构件与所述转轴相同的一侧切开并折起,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所述施力构件 的所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
4.如权利要求3上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 折起的前端部分朝所述转轴的径向外侧形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从相对于所 述施力构件与所述转轴相反的一侧切开并折起,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所述施力构件 的所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形成。
6.如权利要求5上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 折起的前端部分朝所述转轴的径向内侧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外表面以 朝前端倾斜的方式形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 分形成有朝与所述切开并折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曲而成的防脱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 折起的前端部分设置成允许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轴线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 轴线方向的可移动距离被设定成比在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时爬上所 述侧压用轴承的距离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构件是由金属 线形成的线簧,所述侧压用轴承具有外周的大小相对较大的大径部和形成在该大径部上的 相对较小的小径部,所述线簧与所述小径部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被切开并折起 的前端部分产生的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轴线方向时的可移动距离被设定成比所述侧压用 轴承的所述小径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厚度小。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分别与所述施力构件的 两端部分卡定的所述卡定部形成在构成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壳体的外侧,并且所述限制部 形成在比相对于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外径为一半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从相对于 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转轴相同的一侧切开并折起,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所述施力构 件的所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2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从相对于 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转轴相反的一侧切开并折起,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所述施力构 件的所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该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将侧压用轴承(40)松弛地插套在被支承构件(14)支承成可自由旋转的电动机(10)的转轴(12)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40)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50),从而对所述转轴(12)施加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在固定有所述电动机(10)的框体(60)上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50)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61、62),并且限制所述施力构件(50)朝所述转轴(12)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70)形成在所述施力构件(50)被所述卡定部(61、62)卡定的卡定位置和所述施力构件(50)与所述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接位置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H02K5/24GK102130530SQ20111002243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3日
发明者谷一海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