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4798发布日期:2019-07-17 06:2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导线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在导线形成屈曲部的导线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导线成型装置,公知有如下装置:包括固定模、以旋转轴作为中心旋转的可动模、以及凸轮机构,并将导线中的沿平绕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一屈曲部、沿与平绕方向大致正交的扁绕方向弯曲的至少一个第二屈曲部、以及在导线的前端附近沿着扁绕方向弯曲的第三屈曲部形成于该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于该导线成型装置而言,若可动模相对于固定模向绕旋转轴的第一方向旋转,则通过固定模的第一成型面和可动模的第二成型面而在导线形成第一屈曲部。若在形成了第一屈曲部后,可动模进一步向第一方向旋转,则可动模的第二扁绕弯曲部将导线相对于固定模的第一扁绕弯曲部进行按压,从而在导线形成第二屈曲部。若在形成了第二屈曲部后,可动模进一步向第一方向旋转,则固定模与可动模一起稍微旋转,伴随于此,凸轮部件与固定凸轮从动件抵接而旋转,从而在导线形成有第三屈曲部。

专利文献1:japanesepatentapplicationlaidopenno.2017-93197

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导线成型装置,在使可动模相对于固定模旋转时导致导线被可动模按压而向旋转方向移动,担心该导线不会被固定模和可动模适当地夹住而导致屈曲部的成型精度恶化。另外,导线通过由成型(弯曲加工)产生的回弹(特别是平绕方向的回弹)而被按压于固定模以及可动模的成型面,在以使可动模从固定模离开的方式旋转时,担心导线被可动模拉拽而变形,由此导致屈曲部的成型精度恶化。

因此,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第二成型模相对于第一成型模绕旋转轴心旋转而能够在导线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包括第一成型模、第二成型模、以及保持导线的保持部,使上述第二成型模相对于上述第一成型模绕旋转轴心旋转而在由上述保持部保持的上述导线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该导线成型装置具备:第一移动限制部,其形成于上述第一成型模,在上述第二成型模向接近上述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与上述导线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导线与上述第二成型模一起移动;和第二移动限制部,其形成于上述第一成型模,在上述第二成型模向从上述第一成型模离开的方向旋转时与上述导线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导线与上述第二成型模一起移动。

在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中,在第二成型模向接近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第一移动限制部与导线的一部分抵接。由此,即使由于第二成型模而将导线向该第二成型模的旋转方向的前侧按压,也通过第一移动限制部来限制导线与第二成型模一起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适当地夹住该导线。而且,在第二成型模向从第一成型模离开的方向旋转时,第二移动限制部与导线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导线与第二成型模一起移动。由此,即使由于因成型产生的回弹而将导线按压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的成型面,也能够抑制在使第二成型模向从第一成型模离开的方向旋转时导线被第二成型模拉拽而变形的情况。作为其结果,根据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能够使第二成型模相对于第一成型模绕旋转轴心旋转而在导线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

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成型模是配置于上述第二成型模的下方的下模,包括:用于形成上述平绕屈曲部的第一平绕成型面;和以形成上述扁绕屈曲部的方式沿着上述第一平绕成型面延伸的第一扁绕成型面,也可以上述第二成型模是以不与上述第一成型模的上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干涉的方式形成的上模,且包括:用于形成上述平绕屈曲部的第二平绕成型面;和以形成上述扁绕屈曲部的方式沿着上述第二平绕成型面延伸的第二扁绕成型面,也可以上述第一移动限制部从包括上述第一扁绕成型面的阶梯部的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包括与上述第一扁绕成型面的一部分连续而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抵接面,也可以上述第二移动限制部以与上述第一扁绕成型面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从上述第一平绕成型面的侧方向上方突出。由此,在第二成型模向接近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能够使导线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适当地抵接。另外,在第二成型模向从第一成型模离开的方向旋转时,能够极良好地抑制导线被第二成型模的第二平绕成型面、第二扁绕成型面拉拽而变形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移动限制部的高度决定为:上述第一抵接面的上端与被上述保持部保持而沿水平延伸的导线的至少一部分对置,也可以上述第二移动限制部的高度决定为:上述导线的平绕方向上的厚度以下。

