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现如今,为了节约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来解决用电问题已成为发展趋势;因光伏能够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使得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
一般光伏为了达到使用需要,都是通过多个光伏板连接在一起形成阵列来投入使用;光伏要想达到良好的发电功能一般都设置在屋顶上,在固定光伏板的过程中会对屋顶的防水层产生一定的破坏,这就需要在安装光伏时要考虑防水问题。现有的光伏在应对防水问题时,一般都是采用在两块光伏板的间隙处打玻璃胶的方式,来填充光伏板之间的缝隙,以防止水从间隙处流到屋顶;然而,这种利用玻璃胶填充缝隙的方法需要人踩在已经铺设在屋顶上的光伏板上去操作,施工非常不方便,稍有不慎就会损坏光伏板。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利用玻璃胶填充光伏板之间缝隙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利用玻璃胶填充光伏板之间缝隙,存在的容易破坏光伏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水槽和至少两个纵向水槽。
其中,所述横向水槽设置在每个光伏板的底端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和所述纵向水槽的开口均朝上设置。
所述横向水槽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水槽连通;所述横向水槽和所述纵向水槽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连接;所述纵向水槽均连接在光伏的底座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水槽为横截面为U形的槽状结构;所述纵向水槽为横截面为W形的槽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水槽的两端搭接在所述纵向水槽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水槽和所述纵向水槽均为不锈钢结构件。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光伏安装专用水槽,还包括底座支架和多个光伏板。
其中,多个所述光伏板呈矩阵状排列。
所述横向水槽设置在每个光伏板的底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和所述纵向水槽的开口均朝上设置;所述横向水槽和所述纵向水槽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连接;所述纵向水槽均连接在所述底座支架上。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光伏板形成的矩阵为多排多列矩阵。
所述横向水槽包括第一横向水槽和第二横向水槽,所述纵向水槽包括两个第一纵向水槽和第二纵向水槽。
所述第一横向水槽设置在处于最底端的一排所述光伏板的底端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横向水槽设置在每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板之间的间隙的正下方;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水槽设置在处于最左侧的一列所述光伏板的左侧纵向棱边的正下方,另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水槽设置在处于最右侧的一列所述光伏板的右侧纵向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纵向水槽设置在每相邻两列所述光伏板的间隙的正下方。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光伏板的两个横向棱边的底部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底部构件;所述横向水槽均为横截面为U形的槽状结构;每个所述横向水槽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凸出的条状结构件。
所述第一横向水槽的一侧的条状结构件勾在对应侧的所述光伏板的底部构件上,所述第一横向水槽的另一侧固定在所述底座支架上;所述第二横向水槽的两个条状结构件分别勾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光伏板的底部构件上。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光伏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光伏中压,所述光伏中压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光伏中压卡接在对应的所述光伏板上。
所述纵向水槽为横截面为W形的槽状结构;所述纵向水槽的W形中部结构为板状连接件;所述板状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板状连接件的底面连接有螺母;所述板状连接件上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螺母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螺母的中心轴在同一直线上;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螺母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螺母焊接在所述板状连接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水槽焊接在所述底座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分析其结构可知:上述光伏专用水槽主要由至少两个横向水槽和至少两个纵向水槽。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可知:横向水槽设置在每个光伏板的底端棱边的正下方,纵向水槽设置在每列光伏板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横向水槽和纵向水槽的开口均朝上设置;横向水槽的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相邻两个纵向水槽连通;横向水槽和纵向水槽均对应的光伏板连接;纵向水槽均连接在光伏的底座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安装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纵向水槽都固定在光伏的底座支架上;
第二步,将横向水槽连接在对应的光伏板上,这样,在横向水槽的作用下就可以将一列光伏板连接在一起;
第三步,将连接好的一列光伏板与已经固定在底座支架上的纵向水槽连接在一起,以起到将光伏板固定在底座支架上的目的;
第四部,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步骤,以使得所有的光伏板、横向水槽和纵向水槽安装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先进行第二步再进行第一步。另外,还可以在第一步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依次固定两个纵向水槽,然后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之后重复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
很显然,当有水落到光伏上时,会有一部分落到光伏板上,其他部分直接落到横向水槽和纵向水槽中。
