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20588发布日期:2020-10-23 19:2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搭载于车辆并在外壳的内部收纳有油的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6307号

在上述那样的驱动装置中,为了将油输送到马达,有时设置有电动油泵。在该情况下,在电动油泵中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器部。例如,为了容易地与电源连接等,连接器部有时配置于外壳的外部。但是,在该情况下,对驱动装置施加冲击以及飞石等导致连接器部损伤,有可能使电动油泵的驱动产生故障。针对于此,考虑设置对连接器部进行保护的部件,但存在驱动装置的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动油泵的驱动产生故障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使所述车轴绕差动轴线旋转;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油冷却器,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收纳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油进行冷却;以及电动油泵,其将收纳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油向所述马达输送。所述电动油泵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的连接器部。在沿着与所述差动轴线的轴向和铅垂方向双方垂直的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油冷却器与所述连接器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针对驱动装置,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动油泵的驱动产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沿着一个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另一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从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油冷却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是沿图5的vii-vii线的局部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4:减速装置;5:差动装置;6:壳体;20:转子;55:车轴;70:油冷却器;81:马达收纳部;82:齿轮收纳部;96:电动油泵;96c:散热片;96d:连接器部;96e:散热器;97a:配管;j1:马达轴线;j3:差动轴线;o:油;w: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规定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度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相当于前后方向的一侧。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以及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其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减速装置4、差动装置5、壳体6、逆变器单元8、油冷却器70以及电动油泵96。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81,其在内部收纳马达2;以及齿轮收纳部82,其在内部收纳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到减速装置4。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横跨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81和齿轮收纳部8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减速装置4的后述的第1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沿径向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周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铁芯3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

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对各线圈31进行捆扎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部33a、33b。线圈端部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a包含如下部分:该部分是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部33b包含如下部分:该部分是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部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部33a、33b可以包含对各线圈31进行捆扎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壁部保持,该壁部覆盖马达收纳部81中的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后述的分隔壁61c保持。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减速装置4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旋转速度减速,根据减速比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1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中间轴线j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线j2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中间轴线j2例如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第2齿轮42的外径比第3齿轮43的外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齿轮42的下侧的端部是在减速装置4之中位于最下侧的部分。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向差动装置5传递。更详细而言,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与减速装置4连接。由此,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且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转矩。差动装置5使车轴55绕差动轴线j3旋转。由此,驱动装置1使车辆的车轴55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轴线j3与马达轴线j1平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线j1沿与差动轴线j3平行的方向延伸。另外,前后方向是与差动轴线j3的轴向和铅垂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轴线j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后侧(-x侧)的位置。差动轴线j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差动轴线j3位于比中间轴线j2靠后侧的位置。另外,在图1中示意性地将差动轴线j3记载于比中间轴线j2靠下侧的位置,但差动轴线j3例如在铅垂方向上位于与中间轴线j2大致相同的位置。差动轴线j3例如位于比中间轴线j2稍靠上侧的位置。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差动装置5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位于减速装置4的后侧(-x侧)。如图1所示,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壳体、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是绕差动轴线j3进行旋转的齿轮。齿圈51与第3齿轮43啮合。由此,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而传递到齿圈51。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减速装置4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是差动装置5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分。

壳体6是驱动装置1的外装外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6具有沿轴向划分出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分隔壁61c。在分隔壁61c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经由分隔壁开口68彼此相连。

在壳体6的内部收纳有油o。更详细而言,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收纳有油o。在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面s位于比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由此,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82内的油o中。油积存部p的油面s位于比差动轴线j3和车轴55靠下侧的位置。

油积存部p的油o利用后述的油路90被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并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油”是指,只要在驱动马达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处,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在马达停止时,油也可以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收纳油o是指,只要在驱动马达2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即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的油o也可以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至齿轮收纳部82。另外,也可以为,利用后述的油路90被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的油o的一部分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齿圈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是指,只要在驱动马达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齿圈的下侧的端部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即可,在驱动马达的过程中或马达停止的期间的一部分中,齿圈的下侧的端部也可以不浸渍在齿轮收纳部内的油中。例如,油积存部p的油o被后述的油路90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输送,其结果为,油积存部p的油面s下降,齿圈51的下侧的端部也可以暂时成为未浸渍在油o中的状态。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同等的油。