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以分别与上述第一平绕成型面相邻的方式沿着以上述旋转轴心为中心的圆弧而排列于上述第一成型模,也可以上述第二成型模包括以圆弧状延伸的凹部,该凹部形成为在该第二成型模向接近上述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供上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插入。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成型模的第一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而适当地限制导线的移动,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该第一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与第二成型模的干涉。

另外,也可以上述导线成型装置包括导线引导部,该导线引导部以在上述导线沿着扁绕方向弯曲时与该导线的前端部的侧面接触、并且随着上述导线沿平绕方向弯曲而变得不与该导线的上述前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导线成型装置的设置位置。由此,在第二成型模向接近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能够抑制导线越过扁绕屈曲部的成型面,并且能够使导线沿着扁绕方向以及平绕方向弯曲,因此能够在导线进一步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

另外,也可以上述导线成型装置还具备:第一驱动源,其向上述第一成型模赋予驱动力而使该第一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旋转;和第二驱动源,其向上述第二成型模赋予驱动力而使该第二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旋转。由此,在使第二成型模向接近第一成型模的方向旋转时从第一驱动源向第一成型模赋予驱动力并且从第二驱动源向第二成型模赋予驱动力,从而能够一边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牢牢地夹住导线一边在该导线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

另外,也可以上述导线成型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其以使上述第二成型模相对于上述第一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旋转的方式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源,并且以使上述第一和第二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一体旋转的方式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驱动源;和前端成型部,其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一体旋转时与上述导线的前端部抵接而形成最前端侧的扁绕屈曲部。

另外,也可以上述保持部包括基端成型部,该基端成型部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成型模绕上述旋转轴心一体旋转时与上述导线抵接而形成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

另外,上述导线也可以是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母线部,上述保持部也可以保持上述线圈。即,根据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能够在从线圈的一端延伸出的母线部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以及平绕屈曲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通过图1的导线成型装置而成型的包括母线部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第一成型模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第二成型模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5是用于对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所包括的导线引导部的变形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导线成型装置1的简要结构图。该图所示的导线成型装置1构成为:使从图2所示那样的线圈c的一端延伸出的较长的母线部b成型。线圈c是通过将一根具有矩形剖面的扁线(导线)以例如两列并且多层(例如6~10层左右)的方式沿着扁绕(edgewise)方向弯曲并且卷绕而形成的集中绕组式的矩形线圈(盒式线圈),例如应用于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搭载的三相交流电动机。线圈c呈大致四方锥台状的外形,从该线圈c的另一端延伸出有较短的导线部(端子部)l。另外,如图所示,母线部b朝向从导线部l离开的方向延伸。而且,线圈c与例如树脂制的绝缘体一起嵌入上述电动机的定子铁芯的齿,母线部b与对应的其他的线圈c的导线部l电连接(焊接)。由此,在定子卷绕u相、v相以及w相的定子线圈。另外,在母线部b、导线部l中,将扁线的绝缘皮膜以前端侧的预先决定的范围剥离。

