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0461发布日期:2023-12-30 00:33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传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的磁能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1、现今地球整体生存环境因工业化进度加快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加速二氧化碳排放而日益恶化。而要达碳平衡首先要从减排,从清洁能源入手,所以各国都把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做为主要目标,燃油汽车首当其冲成为第一目标,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消费国都把电动车的研发、推广当成主要目标。但是受到当前技术所限电动汽车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还有有待提高的不足之处:续航能力不足,受气候影响较大,充电设备不完善,充电慢,防水性能差,锂电池安全不稳定性(有多次报道锂电池爆炸起火),更换电池成本高等不足之处,这些技术缺欠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2、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电动车运行用的电能也不全是清洁能源!所以即使汽车全部改用电动车也不能彻底解决碳中和问题!

3、所以能不能设计、研发出一种全新技术路线,能避开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零排放的,全运行成本最低的顶级的动力输出装置如:不用油,不用电的装有以磁能动力为动力源的动力输出装置是我们研发终极目标!

4、现在国内外也有几种创新思路的汽车如:

5、1.“水动力车即氢能源车”把水中氢植换出供氢发动机工作提供动力,现实证明此项技术还不太成熟处于研发中;

6、2.空气能发动机,用空压机把空气压缩到容器中做为原动力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电能或者其他动能;

7、3.太阳能:由于汽车顶部能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有限实际上还是以电瓶内存电为主,太阳能电池板只起辅助电力补充作用;

8、4.行走自发电:实际证明用汽车行走时带动发电机发电来驱动汽车是不附合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从理论上来讲是不成立的!汽车行驶吋的驱动力主要还是来源于电瓶内存电能,离开外部电源是不可能的,以上几种车仍处于研发造势阶段,宣传案例有太多不实之处。

9、本申请人于2022年11月23日提交了申请名称: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申请号:2022114777053,本次申请是针对原专利申请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该装置采用磁能动力输出,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燃油车二氧化碳排放,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电池续航性不佳,空气温差影响大,防水性差,充电慢充电难,更换电池成本太高等等问题。

2、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多个柱塞泵、高压输油箱、常压回油箱、液压马达5和驱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方形壳体,所述壳体为绝磁壳体,在壳体内横向设置有驱动滑道,所述多个柱塞泵分别对应设置在驱动滑道的上下端,且固定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多个柱塞泵内的柱塞杆后端分别固定设置有柱塞钕磁铁,所述多个柱塞泵前端的供油管穿过壳体与高压输油箱贯通密封连接,所述多个柱塞泵前端的回油管分别穿过壳体与常压回油箱贯通密封连接,所述高压输油箱通过密封管与液压马达的进油口密封连接,所述常压回油箱通过密封管与液压马达的出油口密封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滑道内插设在驱动活塞杆,所述驱动活塞杆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多个驱动钕磁铁,所述多个驱动钕磁铁间隔分别与多个柱塞泵间隔相对应,所述驱动活塞杆的后端通过驱动推杆与驱动减速器连接。

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减速器,包括电机、减速机、驱动轮和驱动推杆,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装设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驱动轮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偏心轴,所述驱动推杆一端套装在偏心轴上,驱动推杆另一端与驱动活塞杆的后端轴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两个圆形壳体,且两个圆形壳体并列平行设置,所述壳体对应的中间轴心处设置有驱动轴孔,所述多个柱塞泵以驱动轴孔为中心呈环形固定设置在壳体内,所述驱动轴孔分别插设有驱动轴,所述二个驱动轴分别由驱动轴孔内的轴座予以支承,所述二个驱动轴上且位于多个柱塞泵对应处分别固定设置有多个驱动钕磁铁,所述二个驱动轴对应处分别固定设置有传动锥齿轮,所述二个传动锥齿轮分别与减速机输出轴的固定的驱动锥齿轮咬合。

6、进一步地,所述液压马达上装设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通过线缆与调节器连接,所述调节器通过线缆与蓄电池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线缆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线缆与电机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柱塞泵上下相对应面的柱塞钕磁铁极性对应相同,所述多个柱塞泵其相邻之间的柱塞钕磁铁上下相对应面的极性设置为不同,所述驱动活塞杆上固定的驱动钕磁铁比上下对应设置柱塞泵的数量多一个以上,所述多个驱动钕磁铁的极性分别为上下设置,其相邻的极性朝向设置为不同。

8、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柱塞泵其相对应面的柱塞钕磁铁极性相同,所述驱动轴上圆周相邻的驱动钕磁铁极性朝向设置不同。