如图1所示,齿轮收纳部82的底部82a位于比马达收纳部81的底部81a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从齿轮收纳部82内输送到马达收纳部81内的油o容易经由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82内流动。如图2所示,齿轮收纳部82沿前后方向延伸。齿轮收纳部82的前侧(+x侧)的端部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y侧)的端部相连。齿轮收纳部82的后侧(-x侧)的端部比马达收纳部81向后侧突出。

齿轮收纳部82具有突出部82b。突出部82b是比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y侧)的端部向后侧(-x侧)和下侧突出的部分。突出部82b具有以差动轴线j3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孔部82c。孔部82c沿轴向贯通突出部82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车轴55穿过孔部82c。

齿轮收纳部82具有安装有电动油泵96的泵安装部88。在本实施方式中,泵安装部88从突出部82b的右侧(-y侧)的面向右侧突出。泵安装部88呈大致长方体状。泵安装部88位于比孔部82c靠前侧(+x侧)且下侧的位置。泵安装部88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下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泵安装部88具有供电动油泵96插入的孔部。孔部从泵安装部88的右侧的面向左侧(+y侧)凹陷。

马达收纳部81呈包围马达轴线j1的筒状。马达收纳部81例如呈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如图3所示,马达收纳部81具有安装有油冷却器70的冷却器安装部83。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器安装部83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前侧(+x侧)的部分中的下侧的部分。冷却器安装部8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前侧且下侧的位置。冷却器安装部83向前侧斜下方突出。冷却器安装部83呈大致长方体状。

如图4所示,突出的冷却器安装部83的前端面是安装有油冷却器70的安装面83a。安装面83a是朝向前侧斜下方的平坦面。安装面83a例如呈一对边沿着轴向的大致矩形状。在安装面83a的四角分别设置有内螺纹孔85。安装面83a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径向外侧面的一部分。

油流出口92ba、油流入口92ca、制冷剂流出口97ba以及制冷剂流入口97ca在安装面83a上开口。油流出口92ba、油流入口92ca、制冷剂流出口97ba以及制冷剂流入口97ca是圆形状的开口。

油流出口92ba是后述的第2油流路92b的下游侧的端部。从油流出口92ba流出的油o流入油冷却器70的内部。油流入口92ca是后述的第3油流路92c的上游侧的端部。油o从油冷却器70的内部流入油流入口92ca。

制冷剂流出口97ba是后述的第1制冷剂流路97b的下游侧的端部。从制冷剂流出口97ba流出的制冷剂w流入油冷却器70的内部。制冷剂流入口97ca是后述的第2制冷剂流路97c的上游侧的端部。制冷剂w从油冷却器70的内部流入制冷剂流入口97ca。

油流出口92ba、油流入口92ca、制冷剂流出口97ba以及制冷剂流入口97ca配置为包围安装面83a的中央部。油流出口92ba、油流入口92ca、制冷剂流出口97ba以及制冷剂流入口97ca例如配置成以各自为顶点的矩形状。油流出口92ba和油流入口92ca以隔着安装面83a的中央部的方式对角配置。制冷剂流出口97ba和制冷剂流入口97ca以隔着安装面83a的中央部的方式对角配置。

油流出口92ba和制冷剂流出口97ba沿轴向隔开间隔配置。油流出口92ba位于制冷剂流出口97ba的左侧(+y侧)。油流入口92ca和制冷剂流入口97ca沿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油流入口92ca位于制冷剂流入口97ca的右侧(-y侧)。

冷却器安装部83具有从安装面83a的中央部向后侧(-x侧)斜上方凹陷的凹部84。在沿着与安装面83a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凹部84呈具有4个臂部84a、84b、84c、84d的十字形状。臂部84a位于制冷剂流出口97ba与油流入口92ca之间。臂部84b位于油流入口92ca与制冷剂流入口97ca之间。臂部84c位于制冷剂流入口97ca与油流出口92ba之间。臂部84d位于油流出口92ba与制冷剂流出口97ba之间。通过设置这样的凹部84,容易使冷却器安装部83的厚度接近均匀。因此,在通过压铸来制作壳体6时,能够抑制在冷却器安装部83产生铸孔。

在冷却器安装部83的上侧的面设置有向前侧(+x侧)斜上方突出的筒部86。筒部86向前侧斜上方开口。筒部86的开口是制冷剂流出口97cb。制冷剂流出口97cb是后述的第2制冷剂流路97c的下游侧的端部。在制冷剂流出口97cb安装有配管连接器87。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配管连接器87上连接有将第2制冷剂流路97c与未图示的散热器相连的配管。