如图2所示,线圈c的母线部b具有:沿着扁绕方向(第一弯曲方向:与扁线的剖面的短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多个扁绕屈曲部(第一屈曲部)be1、be2、be3以及be4;和沿着平绕方向(第二弯曲方向:与扁线的剖面的长边大致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多个平绕屈曲部(第二屈曲部)bf1以及bf2。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部b的最基端侧(根侧)的扁绕屈曲部be1与最前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4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弯曲。另外,位于扁绕屈曲部be1与扁绕屈曲部be4之间的两个扁绕屈曲部be2、be3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弯曲。而且,平绕屈曲部bf1形成于扁绕屈曲部be1与扁绕屈曲部be2之间,平绕屈曲部bf2形成于扁绕屈曲部be3与扁绕屈曲部be4之间。另外,平绕屈曲部bf1、bf2相互朝向相同方向弯曲。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导线成型装置1包括:用于在线圈c的母线部b形成多个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多个平绕屈曲部bf1、bf2的第一成型模10以及第二成型模20;用于在母线部b的前端部使扁绕屈曲部be4成型的前端成型部30(参照图3);保持线圈c的线圈保持部40;具有驱动轴s1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源)50;具有驱动轴s2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源)60;以及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和线圈保持部40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00。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成型模10是在图中上侧具有模面的下模,在该第一成型模10的图中下表面(与模面相反一侧的面)固定有第一驱动装置50的驱动轴s1的前端。第二成型模20是在图中下侧具有能够将第一成型模10的模面覆盖的模面的上模,在该第二成型模20的图中上表面(与模面相反一侧的面)固定有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驱动轴s2的前端。前端成型部30以及线圈保持部40分别固定于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第一驱动装置50以使驱动轴s1与沿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ra同轴延伸的方式设置(固定)于第一成型模10的图1的下方。第二驱动装置60以使驱动轴s2与上述旋转轴心ra同轴延伸的方式设置(固定)于第二成型模20的图1的上方。

如图4所示,第一成型模10作为模面包括:用于在线圈c的母线部b形成平绕屈曲部bf1、bf2的第一平绕成型面11;和用于在线圈c的母线部b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平绕成型面11包括:与平绕屈曲部bf1的图2中下表面对应的第一曲面(凸曲面)111;和与平绕屈曲部bf2的图2中下表面对应的第二曲面(凸曲面)112。而且,第一平绕成型面11在第一曲面111的旋转轴心ra侧(图4中上侧),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1和平绕屈曲部bf1之间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下表面对应的平坦面110,在第一曲面111与第二曲面112之间,包括与平绕屈曲部bf1和平绕屈曲部bf2之间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下表面对应的图4中向下的平坦的倾斜面,并且在第二曲面112的与旋转轴心ra相反一侧,包括与比平绕屈曲部bf2靠前端侧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下表面对应的图4中向下的平坦的倾斜面。另外,在第一成型模10的靠近第二成型模20侧的端部,形成有包括分别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对应的平坦面、曲面、倾斜面连续的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轴的圆锥面等在内的引导面13。

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是以沿着第一成型模10的远离第二成型模20一侧的端部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阶梯部14的侧面。阶梯部14从第一平绕成型面11向图4中上方突出,第一扁绕成型面12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边缘部向图中上方立起并且沿着该边缘部延伸。第一扁绕成型面12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2的外侧面(图2中进深侧的侧面,包括扁线的剖面的短边的侧面)对应的第一曲面(凸曲面)122;和与扁绕屈曲部be3的外侧面对应的第二曲面(凹曲面)123。而且,第一扁绕成型面12在第一曲面122的旋转中心ra侧(图4中上侧),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1和扁绕屈曲部be2之间的母线部b的外侧面对应的平坦面,在第一曲面122与第二曲面123之间,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2和扁绕屈曲部be3之间的母线部b的外侧面对应的平坦面,在第二曲面123的与旋转轴心ra相反一侧包括:与比扁绕屈曲部be3靠前端侧的母线部b的外侧面对应的平坦面。

另外,第一成型模10包括第一移动限制部15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6。第一移动限制部15是从包括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阶梯部14的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四棱柱状(棒状)的突起部,并包括与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局部连续而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抵接面15s。另外,第二移动限制部16是以与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局部对置的方式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侧方即引导面13的表面向上方突出的低矮的突起部,且包括沿着该第一平绕成型面11延伸的第二抵接面16s。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分别以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相邻而相互对置的方式沿着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的圆弧在第一成型模10上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的在第一成型模10的径向上的长度(厚度)大致同样地决定。另外,将第一移动限制部15的高度(距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高度)决定为:在线圈c的母线部b(扁线)与第一成型模10的平坦面110抵接而水平地延伸时第一抵接面15s的上端与该母线部b的侧面(短边侧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另外,将第二移动限制部16的距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高度决定为:母线部b的平绕方向上的厚度以下。而且,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形成于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第一和第二曲面111、112、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第一和第二曲面122、123以一定程度离开的位置,且能够尽可能从旋转轴心ra离开的位置即第一成型模10的尽可能外周侧。

