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79161发布日期:2024-05-09 21:23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能效测试,特别涉及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


背景技术:

1、随着节能配电变压器的推广,对于配变能效等级的测量和判断越来越重要。现有技术中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多采用箱式结构,便于携带,箱体内具有测试组件和为测试组件供电的电源,电源则采用蓄电池和可利用蓄电池输出正弦波交流电的逆变器。电源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过高的温度不利于电源的正常工作,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其最高工作温度不应超过55℃,而逆变器在温度超过60℃的情况下,热流密度增大,将导致其输出电量降低,热损耗增大,影响元件性能和使用寿命。而现有技术中的箱式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电源设置在箱体内部,不便于电源的充分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箱式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电源不便于散热的问题,提供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包括槽体,所述槽体为中空的壳体,槽体上侧设有用于与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测试组件连接的安装孔;槽体两端上侧均设有外导风孔,槽体下部内侧壁设有若干组内导风孔,槽体内设有第一风扇,槽体内下部安装有为测试组件供电的蓄电池和逆变器。

4、有益效果是:利用第一风扇促进槽体内空气流动、为蓄电池和逆变器散热;多组内导风孔使气流均匀、减少气流盲区,使散热均匀;利用槽体上侧的外导风孔实现进出风,不改变外部箱体结构。

5、进一步地,所述槽体下部设有隔板,第一风扇镶嵌于隔板中部。

6、有益效果是:第一风扇使气流统一穿过隔板,使散热气流由分散到汇聚再到分散。

7、进一步地,所述测试组件封闭槽体的槽口、下端抵触在隔板上侧。

8、有益效果是:保证第一风扇对气流的带动作用,使通风高效。

9、进一步地,所述内导风孔设置有四组、且对称于隔板两侧;槽体的中空空腔内设有隔断,隔断将槽体的中空空腔分为独立的两部分。

10、有益效果是:足够多的内导风孔,使气流能够输送至蓄电池和逆变器的各侧面,为其进行散热。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扇水平送风,槽体两端内侧均设有竖向送风的第二风扇。

12、有益效果是:第二风扇使远离第一风扇的区域空气循环,减少散热盲区。

13、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数量至少为两个、并串联连接,逆变器将蓄电池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为测试组件供电。

14、有益效果是:蓄电池提供电能,逆变器转换电能为测试组件供电。

15、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各侧面和逆变器各侧面均具有间隙。

16、有益效果是:间隙便于气流穿过,利于热量随气流排出。



技术特征:

1.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所述槽体(1)为中空的壳体,槽体(1)上侧设有用于与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测试组件(11)连接的安装孔(2);槽体(1)两端上侧均设有外导风孔(3),槽体(1)下部内侧壁设有若干组内导风孔(5),槽体(1)内设有第一风扇(8),槽体(1)内下部安装有为测试组件(11)供电的蓄电池(6)和逆变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下部设有隔板(4),第一风扇(8)镶嵌于隔板(4)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组件(11)封闭槽体(1)的槽口、下端抵触在隔板(4)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风孔(5)设置有四组、且对称于隔板(4)两侧;槽体(1)的中空空腔内设有隔断(10),隔断(10)将槽体(1)的中空空腔分为独立的两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8)水平送风,槽体(1)两端内侧均设有竖向送风的第二风扇(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6)为磷酸铁锂电池、数量至少为两个、并串联连接,逆变器(7)将蓄电池(6)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为测试组件(11)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6)各侧面和逆变器(7)各侧面均具有间隙。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散热电源,涉及变压器能效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槽体,所述槽体为中空的壳体,槽体上侧设有用于与变压器能效测试装置的测试组件连接的安装孔;槽体两端上侧均设有外导风孔,槽体下部内侧壁设有若干组内导风孔,槽体内设有第一风扇,槽体内下部安装有为测试组件供电的蓄电池和逆变器;本技术利用第一风扇促进槽体内空气流动、为蓄电池和逆变器散热;多组内导风孔使气流均匀、减少气流盲区,使散热均匀;利用槽体上侧的外导风孔实现进出风,不改变外部箱体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徐贵旗,王海龙,刘中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市金中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2
技术公布日:2024/5/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