如图2和图3所示,逆变器单元8固定于马达收纳部81的后侧。逆变器单元8位于比泵安装部88和冷却器安装部83靠上侧的位置。逆变器单元8位于比电动油泵96和油冷却器70靠上侧的位置。逆变器单元8位于差动轴线j3的上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逆变器单元8位于通过孔部82c的车轴55的上侧。

如图1所示,在驱动装置1中,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进行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油o,并再次向油积存部p引导的油o的路径。油路90横跨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8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的意思。因此,“油路”不仅是使油总是朝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的概念。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1油路91具有抬起路径91a、轴提供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82内。

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抬起,并利用第1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向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接受齿圈51所抬起的油o。另外,在刚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除了接受齿圈51所抬起的油o之外,还接受被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抬起的油o。

轴提供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使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并向定子30飞溅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施加基于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飞溅。另外,伴随着油o的飞溅,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在第1贮存器93中的油o被吸引至转子20的内部,从而使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后的油o从定子30吸收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并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如上所述,第1油路91向转子20和定子30提供油o。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抬升至定子30的上侧而被向定子30提供。即,第2油路92从定子30的上侧向定子30提供油o。在第2油路92中设置有电动油泵96、油冷却器70以及第2贮存器10。第2油路92具有第1油流路92a、第2油流路92b以及第3油流路92c。

第1油流路92a、第2油流路92b以及第3油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1油流路92a将油积存部p与电动油泵96相连。第2油流路92b将电动油泵96与油冷却器70相连。如图4所示,第2油流路92b具有在冷却器安装部83的安装面83a开口的油流出口92ba。

如图1所示,第3油流路92c从油冷却器70向上侧延伸。第3油流路92c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壁部。如图4所示,第3油流路92c具有在冷却器安装部83的安装面83a开口的油流入口92c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3油流路92c在定子30的上侧具有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开口的提供口。该提供口向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提供油o。

电动油泵96向马达2输送收纳在壳体6的内部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油泵96经由第1油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起油o,并经由第2油流路92b、油冷却器70、第3油流路92c以及第2贮存器10向马达2提供油o。

第2贮存器10构成第2油路92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第2贮存器10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内部。第2贮存器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第2贮存器10被定子30从下侧支承,设置于马达2。第2贮存器1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贮存器10呈向上侧开口的流槽状。第2贮存器10贮存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贮存器10贮存经由第3油流路92c被提供至马达收纳部81内的油o。第2贮存器10具有向线圈端部33a、33b提供油o的提供口。由此,能够将贮存在第2贮存器10中的油o向定子30提供。

从第2贮存器10提供到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落,并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82移动。如上所述,第2油路92将油o向定子30提供。

如图2所示,电动油泵96安装于泵安装部88。更详细而言,电动油泵96的一部分被收纳在设置于泵安装部88的孔部而安装于泵安装部88。在泵安装部88的孔部收纳有电动油泵96中的左侧(+y侧)的部分。电动油泵96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下侧。

电动油泵96具有:未图示的马达部;未图示的泵部,其通过马达部进行旋转;外壳96a,其收纳马达部和泵部;以及连接器部96d。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油泵96的马达部的旋转轴沿轴向延伸。

外壳96a具有位于壳体6的外部的散热器96e。即,电动油泵96具有散热器96e。散热器96e是设置于外壳96a中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罩。散热器96e将收纳在外壳96a的内部的未图示的逆变器等的热向外部放出。散热器96e具有收纳部96b和多个散热片96c。

在收纳部96b的内部例如收纳有未图示的电容器。多个散热片96c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散热片96c呈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片96c包含从收纳部96b向前侧(+x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和从收纳部96b向后侧(-x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从收纳部96b向前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沿铅垂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从收纳部96b向后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沿铅垂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5所示,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在前侧(+x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96b的一部分和多个散热片96c中的从收纳部96b向前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在前侧露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在某一侧露出”是指,只要在从某一侧观察驱动装置时,能够目视确认某对象即可。即,“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在前侧露出”是指,只要在从前侧观察驱动装置1时,能够目视确认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如图2所示,连接器部96d从外壳96a的前侧的侧面向右侧(-y侧)突出。连接器部96d位于壳体6的外部。连接器部96d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下侧。连接器部96d位于散热器96e的前侧(+x侧)。连接器部96d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比散热器96e靠右侧的位置。连接器部96d向右侧开口。连接器部96d与未图示的电源电连接。经由连接器部96d提供来自未图示的电源的电力,从而驱动电动油泵96。

