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569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枢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枢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用于马达的电枢为例,在日本特开2003-79080号公报中,记载有包括定子铁芯、线圈和绝缘部件的定子。该公报中,在定子铁芯的各磁极齿和线圈之间配置有筒状的绝缘部件(权利要求1)。并且,该公报的绝缘部件由相互连接的2个绝缘部件片构成(权利要求3)。并且,在该公报中,使2个绝缘部件片的端部相互重叠地嵌合(段落0024,图3)。

实用新型内容但是,在日本特开2003-79080号公报中,2个绝缘部件片的嵌合部成为绝缘部件的厚度最厚的加厚部(段落0024,图3)。在该结构中,由于绝缘部件的加厚部,用于配置线圈的空间变得狭窄。为了在抑制马达尺寸的同时使线圈的匝数增加,优选抑制2个绝缘部件的重叠部分的厚度。但是,只是简单地将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厚度变薄,则难以确保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强度。如果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强度下降,当使2个绝缘部件嵌合时,就会有端部彼此接触等,绝缘部件受损伤的担心。并且,如果使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厚度变薄,则树脂成型时的流路变窄。因此,就会担忧成型精度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在使一对树脂部件嵌合而构成的绝缘体中,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树脂部件损伤和成型精度下降两者的结构。解决本申请的课题的方法是提供一种电枢,该电枢具有:铁芯背部,其呈环状配置;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绝缘体,其覆盖所述齿;以及线圈,其由卷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导线构成,所述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顶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上表面;一对上侧壁部,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一对第I上减薄部,其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上侧壁部薄;以及第I上肋,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底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下表面;一对下侧壁部,其从所述底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下部区域;一对第I下减薄部,其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下侧壁部薄;以及第I下肋,所述第I上减薄部以及所述第I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以及所述第I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I上肋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下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下肋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上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上肋整体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肋整体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或不变,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或不变。[0007]根据本申请例示的第I实用新型,借助于第I上肋,可提高第I上减薄部的强度。并且,借助于第I下肋,可提高第I下减薄部的强度。因此,当使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嵌合时,第I上减薄部和第I下减薄部不易损伤。并且,利用用于成型肋的空间使得成型时的熔融树脂的流路被扩大。因此,各减薄部被高精度地成型。

图1是以与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剖切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枢的剖视图。图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图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和绝缘体的侧视图。图4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的分解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的分解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树脂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的局部立体图。图8是以与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剖切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和绝缘体的剖视图。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的局部分解立体图。标号说明
·[0019]I…马达2…静止部3…旋转部9…中心轴线21…机壳22…盖部23、23A …电枢24…下轴承部25…上轴承部31 …轴32…转子铁芯33…磁铁41…定子铁芯42、4从…绝缘体43、43A…线圈51、51A…铁芯背部52、52A …齿61...第I顶板部61A…顶板部62…第2顶板部63、63A…上侧壁部[0040]64、64A、64B、640.第 I 上减薄部65、65A、65B…第 I 上肋66…上外壁部67…第2上减薄部68…第2上肋69…上内壁部70…第3上减薄部71…第3上肋72、73…台阶面74…曲面75C…三角状肋76C…四角状肋·81...第I底板部81A…底板部82…第2底板部83、83A…下侧壁部84、84A、84B、84C...第 I 下减薄部85、85A、85B…第 I 下肋86…下外壁部87…第2下减薄部88…第2下肋89…下内壁部90…第3下减薄部91…第3下肋92、93…台阶面94…曲面421、421A、421B、421C …上树脂部件422、422A、422B、422C …下树脂部件521…齿的顶端部651…上锥形面851…下锥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正交于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为“径向”,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绝缘体的底板部,将顶板部侧作为“上”,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或位置关系。