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9701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将无线充电接收端的除接收线圈外的元器件集成到一个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这样只要将SIM卡安装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其中的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与接收线圈连接,其中的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与移动终端的充电IC(移动终端本来就有的)连接,就能在有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地方给移动终端充电。其有益效果是:整个充电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装拆也比较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强大的功能、丰富的娱乐性以及极好的便利性,例如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上网、唱歌等等。但在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由于电池容量的有限,使得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使用者经常带上备用电池或有线充电器,而且各种移动终端的有线充电器还不能相互通用,给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尤其是经常出差的人,经常要带上手机、电脑、剃须刀等很多的充电器。所以,能让消费者减少电线及数量众多的充电器的束缚的无线充电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现在最热门的待发展的技术之一。
[0003]无线充电的技术主要有3种,分别是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和无线电波。目前相对比较成熟和用的较多的是电磁感应技术,但是采用电磁感应技术的无线充电方式充电,接收器包括感应线圈、滤波电路、整流器,控制IC等零部件,体积、重量都比较大,而手机等移动终端装上后会显得笨重,而且装拆比较麻烦,给售后维修带来很大困难。
[0004]因此,开发一种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能解决其体积、重量大的问题,且装拆比较方便,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发一种新的无线充电接收器,能解决其体积、重量大的问题,且装拆比较方便。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一个手机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和接收线圈;所述电能转换片表面设有六个导电的触点,分别为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空触点一、空触点二、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所述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所述空触点一和空触点二为预留触点;所述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为与充电的负载相连接,所述电能转换片内部设有选频电路、整流电路、接收端控制1C、调压电路、滤波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选频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并联,所述整流电路连接到所述接收端控制1C,所述接收端控制IC连接到所述调压电路,所述调压电路连接到滤波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和负载为并联连接;所述选频电路的输入和输出分别连接到所述线圈触点一和线圈触点二,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出和输入分别与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负载电路还并联有MIN1-USB接插母口。
[0009]优选的,所述接收端控制IC为松下AN32257或AN32258。
[0010]优选的,所述选频电路设有2个高频陶瓷电容。
[0011]优选的,所述滤波电路设有I个高频陶瓷电容。
[0012]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为矩形形状,尺寸为40*30mm,漆包线线径为0.5mm,匝数为20。
[0013]优选的,所述电能转换片的基材为PVC,所述触点为铜材,内部连线为金丝。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接收端除接收线圈外的元器件集成到一个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这样只要将SIM卡安装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其中的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与接收线圈连接,其中的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与移动终端的充电IC(移动终端本来就有的)连接,就能在有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地方给移动终端充电。其有益效果是:整个充电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装拆也比较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标准的SM卡和micro-S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的不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非标准的SM卡和micro-S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的不意图; [0018]图3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原理的结构框图。
[0019]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0020]1.电能转换片111.线圈触点一 112.线圈触点二 113.空触点一 114.空触点一 115.电能输出触点116.接地触点12.选频电路13.整流电路14.接收端控制IC 15.调压电路16.滤波电路17.负载电路2.接收线圈3.MIN1-USB接插母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将无线充电接收端除接收线圈外的元器件集成到一个S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这样只要将SIM卡安装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其中的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与接收线圈连接,其中的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与移动终端的充电IC (移动终端本来就有的)连接,就能在有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地方给移动终端充电。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一个手机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I和接收线圈(未示出接收线圈);所述电能转换片I表面设有六个导电的触点,分别为线圈触点一 111、线圈触点二 112、空触点一 113、空触点二 114、电能输出触点115和接地触点116 ;所述线圈触点一 111、线圈触点二 112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所述空触点
一113和空触点二 114为预留触点;所述电能输出触点115和接地触点116为与充电的负载相连接,所述电能转换片I内部设有选频电路12、整流电路13、接收端控制IC14、调压电路15、滤波电路16和负载电路17 ;所述选频电路12与所述整流电路13并联,所述整流电路13连接到所述接收端控制IC14,所述接收端控制IC14连接到所述调压电路15,所述调压电路15连接到滤波电路16和负载电路17,所述滤波电路16和负载为并联连接;所述选频电路12的输入和输出分别连接到所述线圈触点一 111和线圈触点二 112,所述负载电路17的输出和输入分别与电能输出触点115和接地触点116连接。
