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8390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直流-交流逆变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互为同名端,电感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负极相连,第二电容的正极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耦合电感的第二绕组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与耦合电感串联后并联在第二电容的两端,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公共端及第一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其结构简单,电磁干扰影响小,损耗少,成本低,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工作友好。
【专利说明】 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直流-交流逆变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直流-交流逆变器,特别是一种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改进变压器型Z-源逆变器,包括一个电感、两个电容、一个整流二极管、一个耦合电感和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这种改进变压器型Z-源逆变器改善了传统Z-源逆变器/准Z-源逆变器的输入电流连续性和升压比。然而,由于耦合电感漏感的振铃和线路中寄生电感的存在,导致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较高,并产生更多的电磁干扰(EMI)。漏感和寄生电感会导致直流链电压的电压尖峰和振铃,会损坏有源器件,并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同时,逆变桥开关管“直通”状态的硬开关环境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大。因此,寻求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耗能低、电磁干扰小、效率高的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提供一种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其功率开关管数量少,工作在软开关环境下,损耗低,电磁干扰影响小,实现高效率能量转换。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包括直流电源、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由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组成的耦合电感和由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三极管(IGBT)与六个反并联二极管组合构成的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互为同名端,电感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负极相连,第二电容的正极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耦合电感的第二绕组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与由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组成的耦合电感串联后并联在第二电容的两端,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公共端及第一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包括六个桥臂,每个桥臂由一个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IGBT)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配接组成,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由相互对应的三组桥臂分别接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为整个装置的输出端,接收直流电能,输出交流电能。
[0005]本发明涉及的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电感单级可升压逆变器存在三种工作过程,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和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之前,电路工作在典型的非直通模式,此时第一整流二极管导通,耦合电感将第一整流二极管的能量传送到负载,当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导通时,通过第二绕组的漏感电流逐渐从反并联二极管传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电感和耦合电感的励磁电感充电,当耦合电感第二绕组的漏感电流降到零时,第一整流二极管自然关断,耦合电感第二绕组的漏感减少第一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并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软开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时,采用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中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IGBT)的关断,由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存在并联寄生电容,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电感和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给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并联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值达到νε1+νε2,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实现零电压软关断,此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箝位到Vc^Vci2,从而第一整流二极管和第二整流二极管同时导通,因此增加的第二整流二极管能阻止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νε1+ν?,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电流减小,储存在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释放给负载,通过第二整流二极管的电流降到零时,第二整流二极管在零电流软开关环境下关断,减少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性能;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电路工作在反并联二极管导通、反并联二极管关断的稳定工作运行状态,开始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之后逆变器工作在传统有效状态,此时逆变桥可看做一个电流源,输入电压、电感和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一起给输出级、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充电,最后逆变器再次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其中Vcl为第一电容两端的电压,Vc2为第二电容两端的电压。
[0006]本发明工作时,利用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实现电路的高增益;由于耦合电感第一绕组漏感的存在,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导通;由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并联寄生电容的存在,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压关断;耦合电感第二绕组漏感的存在,减少第一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实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在整个开关周期中,采用PWM信号控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三极管(IGB T)的关断,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在并联寄生电容的作用下实现零电压关断,在耦合电感漏感的作用下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导通,增加的第二整流二极管将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转换到负载,实现能量的无损吸收。
[0007]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逆变器能够通过改变耦合电感的匝比和逆变器的直通占空比来达到电压增益的任意调节,改善了逆变器输入电流的连续性,增加的整流二极管D2有助于将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转换到负载,提高了系统的效率,逆变器的有源器件及整流二极管工作在软开关环境下,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得到改善;其结构简单,电磁干扰影响小,损耗少,成本低,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工作友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0]实施例:
[0011]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包括直流电源Vin、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整流二极管D7、第二整流二极管D8、由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组成的耦合电感和由绝缘栅双极型晶体三极管(IGBT) S1~S6与反并联二极管D1~D6组合构成的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La与第二绕组Lb互为同名端,电感L1的一端与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相连,第二电容C2的正极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1的阴极与耦合电感的第二绕组Lb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7与由第一绕组La及第二绕组Lb组成的耦合电感串联后并联在第二电容C2的两端,第二整流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7的阳极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D8的阴极与第一绕组La和第二绕组Lb的公共端及第一电容C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直流电源Vin的负极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包括六个桥臂,每个桥臂由一个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IGBT)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配接组成,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由相互对应的三组桥臂分别接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为整个装置的输出端,接收直流电能,输出交流电能。