但是,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定义的各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枢和马达的使用时的方向。[0072]1.第I实施方式图1是以与齿52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剖切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枢23A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枢23A具有铁芯背部51A、多个齿52A、绝缘体42A和线圈 43A。铁芯背部51A呈环状配置。多个齿52A从铁芯背部51A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多个齿52A也可从铁芯背部51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各齿52A的上表面、下表面和周向的侧面被绝缘体42A覆盖。线圈43A由卷绕于绝缘体42A的导线构成。绝缘体42A具有上树脂部件421A和下树脂部件422A。上树脂部件421A具有顶板部61A、一对上侧壁部63A和一对第I上减薄部64A。齿52A的上表面被顶板部61A覆盖。上侧壁部63A从顶板部61A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齿52A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被上侧壁部63A覆盖。一对第I上减薄部64A从上侧壁部63A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第I上减薄部64A的周向的厚度小于上侧壁部63A的周向的厚度。下树脂部件422A具有底板部81A、一对下侧壁部83A和一对第I下减薄部84A。齿52A的下表面被底板部81A覆盖。下侧壁部83A从底板部81A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展。齿52A的周向的两侧 面的下部区域被下侧壁部83A覆盖。一对第I下减薄部84A从下侧壁部83A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第I下减薄部84A的周向的厚度小于下侧壁部83A的周向的厚度。并且,上树脂部件421A还具有第I上肋65A。第I上肋65A从第I上减薄部64A的表面朝向第I下减薄部84A侧沿周向突出。并且,下树脂部件422A还具有第I下肋85A。第I下肋85A从第I下减薄部84A的表面朝向第I上减薄部64A侧沿周向突出。第I上减薄部64A以及第I上肋65A的轴向位置、与第I下减薄部84A以及第I下肋85A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第I上肋65A使第I上减薄部64A的强度提高。并且,第I下肋85A使第I下减薄部84A的强度提高。因此,当使上树脂部件421A和下树脂部件422A嵌合时,即使两部件接触,第I上减薄部64A和第I下减薄部84A的损伤也不易产生。并且,借助于用于成型肋65A、85A的空间,使得成型时的熔融树脂的流路被扩大。因此,各减薄部64A、84A可被高精度地成型。进一步,在成型时,第I上肋65A能够抑制第I上减薄部64A的由于收缩而导致的弯曲。同样,在成型时,第I下肋85A能够抑制第I下减薄部84A的由于收缩而导致的弯曲。若抑制了第I上减薄部64A和第I下减薄部84A的弯曲的发生,则在使上树脂部件421A和下树脂部件422A嵌合时,能够从最初防止第I上减薄部64A和第I下减薄部84A接触。另外,第I上减薄部64A的周向的厚度、与第I上减薄部64A和第I上肋65A整体的周向的厚度,既可随着朝向下方逐渐变薄,也可不变。并且,第I下减薄部84A的周向的厚度、与第I下减薄部84A和第I下肋85A整体的周向的厚度,既可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变薄,也可不变。并且,第I上肋65A的径向的宽度既可随着朝向下方逐渐变小,也可不变。并且,第I下肋85A的径向的宽度既可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变小,也可不变。2.第2实施方式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84]2-1.马达的整体结构图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例如搭载于汽车,用于产生动力转向的驱动力。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用在动力转向以外的用途中。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搭载于汽车的其他部位,例如作为用于冷却发动机的风扇的驱动源使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搭载于家电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医疗设备等,来产生各种驱动力。如图2所示,马达I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成为驱动对象的装置的框架。旋转部3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机壳21、盖部22、电枢23、下轴承部24和上轴承部25。机壳21具有圆筒状的侧壁211和封闭侧壁211下部的底部212。盖部22覆盖机壳21的上部的开口。电枢23、后述的转子铁芯32以及后述的多个磁铁33,容纳在被机壳21和盖部22包围的内部空间里。在机壳21的底部212的中央,设置有用于配置下轴承部24的凹部213。并且,在盖部22的中央,设置有用于配置上轴承部25的圆孔221。电枢23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体42以及线圈43。定子铁芯41由层叠钢板形成。层叠钢板通过沿轴向层叠为磁性体的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定子铁芯41具有铁芯背部51和多个齿52。铁芯背部51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呈圆环状配置。铁芯背部51的外周面固定在机壳21的侧壁211的内周面。各齿52从铁芯背部5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多个齿52沿周向等间隔排列。绝缘体42具有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上树脂部件421以及下树脂部件422分别由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并且,上树脂部件421以及下树脂部件422安装于各齿52。各齿52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侧面被上树脂部件421以及下树脂部件422覆盖。线圈43由卷绕在绝缘体42的周围的导线构成。绝缘体42由于介于齿52和线圈43之间,能够更可靠地使齿52和线圈43绝缘。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配置在机壳21以及盖部22、与旋转部3侧的轴31之间。本实施方式的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使用使内圈和外圈隔着球体相对旋转的球轴承。