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202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马达,通过减小固定于输出轴的旋转部件上的径向分力,能抑制旋转部件的破损。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转子、定子、输出轴,和固定于输出轴的旋转部件,并将转子的旋转从输出轴输出,壳体设有第一限位部,旋转部件设有能与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沿穿过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延伸,或者,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为曲面,且曲面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抵接线处的切平面穿过输出轴的旋转轴线。
【专利说明】马达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用计量装置、钟表等显示装置中,有的采用在马达的输出轴上安装指针的结构。
[0003]在上述那样的显示装置中使用的马达如图25所示,通常具有壳体3A、4A、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3A的转子5A、配置在该转子5A周围的定子7A、将转子5A的旋转减速后传递至输出轴90A的减速齿轮机构9A,其中,所述转子5A具有小齿轮和磁体,小齿轮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轴,磁体呈圆筒状,且与小齿轮形成一体,所述减速齿轮机构9A包括第一齿轮9IA和直径比第一齿轮的直径大的第二齿轮92A,第一齿轮9IA具有与小齿轮卩齿合的大径齿轮,第二齿轮92A与第一齿轮的小径齿轮哨合,并且,第一齿轮91A被支轴93A支承成能旋转,第二齿轮92A固定于输出轴90A。另外,为使显示装置的指针能可靠地指示零位,如图26、图27所示,上述马达通常在内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在壳体3A上形成的壳体侧限位部3A1,以及在第二齿轮92A上形成的能与壳体侧限位部3A1抵接的齿轮侧限位部92A1。
[0004]在将上述结构的马达应用于汽车用计量装置时,通常在将马达安装于汽车仪表板之后将仪表的指针以较强的结合强度压入马达的输出轴,然后进行零位调整:使安装在输出轴上的仪表的指针旋转,以使仪表的零位与马达内部的限位部的位置准确对齐。在将马达安装于仪表板之后进行通常运转时,在马达内部的限位部产生由马达的用于使轻量的指针旋转的微小转矩和齿轮的限位部的径向位置确定的应力,这种应力较小,但是,在进行上述零位调整时,常常要用较大的力使安装有指针的输出轴旋转,因此,此时马达内部的限位部产生的应力较大。特别地,在如图26、图27所示的限位部的马达中,在马达内部的限位部产生上述应力时,如图28所示,在第二齿轮上会产生周向的分力Fl和径向的分力F2,其中,径向的分力F2会使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的啮合变差,还会引起齿轮破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其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的齿轮等旋转部件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旋转部件破损的可能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包括:壳体,安装在该壳体上的转子、定子、输出轴,和固定于该输出轴的旋转部件,并将所述转子的旋转从所述输出轴输出,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设置有通过该输出轴的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为曲面,并且,所述曲面在第一线处的切平面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线是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抵接线。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或者,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为曲面,并且,曲面在第一线处的切平面穿过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第一线是指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抵接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抵接线,因此,在输出轴旋转至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位置时,第一限位部的过旋转轴线的平面(或切平面)与第二限位部的旋转运动的切线相互正交,能减小旋转部件所设有的第二限位部所受到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旋转部件破损的可能性。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供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或者,也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供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的部分为曲面,并且,所述曲面在所述第一线处的切平面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通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端部呈圆弧状或棱角状。采用上述结构时,第二限位部容易加工成符合要求的形状,因此,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沿着所述旋转部件的周向呈圆弧状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重叠的槽部或通孔;或者,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平衡凸块隔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相对。采用上述结构时,通过将第二限位部在周向上形成得较长,能减小旋转部件的能转动范围,从而能减少将马达的旋转部件用于安装车载仪表的指针时的指针零位调整的作业时间。此外,通过在旋转部件的位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槽部或通孔,或者在旋转部件的位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同时形成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能避免因在旋转部件的一个端面上突出形成有第二限位部而导致旋转部件的旋转失衡。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重叠的槽部或通孔;或者,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平衡凸块隔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相对。采用上述结构时,通过将在旋转部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两个第二限位部,能减小旋转部件的能转动范围,从而能减少将马达的旋转部件用于安装车载仪表的指针时的指针零位调整的作业时间。此外,通过在旋转部件的位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槽部或通孔,或者在旋转部件的位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同时形成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能避免因在旋转部件的一个端面上突出形成有第二限位部而导致旋转部件的旋转失衡。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马达还包括减速齿轮机构,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包括与所述输出轴固定的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齿轮,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将所述转子的旋转减速后经由所述齿轮传递至所述输出轴。在采用上述结构时,容易对输出轴在壳体上的位置进行调整,容易进行设计变更。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包围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和所述旋转部件,所述输出轴从所述旋转部件突出并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在所述底壁上朝着所述旋转部件侧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旋转部件上朝着所述底壁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所述第二限位部。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中,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通过所述输出轴绕其旋转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一端部;以及通过所述输出轴绕其旋转轴线朝另一个方向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二端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15]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
