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5464发布日期:2022-11-25 23:4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220kv及110kv户内智能变电站的线路保护均采用下放的布置模式,微机线路保护及智能组件均布置在gis配电装置室的汇控柜内,而微机保护及智能组件对运行环境提出较高要求,保护及控制设备柜适宜的运行温度一般不超过35℃,若gis汇控柜内保护设备和控制设备的布置密集,从而导致柜内空间狭小、设备发热量较大,加重了gis汇控柜柜体本身的散热压力,存在局部温度较高现象;同时,因gis汇控柜内的温度较高容易导致带电设备过热运行从而加速了带电设备的老化过程,给带电设备带来了安全隐患;而布置在汇控柜的保护及智能组件设备一旦故障将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由此可见,汇控柜的温湿度环境控制至关重要。
3.针对gis汇控柜内温度较高的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式有:
4.1)采用风扇通风冷却;但仅采用风扇通风冷却,其存在降温效果差、风扇通风技术防护等级低(防护等级低从而容易使灰尘、湿气及腐蚀性气体易进入机柜内部)、容易积聚粉尘等污垢的缺点,从而导致污染柜内的元器件,进而加剧柜内电器元件热导效应;
5.2)采用热交换器冷却;但采用现有的热交换器冷却尚存在降温效果差、南方夏季高湿热地区不适用的问题;
6.3)采用背包式空调冷却;采用背包式空调冷却存在能耗较高且柜内存在冷凝现象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解决目前保护及控制设备柜柜内温度控制效果不佳、温湿度控制系统自身故障频发、运维薄弱等问题,降低温湿度控制设备造价及维护成本,给柜内保护及控制设备带来良好的运行环境。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包括空调主机、送风柜、静压箱、下送风主风管和待冷却设备柜;所述空调主机用于将制冷剂汽化形成冷气流,冷气流经冷媒管输送至送风柜内;所述送风柜用于对冷风流进行过滤以及对冷风流的温湿度和风量大小进行调节;所述静压箱与送风柜的出口端连通,用于对冷气流进行降低噪音及提高送风距离处理;所述下送风主风管连通静压箱和待冷却设备柜,用于将经静压箱流出的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内。
9.可选的,在下送风主风管上还连接有多个送风支管,在每个送风支管远离下送风主风管的一端上均连接有散流器送风口,通过散流器送风口将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内。
10.可选的,在每个送风支管内均依次设有第二风量调节阀和第三风量调节阀。


’‘

’‘
顶部
’‘
底部
’‘
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基于本实用新型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亦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本实施例:
28.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包括空调主机1、送风柜3、静压箱4、下送风主风管6和待冷却设备柜13;
29.所述空调主机1设置于室外,通过压缩机的运行实现制冷剂汽化,从而通过吸收周围热量实现降低局部空气温度的目的;
30.经空调主机1制冷后的冷气流通过冷媒管2输送至送风柜3内,并通过送风柜3进行过滤、温湿度调节、风速调节后输送至静压箱4内;
31.通过静压箱4对冷气流实现降低噪音和提高送风距离,再经下送风主风管6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13内,实现对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风冷。
32.可选的,所述空调主机1设置为单元式空调主机结构,其具体结构参考现有技术。
33.可选的,所述送风柜3包括箱体3.5以及设置于箱体3.5内依次连接的空气过滤组件3.1、表冷器3.2、风机组件3.3和风量调节组件3.4;冷气流经空气过滤组件3.1过滤后、通过表冷器3.2将冷气流处理到所需的温湿度、再由风机组件3.3将冷气流输送至风量调节组件3.4、经风量调节组件3.4对风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后输送至静压箱4内。
34.可选的,在下送风主风管6内还设有用于调节送风量大小的第一风量调节阀5,且第一风量调节阀5设置于下送风主风管6靠近静压箱4的一端内,以实现对由静压箱4输送至下送风主风管6内的风量大小进行调节。
35.可选的,为实现同时对多个待冷却设备柜13的风冷,在下送风主风管6上还设有多个接口,多个接口上均连接有送风支管9,所述接口、送风支管9和待冷却设备柜13优选采用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送风支管9末端连接散流器送风口11,下送风主风管6内的冷气流通过送风支管9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13的屏柜内,就近降温,使待冷却设备柜13内达到最佳的运行环境。此处优选:所述接口和送风支管9采用一一对应设置,且接口和送风支管9的数量大于等于待冷却设备柜13的数量,以便于能够在对秘待冷却设备柜13进行改进(如增加数量)时同样适应于该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
