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器及包括该电机控制器的电机、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90509发布日期:2024-10-11 12:55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电机控制器及包括该电机控制器的电机、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控制器,具体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及包括该电机控制器的电机、车辆。


背景技术:

1、当前主流电机控制器的设计形式已延续多年,各子零部件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表面上从供应链处购买组装简单便宜,若对整个系统和零部件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就很难做好设计突破只能将各分离原件做简单的组装和连接,同时螺钉连接是一种较陈旧的固定方式,虽然打钉设备容易购买但部分螺钉锁紧问题成为行业瓶颈一直未能解决。

2、市场上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都是由众多分离零部件通过螺钉逐个安装在独立壳体内,这种方式零件种类及数量多,装配复杂、失效风险高,体积大而笨重,不符合新能源汽车小体积、轻质量、高功率密度、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发展方向。

3、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解决现有的电机控制器装配复杂、体积大且笨重的问题。

2、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水冷板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直流端口模组、交流端口模组和集成电路板,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均安装在所述水冷板上,所述集成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或所述交流端口模组上,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均各自集成为一个零件,所述集成电路板为一整块由控制板和驱动板集成的电路板。

3、本发明通过将直流端口模组集成为一个零件,将交流端口模组也集成为一个零件,还将控制板和驱动板集成为一个整块的集成电路板,能够极大的简化电机控制器的装配步骤,此外,通过将多个零件集成为一个零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集成后的零件的体积和重量。

4、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集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逆变器大电容、滤波器滤波电容、滤波磁芯、第一输入铜排、第二输入铜排和屏蔽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水冷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均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分别用于与电池包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二端分别穿过所述滤波磁芯上的第一贯穿口和第二贯穿口并与所述逆变器大电容电连接,所述逆变器大电容与所述交流端口模组电连接,所述屏蔽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所述集成电路板与所述屏蔽板固定连接。

5、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逆变器大电容上设置有取电端子,所述取电端子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

6、相比于传统设计,本发明直接在逆变器大电容上集成取电端子,将取电端子与集成电路板焊接,为集成电路板提供高压电源,使得结构更加简化,且连接稳固性更好。

7、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包括第二壳体以及集成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三个交流输出铜排和三个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与所述水冷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侧与所述集成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逆变器大电容电连接,三个所述电流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对应的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的电流。

8、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直流端口模组还包括集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中心点铜排、第二中心点铜排、变压器滤波电容、继电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继电器进行保护的继电器小电容,所述滤波磁芯由两个磁芯集成,所述滤波磁芯还包括第三贯穿口,所述交流端口模组还包括集成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中心点铜排,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还用于与充电桩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用于与充电桩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三贯穿口并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二壳体用于与电机中心点电连接。

9、通过将两个磁芯集成为一个滤波磁芯,能够极大程度节省空间、重量和成本。此外,传统继电器具有较大的安装支撑占用空间大,本申请在不增加空间的前提下将继电器集成在第一壳体内,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10、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电压采样端子,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电压采样端子,所述第一电压采样端子和所述第二电压采样端子均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

11、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继电器靠近所述水冷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水冷板固定连接。

12、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所述第二输入铜排以及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由外侧到内侧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设置。

13、通过将第一中心点铜排布置在最外侧,便于继电器以及继电器小电容的布置,并且,当以后充电桩的电压完全符合电池包的要求后,也即不需要再通过电机绕组进行升压充电,该布置方式可便于将第一中心点铜排拆除,此外,通过使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靠近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设置,使得第一中心点铜排能够与第一输入铜排和第二输入铜排共用一个外接插件,布局更加优化。

14、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和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设置在同一侧。

15、通过这样的设置,有利于缩短中心点铜排的路径,既节省成本,又能够减少能量损失。

16、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机控制器。

17、本申请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机控制器。

18、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水冷板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直流端口模组、交流端口模组和集成电路板,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均安装在所述水冷板上,所述集成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或所述交流端口模组上,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和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均各自集成为一个零件,所述集成电路板为一整块由控制板和驱动板集成的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端口模组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集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逆变器大电容、滤波器滤波电容、滤波磁芯、第一输入铜排、第二输入铜排和屏蔽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水冷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均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分别用于与电池包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二端分别穿过所述滤波磁芯上的第一贯穿口和第二贯穿口并与所述逆变器大电容电连接,所述逆变器大电容与所述交流端口模组电连接,所述屏蔽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所述集成电路板与所述屏蔽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大电容上设置有取电端子,所述取电端子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端口模组包括第二壳体以及集成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三个交流输出铜排和三个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与所述水冷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侧与所述集成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逆变器大电容电连接,三个所述电流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对应的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的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端口模组还包括集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中心点铜排、第二中心点铜排、变压器滤波电容、继电器以及用于对所述继电器进行保护的继电器小电容,所述滤波磁芯由两个磁芯集成,所述滤波磁芯还包括第三贯穿口,所述交流端口模组还包括集成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三中心点铜排,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还用于与充电桩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用于与充电桩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三贯穿口并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与所述继电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二壳体用于与电机中心点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电压采样端子,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电压采样端子,所述第一电压采样端子和所述第二电压采样端子均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所述第二输入铜排以及所述第一输入铜排由外侧到内侧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中心点铜排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二输入铜排的第一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中心点铜排和所述第二中心点铜排设置在同一侧。

9.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及包括该电机控制器的电机、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机控制器装配复杂、体积大且笨重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电机控制器包括水冷板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直流端口模组、交流端口模组和集成电路板,直流端口模组和交流端口模组均安装在水冷板上,集成电路板安装在直流端口模组和/或交流端口模组上,直流端口模组和交流端口模组均各自集成为一个零件,集成电路板为一整块由控制板和驱动板集成的电路板。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极大的简化电机控制器的装配步骤,此外,通过将多个零件集成为一个零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集成后的零件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黄刚,柳朝华,王新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蔚来动力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0/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