[0020]图7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8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23]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0024]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25]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26]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27]图14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28]图15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29]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30]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一步骤的说明图。
[0031]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二步骤的说明图。
[0032]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三步骤的说明图。
[0033]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四步骤的说明图。[0034]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五步骤的说明图。
[0035]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六步骤的说明图。
[0036]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0037]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38]图25是表示现有马达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9]图26是表不现有马达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0040]图27是表示现有马达的固定于输出轴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41]图28是表示现有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3]—实施方式I—
[0044]根据图1?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从一个方向(马达的输出轴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与马达的输出轴相反的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将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壳体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俯视说明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侧视说明图,图7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第一壳体俯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4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
[0046]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在由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包围的空间内设置有转子5、定子7、减速齿轮机构9等部件。
[0047]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具有转子5和定子7,其中,转子5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定子7配置在转子5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3上固定有支轴51,转子5被支轴51支承成能旋转。因此,转子5通过支轴51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3。并且,马达I具有减速齿轮机构9,该减速齿轮机构9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后传递至输出轴90,与转子5及定子7 —样,减速齿轮机构9也支承于第一壳体3。
[0048]转子5具有小齿轮53和磁体6,其中,小齿轮53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轴51,磁体6呈圆筒状,且与小齿轮53形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与小齿轮53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一体。因此,磁体6与小齿轮53被树脂制的圆板部50结合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体6是铁氧体类磁体。
[0049]如图5所示,定子7具有定子铁芯8、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其中,定子铁芯8具有与磁体6的外周面60 (周面)隔着间隙相对的多个凸极80,第一线圈76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1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一凸极81,第二线圈77隔着树脂制的绕线管72卷绕于多个凸极80中的第二凸极82。在绕线管71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一线圈76进行供电的端子710,在绕线管72的端部保持着两根用于对第二线圈77进行供电的端子720。在端子710上缠绕并焊接着第一线圈76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在端子720上缠绕并焊接着第一线圈77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如图1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端子710、720经由设置在第一壳体3上的通孔而突出到壳体的外部。
[0050]如图5、图6所不,减速齿轮机构9具有第一齿轮91和直径比第一齿轮91的直径大的第二齿轮92,其中,第一齿轮91具有与小齿轮53啮合的大径齿轮91a,第二齿轮92与第一齿轮91的小径齿轮91b啮合,并且,第一齿轮91被支轴93支承成能旋转,第二齿轮92固定于输出轴90。
[0051]在上述结构的马达I中,通过经由端子710、720对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供给各相驱动脉冲,可使马达I旋转,从而将转子5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9传递至输出轴90。并且,在使用马达I来构成指针式的显示装置时,在输出轴90上固定指针(未图示)。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经由端子710、720供给第一线圈76和第二线圈77的驱动脉冲使指针的角度位置切换。此时,在对端子710、720供给正转用的驱动脉冲而使指针顺时针旋转至目标位置之后,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停止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停止在目标位置。并且,在此状态下,若对端子710、720供给反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使指针逆时针旋转至别的目标位置。
[005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极80中,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和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第一凸极81的径向尺寸与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相等,第一线圈76在第一凸极81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与第二线圈77在第二凸极82上的卷绕部分的径向尺寸相等。
[0053]在多个凸极80中,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尺寸(从将多个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向磁体6的外周面60突出的凸极80的长度尺寸)全都相同,因此,除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以外的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从磁体6离开相同的距离。与此相对,由于第一凸极81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尺寸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尺寸长,因此第一凸极8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第二凸极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比其它凸极8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径向外侧。
[0054]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8呈板状,其是将冲裁成上述形状的多片磁性板层叠而构成的。
[0055]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内部的限位部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56]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中,如图7、图10所示,第一壳体3呈有底筒状,其具有底壁31和从该底壁31的周缘沿底壁31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周壁32,在第一壳体3的底壁31上形成有供输出轴90贯穿的通孔310,在通孔310的周围形成有与该通孔310的中心同心的环状的凸缘311。