但是,也可使用滑动轴承或流体轴承等其它方式的轴承代替球轴承。下轴承部24的外圈241配置在机壳21的凹部213内,并固定于机壳21。并且,上轴承部25的外圈251配置在盖部22的圆孔221内,并固定于盖部22。另一方面,下轴承部24以及上轴承部25的内圈242、252固定于轴31。由此,轴31被支撑为相对于机壳21以及盖部22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和多个磁铁33。轴31为沿中心轴线9延伸的呈圆柱状的金属部件。轴31被上述的下轴承部24和上轴承部25支撑着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并且,轴31具有比盖部22向上方突出的头部311。头部311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汽车的转向装置等连接。转子铁芯32和多个磁铁33配置在电枢23的径向内侧,并与轴31共同旋转。转子铁芯32为固定于轴31的圆筒状的部件。多个磁铁33例如用粘结剂固定在转子铁芯32的外周面。各磁铁33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与齿52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33以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 极面交替排列的方式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另外,也可使用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的一个圆环状的磁铁来代替多个磁铁33。电枢23和多个磁铁33被支撑为能够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相对旋转。当向电枢23的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41的多个齿52处,产生径向的磁通,并通过与磁铁33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2.2关于绝缘体接下来,对绝缘体42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从周向的侧方观察到的齿52和绝缘体42的侧视图。图4是从周向的侧方观察到的齿52、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的分解图。图5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齿52、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的分解图。如图3至图5所示,各齿52的径向内侧的顶端部521向周向两侧延展。也就是说,顶端部521的周向宽度比齿52的其它部位的周向宽度大。顶端部521的径向内侧的面与磁铁33在径向对置。并且,在图3中如双点划线所示,线圈43配置在比铁芯背部51靠径向内侧、并且比齿52的顶端部52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图6是上树脂 部件421的立体图。如图3至图6所示,上树脂部件421具有第I顶板部61、第2顶板部62、一对上侧壁部63、一对第I上减薄部64、多个第I上肋65、一对上外壁部66、一对第2上减薄部67、多个第2上肋68、一对上内壁部69、一对第3上减薄部70和多个第3上肋71。第I顶板部61位于齿52的上方。第I顶板部61将一对上侧壁部63的上端部沿周向连接起来。齿52的上表面被第I顶板部61覆盖。第2顶板部62位于铁芯背部51的上方。第2顶板部62从上外壁部66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展。铁芯背部51的上表面被第2顶板部62覆盖。—对上侧壁部63从第I顶板部61的周向的两端部朝向下方延展。齿52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分别被上侧壁部63覆盖。一对第I上减薄部64从一对上侧壁部63的各下端部朝进一步向下方延展。第I上减薄部64的周向的厚度小于上侧壁部63的周向的厚度。并且,第I上减薄部64的周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得更薄。多个第I上肋65从第I上减薄部64的表面朝向后述的第I下减薄部84侧沿周向突出。多个第I上肋65沿径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I上肋65从第I上减薄部64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I上减薄部64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第I上肋65使第I上减薄部64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I上肋65,可提高第I上减薄部64的对抗周向变形的强度。上外壁部66从第2顶板部6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延展。铁芯背部51的径向内侧的面的上部区域被上外壁部66覆盖。一对第2上减薄部67从上外壁部66的下端部进一步朝向下方延展。第2上减薄部67的径向的厚度小于上外壁部66的径向的厚度。并且,第2上减薄部67的径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得更薄。多个第2上肋68从第2上减薄部67的表面朝向后述第2下减薄部87侧沿径向突出。多个第2上肋68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2上肋68从第2上减薄部67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2上减薄部67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第2上肋68使第2上减薄部67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2上肋68,可提高第2上减薄部67的对抗径向变形的强度。上内壁部69从上侧壁部6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周向延展。齿52的顶端部521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上部区域,被上内壁部69覆盖。一对第3上减薄部70从上内壁部69的下端部进一步朝向下方延展。第3上减薄部70的径向的厚度小于上内壁部69的径向的厚度。并且,第3上减薄部70的径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得更薄。多个第3上肋71从第3上减薄部70的表面朝向后述第3下减薄部90侧沿径向突出。多个第3上肋71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3上肋71从第3上减薄部70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3上减薄部70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第3上肋71使第3上减薄部70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3上肋71,可提高第3上减薄部70的对抗径向变形的强度。如图3至图5所示,下树脂部件422具有第I底板部81、第2底板部82、一对下侧壁部83、一对第I下减薄部84、多个第I下肋85、一对下外壁部86、一对第2下减薄部87、多个第2下肋88、一对下内壁部89、一对第3下减薄部90和多个第3下肋91。第I底板部81位于齿52的下方。第I底板部81将一对下侧壁部83的下端部沿周向连接起来。齿52的下表面被第I底板部81覆盖。第2底板部82位于铁芯背部51的下方。第2底板部82从下外壁部86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展。铁芯背部51的下表面被第2底板部82覆盖。一对下侧壁部83从第I底板部81的周向的两端部朝向上方延展。齿52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下部区域分别被下侧壁部83覆盖。一对第I下减薄部84从一对下侧壁部83的各上端部进一步朝向上方延展。第I下减薄部84的周向的厚度小于下侧壁部83的周向的厚度。并且,第I下减薄部84的周向的厚度随着向上方而逐渐变得更薄。
