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备、电子设备及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193040发布日期:2021-11-03 12:1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充电设备、电子设备及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设备、电子设备及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科技生活的追求,在使用耳机收听手机音乐时,为便于用户携带方便且可以更加自由的移动,无线耳机逐渐取代了有线耳机的需求。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充电盒对无线耳机进行定期充电或对无线耳机进行收纳,在将无线耳机将充电盒内取出时,用户需要手动打开充电盒且打开充电盒的过程较为困难。并且,为避免无线耳机在充电盒内出现晃动,通常在充电盒内设置磁铁,以用于吸附无线耳机,用户在取出耳机时,此时磁铁对无线耳机的吸附力会加大无线耳机的取出难度,不便于用户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充电设备,该充电设备可以自动开盖,并且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从充电设备中的取出难度。
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充电设备的电子设备。
5.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包括:主壳体,具有可容纳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的容纳腔;壳盖,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第一电磁铁和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电磁铁设于所述主壳体且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磁体设于所述壳盖;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电磁铁设于所述主壳体且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被充电设备包括第二磁体;控制电路板,配置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在所述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板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铁消磁或排斥所述第一磁体,以使所述壳盖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铁消磁或排斥所述第二磁体。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通过在主壳体上设置第一电磁铁及第二电磁铁且在壳盖上设置第一磁体,在充电设备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以使壳盖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充电设备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控制第二电磁铁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从充电设备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所述被充电设备包括第二磁体;用于对所述被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为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充电设备,可以实现充电设备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从充电设备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10.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充电设备包括主壳体、壳盖、控制电路板、第一电磁铁、第一磁体和第二电磁铁,所述主壳体具有可容纳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的容纳腔,所述壳盖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壳体,所述控制电路板配置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电磁铁均设于所述主壳体且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磁体设于所述壳盖,所述被充电设备包括第二磁体,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所述控制电路板接收开盖指令;所述控制电路板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铁消磁或排斥所述第一磁体,以使所述壳盖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铁消磁或排斥所述第二磁体。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通过在主壳体上设置第一电磁铁及第二电磁铁且在壳盖上设置第一磁体,在充电设备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以使壳盖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充电设备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控制第二电磁铁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从充电设备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1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3.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4.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壳盖处在关闭状态;
15.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壳盖处在打开状态;
16.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壳盖处在打开状态且被充电设备的一端弹起;
17.图4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18.图5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被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22.图9是图8中的被充电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10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示意图,其中壳盖处在打开状态。
24.附图标记:
25.电子设备1000;
26.充电设备100;
27.主壳体11;第一定位内壳12;第一容纳槽121;第一电磁铁122;第二电磁铁123;第三磁体124;第五磁体125;第七磁体126;
28.壳盖13;第二定位内壳14;第二容纳槽141;第一磁体142;第六磁体143;
29.触发件15;
30.被充电设备200;耳机柄21;充电端子211;耳机头22;第二磁体23;第四磁体24。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
33.其中,充电设备100可以为储电型充电设备100或非储电型充电设备100。在充电设备100为储电型充电设备100时,充电设备100可以具有打开和关闭充电设备100的电源的开关,当充电设备1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例如,充电设备100内无被充电设备200或用于被充电设备200电量充足时),可以关闭充电设备100的电源,以避免电能流失;在充电设备100处于工作状态时,可以打开充电设备100的电源。在充电设备100为非储电型充电设备100时,充电设备100对被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时,充电设备100需要连接外部电源。
34.如图1-图4及图10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包括:主壳体11、壳盖13、第一电磁铁122、第一磁体142、第二电磁铁123和控制电路板。
35.主壳体11具有可容纳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200的容纳腔,壳盖13可活动地连接于主壳体11,例如壳盖13可转动地设于主壳体11上以打开和关闭主壳体11的容纳腔。壳盖13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壳盖13打开主壳体11的容纳腔;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壳盖13关闭主壳体11的容纳腔。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设于主壳体11且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第一磁体142设于壳盖13,被充电设备200包括第二磁体23。