36.可选的,为实现对输送至每个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冷气流风量调节,在每个送风支管9 内均依次设有第二风量调节阀8和第三风量调节阀7。此处优选: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8优选设置为电控风量调节阀结构,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7优选设置为手动风量调节阀结构。
37.可选的,为有效对每个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温度、湿度进行实时检测,在每个送风支管 9靠近待冷却设备柜13(或延伸至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一端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10,温湿度传感器10将对每个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温度和湿度检测数据输送至空调主机1的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根据温度和湿度数据调节控制策略,调整压缩机的功率和制冷剂的流量,匹配末端负荷需求,从而自动调整空调主机的输出容量。
38.可选的,在待冷却设备柜13顶部还开设有孔板排风口12,用于将待冷却设备柜13内的热量排至待冷却设备柜13的柜外。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机(1)、送风柜(3)、静压箱(4)、下送风主风管(6)和待冷却设备柜(13);所述空调主机(1)用于将制冷剂汽化形成冷气流,冷气流经冷媒管(2)输送至送风柜(3)内;所述送风柜(3)用于对冷风流进行过滤以及对冷风流的温湿度和风量大小进行调节;所述静压箱(4)与送风柜(3)的出口端连通,用于对冷气流进行降低噪音及提高送风距离处理;所述下送风主风管(6)连通静压箱(4)和待冷却设备柜(13),用于将经静压箱(4)流出的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1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下送风主风管(6)上还连接有多个送风支管(9),在每个送风支管(9)远离下送风主风管(6)的一端上均连接有散流器送风口(11),通过散流器送风口(11)将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1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送风支管(9)内均依次设有第二风量调节阀(8)和第三风量调节阀(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量调节阀(8)设置为电控风量调节阀结构,所述第三风量调节阀(7)设置为手动风量调节阀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支管(9)的数量大于等于待冷却设备柜(13)的数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下送风主风管(6)内还设有用于调节送风量大小的第一风量调节阀(5),且第一风量调节阀(5)设置于下送风主风管(6)靠近静压箱(4)的一端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每个送风支管(9)靠近待冷却设备柜(13)的一端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10)。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柜(3)包括箱体(3.5)以及设置于箱体(3.5)内的空气过滤组件(3.1)、表冷器(3.2)、风机组件(3.3)和风量调节组件(3.4);所述空气过滤组件(3.1)与冷媒管(2)相互连通,用于对冷气流进行过滤;所述表冷器(3.2)与空气过滤组件(3.1)相互连通,用于将冷气流处理到所需的温湿度;所述风机组件(3.3)连通表冷器(3.2)和风量调节组件(3.4),用于将冷气流输送至风量调节组件(3.4);所述风量调节组件(3.4)与静压箱(4)相互连通,用于对输送至静压箱(4)内的冷气流风量大小进行调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待冷却设备柜(13)顶部还开设有排风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电站用的单向流下送风系统,包括空调主机、送风柜、静压箱、下送风主风管和待冷却设备柜;空调主机用于将制冷剂汽化形成冷气流,冷气流经冷媒管输送至送风柜内;送风柜用于对冷风流进行过滤以及对冷风流的温湿度和风量大小进行调节;静压箱与送风柜的出口端连通,用于对冷气流进行降低噪音及提高送风距离处理;下送风主风管连通静压箱和待冷却设备柜,用于将经静压箱流出的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调主机将制冷剂汽化以形成冷气流,并将冷气流输送至待冷却设备柜内,以对柜内带电设备进行保护并为带电设备带来良好稳定的运行环境,降低柜内设备的故障率,延长设备的运行寿命。延长设备的运行寿命。延长设备的运行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达 唐卫华 梁盼望 谢春光 何红枚 邓鹏麒 周赞 蔡尚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2/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