多个第I下肋85从第I下减薄部84的表面朝向第I上减薄部64侧沿周向突出。多个第I下肋85沿径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I下肋85从第I下减薄部84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I下减薄部84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第I下肋85使第I下减薄部84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I下肋85,可提高第I下减薄部84的对抗周向变形的强度。下外壁部86从第2底板部8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展。铁芯背部51的径向内侧的面的下部区域被下外壁部86覆盖。一对第2下减薄部87从下外壁部86的上端部进一步朝向上方延展。第2下减薄部87的径向的厚度小于下外壁部86的径向的厚度。并且,第2下减薄部87的径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得更薄。多个第2下肋88从第2下减薄部87的表面朝向第2上减薄部67侧沿径向突出。多个第2下肋88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2下肋88从第2下减薄部87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2下减薄部87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第2下肋88使第2下减薄部87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2下肋88,可提高第2下减薄部87的对抗径向变形的强度。下内壁部89从下侧壁部8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周向延展。齿52的顶端部521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下部区域被下内壁部89覆盖。一对第3下减薄部90从下内壁部89的上端部进一步朝向上方延展。第3下减薄部90的径向的厚度小于下内壁部89的径向的厚度。并且,第3下减薄部90的径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得更薄。[0116]多个第3下肋91从第3下减薄部90的表面朝向第3上减薄部70侧沿径向突出。多个第3下肋91沿周向等间隔排列。并且,各第3下肋91从第3下减薄部90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第3下减薄部90的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第3下肋91使第3下减薄部90的刚性提高。特别是,借助于第3下肋91,可提高第3下减薄部90的对抗径向变形的强度。一对第I上减薄部64和多个第I上肋65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第I下减薄部84和多个第I下肋85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由此,可防止齿52的周向的侧面与线圈43的接触。并且,一对第2上减薄部67和多个第2上肋68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第2下减薄部87和多个第2下肋88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由此,可防止铁芯背部51与线圈43的接触。并且,一对第3上减薄部70和多个第3上肋71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第3下减薄部90和多个第3下肋91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由此,可防止齿52的顶端部521与线圈43的接触。其结果是,定子铁芯41与线圈43被电绝缘。如上所述,借助于第I上肋65、第2上肋68和第3上肋71,使得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和第3上减薄部70各自的刚性被提高。并且,借助于第I下肋85、第2下肋88和第3下肋91,使得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各自的刚性被提高。因此,当使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嵌合时,即使两部件接触,也不易产生第I上减薄部64、 第2上减薄部67、第3上减薄部70、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的损伤。并且,上树脂部件421以及下树脂部件422是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得到的。在注塑成型时,借助于用于成型第I上肋65、第2上肋68、第3上肋71、第I下肋85、第2下肋88和第3下肋91的空间,熔融树脂的流路被扩大。因此,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第3上减薄部70、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薄肉87和第3下减薄部90可分别高精度地成型。并且,在注塑成型时,第I上肋65、第2上肋68、第3上肋71、第I下肋85、第2下肋88和第3下肋91,可分别抑制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第3上减薄部70、第I下薄肉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的由于收缩而导致的弯曲的发生。若抑制了这些弯曲的发生,在使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嵌合时,能够从最初防止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和第3上减薄部70,与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的接触。并且,在该绝缘体42中,第I上肋65和第I下肋85在周向不对置。第I上肋65与第I下减薄部84在周向对置。并且,第I下肋85与第I上减薄部64在周向对置。并且,多个第I上肋65的周向位置与多个第I下肋85的周向位置重合。也就是说,各第I上肋65与各第I下肋85在径向相邻。由此,能够使第I上减薄部64、第I上肋65、第I下减薄部84和第I下肋85的周向的厚度整体变薄。其结果是,可广阔地确保配置线圈43的空间。并且,在该绝缘体42中,第2上肋68和第2下肋88在径向不对置。