36.可选地,被充电设备200可以为一对无线耳机,充电设备100可以为卧式耳机充电盒(参照图1-图7),充电设备100也可以为立式耳机充电盒(参照图10)。
37.控制电路板配置于主壳体11的内部,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其中,外部电源或充电设备100本身具备的电源可以对控制电路板进行供电。
38.可选地,控制电路板可以先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再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或者,控制电路板也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的同时,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
39.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及第二电磁铁123的磁性可以包括如下情况:(1)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2)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3)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4)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
40.在需要将充电设备100打开时,可以通过用户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发送开盖指令,或者可以通过用户操作触发件15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输入开盖指令。
41.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由此
可以消除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壳盖13可以在其他的作用力下自动弹开。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于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壳盖13可转动地连接于主壳体11,例如弹性件可以为扭簧,扭簧可以套设在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的转轴上,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扭簧的两端分别与主壳体11、壳盖13抵接。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可以通过磁吸力相互吸合以使得壳盖13锁定在关闭状态。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弹性件对壳盖13施加推力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
42.或者,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由于第一磁体142设置在壳盖13上,第一电磁铁122对第一磁体142施加排斥力时,可以带动壳盖13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运动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
43.其中,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主壳体11上的第一电磁铁122与壳盖13上的第一磁体142可以相对设置。
44.在壳盖13自动打开的过程中或者在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由此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具体地,在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时,第二电磁铁123与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消失,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在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时,第二电磁铁123对第二磁体23施加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的力,使得被充电设备200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操作更为方便,进一步地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其中,在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主壳体11内时,被充电设备200的第二磁体23与主壳体11上的第二电磁铁123可以相对设置。
45.可选地,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在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内充电或收纳时,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由此通过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并且,控制电路板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通过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对于控制电路板实现可靠地电接触连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发生移动,保证充电过程连续且稳定。在充电设备100作为收纳盒使用且不对被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时,充电设备100无需外接电源或是将充电设备100本身带有的电源关闭。
46.可选地,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由此通过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此时第二电磁铁123对于第二磁体23的排斥力消失,被充电设备200不再受到第二电磁铁123的排斥力,被充电设备200可以稳定放置在充电设备100内。例如,主壳体11内可以设有第三磁体124,被充电设备200可以包括第四磁体24,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三磁体124可以吸合第四磁体24,由此通过第三磁体124和第四磁体24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可以将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接收到开盖
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第二电磁铁123对于第二磁体23的排斥力可以不小于第三磁体124对于第四磁体24的吸合力。
47.可选地,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锁紧或者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通过磁吸力锁紧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通过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例如,主壳体11内可以设有第五磁体125,壳盖13内可以设置第六磁体143,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五磁体125可以吸合第六磁体143,由此通过第五磁体125和第六磁体143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可以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第一电磁铁122对于第一磁体142的排斥力可以大于第五磁体125对于第六磁体143的吸合力。
48.可选地,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例如,主壳体11内可以设有第三磁体124,被充电设备200可以包括第四磁体24,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三磁体124可以吸合第四磁体24,由此通过第三磁体124和第四磁体24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可以将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主壳体11内还可以设有第五磁体125,壳盖13内可以设置第六磁体143,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五磁体125可以吸合第六磁体143,由此通过第五磁体125和第六磁体143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可以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第一电磁铁122对于第一磁体142的排斥力可以大于第五磁体125对于第六磁体143的吸合力;并且,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第二电磁铁123对于第二磁体23的排斥力可以不小于第三磁体124对于第四磁体24的吸合力。