如图5所示,第二成型模20包括:从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一侧的端部朝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延伸的按压面20p;用于在线圈c的母线部b形成平绕屈曲部bf1、bf2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以及用于在线圈c的母线部b使扁绕屈曲部be2、be3成型的第二扁绕成型面22。按压面20p具有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轴的近似扇形状的平面形状,并形成为:随着从具有与加工前的笔直地延伸的母线部b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前端部趋向具有与加工后的母线部b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侧的端部,表面形状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轴而缓缓变化。

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与按压面20p连续,包括:与平绕屈曲部bf1的图2中上表面对应的第一曲面(凹曲面);和与平绕屈曲部bf2的图2中上表面对应的第二曲面(凹曲面)。而且,第二平绕成型面21在第一曲面的旋转轴心ra侧,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1和平绕屈曲部bf1之间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上表面对应的平坦面,在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之间,包括与平绕屈曲部bf1和平绕屈曲部bf2之间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上表面对应的图5中向下的平坦的倾斜面,在第二曲面的与旋转轴心ra相反一侧,包括与比平绕屈曲部bf2靠前端侧的母线部b的图2中上表面对应的图5中向下的平坦的倾斜面。

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扁绕成型面22是以沿着第二成型模20的远离第一成型模10一侧的端部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阶梯部24的侧面。该阶梯部24从第二平绕成型面21向图5中下方突出,第二扁绕成型面22从第二平绕成型面21的边缘部向图中下方延伸并且沿着该边缘部延伸。第二扁绕成型面22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2的内侧面(图2中近前侧的侧面)对应的第一曲面(凹曲面);和与扁绕屈曲部be3的内侧面对应的第二曲面(凸曲面)。而且,第二扁绕成型面22在第一曲面的旋转中心ra侧,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1和扁绕屈曲部be2之间的母线部b的内侧面对应的平坦面,在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之间,包括与扁绕屈曲部be2和扁绕屈曲部be3之间的母线部b的内侧面对应的平坦面,在第二曲面的与旋转轴心ra相反一侧,包括与比扁绕屈曲部be3靠前端侧的母线部b的内侧面对应的平坦面。

另外,在第二成型模20以使按压面20p、第二平绕成型面21、第二扁绕成型面22以及阶梯部24分断的方式形成有凹部25。凹部25形成为沿着以成为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的轴线的旋转轴心ra为中心的圆弧延伸,并具有比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的第一成型模10的径向上的长度(厚度)大的宽度(第二成型模20的径向上的长度)、和比第一移动限制部15的高度大的深度。

如图3所示,前端成型部30包括:支承块31,其固定于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和成型辊(成型部件)35,其被该支承块31支承为能够绕例如朝向旋转轴心ra侧且稍向下方延伸的轴心自由旋转。支承块31相比第一成型模10的初始位置(停止位置)设置在靠向使该第一成型模10以从滞留于初始位置的第二成型模20离开的方式绕旋转轴心ra旋转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并使成型辊35朝向第一成型模10侧。

另外,在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以与前端成型部30相邻的方式配置有母线引导部(导线引导部)70。如图3所示,母线引导部70具备:支承块71,其在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固定;和引导辊72,其通过该支承块71被支承为能够绕相对于旋转轴心ra而稍微倾斜的轴心自由旋转。支承块71相比前端成型部30设置在靠向使第一成型模10以从滞留于初始位置的第二成型模20离开的方式绕旋转轴心ra旋转时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并使引导辊72朝向第一成型模10侧。

