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09039发布日期:2024-01-06 23:1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高压配电柜,具体涉及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


背景技术:

1、高压配电柜是指用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电能转换和消耗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电压等级在3.6kv~550kv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高压断路器、高压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自动重合与分段器,高压操作机构、高压防爆配电装置和高压开关柜等几大类。高压开关制造业是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现在高压箱与液冷储能变流器是分开使用的,会造成储能箱体内空间浪费,对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且部件连接复杂,系统可靠性不佳,在使用时能量转换损失大,能量转换步骤繁琐,能量传输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系统可靠稳定和节约能源的特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包括高压箱柜体,所述高压箱柜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储能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的一侧设置有开关电源,储能逆变器的底端设置有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底端设置有熔断器,高压箱柜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箱柜体的底端表面设置有液冷快接头,液冷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电气快接头,电气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断路器。

3、在本发明中进一步的;所述液冷快接头与高压箱柜体外部液冷机接头螺纹连接,并在接头处涂抹冷冻油。

4、在本发明中进一步的;所述电气快接头采用三角头,且每组表面设置有防呆槽,电气快接头与外部电池模组螺纹连接。

5、在本发明中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的一端设置有l型握把,握把两侧设置有防滑套,握把表面设置有指示槽。

6、在本发明中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一端设置有u型架,u型架四角处通过螺栓固定在高压箱柜体的内壁表面。

7、在本发明中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平衡模块和热管理模块,采集模块用于电压、温度、电流等信息的采集,输出模块用于电池的剩余里程计算,平衡模块用于电池的均衡,热管理模块用于对电池进行冷却和加热控制。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9、本发明通过将储能变流器缩小放进高压箱中形成储能逆变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结合使用,采用igbt模块设计,简化系统架构,减少部件和连接,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可靠性,并减少能量转换损失,同时设备占用更少的空间,这对于有限空间的应用场合使用效果好,并可降低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能量转换步骤,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技术特征:

1.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包括高压箱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箱柜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储能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的一侧设置有开关电源,储能逆变器的底端设置有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底端设置有熔断器,高压箱柜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箱柜体的底端表面设置有液冷快接头,液冷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电气快接头,电气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断路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快接头与高压箱柜体外部液冷机接头螺纹连接,并在接头处涂抹冷冻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快接头采用三角头,且每组表面设置有防呆槽,电气快接头与外部电池模组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的一端设置有l型握把,握把两侧设置有防滑套,握把表面设置有指示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一端设置有u型架,u型架四角处通过螺栓固定在高压箱柜体的内壁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平衡模块和热管理模块,采集模块用于电压、温度、电流等信息的采集,输出模块用于电池的剩余里程计算,平衡模块用于电池的均衡,热管理模块用于对电池进行冷却和加热控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体化液冷储能变流与高压储能箱系统,属于高压配电柜技术领域,包括高压箱柜体,所述高压箱柜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储能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的一侧设置有开关电源,储能逆变器的底端设置有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底端设置有熔断器,高压箱柜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箱柜体的底端表面设置有液冷快接头,液冷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电气快接头,电气快接头的一侧设置有断路器,本发明通过将储能变流器缩小放进高压箱中形成储能逆变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结合使用,采用IGBT模块设计,简化系统架构,减少部件和连接,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可靠性,并减少能量转换损失,同时设备占用更少的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杜振朋,秦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