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37669发布日期:2023-12-29 23:4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机安装,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1、电机在装配时,先将定子装入电机外壳内,之后需要将具有永磁体的转子装入定子内,由于永磁体磁性强,容易吸附在定子内壁上,造成转子与定子的内壁发生碰撞,从而造成定子内壁发生损坏或变形;并且转子和定子吸附在一起后,操作人员难以完成转子和定子之间的定位,造成转子上的电机端盖和定子外侧的电机外壳难以固定在一起。

2、申请号为cn201010603857.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永磁电机定子与转子装配工装,包括导柱、导套、套筒、定子座、工装座、支撑座、气缸顶板及气缸;套筒为中空结构,套筒内侧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的导柱;导柱一侧与导套连接,另一侧与气缸顶板连接,气缸顶板与气缸上的气缸活塞杆连接;定子座、工装座及支撑座中心开有通孔;套筒穿过所述工装座、定子座及支撑座的通孔并与工装座一侧一端连接;定子座与所述工装座的一侧另一端连接;支撑座与所述工装座另一侧连接;导套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子的台阶。

3、上述方案中,仅通过将转子下端轴承安装在导套内,之后气缸下降使得定子和转子安装在一起,对于转子上端并没有固定。在伺服电机的转子与定子装配时,由于伺服电机内部采用钕铁硼磁钢,钕铁硼磁钢比较脆且磁强度高,若伺服电机的转子的上端不被固定,当转子进入定子时,转子仍然会吸附在定子上,从而造成转子与定子发生碰撞,造成钕铁硼磁钢损坏,影响产品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转子两端进行导向固定,增加转子稳定性,避免转子和定子吸附在一起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支撑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定位座的上方设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内设有用于与转子上端配合定位的上定位孔,所述定位座上方设有驱动升降块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定位座的下方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有向上开口的下定位孔,所述下定位孔用于与转子下端配合定位,所述导向柱能向上穿过通孔、定子工件的中心孔至定子工件内部的磁钢上端以上,所述定位座下方设有驱动导向柱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通孔、下定位孔以及上定位孔同轴设置,所述定位座的一侧设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伺服电机外壳外侧。

3、使用中,操作人员先将装有定子的伺服电机外壳放置在定位座内,并通过夹持机构对伺服电机的外侧进行夹持,之后启动第二升降驱动机构使得导向柱上升,导向柱穿过通孔、定子工件的中心孔至定子工件内部的磁钢上端以上,操作人员将转子的下端插入导向柱的下定位孔内,使得转子竖立支撑在导向柱上,之后操作第一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块下降,使得转子上端进入升降块的上定位孔内;之后让第一升降驱动机构和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同时下降,使得转子进入定子内,最终操作人员调整电机端盖与电机外壳之间螺纹孔的位置,并将电机端盖与定子外侧的电机外壳进行固定。

4、通过导向柱的下定位孔的套设在转子的下端,以及转子的上端固定在升降块的上定位孔内,转子的上下两端均被限位固定,使得转子在装入定子时,不会因为具有强磁性而与定子发生吸附;并且下定位孔和上定位孔以及通孔三者同轴设置,帮助操作人员进行定位,方便转子上的电机端盖和电机外壳固定在一起,保证转子和定子之间具有均匀的间隙。通过设置夹持机构,对电机外壳进行夹紧,保证电机外壳无法移动或发生摆动,从而避免电机外壳内的定子与转子吸附在一起。

5、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设有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上端固定有所述导向柱,所述受力板下端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工作台滑动配合。

6、通过导向杆使得活塞杆在上升或下降时,可以保证导向柱不会发生偏移,增加精准度。

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为气缸驱动机构,所述气缸驱动机构设有泄压阀。

8、当第一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块下降时,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始终支撑着转子的下端,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第二升降驱动机构逐渐下降,保证转子稳定的进入定子内;从而适用于伺服电机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缓慢压装。

