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波发射系统,以及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系统;所述微波发射系统包括直流电源,以及与直流电源连接的微波发射装置;所述接收系统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端,接收端电连接电动汽车中的电源装置。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圆极化天线,无需准确的极化对准,可以接收任意线极化微波和旋向相同的圆极化波,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接收器为回旋微波整流接收器,将微波转换为电能,设计合理巧妙,很好地解决了大功率无线传输和充电技术。
【专利说明】—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配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噪声和振动小的优点。目前的电动汽车,在车体上装有动力电池组、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动力电池组通过电力调节器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带动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运行。动力电池组的传统的能量补充方式为电力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使得电动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到充电站进行充电,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和使用。而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0003]而且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也存在质量重、体积大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巧妙、可以实现微波充电的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波发射系统,以及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系统;所述微波发射系统包括直流电源,以及与直流电源连接的微波发射装置;所述接收系统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端,接收端电连接电动汽车中的电源装置。
[0007]所述接收端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整流接收器以及与整流接收器连接的圆极化天线,所述整流接收器上的输出端与电源装置中的充电接口相对应。
[0008]所述微波发射装置为安装在高处的微波发射盘。
[0009]所述微波发射盘上设置有用于波束控制圆极化天线的辐射窗口。
[00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圆极化天线,无需准确的极化对准,可以接收任意线极化微波和旋向相同的圆极化波,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接收器为回旋微波整流接收器,将微波转换为电能,设计合理巧妙,很好地解决了大功率无线传输和充电技术。
[0011]同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
[0014]如图1所不,一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包括微波发射系统,以及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系统。所述微波发射系统包括直流电源,以及与直流电源连接的微波发射装置。所述接收系统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2上的接收端,接收端电连接电动汽车2中的电源装置。
[0015]所述接收端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整流接收器3以及与整流接收器连接的圆极化天线4,所述整流接收器3上的输出端与电源装置中的充电接口相对应。
[0016]所述微波发射装置为安装在高处的微波发射盘I。所述微波发射盘上设置有用于波束控制圆极化天线的辐射窗口。
[0017]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圆极化天线,无需准确的极化对准,可以接收任意线极化微波和旋向相同的圆极化波,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接收器为回旋微波整流接收器,将微波转换为电能,设计合理巧妙,很好地解决了大功率无线传输和充电技术。
[0018]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波发射系统,以及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系统;所述微波发射系统包括直流电源,以及与直流电源连接的微波发射装置;所述接收系统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接收端,接收端电连接电动汽车中的电源装置; 所述接收端包括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整流接收器以及与整流接收器连接的圆极化天线,所述整流接收器上的输出端与电源装置中的充电接口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射装置为安装在高处的微波发射盘。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电动汽车微波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发射盘上设置有用于波束控制圆极化天线的辐射窗口。
【文档编号】H02J17/00GK204118860SQ201420346032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4日
【发明者】刘笠浩 申请人:刘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