4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通过在主壳体11上设置第一电磁铁122及第二电磁铁123且在壳盖13上设置第一磁体142,在充电设备100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充电设备100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100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100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5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控制电路板还包括:接收模块,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发送的或用户输入的开盖指令。例如,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向控制电路板的接收模块发送开盖指令。再例如,主壳体11上设有触发件15,通过接收用户对触发件15的操作(例如用户可以按压该触发件15),以向接收模块发送开盖指令。
5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被充电设备200与用户终端自动无线连接。在接收模块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开盖指令后,用户终端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之间自动建立无线连接,例如用户终端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之间自动建立蓝牙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开盖后被充电设备200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自动回连,省去了用户另外的手动连接操作。或者,在接收模块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开盖指令后,接收模块可以将该信息传输给用户终端,此时用户终端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之间自动建立无线连接,例如用户终端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之间自动建立蓝牙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开盖后被充电设
备200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自动回连,省去了用户另外的手动连接操作。其中,接收模块可以为蓝牙模块。
5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图7并结合图3,充电设备100还包括:第三磁体124,第三磁体124设于主壳体11,被充电设备200还包括第四磁体24,第二磁体23配置于被充电设备200的一端,第四磁体24配置于被充电设备200的另一端,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三磁体124吸合第四磁体24,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由此,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的一端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弹起,通过第三磁体124吸合第四磁体24,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的另一端依然吸附在主壳体11内,既方便将被充电设备200从主壳体11内取出,并且可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被第二电磁铁123整体弹出。其中,在壳体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三磁体124可以吸合第四磁体24,由此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的两端均受到磁吸力,使得被充电设备200更为可靠稳定地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
5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图7,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定位内壳12,第一定位内壳12设在主壳体11内且位于控制电路板与壳盖13之间,第一定位内壳12具有用于容纳被充电设备200的第一容纳槽121,第二电磁铁123可以与第一容纳槽121的外壁相对或第二电磁铁123可以与第一容纳槽121的外壁接触,在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容纳于第一容纳槽121时,第二电磁铁123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的第二磁体23相对。由此,通过设置的具有第一容纳槽121的第一定位内壳12,方便将被充电设备200容纳定位在充电设备100内。可选地,第一电磁铁122、第二电磁铁123、第三磁体124、第五磁体125及第七磁体126均可以设置于第一定位内壳12上。
54.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7,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定位内壳14,第二定位内壳14设在壳盖13内,第二定位内壳14具有第二容纳槽141,第二容纳槽141和第一容纳槽121共同构成用于容纳被充电设备200的容纳空间。利用第一容纳槽121与第二容纳槽141的配合对被充电设备200进行容纳及初步定位,可以提高被充电设备200放置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磁体142、第六磁体143及第八磁体均可以设置于第二定位内壳14上。
55.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图7,被充电设备200可以为一对无线耳机,充电设备100为卧式耳机充电盒。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上述的主壳体11、壳盖13、第一电磁铁122、第二电磁铁123、第一磁体142、第二磁体23、第三磁体124、第四磁体24、第一定位内壳12和第二定位内壳14。第一定位内壳12设在主壳体11内且位于控制电路板与壳盖13之间,第一定位内壳12上构造有两个第一容纳槽121,每个第一容纳槽121对应有一个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三磁体124,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三磁体124分设于第一容纳槽121的两端,第一电磁铁122也设在第一定位内壳12上且第一电磁铁122与第一容纳槽121间隔开设置。第二定位内壳14设于壳盖13,第二定位内壳14构造有两个第二容纳槽141,第一磁体142设于第二定位内壳14且第一磁体142与第二容纳槽141间隔开设置。单个无线耳机具有一个第二磁体23和第四磁体24,第二磁体23位于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内且第四磁体24位于无线耳机的耳机头22内,单个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具有充电端子211。在利用该充电设备100对该一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将无线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121内,无线耳机的充电端子211与控制电路板的相应位置电接触连接,关闭壳盖13,此时无线耳机容纳定位在第一容纳槽121和第二容纳槽141共同构成的容纳空间内。无线耳机容纳在充电设备100中时,无线耳机
处于侧躺或侧卧状态。
56.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通过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并且,通过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对于控制电路板实现可靠地电接触连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发生移动,保证充电过程连续且稳定。其中,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三磁体124可以吸合第四磁体24,由此可以使得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和耳机头22均受到磁吸力,使得无线耳机的更为可靠稳定地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