油冷却器70对收纳在壳体6的内部的油o进行冷却。油冷却器70位于壳体6的外部。如图3所示,油冷却器70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冷却器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包含油冷却器的轴向的尺寸比油冷却器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大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的轴向的尺寸比油冷却器70在前后方向和铅垂方向上的尺寸大。

油冷却器70安装于壳体6。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更详细而言,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的冷却器安装部83。如上所述,冷却器安装部83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的前侧(+x侧)的部分中的下侧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包含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比马达轴靠前侧的位置的部分。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包含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比马达轴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油冷却器70安装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安装面83a。如上所述,安装面83a构成马达收纳部81的径向外侧面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的径向外侧面。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油冷却器70的内部设置有供油o流动的内部油流路74和供制冷剂w流动的内部制冷剂流路73。内部油流路74是第2油路92的一部分,是将第2油流路92b与第3油流路92c相连的流路。

内部制冷剂流路73是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制冷剂w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路97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制冷剂循环路97是供来自散热器的制冷剂w依次通过逆变器单元8和油冷却器70并再次返回到散热器的循环路。制冷剂w例如是水。利用通过制冷剂循环路97的制冷剂w对逆变器单元8进行冷却。另外,利用通过制冷剂循环路97的制冷剂w对通过油冷却器70的内部油流路74内的油o进行冷却。这样,油冷却器70通过与制冷剂w进行热交换而对通过第2油路92内的油o进行冷却。

如图4所示,制冷剂循环路97具有设置于壳体6的第1制冷剂流路97b和第2制冷剂流路97c以及驱动装置1所具有的配管97a。配管97a位于壳体6的外部。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97a从逆变器单元8延伸至冷却器安装部83。配管97a供通过逆变器单元8的内部后的制冷剂w流动。配管97a通过马达收纳部81的右侧(-y侧)。在马达收纳部81的右侧,配管97a以随着朝向前侧(+x侧)而向位于下侧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

如图5所示,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管97a与电动油泵96的连接器部96d至少一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管97a中的与冷却器安装部83相连的部分与连接器部96d的一部分重叠。配管97a中的与冷却器安装部83相连的部分位于连接器部96d中的右侧(-y侧)的部分的前侧(+x侧)。

如图4所示,第1制冷剂流路97b和第2制冷剂流路97c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内部。第1制冷剂流路97b是将配管97a与内部制冷剂流路73相连的流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1制冷剂流路97b具有与配管97a连接的制冷剂流入口。第1制冷剂流路97b具有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安装面83a的制冷剂流出口97ba。第2制冷剂流路97c是与内部制冷剂流路73相连的流路。第2制冷剂流路97c具有:制冷剂流入口97ca,其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安装面83a;以及制冷剂流出口97cb,其设置于筒部86的端面。第1制冷剂流路97b和第2制冷剂流路97c通过内部制冷剂流路73相连。

如图6所示,油冷却器70具有油冷却器主体71和基部72。油冷却器主体71呈在轴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油冷却器主体71从基部72向前侧(+x侧)斜下方突出。基部72是固定于安装面83a的部分。基部72具有基部主体72a和从基部主体72a的外缘部突出的4个固定部72b。在4个固定部72b分别设置有贯通孔72c。通过将穿过各贯通孔72c的螺钉分别拧入内螺纹孔85,该内螺纹孔85设置于安装面83a,油冷却器70固定于冷却器安装部83。

内部制冷剂流路73的制冷剂流入口73a和制冷剂流出口73b、内部油流路74的油流入口74a和油流出口74b在基部72中的与安装面83a接触的被安装面72d上开口。制冷剂流入口73a、制冷剂流出口73b、油流入口74a以及油流出口74b是圆形状的开口。

制冷剂流入口73a、制冷剂流出口73b、油流入口74a以及油流出口74b例如配置成以各自为顶点的矩形状。制冷剂流入口73a与制冷剂流出口73b对角配置。油流入口74a与油流出口74b对角配置。

如图7所示,制冷剂流出口73b与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制冷剂流入口97ca相连。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制冷剂流入口73a与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制冷剂流出口97ba相连。由此,第1制冷剂流路97b与第2制冷剂流路97c经由内部制冷剂流路73相连。

油流入口74a与设置于冷却器安装部83的油流出口92ba相连。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油流出口74b与油流入口92ca相连。由此,第2油流路92b与第3油流路92c经由内部油流路74相连。