[0012]本实施例涉及的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电感单级可升压逆变器存在三种工作过程,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和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之前,电路工作在典型的非直通模式,此时第一整流二极管D7导通,耦合电感将第一整流二极管D7的能量传送到负载,当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导通时,通过第二绕组Lb的漏感电流逐渐从反并联二极管DJ.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电感L1和耦合电感的励磁电感充电,当耦合电感第二绕组Lb的漏感电流降到零时,第一整流二极管D7自然关断,耦合电感第二绕组Lb的漏感减少第一整流二极管D7的反向恢复问题,并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软开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时,采用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中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IGBT)的关断,由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存在并联寄生电容,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电感L1和耦合电感第一绕组La的漏感给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并联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值达到V。JV e2,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实现零电压软关断,此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箝位到νε1+ν?,从而第一整流二极管D7和第二整流二极管队同时导通,因此增加的第二整流二极管D8能阻止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Vc^Ve2,耦合电感第一绕组La的漏感电流减小,储存在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释放给负载,通过第二整流二极管D8的电流降到零时,第二整流二极管D8在零电流软开关环境下关断,减少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性能;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电路工作在反并联二极管D1导通、反并联二极管仏关断的稳定工作运行状态,开始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之后逆变器工作在传统有效状态,此时逆变桥可看做一个电流源,输入电压、电感L1和稱合电感第一绕组La的漏感一起给输出级、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充电,最后逆变器再次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其中Vca为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V。为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
[0013]本实施例工作时,利用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La和第二绕组Lb实现电路的高增益;由于耦合电感第一绕组La漏感的存在,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导通;由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并联寄生电容的存在,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压关断;耦合电感第二绕组Lb漏感的存在,减少第一整流二极管D7的反向恢复问题,实现第二整流二极管D8的零电流关断;在整个开关周期中,采用PWM信号控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三极管(IGBT)的关断,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在并联寄生电容的作用下实现零电压关断,在耦合电感漏感的作用下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导通,增加的第二整流二极管D8将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转换到负载,实现能量的无损吸收。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直流电源、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由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组成的耦合电感和由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三极管与六个反并联二极管组合构成的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耦合电感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互为同名端,电感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负极相连,第二电容的正极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耦合电感的第二绕组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与由第一绕组及第二绕组组成的耦合电感串联后并联在第二电容的两端,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公共端及第一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及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相连;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包括六个桥臂,每个桥臂由一个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配接组成,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由相互对应的三组桥臂分别接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为整个装置的输出端,接收直流电能,输出交流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高电压增益的开关耦合电感软开关单级可升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存在三种工作过程,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和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直通之前,电路工作在典型的非直通模式,此时第一整流二极管导通,耦合电感将第一整流二极管的能量传送到负载,当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导通时,通过第二绕组的漏感电流逐渐从反并联二极管传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电感和耦合电感的励磁电感充电,当耦合电感第二绕组的漏感电流降到零时,第一整流二极管自然关断,耦合电感第二绕组的漏感减少第一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并实现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零电流软开关;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的工作过程为: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关断时,采用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中绝缘栅双极性晶体三极管的关断,由于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存在并联寄生电容,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电感和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给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的并联寄生电容充电,直到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值达到L+V&H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实现零电压软关断,此时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并联寄生电容两端的电压箝位到Vc^Vci2,从而第一整流二极管和第二整流二极管同时导通,因此增加的第二整流二极管能阻止三相电压型桥式逆变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νε1+ν?,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电流减小,储存在漏感中的能量在非谐振模式下释放给负载,通过第二整流二极管的电流降到零时,第二整流二极管在零电流软开关环境下关断,减少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性能;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和传统有效状态的工作过程:电路工作在反并联二极管导通、反并联二极管关断的稳定工作运行状态,开始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状态,之后逆变器工作在传统有效状态,此时逆变桥可看做一个电流源,输入电压、电感和耦合电感第一绕组的漏感一起给输出级、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充电,最后逆变器再次工作在传统零状态;其中Vcl为第一电容两端的电压,Vc2为第二电容两端的电压。
【文档编号】H02M7/5387GK103997248SQ20141024187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日
【发明者】丁新平, 吴苓芝, 魏文健 申请人:青岛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