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扎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0530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扎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扎带,其包括:扎带本体、基座、及可在基座内转向的转向头;所述扎带本体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扎带本体的另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扎带本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若干个可固定于第一通孔上的凸片;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下方设置有供扎带本体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向头包括转向本体,转向本体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凹槽内,转向本体的下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弹片及供弹片避让的若干缺口,每个弹片位于一缺口的一侧且弹片抵靠于所述凹槽内,转向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安装孔固定配合的凸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扎带便于装配且能充分利用整车的空间。
【专利说明】一种车用扎带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件,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的扎带。
【背景技术】
[0002]当人们还在回顾那些年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时,汽车早已悄然地成为了人类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汽车已经不被大家看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交通工具,更多的电器娱乐配置在上面屡屡革新。在这种情形下,汽车电器零部件的安装占据了我们之前线束装配的部分空间,导致线束的布线及装配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我们线束的布线在汽车内的空间上受到较多的限制。
[0003]在汽车内,通常是先在车身的钣金孔内固定一扎带,再通过扎带将线束进行整理。但是,目前的汽车用扎带通常只能在一个方向固定于车身的钣金孔内,而有的线束零部件由于受到电器对接端和电流等因素的影响,用户没有办法更改线束的组成状态,以致线束在受电器零部件安装后,由于空间大小的限制,带来难布线、难装配等问题。所以,汽车上需要一种可以从多个方向固定于车身且能便捷的捆扎线束的扎带,从而一个扎带可以适应车身上不同方位的钣金孔,进而以使线束及各种电器能占用汽车更少的空间。
[0004]可以理解的是,本部分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构成或不构成所谓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车用扎带的安装方向固定以致不便于装配且不能合理利用汽车的空间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多方位的适应车身的安装孔,以提高整车线束及扎带的装配效率、并充分利用整车空间的车用扎带。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用扎带,其包括:扎带本体、基座、及可在基座内转向的转向头;所述扎带本体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扎带本体的另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扎带本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若干个可固定于第一通孔上的凸片;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下方设置有供扎带本体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向头包括转向本体,转向本体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凹槽内,转向本体的下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弹片及供弹片避让的若干缺口,每个弹片位于一缺口的一侧且弹片抵靠于所述凹槽内,转向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安装孔固定配合的凸台。
[0007]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基座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的护套的凹口。
[0008]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转向本体的上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位于所述凸台的下方。
[0009]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转向本体呈圆柱状。
[0010]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转向本体的底部呈球面状。
[0011]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转向本体的底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具有间隙。[0012]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凸台至少为两个,
[0013]在所述车用扎带中,凸台均匀的分布于所述转向本体的上端的侧壁上。
[0014]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扎带本体的形状匹配。
[0015]在所述车用扎带中,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呈平滑状。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扎带,其将扎带本体设置于基座内,同时,在基座内设置凹槽,将转向头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凹槽内,转向头通过转向头的转向本体上的缺口及弹片使得其能在基座内转动,所以,转向头上端的凸台可随转向头的转动而从多个方位去适应车身上不同方位的安装孔,进而使整个车用扎带可以从多个方向上固定于车身上,以在不同的位置去捆扎车载线束,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扎带能提高整车线束及扎带的装配效率,其提高了扎带的通用性及整车空间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扎带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扎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基座与转向头配合的截面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基座与转向头配合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
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扎带包括:扎带本体1、基座2、及可在基座2内转向的转向头3。扎带本体I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可穿过第一通孔11,且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若干个可固定于第一通孔11上的凸片12。所以,整理整车里的线束时,将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穿过扎带本体I的一端的第一通孔11后,通过上述凸片12即可将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通孔11内,进而实现对线束的捆扎及整理归类。基座2的顶部设置有凹槽21,基座2上位于凹槽21的下方设置有供扎带本体I穿过的第二通孔22 ;转向头3包括转向本体31,转向本体31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凹槽21内,转向本体31的下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弹片32及供弹片32避让的若干缺口 33,每个弹片32位于一缺口 33的一侧且弹片32抵靠于凹槽21内,转向本体3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安装孔固定配合的凸台34。所以,位于缺口 33—侧的弹片32可以靠近缺口 33或远离缺口 33,以便于转向本体31的拆装。
