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3842发布日期:2019-04-29 13:4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机制造及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运行期间通常存在发热现象,在制造和应用领域往往会将散热作为重点进行考虑。当前比较高效的散热技术常常采用强迫冷却的方式,有时还采用冷却介质循环回路来提高电机的可靠性和环境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经济的环境下,行业及技术开发领域大多着眼于提高电机运行效率这一重要指标,为此也开展了大量技术研究,但在某些电能总容量受限的应用场合,因为未能利用电机运行过程中耗散得数量可观的热量而使得能源使用的总体效果仍然不太理想,甚至于大幅拉低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因此有必要从能量利用的全局着眼,发展对应的电机结构和技术来充分利用电机运行过程中通常耗散掉的数量可观的热量用于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用户的客观需求当属亟待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缺乏关注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的结构,其具有特制的外壳构造,可以解决当前电机外壳白白耗散热量的问题,在满足电机散热需求的基本前提下,从能量利用的全局出发,使得特定应用条件下的有限能源得到进一步节约并发挥更大效能。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方案如下。

所述电机的结构包括由承力壳体组合和限流保温部分组成的外壳;限流保温部分位于承力壳体组合的外围,限制电机内部热量经由外壳表面向外部环境耗散热量。

所述承力壳体组合与转轴构成电机封闭的内部空间。

所述电机中有冷却介质流过,可以沿程与电机传递热量。

所述外壳上有开口,冷却介质可以经由流通,冷却介质在压力推动下经由开口分别流入、流出,从而为实现电机经由受压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外部设备进行热量的高效传递创造条件。

优选的,所述冷却介质为低凝点流体。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限流保温部分选用高热阻材料或具有高热阻特征的结构;其通常与电机的其他部分组装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在电机应用现场定位于其他结构之上而发挥作用。

本发明可使得电能总容量受限场合下采用强迫冷却的电机可以充分地收集数量可观的电机耗散热量,转为特定用途,为显著提高系统能量总利用率创造重要条件。该发明附加成本低,可靠性高,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中:1、转轴;2、限流保温部分;3、冷却介质流入口;4、承力壳体组合;5、冷却介质流出口;6、电机内部温度传感器;7、电机外部环境;8、外部设备及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照附图所示,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的结构,包括由承力壳体组合4和限流保温部分2组成的特制外壳;限流保温部分2位于承力壳体组合4的外围,限制电机内部热量经由外壳表面向外部环境7耗散热量;所述承力壳体组合4与转轴1构成电机封闭的内部空间;电机中有冷却介质流过,可以沿程与电机传递热量;所述外壳上有开口4、5,冷却介质可以经由流通,冷却介质在循环回路压力推动下流入电机时温度较低,在电机内沿程吸热流出时的温度较高,通过由电机与外部设备及管路8联通而成的循环回路将电机余热用于特定用途,随后温度降低的冷却介质经回路返回电机,如此周而复始地实现对电机余热的高效利用。

本发明中涉及的电机不限于电动机和发电机,不限于电机的励磁方式,也不限于电机的电源特征。

本发明中涉及的循环冷却介质,不限于水或特定物质的水溶液、液态油类、空气或氟利昂等低熔点流体。

本发明中涉及的外壳的限流保温部分,不限于特定的材料成分、具体的结构组成和外形、施工工艺以及装配或定位方式;通常可与电机的其他部分一并组装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在电机应用现场定位于其他毗邻结构之上而发挥限制电机热量向外界环境耗散、流动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该、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循环冷却介质的电机的结构,外壳由承力壳体组合和限流保温部分组成,承力壳体组合及转轴构成电机封闭的内部空间;限流保温部分位于承力壳体组合外围,阻碍电机内部热量经由外壳表面向外部环境耗散热量;电机中有冷却介质流过,冷却介质可以沿程与电机传递热量,在循环回路中介质压力的推动下经由外壳上的开口分别流入和流出。在实际应用条件下,可依据冷却介质流量、电机内部温度等参数进行系统级动态调节,在受控条件下将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经循环回路输送至外部设备,以实现特定用途的高效余热利用,显著提升系统的能量总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孙荣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孙丽丽
技术研发日:2019.01.09
技术公布日:2019.0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