[005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限位部包括在第一壳体3上形成的壳体侧限位部301以及在第二齿轮92上形成的齿轮侧限位部921,其中,壳体侧限位部301从凸缘311沿着穿过供输出轴90贯穿的通孔310的中心的直线延伸至周壁32,齿轮侧限位部921形成于第二齿轮92的面向第一壳体3的底壁31的端面,且形成为在将固定于输出轴90的第二齿轮92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沿着以通孔310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延伸。在将固定于输出轴90的第二齿轮92组装于第一壳体3时,齿轮侧限位部921位于周壁32与凸缘311之间,在将固定于输出轴90的第二齿轮92组装于第一壳体3的状态下,通过使输出轴90绕其旋转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能使齿轮侧限位部921与凸缘311的周向上的一个侧面抵接,通过使输出轴90绕其旋转轴线朝另一个方向旋转,能使齿轮侧限位部921与凸缘311的周向上的另一个侧面抵接。
[005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所示,壳体侧限位部301具有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均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参照图11中的SF1、SF2)从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侧朝着径向外侧延伸,齿轮侧限位部921呈大致立方体形状,其具有能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第一端部921a以及能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第二端部921b,如图11所示,在俯视时,第一端部921a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以及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均呈圆弧状,而第一端部921a与第二端部921b之间的部分则基本呈长方形。
[0059]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图11所示,将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从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侧朝着径向外侧延伸,且将第一端部921a、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形成为俯视时呈圆弧状,使第一端部921a、第二端部921b与第一限位面301a、第二限位面301b俯视时基本成点与面接触的关系,因此,在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时,第一限位面301a对第一端部921a施加的力俯视观察基本朝向以通孔310的中心(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抵接线)的圆的切线方向,同样,在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时,第二限位面301b对第二端部921b施加的力俯视观察基本朝向以通孔310的中心(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抵接线)的圆的切线方向,藉此,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910的第二齿轮92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使齿轮的啮合变得稳定,减小齿轮的磨损、应力,降低第二齿轮920等破损、缺齿的可能性。
[0060]—实施方式2—
[006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马达内部的限位部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2进行说明,其中,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侧限位部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壳体侧限位部301相同,但齿轮侧限位部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齿轮侧限位部921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齿轮侧限位部921A俯视大致呈多边形,其具有能与壳体侧限位部301的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第一端部921a’以及能与壳体侧限位部301的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第二端部921b’,第一端部921a’、第二端部921b’的与第一限位面301a、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是极小的平面,在俯视时,第一端部921a’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以及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基本呈棱角状。
[0063]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将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从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侧朝着径向外侧延伸,且将第一端部921a’、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形成为俯视时基本呈棱角状,使第一端部921a’、第二端部921b’与第一限位面301a、第二限位面301b俯视时基本成点与面接触的关系,因此,在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时,第一限位面301a对第一端部921a’施加的力大致朝向以通孔310的中心(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微小抵接面)的圆的切线方向,同样,在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时,第二限位面301b对第二端部921b’施加的力大致朝向以通孔310的中心(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微小抵接面)的圆的切线方向,藉此,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910的第二齿轮92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第二齿轮920等破损的可能性。
[0064]一实施方式3 —
[006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1、上述实施方式2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马达内部的限位部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3进行说明,其中,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马达的壳体侧抵接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0066]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侧限位部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齿轮侧限位部921相同,但壳体侧限位部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壳体侧限位部301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壳体侧限位部301具有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均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从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侧朝着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第一限位面301a的径向中间部位形成有第一限位弧面301al,在第二限位面301b的径向中间部位形成有第二限位弧面301bl,上述第一限位弧面301al和第二限位弧面301bl关于图13中的过通孔310的中心的线XLO对称,齿轮侧限位部921呈大致立方体形状(参照图9),其具有能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抵接的第一端部921a以及能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抵接的第二端部921b,如图13所示,在俯视时,第一端部921a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以及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均呈圆弧状,并且,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的抵接点(实际为抵接线)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且与第一限位弧面301al相切的平面(参照图13中的虚线XLl)内,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的抵接点(实际为抵接线)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且与第二限位弧面301bl相切的平面(参照图13中的虚线XL2)内。