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49454发布日期:2023-06-03 15:0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和车辆。


背景技术:

1、新能源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作用相当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主要包含电机、控制器和传动总成三部分。新能源电驱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因电机定子绕组的电阻损耗、控制器内i 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二极管的开关损耗和通态损耗以及传动部件的摩擦损耗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不仅影响其工作效率,还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2、为了对电驱系统进行散热,现有的电驱系统往往会配置油冷系统和热交换器,油冷系统通过油液在电驱系统内的流动,带走电驱系统内的热量,从而冷却电驱系统。热交换器则是通过换热的方式冷却油冷系统内温度较高的油液,以便油液的循环使用。这种技术方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驱系统的温度,但对于产生热量较多的电机定子,其散热效果依旧不佳。

3、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或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定子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上设有适于安装电机定子的安装区域;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外侧面上,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外侧面之间形成有吸热腔,所述吸热腔与所述安装区域相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冷却液排出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与所述吸热腔相连通,使得从所述冷却液排出孔流出的冷却液流入所述吸热腔内,以便冷却所述电机定子。

2、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包括本体和安装(或集成)在本体上的热交换器,并且在本体和热交换器之间形成有吸热腔。其中,热交换器和吸热腔通过冷却液排出孔形成连通,使得热交换器内的冷却液可以流入吸热腔内。吸热腔设置在本体的外侧面上,电机定子安装在本体的内侧面的安装区域,流入吸热腔内的冷却液可以对电机定子进行冷却。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电驱系统壳体能够为电机定子增添一道冷却,提高电机定子的冷却效果;并且吸热腔和电机定子相对设置在本体的内外两侧,两者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能够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冷却电机定子。

3、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转接座、安装在所述转接座上的外壳体和位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转接座之间延伸并且彼此平行间隔开,以便在所述外壳体内形成交替布置且相互隔离的冷却液通路和油路通路;所述冷却液排出孔开设在所述转接座上并且与所述冷却液通路相连通;并且所述吸热腔形成在所述外侧面和所述转接座之间。通过上述的设置,冷却液先在冷却液通路内对油液进行冷却,再在吸热腔内对电机定子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冷却液的利用效率。

4、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所述转接座包括垂直于所述冷却液通路的第一侧边,在所述转接座内开设有沿所述第一侧边延伸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适于与冷却液供应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一出口开设在所述转接座上并作为所述冷却液通路的进口。通过上述的设置,第一流道用于连通冷却液供应装置和冷却液通路。

5、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所述冷却液通路为多条,每条所述冷却液通路通过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连通并且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冷却液排出孔与所述吸热腔形成连通,并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定位远离所述第一出口。通过上述的设置,冷却液排出孔远离第一出口,即冷却液通路的出口远离进口,使得冷却液在冷却液通路中具有较长的行程,能够提高冷却液的利用效率。

6、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在所述转接座的朝向所述吸热腔的一侧上设有多个向外延伸的针状结构。油液在油路通路内流动时,会将自身的热量传递至转接座,导致转接座温度较高。通过上述的设置,针状结构作为附加的散热结构,可以增大转接座的表面积,从而增强转接座的散热性能,进而更好地冷却油液。进一步地,针状结构可以配合吸热腔内的冷却液,进一步增强转接座的散热性能,使油液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

7、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在所述本体的外侧面上开设有冷却液进入管道,所述冷却液进入管道的进口适于与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相连通,并且所述冷却液进入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口密封对接。通过上述的设置,将冷却液进入管道集成在本体上,代替围绕本体的外设管路,使得本体外侧的管路更加简洁;同时,将管道集成在壳体上代替外甩管路,可以减少油管、接头和密封件的使用,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冷却液进入管道的出口与第一进口的密封对接,大幅提升液体通路的密封性能。

8、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所述转接座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在所述转接座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适于与供油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开设在所述转接座上并作为所述油路通路的进口。通过上述的设置,第二流道用于连通供油装置和油路通路。

9、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所述油路通路为多条,每条所述油路通路通过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流道形成连通;在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位于每条所述油路通路的上方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定位远离所述第二出口。通过上述的设置,油路通路的进口设置在转接座上,因此位于油路通路的下方,油路通路的出口则设置在油路通路的上方,并且出油孔远离第二出口,即油路通路的出口远离进口,使得油液在油路通路中具有较长的行程,能够使油液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

10、在上述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中,在所述本体上设有适于与所述供油装置相连通的循环管道;在所述转接座上设有与所述循环管道的进口密封对接的总出油口,在所述总出油口与所述出油孔之间设置有出油腔,以便离开所述油路通路的所述油液流入所述循环管道。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循环管道集成在本体上,代替围绕本体的外设管路,使得本体外侧的管道更加简洁;同时,将循环管道集成在壳体上,代替外甩管路,可以减少油管、接头和密封件的使用,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循环管道和总出油口的密封对接,大幅提升液体通路的密封性能。

1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机定子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上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通过采用上面任一项方案所述的电驱系统壳体,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车辆的电机定子的散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路为多条,每条所述冷却液通路通过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连通并且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冷却液排出孔与所述吸热腔形成连通,并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定位远离所述第一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接座的朝向所述吸热腔的一侧上设有多个向外延伸的针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外侧面上开设有冷却液进入管道,所述冷却液进入管道的进口适于与所述冷却液供应装置相连通,并且所述冷却液进入管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进口密封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在所述转接座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二侧边延伸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适于与供油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开设在所述转接座上并作为所述油路通路的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驱系统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上设有适于安装电机定子的安装区域;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外侧面上,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外侧面之间形成有吸热腔,所述吸热腔与所述安装区域相对;在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冷却液排出孔,所述冷却液排出孔与所述吸热腔相连通,使得从所述冷却液排出孔流出的冷却液流入所述吸热腔内以便冷却所述电机定子。本技术电驱系统壳体能够为电机定子增添一道冷却,提高电机定子的冷却效果;并且吸热腔和电机定子相对设置在本体的内外两侧,两者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能够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从而更加有效的冷却电机定子。

技术研发人员:汪常洋,张策,任传委,赵江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蔚来动力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3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