57.在需要打开充电设备100时,可以通过用户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发送开盖指令,或者可以通过用户操作触发件15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输入开盖指令。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第一电磁铁122对第一磁体142施加排斥力时,可以带动壳盖13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运动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并且,在壳盖13打开的过程中或是在壳盖13打开至打开状态后,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使得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被向上弹起,无线耳机的耳机头22通过第三磁体124和第四磁体24的吸合作用吸附在主壳体11内,既方便将被充电设备200从主壳体11内取出,并且可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被第二电磁铁123整体弹出。
58.进一步地,参照图4-图7,充电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五磁体125、第六磁体143和第七磁体126,其中第五磁体125设于第一定位内壳12且第五磁体125与第一容纳槽121间隔开设置,第六磁体143设于第二定位内壳14且第六磁体143与第二容纳槽141间隔开设置,第七磁体126设于第一定位内壳12且与第一容纳槽121相对设置,第七磁体126邻近第二电磁铁123设置,在被充电设备200容纳在第一容纳槽121内时,第七磁体126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磁体23相对。
59.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同时第五磁体125吸合第六磁体143,可以增大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的吸附力,从而可以更为稳定地将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并且,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且第七磁体126也吸合第二磁体23,同时第三磁体124吸合第四磁体24,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更为可靠地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该实施例中,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使得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中的至少一个消磁,例如在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时,可以通过第五磁体125吸合第六磁体143,将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时,可以通过第七磁体126也吸合第二磁体23且第三磁体124吸合第四磁体24,使得被充电设备200更为可靠地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
60.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第一电磁铁122对第一磁体142施加排斥力大于第五磁体125对于第六磁体143吸合力,可以使得壳盖13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运动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并且,在壳盖13打开的过程中或是在壳盖13打开至打开状态后,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第二电磁铁123对第二磁体23施加排斥力大于第七磁体126对于第二磁体23吸合力,使得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被向上弹起,无线耳机的耳机头22通过第三磁体124和第四磁体24的吸合作用吸附在主壳体11内,既方便将被充电设备200从主
壳体11内取出,并且可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被第二电磁铁123整体弹出。
61.再例如,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0并结合图8和图9,被充电设备200可以为一对无线耳机,充电设备100为立式耳机充电盒。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上述的主壳体11、壳盖13、第一电磁铁122、第二电磁铁123、第一磁体142、第二磁体23、第一定位内壳12和第二定位内壳14。第一定位内壳12设在主壳体11内且位于控制电路板与壳盖13之间,第一定位内壳12上构造有两个第一容纳槽121,每个第一容纳槽121对应有第二电磁铁123,第一电磁铁122也设在第一定位内壳12上且第一电磁铁122与第一容纳槽121间隔开设置。第二定位内壳14设于壳盖13,第二定位内壳14构造有两个第二容纳槽141,第一磁体142设于第二定位内壳14且第一磁体142与第二容纳槽141间隔开设置。单个无线耳机具有第二磁体23,第二磁体23可以位于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内,单个无线耳机的耳机柄21具有充电端子211。在利用该充电设备100对该一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时,将无线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121内,无线耳机的充电端子211与控制电路板的相应位置电接触连接,关闭壳盖13,此时无线耳机容纳定位在第一容纳槽121和第二容纳槽141共同构成的容纳空间内。无线耳机容纳在充电设备100中时,无线耳机处于立式状态。
62.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通过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并且,通过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对于控制电路板实现可靠地电接触连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发生移动,保证充电过程连续且稳定。
63.在需要打开充电设备100时,可以通过用户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发送开盖指令,或者可以通过用户操作触发件15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输入开盖指令。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第一电磁铁122对第一磁体142施加排斥力时,可以带动壳盖13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运动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并且,在壳盖13打开的过程中或是在壳盖13打开至打开状态后,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消除了第二电磁铁123与第二磁体23之间的吸合力,从而降低了被充电设备200从主壳体11内取出的难度。
6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磁体142可以为软磁体或硬磁体,第一电磁铁122为自保持电磁铁,自保持电磁铁在断电状态下可以保持磁性,自保持电磁铁在通电状态下,可以使得自保持电磁铁消磁或者可以改变自保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或者可以改变自保持电磁铁的磁性。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处在断电状态,第一电磁铁122具有磁性,且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处在通电状态,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和方向,可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磁性消失或者使得第一电磁铁122的磁性改变,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中进行充电,还是将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中进行收纳,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通常处在关闭状态,而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的时间相对要短很多,因此通过将第一电磁铁122设置为自保持电磁铁,可以显著地减少自保持第一电磁铁122需要通电的时间,从而可以减少能耗。