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将第一端部921a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以及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形成为俯视时呈圆弧状,并且,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的抵接点(实际为抵接线)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且与第一限位弧面301al相切的平面内,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的抵接点(实际为抵接线)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且与第二限位弧面301bl相切的平面内,因此,在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抵接时,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对第一端部921a施加的力大致朝向以通孔310的中文(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的第一限位弧面301al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抵接线)的圆的切线方向,同样,在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抵接时,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对第二端部921b施加的力大致朝向以通孔310的中心(相当于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且穿过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的第二限位弧面301bl之间的抵接点(实际是抵接线)的圆的切线方向,藉此,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910的第二齿轮92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第二齿轮920等破损的可能性。
[0068]一实施方式4 一
[006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齿轮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4、图15进行说明,其中,图14是从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图15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第二齿轮的一个端面(在将第二齿轮组装到第一壳体中时面向该第一壳体的底壁的面)上形成有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该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的形状相似,在沿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第一端部921a”的包括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以及第二端部921b”的包括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面均呈圆弧状,不过,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第一端部921a与第二端部921b之间的部分基本呈长方体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端部921a”与第二端部921b”之间的部分沿着以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弯曲延伸,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相比,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在周向上的长度较长。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在将第二齿轮组装到第一壳体中时面向与该第一壳体的底壁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槽部922,该槽部922形成在沿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重叠的位置,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样,槽部922也沿着以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弯曲延伸,且在周向上的长度较长。
[0072]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I 一样,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910的第二齿轮92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第二齿轮920等破损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将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在周向上形成得较长,能减小第二齿轮的能转动范围(即第二齿轮从第一端部921a”与第一限位面301a抵接的位置转动到第二端部921b”与第二限位面301b抵接的位置的角度范围),从而能减少将马达的第二齿轮92用于安装车载仪表的指针时的指针零位调整的作业时间。具体而言,在将马达应用于驱动车载仪表的指针时,在将马达安装于汽车仪表板之后,将仪表的指针以较强的结合强度压入马达的输出轴,然后进行零位调整,使安装在输出轴上的仪表的指针旋转,以使仪表的零位与马达内部的限位部的位置准确对齐。然而,上述零位调整是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因此,一旦指针超过零位位置,就需要使指针朝着相反方向旋转至壳体内的抵接部相互抵接的位置,此时,若马达的第二齿轮的能转动范围较大,则安装于第二齿轮的指针朝着相反方向旋转至壳体内的抵接部相互抵接为止的角度较大,零位调整时间增加,作业性变差。此外,由于上述零位调整是由操作人员通过手腕的动作进行的,因此通过减小第二齿轮的能转动范围,还能减小手腕因扭转角度过大而引发炎症的可能性。
[0073]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上,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槽部922,因此,能避免因在第二齿轮的一个端面上突出形成有抵接部而导致第二齿轮的旋转失衡。
[0074]—实施方式5—
[007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马达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齿轮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不同之处为中心,根据图16进行说明,其中,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马达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007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第二齿轮的一个端面(在将第二齿轮组装到第一壳体中时面向该第一壳体的底壁的面)上形成有两个在第二齿轮的周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的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D,这两个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C大致呈圆柱状。此外,虽未图示,但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在将第二齿轮组装到第一壳体中时面向与该第一壳体的底壁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两个槽部,这两个槽部形成在沿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两个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ID重叠的位置。
[0077]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I 一样,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910的第二齿轮92上产生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降低第二齿轮920等破损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在第二齿轮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两个第二齿轮侧抵接部921D,与上述实施方式4 一样,能减小第二齿轮的能转动范围,从而能减少将马达的第二齿轮92用于安装车载仪表的指针时的指针零位调整的作业时间。此外,由于上述零位调整是由操作人员通过手腕的动作进行的,因此通过减小第二齿轮的能转动范围,还能减小手腕因扭转角度过大而引发炎症的可能性。此夕卜,与实施方式4 一样,通过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上,在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槽部,能避免因在第二齿轮的一个端面上突出形成有抵接部而导致第二齿轮的旋转失衡。
[007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组装作业进行简单说明。
[0079]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一步骤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二步骤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三步骤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四步骤的说明图,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五步骤的说明图,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作业的第六步骤的说明图,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组装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0080]在组装马达I时,首先,如图17所示,将转子的支轴51和第一齿轮的支轴93插入到形成于第一壳体3的支轴支承孔,接着,如图18所示,将在定子铁芯上安装了绕线管的定子7组装到第一壳体3中,然后,如图19所示,将转子5安装在支轴51上,接下来,如图20所示,将固定于输出轴90是第二齿轮92组装到第一壳体3中,再接下来,如图21所示,将第一齿轮91安装在支轴93上,最后,如图22所示,在第一壳体3上组装第二壳体4,从而形成如图23所示的组装完成状态的马达I。