如图3所示,线圈保持部40包括:固定于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的支承台41;被支承台41支承为可自由升降的线圈载物台42;以及被支承台41支承为可自由升降的线圈压板44。在这样的线圈保持部40中,若借助未图示的线圈输送装置而输送来的线圈c载置在线圈载物台42上,则利用由控制装置100控制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线圈载物台42下降,并且使线圈压板44以与线圈c抵接的方式下降。由此,能够利用线圈保持部40来牢牢地保持(夹持)线圈c。另外,若由导线成型装置1进行的线圈c的成型结束,则利用该驱动机构使线圈载物台42上升并且使线圈压板44以从线圈c离开的方式上升。由此,能够将线圈载物台42上的成型后的线圈c交接至未图示的线圈输送装置。

另外,线圈保持部40包括:用于在母线部b使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1成型的基端成型部45。该基端成型部45以使其侧面与下降后的线圈载物台42上的线圈c的母线部b的外侧面抵接的方式形成于支承台41。另外,在基端成型部45的前端部(第一成型模10侧的端部)形成有与扁绕屈曲部be1对应的曲面(圆柱面状的曲面)亦即扁绕成型面47。

第一驱动装置50包括被控制装置100控制而对驱动轴s1赋予旋转扭矩(驱动力)的马达m1。由此,利用第一驱动装置50的马达m1使驱动轴s1旋转驱动,从而能够使第一成型模10绕旋转轴心ra向正反方向旋转(回转)。另外,第二驱动装置60包括被控制装置100控制而对驱动轴s2赋予旋转扭矩(驱动力)的马达m2。由此,利用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使驱动轴s2旋转驱动,从而能够使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向正反方向旋转(回转)。

导线成型装置1的控制装置100包括具有cpu、rom、ram等的计算机、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的马达m1、m2的驱动电路、线圈保持部40的驱动机构的控制电路等。另外,控制装置100输入来自包含于第一驱动装置50且对马达m1的旋转轴或者驱动轴s1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旋转传感器的信号、来自包含于第二驱动装置60且对马达m2的旋转轴或者驱动轴s2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旋转传感器的信号等。

另外,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cpu、驱动电路之类的硬件与预先安装的各种程序的配合,从而作为功能模块而构建有第一驱动装置50的控制部、第二驱动装置60的控制部、线圈保持部40的控制部等。第一驱动装置50的控制部以使驱动轴s1朝向希望的旋转方向以希望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方式对马达m1进行控制(转速控制),或者以使驱动轴s1输出希望的旋转扭矩的方式对马达m1进行控制(扭矩控制)。同样地,第二驱动装置60的控制部以使驱动轴s2向希望的旋转方向以希望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方式对马达m2进行控制(转速控制),或者以使驱动轴s2输出希望的旋转扭矩的方式对马达m2进行控制(扭矩控制)。另外,线圈保持部40的控制部与基于导线成型装置1的母线部b的成型的进行对应地控制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并使线圈载物台42以及线圈压板44升降。

接下来,对使用了上述的导线成型装置1的线圈c的母线部b的成型步骤进行说明。

在使用导线成型装置1的母线部b的成型开始时,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分别移动至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并使第二成型模20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另外,控制装置100以使线圈载物台42以及线圈压板44分别上升至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的方式控制线圈保持部40的驱动机构。由线圈卷线装置卷绕的包括未成型的母线部b的线圈c借助未图示的线圈输送装置而被输送至线圈保持部40,并被载置在线圈载物台42上。

若线圈c载置于线圈载物台42,则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100以使线圈载物台42下降并使线圈压板44与线圈c抵接的方式控制线圈保持部40的驱动机构。由此,利用线圈保持部40而牢牢地保持(夹持)线圈c。另外,通过线圈载物台42下降,从而如图7所示,线圈c的母线部b在下表面(包括扁线的剖面的长边在内的侧面)的一部分与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最上侧的平坦面110抵接的状态下水平地(笔直地)延伸,母线部b的外侧面(短边侧的侧面)的一部分与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移动限制部15的第一抵接面15s(上端)至少局部对置。另外,母线部b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与线圈保持部40的基端成型部45的侧面、以及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一部分抵接。

接着,控制装置100以使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绕旋转轴心ra向图6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先决定的角度θ1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进行控制。例如,考虑母线部b(扁线)的回弹来决定角度θ1,以使得在第二成型模20从初始位置旋转该角度θ1时,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和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扁绕成型面22的间隔与母线部b的宽度大体一致。