65.其中,若第一磁体142为软磁体,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可以对第一磁体142进行磁化,使得第一磁体142具有磁性,从而使得第一磁体142与第一电磁铁122之间相互吸合,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可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磁性消失,第一电磁铁122与第一磁体142之间磁作用力消失,通过其他的作用力实现自动开盖。若第一磁体142为硬磁体,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磁体142与第一电磁铁122之间相互吸合,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可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的磁性消失或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66.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42的类型和第一电磁铁122的类型还可以包括如下设置,在下述的示例中,普通电磁铁通电时具有磁性且断电时消磁,在第一磁体142为普通电磁铁和自保持电磁铁时,第一磁体142可以与充电设备100中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充电设备100中的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磁体142的断电及通电:
67.示例一,第一磁体142为软磁体,第一电磁铁122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通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第一电磁铁122断电以使第一电磁铁122消磁,通过其他的作用力实现自动开盖;
68.示例二,第一磁体142为硬磁体,第一电磁铁122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通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从而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第一电磁铁122断电以使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者改变第一电磁铁122的通电状态以使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69.示例三,第一磁体142为普通电磁铁,第一电磁铁122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均通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断电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改变通电状态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70.示例四,第一磁体142为自保持电磁铁,第一电磁铁122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磁体142断电且第一电磁铁122通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可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断电和/或第一磁体142通电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也可以使得第一磁体142通电且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71.示例五,第一磁体142为普通电磁铁,第一电磁铁122为自保持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磁体142通电且第一电磁铁122断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第一磁体142断电和/或第一电磁铁122通电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也可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通电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或改变第一磁体142的通电状态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72.示例六,第一磁体142为自保持电磁铁,第一电磁铁122为自保持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均断电,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在接收到开盖指令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
少一个通电以使得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均通电且使得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实现自动开盖。
7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充电设备100还包括:用于检测壳盖13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组件,开闭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检测组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壳盖13的开闭状态,开闭状态包括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检测组件可以将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根据检测组件检测的信号,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
74.在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组件可以包括霍尔元件和第八磁体,第八磁体设在壳盖13上,霍尔元件设在主壳体11内且霍尔元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霍尔元件可以将检测的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板。在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壳盖13上的第八磁体与主壳体11上的霍尔元件之间的距离较小,第八磁体产生的磁场在霍尔元件附近较强,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到较强的磁场信号,霍尔元件将该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板;在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壳盖13上的第八磁体与主壳体11上的霍尔元件之间的距离较大,第八磁体产生的磁场在霍尔元件附近较弱,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到较弱的磁场信号,霍尔元件将该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板。通过将检测组件设置为包括上述的霍尔元件和第八磁体,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可以方便且自动地获得壳盖13的开闭状态。
75.其中,第八磁体可以为硬磁体,由此使得第八磁体可以保持稳定且较强的磁性,在该充电设备100使用的过程中,第八磁体的磁性强度可以不会因为温度、碰撞等原因减弱或消失,从而保证检测组件的可靠性。
76.可选地,在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壳盖13上的第八磁体与主壳体11内的霍尔元件相对设置。由此,在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可以使第八磁体的磁场在霍尔元件处具有较大的磁场强度,可以提高霍尔元件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从而可以提高检测组件检测并判断壳盖13开闭状态的可靠性和灵敏性。
77.可选地,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连接板,连接板可以为柔性电路板,霍尔元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可以设在该连接板上,霍尔元件、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通过该连接板可以实现与控制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
78.可选地,第八磁体邻近壳盖13的外边缘设置,霍尔元件邻近主壳体11的外边缘设置。由此,可以使第八磁体及霍尔元件与充电设备100内的其他元器件相对远离,从而既可以降低第八磁体的磁场对充电设备100内的其他元器件产生影响,又可以避免其他元器件影响到霍尔元件的检测,进而可以提高检测组件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79.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检测组件包括上述的霍尔元件和第八磁体,霍尔元件可以作为霍尔开关使用,霍尔元件可以用于导通和截断第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电路。例如,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霍尔元件检测到较强的磁场信号,并且霍尔元件导通第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电路,第二电磁铁123通电使得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霍尔元件检测到较弱的磁场信号,并且霍尔元件截断第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电路,第二电磁铁123断电,第二电磁铁123消磁。由此,通过将霍尔元件设置成霍尔开关,在霍尔元件作为检测元件使用的同时,霍尔元件可以作为开关使用,方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的磁性,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导通和截断电磁铁的通电电路的开关,从而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优化充电设备100的结构,节省成本。
