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其特征是:9伏太阳能电池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和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入端相连,9伏太阳能电池的负极、充电电池的负极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充电电池的正极和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通过第三电阻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输入端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和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的控制端和可变电阻的滑动端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和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相连,扼流圈接在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和7脚之间。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电路简单,经济实用。
【专利说明】—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太阳能是一种绿色能源,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型产品,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能不间断地提供直流电源。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由9伏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LM317三端稳压器、LT1301集成电路、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可变电阻、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三极管、第一跳线、第二跳线、扼流圈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组成,其特征是:9伏太阳能电池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和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入端相连,9伏太阳能电池的负极、充电电池的负极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充电电池的正极和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相连,第一电阻、可变电阻、第四电阻串联后的一端和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相连,另一端和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通过第三电阻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输入端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和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的控制端和可变电阻的滑动端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控制端通过第五电阻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的基极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输出端相连,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充电电池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和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第五电阻、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第七电阻、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电容接在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和I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和2脚之间有第一跳线,LT1301集成电路的5脚和I脚之间有第二跳线,LT1301集成电路的3脚、I脚、8脚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相连,扼流圈接在LT1301集成电路的6脚和7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的7脚通过第二二极管分别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的正极、LT1301集成电路的4脚相连,第二电容接在LT1301集成电路的4脚和I脚之间,第八电阻接在直流电源输出端两端。
[0005]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电路简单,经济实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7]说明书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0008]图中S.9伏太阳能电池,B.充电电池,I1.LM317三端稳压器,12.LT1301集成电路,13.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P.可变电阻,Rl.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Dl.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G.三极管,Kl.第一跳线,K2.第二跳线,L.扼流圈,V.直流电源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说明书附图中,9伏太阳能电池⑶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Dl)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入端相连,9伏太阳能电池(S)的负极、充电电池(B)的负极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负极相连,充电电池(B)的正极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相连,第一电阻(Rl)、可变电阻(P)、第四电阻(R4)串联后的一端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相连,另一端和充电电池(B)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通过第三电阻(R3)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输入端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和充电电池⑶的负极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
(13)的控制端和可变电阻(P)的滑动端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通过第五电阻(R5)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G)的基极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
(13)输出端相连,三极管(G)的发射极和充电电池(B)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和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第五电阻(R5)、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第七电阻(R7)、发光二极管(D3)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电容(Cl)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和I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
(12)的6脚和2脚之间有第一跳线(Kl),LT1301集成电路(12)的5脚和I脚之间有第二跳线(K2),LT1301集成电路(12)的3脚、I脚、8脚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负极相连,扼流圈(L)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和7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12)的7脚通过第二二极管(D2)分别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正极、LT1301集成电路(12)的4脚相连,第二电容(C2)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4脚和I脚之间,第八电阻(R8)接在直流电源输出端(V)两端。
[0010]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件功能和工作原理为:LM317三端稳压器(Il)为恒流充电的三端稳压器,充电极限电流为60mA,LT1301集成电路(12)为DC-DC开关型稳压器,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的可调电压范围为:2.5-36伏之间,其它均为常用件;在9伏太阳能电池⑶对充电电池⑶的充电过程中,一旦发生对充电电池⑶的过充电,充电电池(B)的电压上升,则可变电阻(P)的滑动端电压升高,经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进行控制,使三极管(G)饱和导通,经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旁路使电流到地,发光二极管(D3)发光,防止了过充电的发生。当第一跳线(Kl)未接时,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输出电压为5伏,当第一跳线(Kl)接上时,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输出电压为12伏;当第二跳线(K2)未接时,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最大输出电流为1A,当第二跳线(K2)接上时,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最大输出电流为400mA。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直流不间断电源电路,由9伏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LM317三端稳压器、LT1301集成电路、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可变电阻、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三极管、第一跳线、第二跳线、扼流圈和直流电源输出端组成,其特征是:9伏太阳能电池(S)的正极通过第一二极管(Dl)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入端相连,9伏太阳能电池⑶的负极、充电电池⑶的负极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负极相连,充电电池⑶的正极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相连,第一电阻(R1)、可变电阻(P)、第四电阻(R4)串联后的一端和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相连,另一端和充电电池⑶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通过第三电阻(R3)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输入端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和充电电池(B)的负极相连,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的控制端和可变电阻(P)的滑动端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控制端通过第五电阻(R5)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G)的基极和TL431可调式精密并联稳压器(13)输出端相连,三极管(G)的发射极和充电电池(B)的负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和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第五电阻(R5)、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LM317三端稳压器(Il)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第七电阻(R7)、发光二极管(D3)和三极管(G)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电容(Cl)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和I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和2脚之间有第一跳线(Kl),LT1301集成电路(12)的5脚和I脚之间有第二跳线(K2),LT1301集成电路(12)的3脚、I脚、8脚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负极相连,扼流圈(L)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6脚和7脚之间,LT1301集成电路(12)的7脚通过第二二极管(D2)分别和直流电源输出端(V)的正极、LT1301集成电路(12)的4脚相连,第二电容(C2)接在LT1301集成电路(12)的4脚和I脚之间,第八电阻(R8)接在直流电源输出端(V)两端。
【文档编号】H02J7/00GK203984047SQ20142039475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7日
【发明者】童巧英 申请人: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