若使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旋转,则该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缓缓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插入第二成型模20的凹部25内。由此,能够使第二成型模20以不与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干涉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而绕旋转轴心ra旋转。另外,伴随着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被线圈保持部40保持的线圈c的母线部b由第二成型模20的按压面20p向图7中下方即平绕方向一点一点压下去。而且,母线部b的一部分被第二成型模20的按压面20p按压而与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移动限制部15的第一抵接面15s抵接。由此,母线部b一边被第一移动限制部15的第一抵接面15s引导,一边沿平绕方向移动(变形),而不会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绕旋转轴心ra移动(转动)。即,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第一移动限制部15与母线部b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母线部b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移动。

若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角度变大,则母线部b被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平绕成型面11和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夹住而沿平绕方向弯曲,并且母线部b一边被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移动限制部15引导,一边进入第一扁绕成型面12与第二移动限制部16的第二抵接面16s之间。若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角度进一步变大,则母线部b被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和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扁绕成型面22夹住而沿着扁绕方向弯曲。这样,对于导线成型装置1而言,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即使通过第二成型模20将母线部b向该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方向的前侧按压,也能够通过第一移动限制部15限制母线部b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移动,从而能够使母线部b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适当地抵接。

另外,伴随着通过第二成型模20将母线部b沿平绕方向下压,如图8所示,该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绝缘皮膜被剥离的部分)的外侧面与母线引导部70的引导辊72的外周面接触。而且,在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相对移动而使母线部b沿着扁绕方向弯曲时,如图9所示,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与引导辊72的外周面接触。而且,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随着由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相对移动而使母线部b沿平绕方向弯曲,母线部b的前端部bt变得不与引导辊72的外周面接触。由此,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能够抑制母线部b越过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而跃上阶梯部14,并且能够使该母线b沿着扁绕方向以及平绕方向弯曲。

作为其结果,如图12所示,在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角度达到了预先决定的角度θ1时,在母线部b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另外,在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旋转角度θ1时,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经由第一成型模10与第二成型模20的缝隙向外部突出,并与引导辊72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参照图10以及图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00从开始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后直至经过规定时间为止,以使驱动轴s2以预先决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进行控制(转速控制)。该规定时间例如可预先决定为如下的时间,即:从开始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后到由第二成型模20的按压面20p按压的母线部b的一部分与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抵接的时间。这样通过在母线部b被第二成型模20的按压面20p按压期间对马达m2进行转速控制,从而能够缩短在母线部b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若开始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后经过上述规定时间,则控制装置100以使驱动轴s2输出预先决定的旋转扭矩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进行控制(扭矩控制)。而且,若开始这样的马达m2的扭矩控制,则控制装置100以使驱动轴s1输出用于使第一成型模10停止于初始位置的旋转扭矩的方式对第一驱动装置50的马达m1进行控制。由此,在一边使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旋转一边使母线部b成型时,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而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

若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角度成为角度θ1,则控制装置100以从该时刻起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成为一体并绕旋转轴心ra向图1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先决定的角度θ2的方式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的马达m1、m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的方向与屈曲部be2、be3、bf1以及bf2的成型时的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的旋转方向相同。另外,此时,控制装置100以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以相互相同的旋转速度绕旋转轴心ra旋转的方式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的马达m1、m2进行控制。此外,也可以在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绕旋转轴心ra旋转预先决定的角度θ1的时刻,使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的旋转即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暂时停止。

在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时,母线部b的被线圈保持部40的基端成型部45约束的部分(基端)、与母线部b的被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夹住的部分之间的部分被基端成型部45的扁绕成型面47压住而沿着扁绕方向弯曲。由此,如图13所示,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绕旋转轴心ra一体旋转角度θ2,从而能够在母线部b形成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1。此时,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以相互相同的旋转速度绕旋转轴心ra旋转,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而高精度地形成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1。