第2上肋68与第2下减薄部87在径向对置。并且,第2下肋88与第2上减薄部67在径向对置。并且,多个第2上肋68的径向位置与多个第2下肋88的径向位置重合。也就是说,各第2上肋68和各第2下肋88在周向相邻。由此,能够使第2上减薄部67、第2上肋68、第2下减薄部87和第2下肋88的径向的厚度整体变薄。其结果是,可更广阔地确保配置线圈43的空间。并且,在该绝缘体42中,第3上肋71和第3下肋91在径向不对置。第3上肋71和第3下减薄部90在径向对置。并且,第3下肋91和第3上减薄部70在径向对置。并且,多个第3上肋71的径向位置与多个第3下肋91的径向位置重合。也就是说,各第3上肋71和各第3下肋91在周向相邻。由此,能够使第3上减薄部70、第3上肋71、第3下减薄部90和第3下肋91的径向的厚度整体变薄。其结果是,进一步广阔地确保了配置线圈43的空间。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树脂部件421分别具有多个第I上肋65、第2上肋68和第3上肋71。由此,可抑制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和第3上减薄部70各自强度的波动。并且,由于各肋65、68、71分别具有多个,因此成型时的熔融树脂的流路进一步被扩大。因此,第I上减薄部64、第2上减薄部67和第3上减薄部70被更高精度地成型。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树脂部件422分别具有多个第I下肋85、第2下肋88和第3下肋91。由此,可抑制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各自的强度的波动。并且,由于各肋85、88、89分别具有多个,使得成型时的熔融树脂的流路进一步被扩大。因此,第I下减薄部84、第2下减薄部87和第3下减薄部90可被更高精度地成型。并且,如图4所示,多个第I上肋65的径向的间隔dl大于各个第I下肋85的径向的尺寸d2。并且,多个第I下肋85的径向的间隔d3大于各个第I上肋65的径向的尺寸d4。并且,同样,多个第2上肋68的周向的间隔大于各个第2下肋88的周向的尺寸。并且,多个第2下肋88的周向的间隔大于各个第2上肋68的周向的尺寸。并且,多个第3上肋71的周向的间隔大于各个第3下肋91的周向的尺寸。并且,多个第3下肋91的周向的间隔大于各个第3上肋71的周向的尺寸。因此,能够互不干涉地使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嵌合。
优选的是,从第1上减薄部64和第1下减薄部84中的、靠近线圈43的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大于从另一个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例如,在图4的例子中,优选尺寸d2大于尺寸d4。这样的话,靠近线圈43的减薄部变得更不易向齿52侧倾倒。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下减薄部84的接触。同样,优选的是,从第2上减薄部67和第2下减薄部87中的、靠近线圈43的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大于从另一个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并且,优选的是,从第3上减薄部70和第3下减薄部90中的、靠近线圈43的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大于从另一个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图7是定子铁芯41和绝缘体42的局部立体图。图7表示切开齿52和绝缘体42的一部分的剖面。并且,图8是以与齿5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剖切齿52和绝缘体42的剖视图。图7的剖面和图8的纵剖面,相当于图3中的A-A剖面。并且,在图8中,第I上减薄部64、第I上肋65、第I下减薄部84和第I下肋85的附近被放大表示。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齿52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I上减薄部64中的一个第I上减薄部64和齿52之间,配置有位于齿52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I下减薄部84中的一个第I下减薄部84。并且,在位于齿52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I下减薄部84中的另一个第I下减薄部84和齿52之间,配置有位于齿52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I上减薄部64中的另一个第I上减薄部64。这样的话,能够使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成为同一形状。如果这样,能够使用通用的模具,来成型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因此,能够更低价、高效率地制造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并且,各树脂部件的2个减薄部中的任意一个从齿52分离。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相对于齿52使各树脂部件嵌合。优选各减薄部和各肋的形状为在注塑成型时易从模具脱模的形状。例如,优选第I上减薄部64的周向厚度、与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上肋65整体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I上肋65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或不变。同样,优选第2上减薄部67的径向厚度、与第2上减薄部67和第2上肋68整体的径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3上减薄部70的径向厚度、与第3上减薄部70和第3上肋71整体的径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2上肋68和第3上肋71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或不变。并且,优选第I下减薄部84的周向厚度、与第I下减薄部84和第I下肋85整体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I下肋85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或不变。并且,优选第2下减薄部87的径向厚度、与第2下减薄部87和第2下肋88整体的径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3下减薄部90的径向厚度、与第3下减薄部90和第3下肋91的整体径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并且,优选第2下肋88和第3下肋91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或不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减薄部的厚度随着朝向末端侧而变薄。并且,各减薄部和各肋的整体的厚度随着朝向末端侧而变薄。并且,各上减薄部和各上肋、与各下减薄部和各下肋具有相互对置的倾斜面。这样的话, 能够更容易地使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嵌