9、进一步地,所述高压输油箱上装设有限压阀,所述限压阀通过密封管与常压回油箱连接。

10、本发明的各部件可根据辆空间设计要求,组装固定在组合支架上。

11、本发明利用 磁体的两个 极性关系作为动力源,设置多组柱塞泵,柱塞泵为现有技术的市售产品,其结构在此不在详细叙述。在柱塞泵的柱塞杆后端固定柱塞钕磁铁。利用移动驱动活塞杆,使多个驱动钕磁铁与柱塞钕磁铁的极性转换,使柱塞杆前后运行。柱塞泵产生的带有压力的液压油带动液压马达连接相关设备(汽车变速箱等),把直线动能转换为旋转动能作为一种动力输出方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再用液压马达驱动可以产生更大流量和压力的液压齿轮泵,齿轮泵产生的高流量高压力的液压油带动更大功率的液压马达,液压马达连接车用变速箱或者其它设备,在动力源选择上走一条创新思路,创造一款全运行成本最低,运行排放最低,不用油、不用电的磁动力输出装置。

12、本申请人同日申请了“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发明专利,其结构与本专利的磁能动力输出结构不同。



技术特征:

1.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1)、多个柱塞泵(2)、高压输油箱(3)、常压回油箱(4)、液压马达(5)和驱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方形壳体,所述壳体(1)为绝磁壳体,在壳体(1)内横向设置有驱动滑道(6),所述多个柱塞泵(2)分别对应设置在驱动滑道(6)的上下端,且固定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多个柱塞泵(2)内的柱塞杆(7)后端分别固定设置有柱塞钕磁铁(8),所述多个柱塞泵(2)前端的供油管(9)穿过壳体(1)与高压输油箱(3)贯通密封连接,所述多个柱塞泵(2)前端的回油管(10)分别穿过壳体(1)与常压回油箱(4)贯通密封连接,所述高压输油箱(3)通过密封管与液压马达(5)的进油口密封连接,所述常压回油箱(4)通过密封管与液压马达(5)的出油口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减速器,包括电机(25)、减速机(13)、驱动轮(14)和驱动推杆(15),所述电机(25)的输出轴与减速机(13)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14)装设在减速机(13)的输出轴上,所述驱动轮(14)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偏心轴(16),所述驱动推杆(15)一端套装在偏心轴(16)上,驱动推杆(15)另一端与驱动活塞杆(11)的后端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两个圆形壳体,且两个圆形壳体并列平行设置,所述壳体(1)对应的中间轴心处设置有驱动轴孔(17),所述多个柱塞泵(2)以驱动轴孔(17)为中心呈环形固定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驱动轴孔(17)分别插设有驱动轴(18),所述二个驱动轴(18)分别由驱动轴孔(17)内的轴座予以支承,所述二个驱动轴(18)上且位于多个柱塞泵(2)对应处分别固定设置有多个驱动钕磁铁(12),所述二个驱动轴(18)对应处分别固定设置有传动锥齿轮(19),所述二个传动锥齿轮(19)分别与减速机(13)输出轴的固定的驱动锥齿轮(20)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马达(5)上装设有发电机(21),所述发电机(21)通过线缆与调节器(22)连接,所述调节器(22)通过线缆与蓄电池(23)连接,所述蓄电池(23)通过线缆与控制器(24)连接,所述控制器(24)通过线缆与电机(2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柱塞泵(2)上下相对应面的柱塞钕磁铁(8)极性对应相同,所述多个柱塞泵(2)其相邻之间的柱塞钕磁铁(8)上下相对应面的极性设置为不同,所述驱动活塞杆(11)上固定的驱动钕磁铁(12)比上下对应设置柱塞泵(2)的数量多一个以上,所述多个驱动钕磁铁(12)的极性分别为上下设置,其相邻的极性朝向设置为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柱塞泵(2)其相对应面的柱塞钕磁铁(8)极性相同,所述驱动轴(18)上圆周相邻的驱动钕磁铁(12)极性朝向设置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输油箱(3)上装设有限压阀(26),所述限压阀(26)通过密封管与常压回油箱(4)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机械传动领域,一种多用途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多个柱塞泵、高压输油箱、常压回油箱、液压马达5和驱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横向设置有驱动活塞杆,壳体内多个柱塞泵内的柱塞杆后端分别固定设置有柱塞钕磁铁,柱塞泵前端的供油管与高压输油箱贯通密封连接,所述多个柱塞泵的出油口通过供油管及高压输油箱使液压马达工作。液压马达的出油口通过密封管及常压回油箱将回油返回多个柱塞泵内,从而完成整套动力输出程序。本发明把直线动能转换为旋转动能作为一种动力输出方式,创造一款全运行成本最低,运行排放最低,不用油、不用电的磁动力输出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刘琪,刘凤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凤德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