另外,若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则在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开始一体旋转的位置即比第一成型模10的初始位置靠两者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经由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之间的缝隙向外部突出的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图12的左侧的侧面)与前端成型部30的成型辊35抵接。伴随着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旋转,成型辊35在由该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保持而转动的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上滚动。由此,母线部b的前端部bt被成型辊35按压,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旋转方向反向、即与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1反向地沿着扁绕方向弯曲。

作为其结果,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绕旋转轴心ra一体旋转角度θ2,从而如图13所示,也能够在母线部b形成最前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4。此时,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以相互相同的旋转速度绕旋转轴心ra旋转,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而高精度地形成最前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4。另外,通过在扁绕屈曲部be4的成型中使用在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上滚动的成型辊35,从而能够抑制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绝缘皮膜被剥离的部分)受到细微的损伤。此外,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的角度θ2是通过考虑扁绕屈曲部be1、be4的弯曲角度和母线部b(扁线)的回弹来确定的。

若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旋转角度成为角度θ2而扁绕屈曲部be1、be4的形成结束,则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的马达m1、m2的旋转即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旋转停止。而且,控制装置100以使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向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向旋转而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进行控制。此时,控制装置100以使驱动轴s2以预先决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方式对第二驱动装置60的马达m2进行控制(转速控制)。

此处,母线部b由于因扁绕屈曲部be2、be3、平绕屈曲部bf1、bf2的成型(弯曲加工)而产生的回弹(特别是平绕方向的回弹),被按压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因此,在使第二成型模20以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式旋转时,担心母线部b被第二成型模20拉拽而变形,导致扁绕屈曲部be2、be3、平绕屈曲部bf1、bf2的成型精度(特别是弯曲高度的尺寸精度)恶化。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成型装置1中,在第一成型模10形成有第二移动限制部16。在使第二成型模20以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式旋转时,第二移动限制部16与母线部b的内侧面(第二扁绕成型面22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母线部b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移动。由此,即使由于因成型产生的回弹而将母线部b按压于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也能够将母线部b从旋转(移动)的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以及第二扁绕成型面22良好地分开。

作为其结果,根据导线成型装置1,能够极好地抑制在使第二成型模20向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向旋转时母线部b被第二成型模20拉拽而变形,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平绕屈曲部bf1、bf2。另外,对于使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旋转而从第一成型模10分开的导线成型装置1而言,在使第二成型模20从第一成型模10分开时,在被第二成型模20拉拽的母线部b的第一成型模10的径向上的外侧的部分作用围绕旋转轴心ra的比较大的力矩。因此,在第一成型模10设置上述那样的第二移动限制部16对于抑制伴随着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分开而产生的母线部b的变形而言极其有效。

如图14所示,若第二成型模20返回初始位置,则控制装置100以使线圈载物台42以及线圈压板44分别上升至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的方式对线圈保持部40的驱动机构进行控制。由此,如图15所示,线圈压板44从线圈c离开,并且线圈c与线圈载物台42一起上升。而且,母线部b的成型结束后的线圈c向未图示的线圈输送装置交接。其后,若包括未成型的母线部b的线圈c载置在线圈载物台42上,则通过导线成型装置1而相对于母线部b形成多个屈曲部be1-be4、bf1以及bf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对于导线成型装置1而言,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第一移动限制部15与母线部b的一部分抵接。由此,即使通过第二成型模20而将母线部b向该第二成型模20的旋转方向的前侧按压,也能够通过第一移动限制部15抑制母线部b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20适当地夹住该母线部b。而且,在第二成型模20向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向旋转时,第二移动限制部16与母线部b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母线部b与第二成型模20一起移动。由此,即使由于因成型产生的回弹而将母线部b按压于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也能够抑制使第二成型模20向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向旋转时母线部b被第二成型模20拉拽而变形。作为其结果,根据导线成型装置1,能够使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绕旋转轴心ra旋转而在母线部b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

