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2532发布日期:2024-06-27 11:4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高速电机,涉及一种红外解旋电机,具体涉及一种高过载红外机芯解旋力矩电机。


背景技术:

1、弹体发射时,通常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大冲击,另一个是自转动。其中大冲击是弹体在发射的瞬间会遭受巨大的g值冲击,这对弹体内部的所有结构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弹体内的电机。自转动是弹体发射后自身会沿轴向转动。

2、现在的新型弹体在头部中心装有红外探头,红外探头的对前方的检测需要保持相对的静止,因此需要对弹体本身的转动进行解旋,另外需要考虑到解旋装置能够承受足够的大冲击,因此高具有高过载的能力。目前没有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装置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过载红外机芯解旋力矩电机,能够抗冲击高过载,同时能够对红外探头进行解旋,满足弹体的使用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高过载红外机芯解旋力矩电机,包括解旋电机、红外探头连接结构和惯导设备,解旋电机的转子连接红外探头连接结构,惯导设备连接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并控制解旋电机的转子,解旋电机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惯导设备数据转动;其中,解旋电机是抗高过载的力矩电机。

4、进一步的,解旋电机的转子为空心轴,控制器固定在解旋电机的电机壳体后端,控制器与感应传感器电连接,感应传感器连接安装在电机壳体上的滑环,滑环穿过转子的中心孔内部,惯导设备与滑环的定子部分连接;红外探头连接结构与滑环的转子部分连接。

5、进一步的,转子的中间具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前端通过前轴承支撑在电机壳体内,环形凸台的后端通过后轴承支撑在电机壳体内;电机壳体内部具有配合前轴承和后轴承的凹环槽。

6、进一步的,后轴承的后端与电机壳体之间设有簧片。

7、进一步的,前轴承的前端与电机壳体之间设有缓冲结构。

8、进一步的,解旋电机为大直径、小长度的电机,具体的定子直径与长度的比为5:1~3:1。

9、进一步的,定子的直径为48mm,定子的长度为10mm。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可以用在红外探头解旋中,即用在前端装有红外探头的弹体中,用于对红外探头进行解旋,从而解决了旋转弹体的红外探头使用问题;

12、2、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设计了前后抗冲击装置,同时对自身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使得电机能够在极端的大冲击环境中使用;

13、3、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经过试验验证,能够轻松承受25000g的大载荷冲击。



技术特征:

1.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解旋电机、红外探头连接结构(6)和惯导设备,解旋电机的转子(3)连接红外探头连接结构(6),惯导设备连接控制器(9),控制器(9)连接并控制解旋电机的转子(3),解旋电机在控制器(9)的控制下按照惯导设备数据转动;其中,解旋电机是抗高过载的力矩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解旋电机的转子(3)为空心轴,控制器(9)固定在解旋电机的电机壳体(1)后端,控制器(9)与感应传感器(8)电连接,感应传感器(8)连接安装在电机壳体(1)上的滑环(7),滑环(7)穿过转子(3)的中心孔内部,惯导设备与滑环(7)的定子部分连接;红外探头连接结构(6)与滑环(7)的转子部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转子(3)的中间具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的前端通过前轴承支撑在电机壳体(1)内,环形凸台的后端通过后轴承(4)支撑在电机壳体(1)内;电机壳体(1)内部具有配合前轴承和后轴承(4)的凹环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后轴承(4)的后端与电机壳体(1)之间设有簧片(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前轴承的前端与电机壳体(1)之间设有缓冲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解旋电机为大直径、小长度的电机,具体的定子(2)直径与长度的比为5:1~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过载红外探头解旋力矩电机,其特征在于,定子(2)的直径为48mm,定子(2)的长度为10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高速电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过载红外机芯解旋力矩电机,包括解旋电机、红外探头和惯导设备,解旋电机的转子连接红外探头,惯导设备连接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并控制解旋电机的转子,解旋电机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惯导设备数据转动;其中,解旋电机是抗高过载的力矩电机。本技术的电机可以用在红外探头解旋中,即用在前端装有红外探头的弹体中,用于对红外探头进行解旋,从而解决了旋转弹体的红外探头使用问题;本技术的电机设计了前后抗冲击装置,同时对自身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使得电机能够在极端的大冲击环境中使用;本技术的电机经过试验验证,能够轻松承受25000g的大载荷冲击。

技术研发人员:赵磊,张宇,杨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凯敏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19
技术公布日:2024/6/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