如图6所示,在被安装面72d中的制冷剂流入口73a的周缘部设置有密封凹部73c。制冷剂流入口73a设置于密封凹部73c的底面。密封凹部73c的内缘呈与制冷剂流入口73a同心配置的圆形状。在被安装面72d中的制冷剂流出口73b的周缘部设置有密封凹部73d。制冷剂流出口73b设置于密封凹部73d的底面。密封凹部73d的内缘呈与制冷剂流出口73b同心配置的圆形状。

在被安装面72d中的油流入口74a的周缘部设置有密封凹部74c。油流入口74a设置于密封凹部74c的底面。密封凹部74c的内缘呈与油流入口74a同心配置的圆形状。在被安装面72d中的油流出口74b的周缘部设置有密封凹部74d。油流出口74b设置于密封凹部74d的底面。密封凹部74d的内缘呈与油流出口74b同心配置的圆形状。密封凹部73c、73d的内径例如比密封凹部74c、74d的内径大。

如图7所示,在密封凹部73d中嵌入有环状的o型圈75a。在沿与被安装面72d垂直的方向观察时,o型圈75a包围制冷剂流入口97ca和制冷剂流出口73b。o型圈75a被安装面83a向密封凹部73d的底面按压,成为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由此,o型圈75a沿包围制冷剂流入口97ca和制冷剂流出口73b的一周,密封安装面83a与被安装面72d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在内部制冷剂流路73与第2制冷剂流路97c之间流动的制冷剂w从安装面83a与被安装面72d之间的间隙泄漏。

在o型圈75a的内侧没有设置壁部。因此,o型圈75a的内径不会被内侧的壁部限制,能够提高相对于制冷剂流入口97ca的内径和制冷剂流出口73b的内径选择o型圈75a的内径的自由度。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的o型圈75a的外缘与密封凹部73d的内周面接触。在沿与被安装面72d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压缩弹性变形状态的o型圈75a的内缘位于比制冷剂流入口97ca的内缘和制冷剂流出口73b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与在o型圈75a的内侧设置有壁部的情况相比,压缩弹性变形的o型圈75a的压缩率较高。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密封凹部73d相同,在密封凹部73c中嵌入有环状的o型圈75a。

在密封凹部74c中嵌入有环状的o型圈75b。在沿与被安装面72d垂直的方向观察时,o型圈75b包围油流出口92ba和油流入口74a。o型圈75b被安装面83a向密封凹部74c的底面按压,处于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由此,o型圈75b沿包围油流出口92ba和油流入口74a的一周,密封安装面83a与被安装面72d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在内部油流路74与第2油流路92b之间流动的制冷剂w从安装面83a与被安装面72d之间的间隙泄漏。

在o型圈75b的内侧没有设置壁部。因此,o型圈75b的内径不会被内侧的壁部限制,能够提高相对于油流出口92ba的内径和油流入口74a的内径选择o型圈75b的内径的自由度。压缩弹性变形状态的o型圈75b的外缘与密封凹部74c的内周面接触。在沿与被安装面72d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压缩弹性变形状态的o型圈75b的内缘位于比油流出口92ba的内缘和油流入口74a的内缘靠外侧的位置。与在o型圈75b的内侧设置有壁部的情况相比,压缩弹性变形的o型圈75b的压缩率较高。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密封凹部74c相同,在密封凹部74d中嵌入有环状的o型圈75b。o型圈75b的内径比o型圈75a的内径小。o型圈75b的外径比o型圈75a的外径小。

