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80084发布日期:2023-06-15 14:55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储能系统主要是指使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装备。储能系统多设于户外,主要包括集装箱、设于集装箱内的电池簇(由多个层叠放置的电池模组和高压箱放置于电池架组成)以及设于集装箱上的散热装置。

2、为了满足散热需求,一些储能系统配备有空调,空调的布设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把外循环的部分放在集装箱的短侧板,其二是把外循环的部分放在集装箱的长侧板。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集装箱的短侧板通常开设有检修门,且检修门与冷通道连通,为了避免与空调发生干涉,同时保留打开门的空间,需要减少电池簇的布设数量,导致系统功率密度下降。对于第二种方式,为了避免热通道回风不畅的问题,需要增大电池簇的间距,导致系统功率密度下降;同时,为了避免不同集装箱的空调外部循环相互干扰,需要增大集装箱之间的间距,单位区域面积内集装箱布设的密度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布设方式不合理,导致电池簇布设密度降低,影响系统功率密度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包括:

4、集装箱、空调及多个电池簇;

5、所述集装箱内形成分别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冷通道和热通道,所述冷通道和所述热通道沿所述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分布,所述集装箱上与所述热通道相邻的长侧板形成检修门;

6、所述电池簇设于所述冷通道内,所述电池簇具有与,所述热通道连通的热气出口及与所述冷通道连通的冷气进口,所述电池簇的上方形成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冷通道连通的送风口;

7、所述空调设于所述集装箱内,并位于所述冷通道的延伸端面和所述集装箱的短侧板之间,所述空调的顶面形成内循环出风口,所述空调与所述热通道相邻的侧面形成内循环回风口,所述空调与所述短侧板相邻的侧面形成外循环出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所述内循环出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连通。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电池簇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成簇列,同一簇列中,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簇之间形成间隔风道,所述送风口与所述间隔风道连通。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热通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热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冷通道的相对两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簇列中的所述电池簇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热通道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簇列之间形成混合风道,所述混合风道与所述送风口连通,所述间隔风道与所述混合风道连通。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调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空调分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冷通道两端的制冷组,每个所述制冷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空调,每个制冷组中的所述空调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对应端的进风口连通。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通道的底面形成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送风口。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通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风道单元,两个所述风道单元与所述制冷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风道单元均包括沿气体流通方向顺次衔接的第一送风段、第二送风段和第三送风段,所述第一送风段的宽度、所述第二送风段的宽度和所述第三送风段的宽度顺次减小;所述第一送风段与对应端所述空调的内循环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均形成有所述送风口。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风道单元的所述第三送风段相互连通。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送风段的宽度沿气体流通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均为等宽风道。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之间还设有宽度沿气体流通方向逐渐减小的过渡段。

17、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集装箱内置空调的手段,空调的内循环出风口、内循环回风口、外循环出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设置合理,在满足与外界空气、热通道和进风通道连接需求的同时,不会占用热通道的空间,不影响内循环的回风,避免因回风不畅的问题而影响电池簇的分布密度;并且,由于检修门开设于集装箱的长侧板,空调的设置位置不会影响检修门的开关,也避免了因保留开关门空间导致电池簇数量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空调内置,相邻两个集装箱的空调互不干扰,在同一区域面积内,集装箱的分布密度更高。本申请的储能系统,空调布设方式合理,不影响电池簇的分布密度和分布数量,单个储能系统能保证较高的系统功率密度,同时,同一区域面积内能布设更多的储能系统,也能提升单位区域面积内的功率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空调及多个电池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簇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成簇列,同一簇列中,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簇之间形成间隔风道,所述送风口与所述间隔风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通道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热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冷通道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簇列设有两个,每个所述簇列中的所述电池簇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热通道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簇列之间形成混合风道,所述混合风道与所述送风口连通,所述间隔风道与所述混合风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空调分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冷通道两端的制冷组,每个所述制冷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空调,每个制冷组中的所述空调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对应端的进风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底面形成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送风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风道单元,两个所述风道单元与所述制冷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风道单元均包括沿气体流通方向顺次衔接的第一送风段、第二送风段和第三送风段,所述第一送风段的宽度、所述第二送风段的宽度和所述第三送风段的宽度顺次减小;所述第一送风段与对应端所述空调的内循环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均形成有所述送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道单元的所述第三送风段相互连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段的宽度沿气体流通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均为等宽风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段和所述第三送风段之间还设有宽度沿气体流通方向逐渐减小的过渡段。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属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集装箱、空调及电池簇;集装箱内形成冷通道和热通道,集装箱上与热通道相邻的长侧板形成检修门;电池簇设于冷通道内,电池簇上方形成沿集装箱长度方向延伸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的底部形成与冷通道连通的送风口;空调设于集装箱内,并位于冷通道的延伸端面和集装箱的短侧板之间,空调的顶面形成内循环出风口,空调与热通道相邻的侧面形成内循环回风口,空调与短侧板相邻的侧面形成外循环出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内循环出风口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连通。本技术的空调布设方式合理,储能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功率密度,同一区域面积内能布设更多的储能系统,提升单位区域面积内的功率密度。

技术研发人员:卢艺杰,温祥东,严春飞,吴其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