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04295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包括至少一组定子单元、以及与定子单元可拆卸连接的转子,定子单元包括定子、以及可拆卸固定在定子上独立绕线的马蹄形电磁铁,多个电磁铁沿定子径向排列,定子单元之间串联/并联/串并混合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可拆卸的定子单元串联/并联/串并混合连接,以适用不同的工作电压和电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仅需增加或减少定子单元就实现不同功率的需要,并且当一组定子单元损坏时,其它定子单元均可工作,无需更换整台电机,进一步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和更换的费用。
【专利说明】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线圈应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 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产生的旋转磁场并 作用于转子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 机。无论是何种结构的电动机,其结构都需要包括定子与转子结构。定子通常是用来形成 磁场,转子线圈中通过电流,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带动转子旋转。现有技术中为 了达到高可靠性的需要,采用电机的设备,一般都需要有备份电机,在一个电机损坏后,还 留有另一个电机可以应急使用,但是这就造成了设备需要很大的空间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电 机,而且,更换整台电机损坏后就没法再使用了,只能更换新的一台电机,再有,现有的定子 结构通常是将高磁导率材料加工成一体的具有极头的磁轭,在磁轭上再缠绕线圈,线圈通 电后形成N、S极交错分布的磁场构造,为减少定子线圈造成的涡流发热,定子通常是极片 层叠而成,制作工艺复杂,并且磁极的个数在加工定子时即可确定,不能实现磁极个数的灵 活变化。为实现可变极头个数的定子结构,必须将现有的定子结构进行改造,设计一种可以 不依赖于定子尺寸及结构的磁极磁铁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弥补上述电机输出的扭矩较小,采用电机的设备所需空间较大,并且电机损 坏必须更换产生的高成本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了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
[0004] 实现上述有益效果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包括至少一组定 子单元、以及与定子单元可拆卸连接的转子,定子单元包括定子、以及可拆卸固定在定子上 独立绕线的马蹄形电磁铁,多个电磁铁沿定子径向排列,定子单元之间串联/并联/串并混 合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可拆卸的定子单元串联/并联/串并混合连接以实现不同的 工作电压和电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仅需增加或减少定子单元就实现不同功率的需要。并 且当一组定子单元损坏时,其它定子单元均可工作,无需更换整台电机,进一步保证了设备 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和更换的费用。
[0005] 所述转子包括输出轴、永磁铁和侧壁,永磁铁围绕在定子单元的电磁铁外侧,输出 轴通过侧壁与永磁铁固定到一起。
[0006] 采用可拆卸的马蹄形电磁铁,定子只需实现加工出需要的安装电磁铁的凹槽即 可,在使用的时候,按照定子实际需要按照角度固定到定子上,定子和电磁铁可以分开加工 制作,使用时再组合即可,提高了定子的生产效率。
[0007] 所述电磁铁包括包"U"状芯体和缠绕在芯体上的绝缘导线,所述芯体划分为上侧 坚直的两个缠绕部分和下方弯曲的连接部分,绝缘导线缠绕在缠绕部分构成电磁感线圈, 电磁感线圈与芯体共同构成电磁铁结构。本技术方案中给电磁铁通电后,其顶端必然存在 N、S两级,对应与环形转子的永磁铁的S、N两级,提高了电机的输出效率,同时马蹄形电磁 铁的磁感线较为封闭,降低了磁感线带来的涡流干扰,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
[0008] 所述芯体采用硅钢片层叠固定而成,绝缘导线缠绕在硅钢片的外侧。
[0009] 优选的,芯体上还设有凸台状的分隔节,分隔节将上方的电磁感应线圈和下方的 连接部分分隔开来,分隔节可以防止线圈脱落至底部的连接部分,进一步对线圈起到了固 定的作用。
[0010] 所述每组定子单元中定子的个数为n,对应转子部分永磁铁的个数为η-1,η > 3, 定子内部为中空结构;转子的输出轴穿过定子中空部分,输出轴与定子内壁之间固定有轴 承。
[0011] 在转子侧壁上开有出风口,在定子上开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配合构成与外 界连通气流通道。开设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一步的保证了散热效果。
[0012] 在进风口外侧还固定有输风叶片,输风叶片在转子转动时将气流输送到电机内 部。