9、作为优选,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竖板,所述竖板位于定位座的一侧,所述竖板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两条滑轨以及上下滑动在滑轨上的滑块,所述升降块固定在滑块上。

10、通过设置滑轨和滑块使得升降块的上下升降不会发生偏移。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为丝杆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丝杆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丝杆以及与丝杆螺纹配合的丝杆螺母滑台,所述丝杆螺母滑台以及丝杆竖向设置在所述两条滑轨之间,所述升降块与丝杆螺母滑台固定。

12、丝杆升降驱动机构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丝杆机构,当丝杆升降驱动机构的电机驱动丝杆发生转动时,丝杆螺母滑台发生上下的滑动,从而实现升降块的升降。通过丝杆升降驱动机构可以控制升降块下降的速度,便于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之间的装配,优于常规的液压驱动机构和气缸驱动机构。

13、作为优选,所述竖板上设有所述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设有两个水平相对设置夹持部及驱动夹持部作水平相对运动的水平驱动机构。

14、通过设置夹持机构可以对电机外壳的侧面进行夹持,使得电机外壳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晃动。

15、作为优选,所述竖板上设有第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的支撑臂固定在第三升降驱动机构的升降杆上。

16、通过设置第三升降驱动机构可以调整夹持机构的上下位置,便于夹持电机外壳。

17、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夹持部设有夹持杆,两个所述夹持杆平行设置并垂直于支撑臂,所述夹持杆呈倒转的“l”形,所述两个夹持杆的“l”形开口相对设置。

18、“l”形的夹持块可以与电机外壳的上端面以及电机外壳的侧面同时接触,对电机外壳施加竖向的压力以及横向的夹紧力,使得转子在装入电机外壳时,电机外壳不会发生晃动更加稳定。

1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对转子两端进行导向定位,增强转子稳定性,避免转子和定子吸附在一起;便于操作人员将转子上的电机端盖和定子外的电机外壳固定在一起;对电机外壳也进行固定,使得电机外壳也不会发生晃动。



技术特征:

1.一种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支撑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的上方设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内设有用于与转子上端配合定位的上定位孔,所述定位座上方设有驱动升降块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定位座的下方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有向上开口的下定位孔,所述下定位孔用于与转子下端配合定位,所述导向柱能向上穿过通孔、定子工件的中心孔至定子工件内部的磁钢上端以上,所述定位座下方设有驱动导向柱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通孔、下定位孔以及上定位孔同轴设置,所述定位座的一侧设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伺服电机外壳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上设有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上端固定有所述导向柱,所述受力板下端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工作台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为气缸驱动机构,所述气缸驱动机构设有泄压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竖板,所述竖板位于定位座的一侧,所述竖板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两条滑轨以及上下滑动在滑轨上的滑块,所述升降块固定在滑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为丝杆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丝杆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丝杆以及与丝杆螺纹配合的丝杆螺母滑台,所述丝杆螺母滑台以及丝杆竖向设置在所述两条滑轨之间,所述升降块与丝杆螺母滑台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上设有所述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设有两个水平相对设置夹持部及驱动夹持部作水平相对运动的水平驱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上设有第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的支撑臂固定在第三升降驱动机构的升降杆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部设有夹持杆,两个所述夹持杆平行设置并垂直于支撑臂,所述夹持杆呈倒转的“l”形,所述两个夹持杆的“l”形开口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机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机转子与定子装配辅助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支撑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有通孔,所述定位座的上方设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设有用于与转子上端定位的上定位孔,所述定位座上方设有驱动升降块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定位座的下方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有下定位孔,所述下定位孔用于与转子轴下端定位,所述导向柱能向上穿过通孔、定子工件的中心孔至定子工件内部的磁钢之上,所述定位座下第二升降驱动机构;通孔、下定位孔、上定位孔同轴设置,所述定位座一侧设有夹持机构。本技术具有对转子两端进行导向固定,增加转子的稳定性,避免转子和定子吸附在一起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飞,赵海强,黄浩,杨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联宜电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