[0081]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转子的旋转经由减速齿轮机构而传递至输出轴的马达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包括定子、转子且将转子的旋转从输出轴输出的各种马达,换言之,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不具有减速齿轮机构的马达。
[008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的第二齿轮上产生的径向分力的马达内部的限位部,例举了具有形成为平面的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的壳体侧限位部301与具有圆弧状周向端部的齿轮侧限位部921的组合、具有形成为平面的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的壳体侧限位部301与具有棱角状周向端部的齿轮侧限位部921A的组合等,但并不局限于此。
[0084]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也可将齿轮侧限位部921的周向的两端部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平面,而将与齿轮侧限位部921的周向的两端部抵接的面形成为圆弧面,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也可将齿轮侧限位部921A的周向的两端部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平面,而将与齿轮侧限位部921的周向的两端部抵接的部分形成为沿着通孔310的中心轴线观察时呈棱角状。
[008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将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整体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平面,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将第一限位面301a和第二限位面301b的包括与齿轮侧限位部921抵接的部分在内的部分附近形成为沿着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平面即可。
[0086]总之,为减小在固定于输出轴的第二齿轮上产生的径向分力,只需采用以下形状即可: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或者,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为曲面,上述曲面在以下抵接线(沿着第一壳体的通孔310的中心轴线观察时的抵接点)处的切平面(沿着第一壳体的通孔310的中心轴线观察时的切线)穿过第一壳体的通孔310的中心轴线,所述抵接线是指壳体侧限位部与齿轮侧限位部时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与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另一方之间的抵接线。顺便提一下,在将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形成为位于穿过通孔3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内时,壳体侧限位部和齿轮侧限位部中的另一方的抵接部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而不局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圆弧状、棱角状。
[008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5中,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在将第二齿轮组装到第一壳体中时面向与该第一壳体的底壁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槽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第二齿轮上形成沿着该第二齿轮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二齿轮的通孔。
[0088]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5中,是通过在第二齿轮的另一个端面上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对应形成槽部来避免第二齿轮的旋转失衡,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24所示,也可在第二齿轮的一个端面上的隔着第二齿轮的旋转轴线与第二齿轮侧抵接部相对的位置设置平衡凸块923来实现重量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第二齿轮侧抵接部和平衡凸块923设置于在以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周向上隔开180度的位置,并且,还可将平衡凸块923设置成在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高度比第二齿轮侧抵接部在输出轴9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高度小,且将平衡凸块923和第二齿轮侧抵接部的重量设置成基本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包括:壳体,安装在该壳体上的转子、定子、输出轴,和固定于该输出轴的旋转部件,并将所述转子的旋转从所述输出轴输出,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在所述旋转部件上设置有通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二限位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 或者,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方的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方抵接的部分为曲面,并且,所述曲面在第一线处的切平面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线是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抵接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供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的部分位于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供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的部分为曲面,并且,所述曲面在所述第一线处的切平面穿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
4.如权利要求2或 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通过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端部呈圆弧状或棱角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部沿着所述旋转部件的周向呈圆弧状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重叠的槽部或通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平衡凸块隔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相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重叠的槽部或通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二限位部和平衡凸块,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平衡凸块隔着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相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包括减速齿轮机构, 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包括与所述输出轴固定的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齿轮, 所述减速齿轮机构将所述转子的旋转减速后经由所述齿轮传递至所述输出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包围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和所述旋转部件, 所述输出轴从所述旋转部件突出并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 在所述底壁上朝着所述旋转部件侧突出形成有所述第一限位部, 在所述旋转部件上朝着所述底壁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所述第二限位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部 包括: 通过所述输出轴绕其旋转轴线朝一个方向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一端部;以及 通过所述输出轴绕其旋转轴线朝另一个方向旋转而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的第二端部。
【文档编号】H02K3/52GK203554181SQ20132072490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五明正人, 陈展文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