8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检测组件包括上述的霍尔元件和第八磁体,第
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电路上可以设有用于导通和截断电磁铁的通电电路的机械接触开关。例如,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霍尔元件检测到较强的磁场信号,控制电路板控制机械接触开关导通第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电路,第二电磁铁123通电使得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霍尔元件检测到较弱的磁场信号,控制电路板控制机械接触开关截断电磁铁的通电电路,第二电磁铁123断电,第二电磁铁123消磁。由此,通过设置的机械接触开关,结合检测组件的检测,也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第二电磁铁123磁性的控制。
81.可选地,第二电磁铁123可以使用硅钢材料作为磁芯,硅钢材料易于被磁化且易于消磁,并且硅钢材料本身涡流损耗较少。
82.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检测组件还可以包括如下设置。
83.例如,检测组件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设在主壳体11上,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壳盖13与压力传感器接触,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较大的压力信号;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壳盖13与压力传感器脱离接触,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较小的压力信号。由此,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信号值,也可以方便地检测并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
84.再例如,检测组件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例如接近传感器可以为光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可以设在主壳体11上,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信号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的距离较小,接近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较小的距离信号;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的距离较大,接近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较大的距离信号。由此,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信号值,也可以方便地检测并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
85.再例如,检测组件可以包括光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可以设在主壳体11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较大,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较小。由此,通过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值,可以方便地检测并判断壳盖13的开闭状态。
8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磁体23可以为软磁体或硬磁体,第二电磁铁123为自保持电磁铁,自保持电磁铁在断电状态下可以保持磁性,自保持电磁铁在通电状态下,可以使得自保持电磁铁消磁或者可以改变自保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或者可以改变自保持电磁铁的磁性。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处在断电状态,第二电磁铁123具有磁性,且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处在通电状态,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和方向,可以使得电磁铁磁性消失或者使得第二电磁铁123的磁性改变,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中进行充电,还是将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中进行收纳,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通常处在关闭状态,而充电设备100的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的时间相对要短很多,因此通过将第二电磁铁123设置为自保持电磁铁,可以显著地减少自保持电磁铁需要通电的时间,从而可以减少能耗。
87.其中,若第二磁体23为软磁体,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可以对第二磁体23进行磁化,使得第二磁体23具有磁性,从而使得第二磁体23与第二电磁铁123之
间相互吸合,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可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磁性消失,第二电磁铁123与第二磁体23之间磁作用力消失,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若第二磁体23为硬磁体,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磁体23与第二电磁铁123之间相互吸合,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可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的磁性消失或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88.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体23的类型和第二电磁铁123的类型还可以包括如下设置,在下述的示例中,普通电磁铁通电时具有磁性且断电时消磁,在第二磁体23为普通电磁铁和自保持电磁铁时,第二磁体23可以与被充电设备200中的电路板电连接,被充电设备200中的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二磁体23的断电及通电:
89.示例一,第二磁体23为软磁体,第二电磁铁123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通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断电以使第二电磁铁123消磁,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0.示例二,第二磁体23为硬磁体,第二电磁铁123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通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断电以使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者改变第二电磁铁123的通电状态以使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一磁体142,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1.示例三,第二磁体23为普通电磁铁,第二电磁铁123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均通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断电以使得电磁铁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改变通电状态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2.