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充电电路包括:电压转换模块,输入端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相连,输出端与移动终端的电源管理芯片相连;第一电芯,正极分别与充电接口和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二电芯,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相连,负极接地;切换模块,切换模块分别与第一电芯的负极和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切换模块控制第一电芯的负极接地或与第二电芯的正极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高压充电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小充电发热,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专利说明】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和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手机快速充电技术例如高压小电流充电技术迅速普及,市场上的主流手机大部分支持快速充电功能,手机的充电时间大大缩短。
[0003]现有技术中,高压小电流充电技术需要在手机内部放置充电控制芯片,以将充电器输出的高电压转换成电池所需的低电压,例如目前常用充电控制芯片将9V电压转化成5V电压,导致手机在快速充电时严重发热。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和相应的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高压小电流充电技术需要在手机内部放置用于进行高电压转低电压的充电控制芯片,导致手机在快速充电时严重发热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充电接口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第一电芯,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二电芯,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接地;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切换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接地或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连接。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所述的充电电路和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的充电接口和电源管理芯片。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通过设置充电电路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第一电芯、第二电芯和切换模块,并将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相连,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移动终端的电源管理芯片相连;将第一电芯的正极分别与充电接口和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将第二电芯的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相连,第二电芯的负极接地;以及将切换模块分别与第一电芯的负极和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设置切换模块控制第一电芯的负极接地或与第二电芯的正极连接。例如,当充电接口与充电器电连接时,切换模块控制第一电芯的负极与第二电芯的正极连接,此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串联,充电器向串联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进行高压充电,并同时为电源管理芯片供电;当充电接口与充电器断开连接时,切换模块控制第一电芯的负极接地,此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并联向电源管理芯片供电。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保证移动终端正常工作和无需在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用于进行高电压转低电压的充电控制芯片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高压充电,有效减小了充电发热,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充电电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充电电路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1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充电电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电路I应用于包括充电接口 2例如USB充电接口和电源管理芯片3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车载电脑或导航仪等。
[0013]参照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充电电路I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充电电路I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10、第一电芯20、第二电芯30和切换模块40。
[0014]其中,电压转换模块10的输入端与充电接口2相连,电压转换模块10的输出端与电源管理芯片3相连;第一电芯20的正极分别与充电接口 2和电压转换模块10的输入端相连;第二电芯30的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3相连,第二电芯30的负极接地;切换模块40分别与第一电芯20的负极和第二电芯30的正极相连,切换模块40控制第一电芯20的负极接地或与第二电芯30的正极连接。
[0015]具体地,当充电接口2与充电器电连接时,切换模块40可以控制第一电芯20的负极与第二电芯30的正极连接,第一电芯20和第二电芯30串联,充电器输入移动终端的高压电能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电能向串联的第一电芯20和第一■电芯30进彳丁尚压充电,另一路电能同时通过电压转换模块10进行电压转换,将充电器输入的高电压转换为电源管理芯片3所需电压,为电源管理芯片3供电。当充电接口 2与充电器断开连接时,切换模块40可以控制第一电芯20的负极接地,第一电芯20和第二电芯30并联向电源管理芯片3供电,令电源管理芯片3可以正常工作。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保证移动终端正常工作和无需在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用于进行高电压转低电压的充电控制芯片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高压充电,有效减小了充电发热,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0016]其中,充电器可以输出9V、12V等高电压,电压转换模块10的类型及型号等、第一电芯20的充电电压、第二电芯30的充电电压等可以根据充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选择。
[0017]进一步地,参照图1,切换模块40可以包括开关模块50和控制器60。其中,开关模块50包括公共端51、第一切换端52和第二切换端53,公共端51与第一电芯20的负极相连,第一切换端52与第二电芯30的正极相连,第二切换端53接地;控制器60与公共端51相连,当充电接口 2与充电器电连接时,控制器60控制公共端51切换至第一切换端52,以及当充电接口 2与充电器断开连接时,控制器60控制公共端51切换至第二切换端53。
[0018]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60可以设置在电源管理芯片3中。
[0019]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电压转换模块10可以为DC-DC开关电源芯片,开关模块50可以为功率开关。其中,开关模块50的耐压等参数可以根据充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选择。
[002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芯20和第二电芯30可以为参数相同的电芯,从而可以便于管理物料,节省成本。
[0021]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充电电路I还可以包括保护模块70,保护模块70的一端与充电接口 2相连,保护模块7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10的输入端和第一电芯20的正极相连。具体地,保护模块70可以具有过压保护功能、过流保护功能和过温保护功能等。