落到光伏板上的水,会沿着光伏板的表面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不规则的轨迹向下流淌,直到达到其所在的那块光伏板的边缘棱边处;当水流到光伏板的底端棱边处后,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光伏板的棱边向下流进位于其下方的那个横向水槽中,并顺着横向水槽的延伸方向流进与其连通的两个纵向水槽内,最后,顺着纵向水槽的延伸方向流到地面上;当水流到光伏板的两侧棱边处后,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光伏板的棱边向下流进位于其下方的那个纵向水槽中,并顺着纵向水槽的延伸方向流到地面上。而落到横向水槽的水,就免去了再光伏板上流淌的过程,落到纵向水槽中的水则还免去了在横向水槽中流淌的过程。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人站到光伏板上去操作,就可以实现防水的目的;进而,使得安装过程更加便捷,且不会压坏光伏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分析其主要结构可知:上述光伏组件主要由上述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底座支架以及多块呈矩阵状排布的光伏板组成。上述结构的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与上述光伏安装专用水槽中的各个结构的连接方式和位置关系相同。
显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具有上述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所有优点,能够在实现防水目的的前提下,使得安装更加便捷,且避免了压坏光伏板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还对光伏板的排列方式进行了限定,使得横向水槽和纵向水槽排布更加规整,更便于安装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与光伏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中横向水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中纵向水槽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光伏中压、螺栓和螺母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标:1-横向水槽;11-第一横向水槽;12-第二横向水槽;13-条状结构件;2-纵向水槽;21-第一纵向水槽;22-第二纵向水槽;23-板状连接件;24-第二通孔;25-螺母;3-光伏板;31-底部构件;4-光伏中压;4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水槽1和至少两个纵向水槽2。
其中,所述横向水槽1设置在每个光伏板3的底端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2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3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的开口均朝上设置。
所述横向水槽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水槽2连通;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3连接;所述纵向水槽2均连接在光伏的底座支架(图中未示出)上。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安装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纵向水槽2都固定在光伏的底座支架上;
第二步,将横向水槽1连接在对应的光伏板3上,这样,在横向水槽1的作用下就可以将一列光伏板3连接在一起;
第三步,将连接好的一列光伏板3与已经固定在底座支架上的纵向水槽2连接在一起,以起到将光伏板3固定在底座支架上的目的;
第四部,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步骤,以使得所有的光伏板3、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安装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先进行第二步再进行第一步。另外,还可以在第一步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依次固定两个纵向水槽2,然后进行第二步和第三步,之后重复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
很显然,当有水落到光伏上时,会有一部分落到光伏板3上,其他部分直接落到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中。
落到光伏板3上的水,会沿着光伏板3的表面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不规则的轨迹向下流淌,直到达到其所在的那块光伏板3的边缘棱边处;当水流到光伏板3的底端棱边处后,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光伏板3的棱边向下流进位于其下方的那个横向水槽1中,并顺着横向水槽1的延伸方向流进与其连通的两个纵向水槽2内,最后,顺着纵向水槽2的延伸方向流到地面上;当水流到光伏板3的两侧棱边处后,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光伏板3的棱边向下流进位于其下方的那个纵向水槽2中,并顺着纵向水槽2的延伸方向流到地面上。而落到横向水槽1的水,就免去了再光伏板3上流淌的过程,落到纵向水槽2中的水则还免去了在横向水槽1中流淌的过程。
因此,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人站到光伏板3上去操作,就可以实现防水的目的;进而,使得安装过程更加便捷,且不会压坏光伏板3。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二也提供了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同时也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结构关系;例如: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包括至少两个横向水槽1和至少两个纵向水槽2;其中,所述横向水槽1设置在每个光伏板3的底端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2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3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的开口均朝上设置;所述横向水槽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水槽2连通;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3连接;所述纵向水槽2均连接在光伏的底座支架上(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图1)。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其与实施例一中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主要结构相同;但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还涉及了具体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其对具体结构有了更多的具体结构特点;例如:增加了一些技术特征,并对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
有关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以及技术效果如下:
优选的,因纵向水槽2不但承担着导流的功能,还是支撑光伏板3的主要结构;故将纵向水槽2设置为横截面为W形的槽状结构。横截面为W形的凹槽显然具有导流的效果;另外,因W形的弯折结构承力能力良好,使得光伏的抗风压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因横向水槽1会承担来自其对应的光伏板3上流下的大部分水,而横向水槽1中的水要先流向纵向水槽2才能流下;故而,将横向水槽1设置为横截面为U形的槽状结构,使得横向水槽1在保证自身稳定性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水流缓冲空间,以防止横向水槽1中的水溢出。