[0013] 在定子内部还设有冷却夹层,以实现液体冷却。冷却夹层里面可以充油等物质,进 一步提高降温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铁的一种实施方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子的Α-Α向视图;
[001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为除去转子后的图1实施例的Α-Α向视图;
[0019] 图中,1、定子单元;11、进风口;12、定子;2、转子;21、输出轴;22、永磁铁;23、侧 壁;24、出风口;25、输风叶片;3、电磁铁;31、芯体;32、绝缘导线;33、缠绕部分;34、连接部 分;35、电磁感线圈;4、分隔节;5、轴承;6、冷却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1]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包括至少一 组的定子单元1、以及与定子单元可拆卸连接的转子2,定子单元包括定子、以及可拆卸固 定在定子上独立绕线的马蹄形电磁铁3,多个电磁铁沿定子径向排列,定子单元之间串联/ 并联/串并混合连接,所述转子包括输出轴21、永磁铁22和侧壁23,永磁铁围绕在定子的 电磁铁外侧,输出轴通过侧壁与永磁铁固定到一起。定子单元的个数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 需要设置,至少一组即可,最优选的是12组定子单元。
[0022]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述电磁铁包括包"U"状芯体31和缠绕在芯体上的绝缘 导线32,所述芯体划分为上侧坚直的两个缠绕部分33和下方弯曲的连接部分34,绝缘导 线缠绕在缠绕部分构成电磁感线圈35,电磁感线圈与芯体共同构成电磁铁结构,电磁铁的 "N" "S"两极分别与芯体两个缠绕部分的顶端对应到一起。所述芯体采用硅钢片层叠固定 而成,绝缘导线缠绕在硅钢片的外侧。在芯体上还设有分隔节4,分隔节将上方的电磁感线 圈和下方的连接部分分隔开来。
[0023] 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在除去转子后,电磁铁径向排列在定子周围,所述每组定子 单元中定子的个数为n,对应转子部分永磁铁的个数为n-l,n> 3,定子内部为中空结构;转 子的输出轴穿过定子中空部分,输出轴与定子内壁之间固定有轴承5。
[0024] 结合图3,在转子侧壁23上开有出风口 24,在定子上开有进风口 11,进风口与出风 口配合构成与外界连通气流通道。
[0025] 在进风口外侧还固定有输风叶片25,输风叶片在转子转动时将气流输送到电机内 部。
[0026] 结合图4,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定子采用油冷结构为线圈散热, 在定子内部还设有冷却夹层6,以实现液体冷却。
[0027]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包括至少一组定子单元(1)、以及与定子单元可拆卸 连接的转子(2),其特征在于,定子单元包括定子、以及可拆卸固定在定子上独立绕线的马 蹄形电磁铁(3),多个电磁铁沿定子径向排列,定子单元之间串联/并联/串并混合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输出轴 (21 )、永磁铁(22)和侧壁(23),永磁铁围绕在定子单元的电磁铁外侧,输出轴通过侧壁与 永磁铁固定到一起。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包括包"U" 状芯体(31)和缠绕在芯体上的绝缘导线(32),所述芯体划分为上侧坚直的两个缠绕部分 (33)和下方弯曲的连接部分(34),绝缘导线缠绕在缠绕部分构成电磁感线圈(35),电磁感 线圈与芯体共同构成电磁铁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采用硅钢片 层叠固定而成,绝缘导线缠绕在硅钢片的外侧。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芯体上还设有凸台状 的分隔节(4),分隔节将上方的电磁感应线圈和下方的连接部分分隔开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定子单元中 定子的个数为n,对应转子部分永磁铁的个数为n-l,n> 3,定子内部为中空结构;转子的输 出轴穿过定子中空部分,输出轴与定子内壁之间固定有轴承(5 )。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在转子侧壁上开有出 风口(24),在定子上开有进风口( 11 ),进风口与出风口配合构成与外界连通气流通道。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在进风口外侧还固定 有输风叶片(25),输风叶片在转子转动时将气流输送到电机内部。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独立绕线的外转子电机,其特征在于,在定子内部还设有冷 却夹层(6),以实现液体冷却。
【文档编号】H02K21/22GK203872021SQ201420292877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4日
【发明者】王维加, 王维毅 申请人:北斗航天(北京)卫星传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