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力施工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卡线器。
背景技术:
卡线器是电力、电信、铁路电气化架空线路施工及检修中常用的一种握线工具,其作用是为架空电力线路调整弧垂,收紧导线。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卡线器,虽然安装使用都很方便,但是卡线器的夹持部位大小固定,难以满足不同直径的线条夹持,为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夹持部位可以随夹持线条直径大小而改变的一种卡线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线器,包括主板、两个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上夹结构、下夹结构和拉环;
所述主板上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竿上并位于所述主板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侧,所述拉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竿上,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上夹结构,所述主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下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结构包括第一上夹块、第二上夹块、第一上丝杆和第二上丝杆,所述第一上夹块和所述第二上夹块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上丝杆和所述第二上丝杆上并通过螺母锁定,所述第一上夹块和所述第二上夹块相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上夹块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所述主板上还设有贯穿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上丝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下夹结构包括第一下夹块、第二下夹块、第一下丝杆和第二下丝杆,所述第一下夹块和所述第二下夹块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下丝杆和所述第二下丝杆上并通过螺母锁定,所述第一下夹块和所述第二下夹块相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下夹块固定在所述主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衔接板,所述衔接板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下夹块的外侧,所述衔接板的上端铰接有第二滑竿,所述第二上夹块上设有贯穿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三滑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均呈弧线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均呈两端粗中间细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夹块和所述第二上夹块的底面以及所述第一下夹块和所述第二下夹块的顶面均为内凹的弧面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夹块和所述第二上夹块的底面以及所述第一下夹块和所述第二下夹块的顶面均设置有带防滑纹的橡胶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丝杆和所述第二上丝杆的位于所述第一上夹块和所述第二上夹块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下丝杆和所述第二下丝杆的位于所述第一下夹块和所述第二下夹块之间的部分上分别活动套设有橡胶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主板、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衔接板均为铝合金材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卡线器包括主板,主板上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竿,两个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滑竿上,两个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这样设计可让第一连接杆在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的同时又可滑动,形成一个运动效果,第一滑竿上铰接有拉环,使用时用手握住拉环前后用力,第一滑竿即可前后滑动,第二连杆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上夹结构,所述主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下夹结构,这样设计在第一滑竿前后滑动时,带动上夹板运动,实现上夹结构与下夹结构的打开和关闭过程,进而实现对线条的放置固定再松开的过程,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卡线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卡线器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上夹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下夹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主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主板;101、第一滑槽;102、第二滑槽;2、第一连接杆;201、第一滑竿;3、第二连接杆;4、上夹结构;401、第一上夹块;402、第二上夹块;4021、第三滑槽;403、第一上丝杆;404、第二上丝杆;5、下夹结构;501、第一下夹块;502、第二下夹块;503、第一下丝杆;504、第二下丝杆;505、橡胶层;6、拉环;7、橡胶套筒;8、衔接板;801、第二滑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6。
本发明卡线器,包括主板1、两个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上夹结构4、下夹结构5和拉环6;
所述主板1上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101,所述第一滑槽101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竿20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竿201上并位于所述主板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2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杆3的一端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3的两侧,所述拉环6铰接在所述第一滑竿201上,所述第二连接杆3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上夹结构4,所述主板1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下夹结构5。
本发明卡线器包括主板,主板上设有贯穿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竿,两个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滑竿上,两个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这样设计可让第一连接杆在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的同时又可滑动,形成一个运动效果,第一滑竿上铰接有拉环,使用时用手握住拉环前后用力,第一滑竿即可前后滑动,第二连杆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上夹结构,所述主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下夹结构,这样设计在第一滑竿前后滑动时,带动上夹板运动,实现上夹结构与下夹结构的打开和关闭过程,进而实现对线条的放置固定再松开的过程,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夹结构4包括第一上夹块401、第二上夹块402、第一上丝杆403和第二上丝杆404,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和所述第二上夹块402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上丝杆403和所述第二上丝杆404上并通过螺母锁定,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和所述第二上夹块402相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杆3上,所述主板1上还设有贯穿的第二滑槽102,所述第一上丝杆403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槽102内。设置的螺母和丝杆让第一上夹块和第二上夹块的间隔可调,实现夹块可随线条直径手动调动螺母来匹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夹结构5包括第一下夹块501、第二下夹块502、第一下丝杆503和第二下丝杆504,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和所述第二下夹块502分别穿设在所述第一下丝杆503和所述第二下丝杆504上并通过螺母锁定,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和所述第二下夹块502相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固定在所述主板1上。设置的螺母和丝杆让第一下夹块和第二下夹块的间隔可调,实现夹块可随线条直径手动调动螺母来匹配,同时与上夹机构配合,通过上下夹板的可调,使用时可适用于不同种线径的导线,较多的使用于50-240mm2线径的导线。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衔接板8,所述衔接板8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二下夹块502的外侧,所述衔接板8的上端铰接有第二滑竿801,所述第二上夹块402上设有贯穿的第三滑槽4021,所述第二滑竿801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三滑槽4021内。设置的衔接板位于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的外侧,当夹持线条时,可以防止线条向外滑出,同时设置的第二滑竿可沿第三滑槽滑动,在限制线条不外滑的同时第二上夹块也可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槽102和所述第三滑槽4021均呈弧线形。这样设计,可让上夹结构可随着第二连接杆运动,打开夹持部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槽102和所述第三滑槽4021均呈两端粗中间细设计。这样设计,让第一上丝杆滑动到第二滑槽的两端和第二滑竿滑动到第三滑槽两端时有一个卡位固定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和所述第二上夹块402的底面以及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和所述第二下夹块502的顶面均为内凹的弧面设计。这样设计,贴合线条外围的曲线设计,更好的夹持线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和所述第二上夹块402的底面以及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和所述第二下夹块502的顶面均设置有带防滑纹的橡胶层505。这样设计,避免了线条与上夹结构和下夹结构直接接触导致线条磨损,同时也通过防滑纹增大摩擦,增大夹持的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丝杆403和所述第二上丝杆404的位于所述第一上夹块401和所述第二上夹块402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下丝杆503和所述第二下丝杆504的位于所述第一下夹块501和所述第二下夹块502之间的部分上分别活动套设有橡胶套筒7。这样设计,防止在线条很粗的情况下与丝杆接触导致摩擦受损,同时橡胶套筒设置有不同长度大小,可满足不同种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板1、所述第一连接杆2、所述第二连接杆3和所述衔接板8均为铝合金材质。这样设计,使得装置强度好,耐腐蚀性好,增强其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例子和实施方式仅为了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它做出各种修改或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