如图5所示,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油冷却器70与电动油泵96的连接器部96d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利用油冷却器70沿前后方向覆盖连接器部96d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利用油冷却器70对连接器部96d进行保护。因此,不另外设置对连接器部96d进行保护的部件,也能够在驱动装置1受到冲击时和存在飞石等时等,抑制连接器部96d损伤。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的部件数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电动油泵96的驱动产生故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管97a与连接器部96d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利用油冷却器70和配管97a沿前后方向对连接器部96d进行保护。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器部96d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的一部分位于连接器部96d的前侧(+x侧)。因此,在相对于驱动装置1从前侧受到冲击时,容易利用油冷却器70承受冲击,从而能够抑制连接器部96d损伤。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的右侧(-y侧)的端部从前侧覆盖连接器部96d的左侧(+y侧)的部分。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97a的一部分位于连接器部96d中的右侧的部分的前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油冷却器70和配管97a从前侧覆盖连接器部96d的大致整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器部96d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油冷却器70的整体位于电动油泵96的相对于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偏移的位置。因此,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不被油冷却器70沿前后方向覆盖。由此,在车辆行驶时,在驱动装置1的周围产生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空气的流动不会被油冷却器70遮挡,容易吹送到散热器96e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促进从散热器96e的散热,从而能够提高电动油泵96的散热性。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油冷却器70沿前后方向覆盖并保护连接器部96d,并且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不被油冷却器70覆盖,从而能够兼顾抑制连接器部96d的损伤和提高电动油泵96的散热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电动油泵96产生故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散热器96e的至少一部分在前侧(+x侧)露出。因此,在车辆前进时,从前侧向后侧(-x侧)流动的空气容易吹送到散热器96e,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从散热器96e的散热。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油泵96的散热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散热器96e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片96c。因此,在车辆行驶时,沿着前后方向流动的空气容易沿着散热片96c流动。由此,能够适当地从散热片96c向空气散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油泵96的散热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冷却器70的右侧(-y侧)的端部位于比散热器96e的右侧的端部靠左侧(+y侧)的位置。即,油冷却器70配置为相对于散热器96e向左侧偏移。油冷却器70的右侧的端部比冷却器安装部83向右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呈在差动轴线j3的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因此,能够使油冷却器70在与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长。由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容易地将在驱动装置1的周围产生的沿着前后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吹送到油冷却器70。因此,利用车辆行驶所产生的空气的流动,能够从外部对油冷却器7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利用空气适当地对在油冷却器70内流动的油o和制冷剂w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提高油冷却器70对油o的冷却效率。

另外,通过使油冷却器70成为在差动轴线j3的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容易增大油冷却器70的体积。因此,容易增大油冷却器70的热交换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器70对油o的冷却效率。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另外,通过使油冷却器70成为在差动轴线j3的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如上所述,容易利用油冷却器70覆盖连接器部96d。因此,容易利用油冷却器70对连接器部96d进行保护,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器部96d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中的位于前侧(+x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前进时,从前侧向后侧(-x侧)流动的空气容易吹送到油冷却器70,更容易对油冷却器70进行冷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器70对油o的冷却效率,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在前侧(+x侧)露出。因此,容易将利用车辆前进而从前侧向后侧(-x侧)流动的空气吹送到油冷却器70。由此,能够进一步对油冷却器70进行冷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设置于马达收纳部81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行驶时等,从车辆的下侧吹入的风容易吹送到油冷却器70。由此,更容易对油冷却器7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油冷却器70对油o的冷却效率,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在下侧露出。因此,从车辆的下侧吹入的风更容易吹送到油冷却器70。由此,能够进一步对油冷却器70进行冷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收纳部81呈包围马达轴线j1的筒状。因此,例如,当油冷却器在与马达轴线j1垂直的方向上较长的情况下,如果将油冷却器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的径向外侧面,则油冷却器容易相对于马达收纳部81较大地突出。由此,有可能使驱动装置整体大型化。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油冷却器70是在与马达轴线j1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轴向上较长的形状,安装于马达收纳部81的径向外侧面。因此,即使使油冷却器70成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也能够抑制油冷却器70从马达收纳部81较大地突出。由此,能够提高驱动装置1的冷却效率,并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另外,通过使油冷却器70在轴向上较长,能够增大油冷却器70的体积,因此能够抑制油冷却器70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油冷却器70对油o的冷却效率。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采用其他的结构。油冷却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油冷却器的形状例如可以呈圆柱状,也可以呈多棱柱状,还可以呈立方体状。只要设置油冷却器的位置是在壳体的外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与连接器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油冷却器可以安装于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上侧的部分,也可以安装于马达收纳部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油冷却器也可以安装于齿轮收纳部。油冷却器也可以安装于壳体的轴向的侧面。

只要能够对油进行冷却,则油冷却器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油冷却器也可以与电动油泵的连接器部的整体重叠。油冷却器可以不在前侧露出,也可以不在下侧露出。油冷却器可以在上侧露出,也可以在后侧露出。油冷却器也可以覆盖电动油泵的散热器整体。

在电动油泵中,多个散热片所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沿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延伸。多个散热片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呈棒状等。散热器也可以不具有散热片。也可以不设置散热器。也可以在驱动装置中设置有使空气朝向油冷却器流动的管道。在该情况下,能够更适当地对油冷却器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适当的提高驱动装置的冷却效率。

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