口 ο并且,在电枢23中,齿52的上表面与上树脂部件421的第I顶板部61的下表面接触。因此,以齿52的上表面和第I顶板部61的接触部为基准,来定位上树脂部件421的相对于齿52的轴向位置。并且,齿52的下表面与下树脂部件422的第I底板部81的上表面接触。因此,以齿52的下表面和第I底板部81的接触部为基准,来定位下树脂部件422的相对于齿52的轴向位置。并且,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上肋65的下端、与下侧壁部83的上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并且,第I下减薄部84和第I下肋85的上端、与上侧壁部63的下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并且,同样,第2上减薄部67和第2上肋68的下端、与下外壁部86的上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并且,第2下减薄部87和第2下肋88的上端、与上外壁部66的下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并且,第3上减薄部70和第3上肋71的下端、与下内壁部89的上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并且,第3下减薄部90和第3下肋91的上端、与上内壁部69的下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因此,即使齿52或各树脂部件421、422的轴向的尺寸产生波动,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也难以接触。特别是,由层叠钢板形成的定子铁芯41的轴向尺寸容易产生误差。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的配置不易产生障碍。并且,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I上肋65和第I下减薄部84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这样的话,能够沿第I下减薄部84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第I上肋65。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I上减薄部64的刚性。并且,同样,第I下肋85和第I上减薄部64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这样的话,能够沿第I上减薄部64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第I下肋85。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第I下减薄部84的刚性。并且,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第2上肋68和第2下减薄部87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并且,第2下肋88和第2上减薄部67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并且,第3上肋71和第3下减薄部90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并且,第3下肋91和第3上减薄部70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并且,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I上肋65在与第I下减薄部84对置的面的下端部具有上锥形面651。上锥形面651和第I下减薄部84的间隔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I下肋85在与第I上减薄部64对置的面的上端部具有下锥形面851。下锥形面851和第I上减薄部64的间隔随着朝向上方而扩大。借助于上锥形面651和下锥形面851,上树脂部件421和下树脂部件422的嵌合变得更容易。另外,优选还在第2上肋68、第2下肋88、第3上肋71和第3下肋91设置有同样的锥形面。并且,如图8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树脂部件421在上侧壁部63和第I上减薄部64之间具有台阶面7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树脂部件421还在上侧壁部63和第I上肋65之间具有台阶面73。上树脂部件421的周向的宽度以台阶面72、73为界被改变。由此,可抑制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上肋65的轴向的长度,上侧壁部63的轴向的长度变长。其结果是,可进一步提高上树脂部件421的强度。另外,上树脂部件421也可具有倾·斜面来代替台阶面72、73。那时,使该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于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上肋65的靠第I下减薄部84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即可。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树脂部件422在下侧壁部83和第I下减薄部84之间具有台阶面9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树脂部件422还在下侧壁部83和第I下肋85之间具有台阶面93。下树脂部件422的周向的宽度以台阶面92、93为界被改变。由此,可抑制第I下减薄部84和第I下肋85的轴向的长度,下侧壁部83的轴向的长度变长。其结果是,可进一步提闻下树脂部件422的强度。另外,下树脂部件422也可具有倾斜面来代替台阶面92、93。那时,使该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于第I下减薄部84以及第I下肋85的靠第I上减薄部64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即可。并且,优选的是,在上外壁部66和第2上减薄部67之间、上内壁部69和第3上减薄部70之间、下外壁部86和第2下减薄部87之间、以及下内壁部89和第3下减薄部90之间,也设置有同样的台阶面或倾斜面。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树脂部件421在第I顶板部61的上表面和上侧壁部63的靠线圈43侧的面之间具有曲面74。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树脂部件422在第I底板部81的下表面和下侧壁部83的靠线圈43侧的面之间具有曲面94。这些曲面74、94具有在构成线圈43的导线的直径2倍以上的曲率半径。这样的话,在齿52的周向的两侧,能够抑制线圈43向离开齿52的方向鼓出。因此,线圈43接近第I上减薄部64和第I下减薄部84。其结果是,配置线圈43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另外,更加优选曲面74、94的曲率半径为构成线圈43的导线的直径的3倍以上。3.