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1365发布日期:2019-05-17 21:04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



背景技术:

目前飞机结构强度试验中,所需电液伺服作动筒数量众多,而且全部采用外部24v直流稳压电源供电方式,受制于空间、功率、控制及维护等各种因素,不可能为每个电液伺服作动筒独立配置外部24v直流稳压电源,而是采用单个大电流电源进行集中电源分配的方式。在该电源分配方式下,每个为作动筒供电的电磁阀插座都需要先固定在集中面板上,再引出两根电源线与电源正负极相连,造成安装时工作量较大;拆分困难,不便于快速重构与部署,同时接线众多,不易辨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以解决目前采用单个大电流电源进行集中电源分配的方式,存在的安装时工作量较大、拆分困难、不便于快速重构与部署、接线众多、不易辨识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包括安装板及pcb电路板,所述的pcb板电路贴合于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的安装板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的安装板左端设置有led灯孔,所述的led灯孔位于第一安装孔右侧,所述的安装板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电磁阀插座孔,所述的pcb电路板上设置有与安装板上的电磁阀插座孔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电磁阀插座,每个电磁阀插座插在对应的电磁阀插座孔上,每个电磁阀插座底部设置有电磁阀第一接线柱和电磁阀第二接线柱,所述的pcb电路板右端设置有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所述的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底部设置有电源第一接线柱和电源第二接线柱,每个电磁阀插座的电磁阀第一接线柱均与三针直插式电源的电源第一接线柱连接,每个电磁阀插座的电磁阀第二接线柱均与三针直插式电源的电源第二接线柱连接。

所述的pcb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发光led灯,所述的发光led灯底部插在安装板左端的led灯孔上,所述的pcb电路板上还设置有限流电阻,所述的发光led灯与限流电阻串联后连接到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的电源第一接线柱和电源第二接线柱上。

所述的电磁阀插座孔周围还设置有四个直径为3-4mm的螺钉孔。

所述的电磁阀插座孔直径为20-22mm。

所述的安装板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电源分配板与现有分配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接线数量及安装工作量;

(2)便于快速重构与部署;

(3)提供工作状态指示灯;

(4)易于辨识与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pcb电路板示意图;

图中标识:1、安装板,2、pcb电路板,3、电磁阀插座,4、第二安装孔,5、led灯孔,6、电磁阀插座孔,7、螺钉孔,8、第一安装孔,9、发光led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介绍,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包括安装板1及pcb电路板2,所述的pcb电路板2贴合于安装板1的上表面,所述的安装板1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安装孔8和第二安装孔4,所述的安装板1左端设置有led灯孔5,所述的led灯孔5位于第一安装孔8右侧,所述的安装板1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电磁阀插座孔6,所述的pcb电路板2上设置有与安装板1上的电磁阀插座孔6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电磁阀插座3,每个电磁阀插座3插在对应的电磁阀插座孔6上,每个电磁阀插座3底部设置有电磁阀第一接线柱和电磁阀第二接线柱,所述的pcb电路板2右端设置有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所述的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底部设置有电源第一接线柱和电源第二接线柱,每个电磁阀插座的电磁阀第一接线柱均与三针直插式电源的电源第一接线柱连接,每个电磁阀插座的电磁阀第二接线柱均与三针直插式电源的电源第二接线柱连接。

所述的pcb电路板2上还设置有发光led灯9,所述的发光led灯9底部插在安装板1左端的led灯孔5上,所述的pcb电路板2上还设置有限流电阻,所述的发光led灯9与限流电阻串联后连接到三针直插式电源插座的电源第一接线柱和电源第二接线柱上。

所述的电磁阀插座孔6周围还设置有四个直径为3-4mm的螺钉孔7,优选为3.3mm,电磁阀插座3通过四个螺钉固定在螺钉孔7上。

所述的电磁阀插座孔6直径为20-22mm,优选为20.5mm,与电磁阀插座3的底部尺寸相匹配。

所述的安装板1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铝制材料重量轻,便于打孔。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液伺服作动筒24V直流电源分配板,包括安装板及PCB电路板,所述的PCB板电路贴合于安装板的上表面,本发明的电源分配板与现有分配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减少接线数量及安装工作量;(2)便于快速重构与部署;(3)提供工作状态指示灯;(4)易于辨识与定位。

技术研发人员:牧彬;米征;盛锴;刘振宇;谭巧银;毛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10.31
技术公布日:2019.05.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