[0024]因此,扎带本体I可以穿过第二通孔22,当将转向头3上的凸台34固定于汽车的安装孔上后,整个车用扎带以及捆扎于扎带本体I内的线束均可固定于汽车的某个部位。同时,转向本体31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凹槽21内,所以,转向本体31可沿凹槽21转动以改变方向,进而使得转向本体31上的凸台34改变方向,以适应车身上不同方位的安装孔,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整车的空间资源又可以在整车线束装车时有效的提高装配效率。而且,该扎带便于拆装,当需要安装转向头3时,用户按压弹片32使弹片32靠近及避让于其旁边的缺口 33,即可将转向头3的下端放置于凹槽21内,当用户松口弹片32时,弹片32即可抵靠于凹槽21内,进而实现了将转向头3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凹槽21内。当需要更换不同结构的转向头3以使扎带匹配不同的安装孔时,用户按压弹片32,则弹片32可避让于缺口 33内,进而转向本体31的下端可从凹槽21内脱离出来,以实现拆卸转向头3。
[0025]再次参见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基座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的护套的凹口 23,以将线束的多余部分进行更好的收纳,进而进一步的提高整车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车用扎带还包括挡片35,挡片35位于转向本体31的上端的侧壁上且挡片35位于凸台34的下方。所以,挡片35位于基座2的凹槽21的上方,这样可以控制减少安装孔与扎带组合后的上下移动量,进而避免整车震动时带动扎带及旁边部件的机械冲击及摩擦。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头3可以在凹槽21内转动,例如,参见图3,转向头3可以按照其中箭头所示方向进行旋转,进而转向头3上的凸台34可以改变方位以适应车身上的安装孔(即车身的钣金孔)。即转向本体31连带其上设置的弹片32可在凹槽21内旋转,为了提高转向本体31的旋转的灵活性,优选地,转向本体31呈圆柱状,以减少转型本体的侧壁与凹槽21之间的干涉。更优选地,转向本体31的底部与所述凹槽21的底部具有间隙,即转向本体31与凹槽21的底部没有紧密接触,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干涉,进而提高转向本体31的旋转的灵活性,从而可以提高扎带及线束的装配的便捷性及灵活性。为了进一步的便于转向头3的转动及扎带的装配,转向本体31的底部优选呈球面状,以减少转向本体31的底部与凹槽21接触面的干涉。
[0027]再次参见图2至图4所示,在其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用于与车身的安装孔进行固定配合的凸台34可以为多种形状。即凸台34只要能固定于安装孔内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与车身的安装孔固定配合的凸台34的形状。优选地,凸台34至少为两个,以使得有多个凸台34与安装孔固定。这样既可以加强装配扎带与车身的稳固性,也可以在有部分凸台34损坏时,依然有其它的凸台34来将扎带固定于车身上,进而提高扎带的使用寿命。例如图4中所示,凸台34可以从转向本体31的上端向外延伸呈臂状,也可以是多个凸台34层叠呈塔状。优选地,凸台34均匀的分布于所述转向本体31的上端的侧壁上。例如,转向本体31的上端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凸台34,则在整车线束装配时,扎带通过转向头3可以从多个角度与车身的安装孔适配,故其可以减少扎带收到线束及安装孔的特定方向的限制,而且,转动转向头3也可以更便于从多个方位使扎带与线束、安装孔进行适配,同时,在整车线束装配完成后,扎带能保证线束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并提高了线束的装配质量。由于转向头3可以转动及拆装,所以,在线束装配过程中,转向头3如果受外界因素造成损坏或其它原因需要被更换时,用户只需将扎带中转向头3卸下,简单的换上新的转向头3即可继续使用。这样不仅利于生产时的操作,也提高了物料的利用效益、降低了成本。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2的形状与扎带本体I的形状匹配,以使扎带本体I及捆扎于扎带本体I内的线束能更牢固的限位于转向头3及安装孔所占据的车身的位置。例如,扎带本体I通常为长条状,且扎带本体I的截面呈方形,则第二通孔22呈长方体形状或类似的形状。更优选地,第二通孔22的孔壁呈平滑状,以减少第二通孔22与扎带本体I之间的摩擦干涉。优选地,第二通孔22的边缘进行倒圆角处理,以使第二通孔22的边缘呈弧面状,进而减少第二通孔22与扎带本体I之间的摩擦干涉,以进一步的便于扎带穿过第二通孔22及扎带的使用。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扎带中,弹片32与缺口 33均可以为多个,每个弹片32对应一缺口 33,以使每个弹片32均适配有一缺口 33进行避让,故每个弹片32位于一缺口 33的一侧。例如图3中,每个缺口 33的下侧设置有一弹片32,则弹片32可以在其附近的缺口 33内进行避让。具有弹性的弹片32可以为各种形状,其形状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002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扎带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0030]1、可转动的转向头解决了以往扎带结构中必须以固定方位装配的问题,其使线束装配不再受空间方位的局限,且扎带可以适应不同方位的安装孔,进而提高了整车线束装配的便捷性及装配效率,也使线束能充分的利用整车空间。
[0031]2、可转动的转向头易于拆装,其能在扎带具有拆装需求时,使用户便捷的进行拆装,而且,可以使一个扎带本体及一个基座匹配多种结构的转向头,进而使扎带可以适配更多的安装孔及线束。
[0032]3、可转动的转向头使得一个扎带可以适用于多种方位的线束,故其提高了整个扎带的通用性,其可减少扎带的种类和数量,改善了物料的采购和管理,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济。
[0033]4、在整车线束装配时,转向头可以转动,可以减少扎带本体对线束造成的磨损,也可在线束装车时减少扎带本体与车内其它部件的干涉。
[00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 一个实施例”、“ 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扎带本体(I)、基座(2)、及可在基座(2)内转向的转向头(3); 所述扎带本体(I)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且扎带本体(I)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若干个可固定于第一通孔(11)上的凸片(12); 所述基座(2)的顶部设置有凹槽(21),基座(2)上位于凹槽(21)的下方设置有供扎带本体(I)穿过的第二通孔(22); 所述转向头(3)包括转向本体(31),转向本体(31)的下端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凹槽(21)内,转向本体(31)的下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弹片(32)及供弹片(32)避让的若干缺口(33),每个弹片(32)位于一缺口(33)的一侧且弹片(32)抵靠于所述凹槽(21)内,转向本体(31)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安装孔固定配合的凸台(3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线束的护套的凹口(2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本体(31)的上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挡片(35),所述挡片(35)位于所述凸台(34)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本体(31)呈圆柱状。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本体(31)的底部呈球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本体(31)的底部与所述凹槽(21)的底部具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4)至少为两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凸台(34)均匀的分布于所述转向本体(31)的上端的侧壁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2)的形状与所述扎带本体(I)的形状匹配。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车用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2)的孔壁呈平滑状。
【文档编号】H02G3/02GK203617632SQ201320667930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张传红, 吴建明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