变形例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图9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上树脂部件421B和下树脂部件422B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9的例子中,第I上肋65B从第I上减薄部64B的轴向的中途延伸至第I上减薄部64B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并且,第I下肋85B从第I下减薄部84B的轴向的中途延伸至第I下减薄部84B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这样,各肋也可只形成于各减薄部的轴向的一部分。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上树脂部件421C以及下树脂部件422C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在图10的例子中,在第I上减薄部64C的靠第I下减薄部84C侧的面,沿径向交替设置有三角状肋75C和四角状肋76C。三角状肋75C的周向的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四角状肋76C的周向的厚度在轴向的全长范围内固定不变。在下树脂部件422C也设置有同样的三角状肋和四角状肋。三角状肋75C的上部比四角状肋76C的上部向第I下减薄部84C侧突出。四角状肋76C的下部比三角状肋75C的下部向第I下减薄部84C侧突出。这样,在各减薄部,也可形成2种肋。并且,也可设置表面的倾斜角度与三角状肋75C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三角状的肋,来代替四角状肋76C。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第I上肋65B和第I下肋85B在周向对置。并且,在图10的例子中,上下树脂部件的三角状肋彼此在周向对置,上下树脂部件的四角状肋彼此在周向对置。这样,上下肋也可互相对置。并且,关于各部件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附图不一致。例如,设置于各减薄部的肋的数量也可与本申请的各附图不同。并且,绝缘体也可不具有上外壁部、第2上减薄部、第2上肋、上内壁部、第3上减薄部、第3上肋、下外壁部、第2下减薄部、第2下肋、下内壁部、第3下减薄部和第3下肋。并且,定子铁芯既可由单一的部件构成,又可连接多个部件而构成。并且,电枢既可配置在励磁元件的径向内侧,也可配置在励磁元件的径向外侧。也就是说,定子铁芯的多个齿可从圆环状的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任一方延伸。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可适当地组合。本实用新型 能够利用于电枢以及马达。
权利要求1.一种电枢,该电枢具有: 铁芯背部,其呈环状配置; 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 绝缘体,其覆盖所述齿;以及 线圈,其由卷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导线构成, 所述电枢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 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 顶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上表面; 一对上侧壁部 ,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 一对第I上减薄部,其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上侧壁部薄;以及第I上肋, 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 底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下表面; 一对下侧壁部,其从所述底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下部区域; 一对第I下减薄部,其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下侧壁部薄;以及第I下肋, 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I上肋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下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下肋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上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上肋整体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 所述第I下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肋整体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 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或不变, 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或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在周向对置,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在周向对置,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肋在径向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下端、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上端、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第I上肋, 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第I下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接触, 多个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间隔大于各个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尺寸, 多个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间隔大于各个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 