特别的,将横向水槽1的两端搭接在纵向水槽2的顶部,这样,横向水槽1中的水就可以流向纵向水槽2中时,就基本不会受到阻力,使得流通更加顺畅,进一步防止了水溢出横向水槽1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因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经常需要在暴露在空气中的情况下与水接触,故而,将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均利用不锈钢材料制造,以防止生锈。
实施例三
相应的,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二中涉及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该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具体结构不再一一赘述),同时其还包括底座支架和多个光伏板3;其中,多个所述光伏板3呈矩阵状排列;所述横向水槽1设置在每个光伏板3的底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2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3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的开口均朝上设置;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3连接;所述纵向水槽2均连接在所述底座支架上(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图1,以及上述实施例二中的图2和图3)。
显然,本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组件,具有上述实施例二中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所有优点,能够在实现防水目的的前提下,使得安装更加便捷,还避免了压坏光伏板3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还对光伏板3的排列方式进行了限定,使得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排布更加规整,更便于安装操作。
实施例四
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例四也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同时也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三中的技术结构关系;例如:本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二中涉及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该光伏安装专用水槽的具体结构不再一一赘述),同时其还包括底座支架和多个光伏板3;其中,多个所述光伏板3呈矩阵状排列;所述横向水槽1设置在每个光伏板3的底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纵向水槽2设置在每列所述光伏板3的两侧棱边的正下方;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的开口均朝上设置;所述横向水槽1和所述纵向水槽2均与对应的所述光伏板3连接;所述纵向水槽2均连接在所述底座支架上。
本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其与实施例三中的光伏组件的主要结构相同;但是本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还涉及了具体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四与上述实施例三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四中的光伏组件,其对具体结构有了更多的具体结构特点;例如:增加了一些技术特征,并对光伏板3、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
有关本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以及技术效果如下:
在本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具体结构中,光伏板3形成的矩阵为多排多列矩阵。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光伏板3与横向水槽1和纵向水槽2的位置关系,将横向水槽1分为第一横向水槽11和第二横向水槽12两种,将纵向水槽2分为第一纵向水槽21和第二纵向水槽22两种;其中,第一横向水槽11设置在处于最底端的一排光伏板3的底端棱边下方,第二横向水槽12设置在每相邻两排光伏板3之间间隙的正下方;第一纵向水槽21设置在处于最左侧的那列光伏板3的左侧棱边的正下方,或者设置在处于最右侧的那列光伏板3的右侧棱边的正下方,第二纵向水槽22设置在每相邻两列光伏板3的间隙的正下方。
特别的,参见图6,本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板3的两个横向棱边的底部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底部构件31;相应的,在横截面为U形的横向水槽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向内凸出的条状结构件13;如此,就可以通过横向水槽1上的条状结构件13与光伏板3上的底部构件31直接的配合,将位于两个相邻的光伏板3的间隙下的第二横向水槽12勾在对应的两块光伏板3上;同时,将处于边缘的第一横向水槽11的内侧勾在对应的那块光伏板3的外侧,并将第一横向水槽11的外侧固定在底座支架上;进而,实现对横向水槽1的位置的固定,连接非常便捷,同时还能保证横向水槽1的导流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光伏板3的稳定性,在每相邻两个横向排布的光伏板3之间以及位于两侧的两列光伏板3的外侧棱边处都设置有光伏中压4,即光伏中压4都位于对应的纵向水槽2的正上方。位于处于左侧的第一纵向水槽21上方的光伏中压4的右侧卡接在对应的那块光伏板3的左侧棱边上,位于处于右侧的第一纵向水槽21上方的光伏中压4的左侧卡接在对应的那块光伏板3的右侧棱边上;处于第二纵向水槽22上方的光伏中压4的两侧分别卡接在对应的两块光伏板3的对应棱边上。同时,参见图7和图8,在每个光伏中压4上都开设一个第一通孔(图中未示出),并在处于横截面为W形的纵向水槽2的中部的板状连接件23上开设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24;利用螺栓41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24后与螺母25配合,进而使得光伏板3能够通过光伏中压4固定在纵向水槽2上,实现对光伏板3的固定。另外,为了方便操作,将螺母25固定在纵向水槽2的板状连接件23的底侧,以便于安装和拆卸。
优选的,为了保证螺母25与板状连接件23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将螺母25焊接在板状连接件23上。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纵向水槽2与底座支架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将纵向水槽2焊接在底座支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及光伏组件,其克服了传统的利用玻璃胶填充光伏板之间缝隙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安装专用水槽及光伏组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人站到光伏板上去操作,就可以实现防水的目的;进而,使得安装过程更加便捷,且不会压坏光伏板,具有结构简单稳定等技术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