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2958发布日期:2020-05-20 03:0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



背景技术:

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公告号cn206041695u公开了一种电机后盖,包括后盖本体,设置于后盖本体上的轴孔和轴承套,后盖本体上还设置有油腔,油腔位于轴承套内,轴孔位于油腔底部,油腔两侧分别设有入油口和出油口,油腔内位于入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设置有螺旋状挡板。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电机后盖与电机壳体之间单纯依靠螺栓进行连接,连接的紧密性较差,电机长时间工作后,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抖动会导致电机后盖与电机壳体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的情况,进而影响电机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其优点是: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较好,减少了电机工作时产生抖动导致电机工作稳定性降低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包含设置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后端盖,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相互螺栓连接,后端盖上分别设有轴承套和轴孔,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内壳体上设有若干与连接孔相匹配的连接块;当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相互螺栓连接时,所述后端盖被抵紧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且若干连接块分别卡接在若干连接孔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将后端盖上的连接孔与内壳体上的连接块相互对齐,之后将后端盖卡接到内壳体上,使得后端盖难以相对于内壳体向四周移动,之后通过将内壳体和外壳体相互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后端盖抵紧在内壳体上,使得后端盖难以脱离内壳体;从而实现了将后端盖与内壳体紧密连接的效果,减少了电机工作时产生抖动导致电机工作稳定性降低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端盖朝向内壳体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橡胶垫;当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相互螺栓连接时,所述橡胶垫被抵紧在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内壳体在电机运行发生抖动时,橡胶垫受到来自内壳体抖动时的挤压力会变形,起到减震的效果,从而减少了电机运行时,后端盖随着内壳体抖动并带动外壳体抖动,使得外壳体与内壳体的螺栓连接处发生松动,导致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降低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垫上开设有若干沉槽,所述沉槽的底部穿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螺栓连接在后端盖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通过紧固螺栓与后端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后端盖上,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螺栓拆卸的方式将紧固螺栓卸下,进而将橡胶垫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对橡胶垫进行更换,从而减少了长期使用后橡胶垫老化导致自身减震效果降低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孔沿宽度方向两侧的槽壁上分别开设有减震槽,所述减震槽内通过弹簧连接有弧形减震板,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减震槽的底部和减震板上,两个所述减震板分别抵紧在连接块的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将后端盖插接到内壳体上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连接块会被连接孔内的两个减震板抵紧在连接孔内,当电机的内壳体发生上下抖动时,两个减震板会随着内壳体上下抖动,使得两个弹簧反复受力收缩,从而起到减震的效果,后端盖不易随着内壳体上下抖动,进一步加强了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板背离弹簧的端面上分别设有消音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壳体上下抖动时会与减震板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噪音,消音垫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减小了内壳体与减震板之间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噪音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连接孔相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进行后端盖上的连接孔与内壳体上的连接块相互卡接的操作时,导向槽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导向槽更加快速的完成连接块与连接孔的卡接,从而提升了后端板的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端盖背离内壳体的端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壁上固设有若干以轴孔为中心均匀分布的加强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加强筋起到了进一步加强后端盖自身结构牢固性的效果,减少了后端盖在长时间使用后自身发生形变,导致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降低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端盖上以轴孔为中心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散热孔,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散热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机运行时内壳体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后端盖上的若干第一散热孔排出内壳体,进而通过外壳体上的若干第二散热孔迅速排出到电机外,加快了内壳体内部的散热速度,从而提升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较好,减少了电机工作时产生抖动导致电机工作稳定性降低的可能;