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上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下减薄部,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下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上减薄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上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下减薄部,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下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上减薄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在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对置的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方而离开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上锥形面, 所述第I下肋在与所述第I上减薄部对置的面的上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离开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下锥形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靠近所述线圈的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大于从另一个减薄部突出的肋的径向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树脂部件在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和所述上侧壁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之间具有曲面,该曲面的曲率半径为所述导线的直径的2倍以上, 所述下树脂部件在所述底板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侧壁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之间具有曲面,该曲面的曲率半径为所述导线的直径的2倍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树脂部件在所述上侧壁部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之间还具有倾斜面或台阶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靠所述第I下减薄部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 所述下树脂部件在所述下侧壁部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之间还具有倾斜面或台阶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靠所述第I上减薄部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树脂部件在所述上侧壁部和所述第I上肋之间还具有倾斜面或台阶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I上肋的靠所述第I下减薄部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 所述下树脂部件在所述下侧壁部和所述第I下肋之间还具有倾斜面或台阶面,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I下肋的靠所述第I上减薄部侧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 所述第I下肋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沿轴向延伸至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树脂部件还具有: 一对上外壁部,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的上部区域; 一对第2上减薄部,其从一对所述上外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径向厚度比一对所述上外壁部薄;以及 第2上肋,其从所述第2上减薄部的表面沿径向突出, 所述下树脂部件还具有: 一对下外壁部,其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的下部区域; 一对第2下减薄部,其从一对所述下外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径向厚度比一对所述下外壁部薄;以及 第2下肋,其从所述第2下减薄部的表面沿径向突出, 所述第2上减薄部和所述第2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2下减薄部和所述第2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2上肋和所述第2下减薄部在径向对置, 所述第2下肋和所述第2上减薄部在径向对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具有沿周向延展的顶端部, 所述上树脂部件还具有: 一对上内壁部,其覆盖所述顶端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的上部区域; 一对第3上减薄部,其从一对所述上内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径向厚度比一对所述上内壁部薄;以及第3上肋,其从所述第3上减薄部的表面沿径向突出, 所述下树脂部件还具有: 一对下内壁部,其覆盖所述顶端部的靠所述线圈侧的面的下部区域; 一对第3下减薄部,其从一对所述下内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径向厚度比一对所述下内壁部薄;以及 第3下肋,其从所述第3下减薄部的表面沿径向突出, 所述第3上减薄部和所述第3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3下减薄部和所述第3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3上肋和所述第3下减薄部在径向对置, 所述第3下肋和所述第3上减薄部在径向对置。
18.—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以及 磁铁,其具有与多个所述齿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 所述电枢与 所述磁铁被支撑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枢以及马达。该电枢的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具有减薄部。两部件的减薄部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并且,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具有从减薄部突出的肋。各减薄部的强度借助于该肋而提高。因此,当使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嵌合时,两部件的减薄部不易损伤。并且,利用用于成型肋的空间,使得成型时的熔融树脂的流路被扩大。因此,各减薄部可被高精度地成型。
文档编号H02K1/12GK203104139SQ20132003209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31日
发明者横川知佳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