[0025]六个导电的触点的原理和接触式的IC卡和手机SM卡的原理差不多,其中的所述线圈触点一 111、线圈触点二 112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所述空触点一 113和空触点
二114为预留触点;所述电能输出触点115和接地触点116为与充电的负载相连接。这就需要在制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设备中,设计一个与电能转换片相配合的卡槽,里面也集成有六个或六个以上的导电的触点,其中的2个触点与所述接收线圈连接,2个触点与充电的负载相连接。这样,电能转换片I插到卡槽中,也就等于与所述接收线圈和充电的负载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充电的负载还有一个充电的1C,控制充电的整个过程,其具体流程要看是什么类型的负载(电池),如是锂电池,就包括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以及充电终止四个阶段。所以,实际上,电能转换片I的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是与充电的IC连接的。空触点一 113和空触点二 114为预留触点,暂时没有作用,作为以后扩展之用。
[0026]现在手机SM卡按尺寸分成标准SM卡(又称MIN1-SM卡)、Micro-SIM卡和Nano-SIM卡,其中,Nano-SIM卡的用量还比较少,而且Nano-S頂卡的尺寸不仅小,而且很薄,要集成很多接收端的元器件还是比较困难,至少在成本上是比较高的,所以本实施例的电能转换片采用的是标准SIM卡和Micro-SIM卡的尺寸,在图1和图2中,整个外形就是标准的SM卡尺寸,包含在标准SM卡内的虚线部分的尺寸就是Micro-SM卡的尺寸,两种电能转换片的导电触点和内部的设置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外形尺寸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卡槽。
[0027]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采用的是电磁感应的原理,具体就是“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但是同样的原理规格,【具体实施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一个手机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I和接收线圈;这样更小巧,安装也比较方便,由于接收线圈比较大,无法集成到电能转换片,但也薄薄的一片,很轻的。
[0028]接收端控制IC14有很多接线的引脚,具体接线的方法要根据具体接收端控制IC的型号来定,但是基本的原理是,整流电路13的输出会接到接收端控制IC14,而接收端控制IC14也会有输出到整流电路13,而且也会有信号传到选频电路12、接收线圈和发射端。同时,接收端控制IC14还会将电流传到调压电路和负载端,同时负载端的电压也会反馈到接收端控制IC14,接收端控制IC可以据此调节,以适合负载的需要。
[0029]本实施例中,负载电路17还并联有MIN1-USB接插母口 3。这是考虑到现在的移动终端设有无线充电装置的还比较少,带有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移动终端在给自己充电的情况下,还能给其它移动终端通过插入MIN1-USB接插母口 3的方法充电,不过还需要一根转换线。
[0030]本实施例中,接收端控制IC14为松下AN32257,是符合“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的一种控制集成电路。需要与发射端控制IC松下NN32251A相配套的,两者之间会相互通讯,以便两端更好的配合,使充电效率最高。如对发射频率等可以根据两者的通讯加以调节。还有,接收端控制IC14使用松下AN32258也是可以的,松下AN32258是松下AN32257的改进型,效率更高,更稳定。[0031]本实施例中,选频电路12设有2个高频陶瓷电容。2个高频陶瓷电容与接收线圈构成了 LC振荡电路,起到一个选频的作用,也可以起滤波的作用。
[0032]本实施例中,滤波电路16设有I个高频陶瓷电容。这也是比较简单一个滤波电路,由于在前面的选频电路中也有一些滤波的功能,到这里,实际上是二次滤波,保证进入负载的电流没有太多的杂质。
[0033]本实施例中,接收线圈为矩形形状,尺寸为40*30mm,漆包线线径为0.5mm,匝数为2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接收线圈的规格可以有很多种,只要能满足负载充电的要求即可,各种规格之间,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效率,有的侧重速度,有的侧重体积,有点侧重成本,等等。
[0034]本实施例中,电能转换片I的基材为PVC,所述触点为铜材,内部连线为金丝。这种考虑是基于性能和成本的综合考虑吧。
[0035]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接收端除接收线圈外的元器件集成到一个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这样只要将SIM卡安装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其中的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与接收线圈连接,其中的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与移动终端的充电IC (移动终端本来就有的)连接,就能在有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地方给移动终端充电。其有益效果是:整个充电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装拆也比较方便。
[003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手机SIM卡形状的电能转换片和接收线圈;所述电能转换片表面设有六个导电的触点,分别为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空触点一、空触点二、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所述线圈触点一、线圈触点二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所述空触点一和空触点二为预留触点;所述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为与充电的负载相连接,所述电能转换片内部设有选频电路、整流电路、接收端控制1C、调压电路、滤波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选频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并联,所述整流电路连接到所述接收端控制1C,所述接收端控制IC连接到所述调压电路,所述调压电路连接到滤波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和负载为并联连接;所述选频电路的输入和输出分别连接到所述线圈触点一和线圈触点二,所述负载电路的输出和输入分别与电能输出触点和接地触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电路还并联有MIN1-USB接插母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控制IC为松下 AN32257 或 AN3225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频电路设有2个高频陶瓷电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设有I个高频陶瓷电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为矩形形状,尺寸为40*30mm,漆包线线径为0.5mm,匝数为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转换片的基材为PVC,所述触点为铜材,内部连线为金丝。
【文档编号】H02M7/00GK203774849SQ201420076882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4日
【发明者】任明磊, 李宗衡 申请人:苏州瑛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