示例四,第二磁体23为自保持电磁铁,第二电磁铁123为普通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磁体23断电且第二电磁铁123通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可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断电和/或第二磁体23通电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也可以使得第二磁体23通电且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3.示例五,第二磁体23为普通电磁铁,第二电磁铁123为自保持电磁铁,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磁体23通电且第二电磁铁123断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磁体23断电和/或第二电磁铁123通电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也可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通电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或改变第二磁体23的通电状态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4.示例六,第二磁体23为自保持电磁铁,第二电磁铁123为自保持电磁铁,在壳盖13
处在关闭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均断电,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被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在壳盖13处在打开状态时,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通电以使得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中的至少一个消磁,或者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均通电且使得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9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200和用于对被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的充电设备100,被充电设备200包括第二磁体23,充电设备100为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
9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0,通过设置上述的充电设备100,可以实现充电设备100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100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100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97.参照图1-图7并结合图8-图9,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充电设备100包括主壳体11、壳盖13、控制电路板、第一电磁铁122、第一磁体142和第二电磁铁123,主壳体11具有可容纳至少一个被充电设备200的容纳腔,壳盖13可活动地连接于主壳体11,控制电路板配置于主壳体11的内部,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设于主壳体11且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二电磁铁123均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第一磁体142设于壳盖13,被充电设备200包括第二磁体23,控制方法包括:
98.控制电路板接收开盖指令,在需要将充电设备100打开时,可以通过用户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发送开盖指令,或者可以通过用户操作触发件15向充电设备100的控制电路板输入开盖指令;
99.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充电设备100的自动开盖,省去了用户手动操作的开盖操作,并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降低了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
100.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在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时。由此可以消除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的磁力作用,壳盖13可以在其他的作用力下自动弹开。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于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壳盖13可转动地连接于主壳体11。例如弹性件可以为扭簧,扭簧可以套设在壳盖13与主壳体11之间的转轴上,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扭簧的两端分别与主壳体11、壳盖13抵接。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主壳体11与壳盖13之间可以通过磁吸力相互吸合以使得壳盖13锁定在关闭状态。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弹性件对壳盖13施加推力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
101.或者,在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排斥第一磁体142,由于第一磁体142设置在壳盖13上,第一电磁铁122对第一磁体142施加排斥力的同时,可以带动壳盖13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运动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壳盖13的自动打开。
102.在壳盖13自动打开的过程中或者在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由此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难度。具体地,在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时,第二电磁铁123与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作用力消失,从而
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在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排斥第二磁体23时,第二电磁铁123对第二磁体23施加朝向远离主壳体11的方向的力,使得被充电设备200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被充电设备200的取出操作更为方便,进一步地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
103.可选地,在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时,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在被充电设备200放置在充电设备100内充电或收纳时,壳盖13处在关闭状态,控制电路板控制第一电磁铁122吸合第一磁体142,由此通过第一电磁铁122和第一磁体14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壳盖13锁紧在关闭状态;并且,控制电路板还控制第二电磁铁123吸合第二磁体23,由此通过第二电磁铁123和第二磁体23之间的磁吸力,可以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吸附固定在充电设备100内,使得被充电设备200对于控制电路板实现可靠地电接触连接,防止被充电设备200发生移动,保证充电过程连续且稳定。
1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100的控制方法,通过在主壳体11上设置第一电磁铁122及第二电磁铁123且在壳盖13上设置第一磁体142,在充电设备100接收到开盖指令时,控制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电磁铁122消磁或排斥第一磁体142,以使壳盖13自动打开至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实现充电设备100的自动打开,省去了用户手动打开充电设备100的操作,使得该充电设备100的使用更为方便;并且,控制第二电磁铁123消磁或排斥第二磁体23,从而可以降低被充电设备200从充电设备100中的取出难度,方便用户操作。
10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