2.橡胶垫和弹簧的设置均具有减震的效果,进一步加强了后端盖与内壳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后端盖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内壳体;2、外壳体;3、后端盖;4、轴承套;5、轴孔;6、连接孔;7、连接块;8、橡胶垫;9、沉槽;10、紧固螺栓;11、减震槽;12、弹簧;13、减震板;14、消音垫;15、导向槽;16、凹槽;17、加强筋;18、第一散热孔;19、第二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连接紧密的电机后盖,如图1和图2,包含设置在内壳体1和外壳体2之间的后端盖3,后端盖3上分别设有轴承套4和轴孔5,后端盖3上以轴孔5为中心均匀开设有若干连接孔6,内壳体1上设有若干与连接孔6相匹配的连接块7。因此,工作人员可转动后端盖3使得后端盖3上的若干连接孔6分别与内壳体1上的连接块7相互对齐,之后将后端盖3推向内壳体1,使得内壳体1上的连接块7与连接孔6相互卡接,从而实现将后端盖3卡接到内壳体1上的效果,使得后端盖3难以相对于内壳体1向四周移动;之后将内壳体1和外壳体2相互螺栓连接,将后端盖3抵紧在内壳体1和外壳体2之间,使得后端盖3难以脱离内壳体1;从而实现了将后端盖3与内壳体1紧密连接的效果,减少了电机工作时产生抖动导致电机工作稳定性降低的可能。

如图2,后端盖3背离内壳体1的端面上设有环形凹槽16,环形凹槽16的内壁上固设有若干以轴孔5为中心均匀分布的加强筋17。加强筋17增强了后端盖3自身结构的牢固性,使得后端盖3不易变形,减少了后端盖3长期使用后自身发生形变,导致与内壳体1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影响后端盖3与内壳体1之间连接紧密性的可能。

如图2,两个相邻的加强筋17之间开设有第一散热孔18,若干第一散热孔18同样以轴孔5为中心均匀分布,外壳体2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散热孔18相互对应的第二散热孔19。因此,电机工作时内壳体1内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若干第一散热孔18快速排出内壳体1,继而通过外壳体2上的若干第二散热孔19快速排出到电机外,加快了电机的散热速度,提升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如图3,连接孔6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倾斜开设有与连接孔6相通的导向槽15。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后端盖3与内壳体1之间的相互卡接时,不需要将连接孔6与连接槽完全对齐,只需将连接块7与连接孔6和连接槽所在区域对齐即可,连接块7会抵紧在导向槽15的倾斜面上滑移到连接孔6内实现后端盖3与内壳体1的卡接,导向槽15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不需要将后端盖3与内壳体1完全对齐即可实现两者之间的卡接,从而提升了后端盖3的安装效率。

如图2和图3,后端盖3朝向内壳体1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橡胶垫8,内壳体1和外壳体2相互螺栓连接后,橡胶垫8会被抵紧到后端盖3与内壳体1之间,使得内壳体1的端面与后盖板的端面不直接接触。因此,当电机工作导致内壳体1发生抖动时,橡胶垫8受到内壳体1的碰撞会反复收缩形变,两个减震板13会随着内壳体1上下抖动,使得两个弹簧12反复受力收缩,橡胶垫8和弹簧12起到减震和吸能的效果,削弱了内壳体1的抖动对后端盖3和外壳体2的影响,减少了电机运行时,后端盖3随着内壳体1抖动并带动外壳体2抖动,使得外壳体2与内壳体1的螺栓连接处发生松动,导致后端盖3与内壳体1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降低的可能。

如图4,橡胶垫8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沉槽9,若干沉槽9内分别设有紧固螺栓10,紧固螺栓10穿设过沉槽9的底部螺栓连接在后端盖3上,紧固螺栓10的端头整体位于沉槽9内。因此,紧固螺栓10的设置不会影响橡胶垫8与内壳体1之间的抵紧效果,工作人员可通过螺栓拆卸的方式将紧固螺栓10从后端盖3上卸下,继而将橡胶垫8从后端盖3上取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对橡胶垫8进行更换。

如图5和图6,连接孔6沿宽度方向两侧的槽壁上分别开设有减震槽11,减震槽11内通过弹簧12连接有弧形减震板13,减震板13部分延伸出减震槽11,减震板13背离弹簧12的端面上分别设有消音垫14。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后端盖3与内壳体1之间的相互卡接时,连接块7会先抵紧在连接孔6内的两个消音垫14上,两个消音垫14受到来自连接块7的挤压力后会带动减震板13向减震槽11内移动,使得弹簧12被进一步压缩具有弹性恢复力,在弹簧12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连接块7会被抵紧在两个减震板13之间的连接孔6内,当连接块7与两个减震板13发生碰撞发出噪音时,消音垫14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