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14530发布日期:2023-07-27 23:0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动力传动,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电驱动系统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电驱动桥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电驱动方案。为了实现小型化,轻量化,通常将电机控制器、电机、减速器和差速器集合在一起设计,取消电机的传动轴,形成多合一的电驱动桥。这种多合一方式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节省空间,降低装配复杂度,目前有多家厂商在生产和使用集成度高的用于电驱动桥的差速器,但均未对电机转子轴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仍然存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2、2021-10-22公开的专利号为cn202022847558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分集成式电机、减速器及差速器壳体,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左壳体和右壳体,左壳体和右壳体连接后,内部自上而下形成相互隔离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右壳体上部设置有开口向外的第三空腔,壳体包括接线盒组件安装区、减速器安装区、差速器安装区、电机安装区和桥壳安装区,接线盒组件安装区设置在第一空腔;减速器安装区与差速器安装区自上而下设置在第二空腔;电机安装区设置在第三空腔;桥壳安装区分别设置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两侧下方外侧。但该专利技术方案复杂,且仍然存在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差速器集成到电机内部的集成式差速器结构,进一步利用电机内部空间,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功率密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和电机的转子轴,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为空心结构,差速器设置在转子轴的空腔中,电机空心转子轴为差速器框架,电机转子硅钢片压装在电机的转子轴的外表面。

3、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包括电机空心转子轴、差速器行星轮轴和一对差速器行星轮,差速器行星轮轴固定安装在电机空心转子轴中,一对差速器行星轮相对连接在差速器行星轮轴上并绕差速器行星轮轴转动。

4、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还包括一对差速器侧齿轮,一对差速器侧齿轮分别与一对差速器行星轮啮合,在电机转子内部构成了完整的差速器结构,一对差速器侧齿轮分别连接在一对半轴上,半轴的一端与差速器侧齿轮连接,半轴的另一端穿过电机空心转子轴与行星排减速机构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行星轮轴沿电机空心转子轴的宽度方向布置,且垂直于电机空心转子轴的轴线,半轴与差速器行星轮轴垂直,差速器侧齿轮的中心轴线与差速器行星轮的中心轴线垂直。

6、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包括电机空心转子轴、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固定安装在电机空心转子轴中。

7、进一步的,所述电机空心转子轴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电机转子前端盖和电机转子后端盖,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的两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电机转子前端盖和电机转子后端盖上,电机转子前端盖和电机转子后端盖固定连接在电机空心转子轴的两端部。

8、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还包括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第一行星轮安装在第一行星齿轮轴上并绕第一行星齿轮轴转动,第二行星轮安装在第二行星齿轮轴上并绕第二行星齿轮轴转动,且第一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两者相互啮合。

9、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还包括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第一侧齿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二侧齿轮与第二行星轮啮合,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分别连接半轴,半轴穿过电机空心转子轴连接到行星排减速机构上,当电机转子不转动,第一侧齿轮和第二侧齿轮的转速方向相反,在电机内部形成了差速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沿电机空心转子轴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行星齿轮轴和第二行星齿轮轴均与半轴平行。

11、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12、本实用新型将差速器集成到电机内部,进一步利用电机内部空间,充分利用电机转子内部空间,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功率密度;实现了充分利用电机转子内部空间的目的,提高了系统集成度。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和电机的转子轴(4),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为空心结构,差速器设置在转子轴的空腔中,电机空心转子轴(4)为差速器框架,电机转子硅钢片(12)压装在电机的转子轴(4)的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电机空心转子轴(4)、差速器行星轮轴(1)和一对差速器行星轮(2),差速器行星轮轴(1)固定安装在电机空心转子轴(4)中,一对差速器行星轮(2)相对连接在差速器行星轮轴(1)上并绕差速器行星轮轴(1)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还包括一对差速器侧齿轮(3),一对差速器侧齿轮(3)分别与一对差速器行星轮(2)啮合,在电机转子内部构成了完整的差速器结构,一对差速器侧齿轮(3)分别连接在一对半轴(21)上,半轴(21)的一端与差速器侧齿轮(3)连接,半轴(21)的另一端穿过电机空心转子轴(4)与行星排减速机构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行星轮轴(1)沿电机空心转子轴(4)的宽度方向布置,且垂直于电机空心转子轴(4)的轴线,半轴(21)与差速器行星轮轴(1)垂直,差速器侧齿轮(3)的中心轴线与差速器行星轮(2)的中心轴线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电机空心转子轴(4)、第一行星齿轮轴(20)和第二行星齿轮轴(19),第一行星齿轮轴(20)和第二行星齿轮轴(19)固定安装在电机空心转子轴(4)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空心转子轴(4)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电机转子前端盖(22)和电机转子后端盖(23),第一行星齿轮轴(20)和第二行星齿轮轴(19)的两端部分别固定连接在电机转子前端盖(22)和电机转子后端盖(23)上,电机转子前端盖(22)和电机转子后端盖(23)固定连接在电机空心转子轴(4)的两端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还包括第一行星轮(16)和第二行星轮(17),第一行星轮(16)安装在第一行星齿轮轴(20)上并绕第一行星齿轮轴(20)转动,第二行星轮(17)安装在第二行星齿轮轴(19)上并绕第二行星齿轮轴(19)转动,且第一行星轮(16)与第二行星轮(17)两者相互啮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还包括第一侧齿轮(14)和第二侧齿轮(15),第一侧齿轮(14)与第一行星轮(16)啮合,第二侧齿轮(15)与第二行星轮(17)啮合,第一侧齿轮(14)和第二侧齿轮(15)分别连接半轴(21),半轴(21)穿过电机空心转子轴(4)连接到行星排减速机构上,当电机转子不转动,第一侧齿轮(14)和第二侧齿轮(15)的转速方向相反,在电机内部形成了差速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轴(20)和第二行星齿轮轴(19)沿电机空心转子轴(4)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行星齿轮轴(20)和第二行星齿轮轴(19)均与半轴(21)平行。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部的差速器和电机的转子轴,所述电机的转子轴为空心结构,差速器设置在转子轴的空腔中,电机空心转子轴为差速器框架,电机转子硅钢片压装在电机的转子轴的外表面,电机定子绕组绕在电机转子硅钢片上。本技术将差速器集成到电机内部,进一步利用电机内部空间,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功率密度;采用同轴电驱动桥方案,实现了充分利用电机转子内部空间的目的,提高了系统集成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赫,郭秋林,张天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馨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