[0022]具体地,当充电器对移动终端进行高电压充电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例如过压、过流、过温等异常情况时,保护模块70可以断开充电接口 2与电压转换模块10、第一电芯20之间的连接,或保护模块70可以将检测的异常情况通知电源管理芯片3,通过电源管理芯片3处理该异常情况,从而保护充电器、充电电路I和移动终端等,提高快速充电的可靠性。
[0023]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I还可以包括第一二极管Dl和/或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与电压转换模块10的输出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与电源管理芯片3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与开关模块50的第一切换端52和第二电芯30的正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源管理芯片3相连。
[0024]图3为当充电电路I包括第一二极管Dl和第二二极管D2时的结构示意图。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当第一电芯20和第二电芯30存在电压差时,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可以保证第一电芯20和第二电芯30不会互灌电流,提高了充电电路I的可靠性。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可以为低压差二极管。
[0025]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增大充电器与移动终端在快速充电时快速充电线路的过流能力,来保证充电器可以对移动终端进行高电压大电流充电,例如充电器可以输出9V/4A的电能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其中,增大快速充电线路的过流能力可以包括增大充电线的纤芯直径、在充电接口 2中增加实现大电流充电相关的管脚、加宽充电接口 2的电流管脚、加宽PCB走线宽度等。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电路包括以下优点:通过设置充电电路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第一电芯、开关模块、第二电芯和控制器,并将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相连,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移动终端的电源管理芯片相连;将第一电芯的正极分别与充电接口和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将第二电芯的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相连,第二电芯的负极接地;将开关模块的公共端与第一电芯的负极相连,开关模块的第一切换端与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开关模块的第二切换端接地;以及将控制器与开关模块的公共端相连,并当充电接口与充电器电连接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开关模块的公共端切换至第一切换端,此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串联,充电器向串联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进行高压充电,并同时为电源管理芯片供电;当充电接口与充电器断开连接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开关模块的公共端切换至第二切换端,此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并联向电源管理芯片供电;另夕卜,还可以增加保护模块、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
[0027]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电路在保证移动终端正常工作和无需在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用于进行高电压转低电压的充电控制芯片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移动终端进行高压充电,有效减小了充电发热,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快速充电可靠性好。
[00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充电电路I和分别与充电电路I相连的充电接口 2和电源管理芯片3。
[0029]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车载电脑或导航仪等。
[00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以下优点:通过充电电路来保证移动终端正常工作和无需在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用于进行高电压转低电压的充电控制芯片的前提下,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高压充电,有效减小了充电发热,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且快速充电可靠性好。
[0031]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充电电路,所以移动终端实施例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充电电路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03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3]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34]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和一种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充电接口和电源管理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 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 第一电芯,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分别与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第二电芯,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接地;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切换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接地或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包括公共端、第一切换端和第二切换端,所述公共端与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切换端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切换端接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公共端相连,当所述充电接口与充电器电连接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公共端切换至所述第一切换端,以及当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器断开连接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公共端切换至所述第二切换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为低压差二极管。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切换端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极管为低压差二极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模块,所述保护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保护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DC-DC开关电源芯片。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为功率开关。10.—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和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的充电接口和电源管理芯片。
【文档编号】H02J7/00GK205725069SQ201620559668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8日
【发明人】王栋, 王友飞, 雷钊
【申请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