另外,在导线成型装置1中,第一移动限制部15从包括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阶梯部14的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包括与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一部分连续而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抵接面15s。由此,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能够使母线部b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平绕成型面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扁绕成型面12、22而适当地抵接。另一方面,第二移动限制部16以与第一扁绕成型面12的一部分对置的方式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的侧方的引导面13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极好地抑制在第二成型模20向从第一成型模10离开的方向旋转时母线部b被第二成型模20的第二平绕成型面21、第二扁绕成型面22拉拽而变形。

另外,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分别以与第一平绕成型面11相邻的方式沿着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的圆弧而排列于第一成型模10。另外,第二成型模20包括以圆弧状延伸的凹部25,该凹部25形成为:在该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供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插入。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而适当地限制母线部b的移动,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该第一和第二移动限制部15、16与第二成型模20的干涉。

另外,导线成型装置1包括母线引导部70,该母线引导部70的引导辊72在母线部b沿着扁绕方向弯曲时与该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接触,并且随着母线部b沿平绕方向弯曲而变得不与该母线部b的前端部bt接触。由此,在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抑制母线部b越过第一成型模10的第一扁绕成型面12而跃上阶梯部14,并且能够使母线部b沿着扁绕方向以及平绕方向弯曲。作为其结果,能够在母线部b进一步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

另外,母线引导部70包括:支承块71,其固定于导线成型装置1的设置位置;和引导辊72,其被支承块71支承为可自由旋转,以便能够与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的外侧面接触。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母线部b的前端部bt(绝缘皮膜被剥离的部分)受到细微的损伤,并且能够适当地引导该母线部b。其中,也可以取代引导辊72而在母线引导部70设置有图16所示那样的不包括可动部的成型部件73。

另外,导线成型装置1包括:对第一成型模10赋予旋转扭矩(驱动力)而使该第一成型模10绕旋转轴心ra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50;和对第二成型模20赋予旋转扭矩(驱动力)而使该第二成型模20绕旋转轴心ra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60。由此,在使第二成型模20向接近第一成型模10的方向旋转时,从第一驱动装置50对第一成型模10赋予旋转扭矩即使该第一成型模10停止于初始位置的扭矩,并且从第二驱动装置60对第二成型模20赋予旋转扭矩,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并且在该母线部b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2、be3以及平绕屈曲部bf1、bf2。

另外,对于导线成型装置1而言,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绕旋转轴心ra一体旋转,从而能够在由线圈保持部40保持的线圈c的母线部b形成扁绕屈曲部be1、be4。此时,通过从第一驱动装置50对第一成型模10赋予旋转扭矩,并且从第二驱动装置60对第二成型模20赋予旋转扭矩,从而能够维持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的状态并且在该母线部b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1、be4。此外,通过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绕旋转轴心ra一体旋转,从而无需使用具有凸轮机构等可动部、专用的驱动装置的成型部,而使用简单的构造的前端成型部30、基端成型部45便可在母线部b高精度地形成最基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1和最前端侧的扁绕屈曲部be4。

此外,导线成型装置1的控制装置100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绕旋转轴心ra一体旋转时,以使赋予两者的旋转方向的后侧的第二成型模20的扭矩成为赋予该旋转方向的前侧的第一成型模10的扭矩以上的方式对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50、60的马达m1、m2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方式中,在一边使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一边在母线部b形成扁绕屈曲部be1、be4时,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牢牢地夹住母线部b而高精度地形成扁绕屈曲部be1、be4。另外,在导线成型装置1中,也可以将母线部b的成型时的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的旋转方向、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的方向决定为相反方向。由此,能够在母线部b形成在母线部b的成型时的第二成型模20相对于第一成型模10的旋转方向与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一体旋转的方向为相同方向的导线成型装置中即使变更第一和第二成型模10、20的模形状也无法成型的形状的屈曲部。而且,前端成型部30也可以取代成型辊35,转而设置具有扁绕成型面的块材、带之类的不包含可动部的成型部件。

至此,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本公开的外延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终究只不过是发明的概要栏所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方式,并不限定发明的概要栏所记载的发明的要素。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发明能够在包含屈曲部的导线的制造工业等中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