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除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行业电气设备除湿,特别是涉及内部体积小于I升设备的半导体除湿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力系统开关柜内或电房的除湿普遍采用自动加热或空调冷凝的方式来进行,最新的除湿装置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加冷凝片及散热组件,效率有了较大改观。现有技术的半导体除湿装置一般体积较大,体积尺寸大于I升,对于比如操控机构、电闸箱等内部空间体积远小于I升的设备的除湿,现有技术的半导体除湿装置显然不能胜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只使用一个风扇同时实现散热和通风的体积超小和安装及维护成本低的半导体除湿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超薄除湿装置,包括主壳体、副壳体、半导体制冷片、冷凝器、通风散热风扇、铜铝复合散热器、水槽、电源模块、主控PCB板,所述主壳体设有容置各元器件的内腔,所述副壳体盖设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铜铝复合散热器包括鳍片散热部和平板导热部,所述通风散热风扇出风口对准所述鳍片散热部,所述平板导热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所述冷凝器包括平面基板部和锯齿散热鳍片,所述平面基板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固定,所述锯齿散热鳍片的尖端正对着固定在下面的所述水槽的开口,所述主壳体内腔至少包括可以相互隔离的通风室、冷凝室,安装所述通风散热风扇的所述通风室设有一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通过所述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和主壳体内腔空间,把所述通风室和冷凝室进行气流连通。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冷热腔室挡板,设置在所述通风室和冷凝室之间用于气流隔离。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的外侧面设有一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按键。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安装所述通风散热风扇的一外侧还设有防尘网。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薄除湿装置使用所述通风散热风扇同时起了散热和通风作用。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薄除湿装置的体积空间小于650毫升。
[0011]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超薄除湿装置通过独特的风道设计,只用一个风机同时解决了散热与通风的问题,能大大缩小了整机的体积,体积小于650毫升,体积超小,安装和维护方便,工程实施简单,成本低,功能实用,能用于电力行业电气设备中较小空间提交的操作机构、电闸箱等的除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的爆炸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16]以上各图,10—面板;20—主壳体;21—通风室;22—冷凝室;23—水箱室;24—电源室;25—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 ;30—导轨卡扣;40—接线端子PCB板;50—冷热腔室挡板;60—按键;70—主控PCB板;80—铜铝复合散热器;81—鳍片散热部;82—平板导热部;90—水槽;100—半导体制冷片;110—快速接头;120—冷凝器;121—平面基板部;122—锯齿散热鳍片;130—通风散热风扇;140—电源模块;150—副壳体;160—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8]图1-图4分别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的爆炸图、风道结构、组装和气流流向的示意图,结合图1一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包括主壳体20、副壳体150、主控PCB板70、铜铝复合散热器80、水槽90、半导体制冷片100、冷凝器120、通风散热风扇130、电源模块140、面板10及其配合的按键60、冷热腔室挡板50。
[0019]主壳体20作为容置各元器件的空腔,其内空腔分为可以相互隔离的通风室21、冷凝室22、水箱室23和电源室24,通风室21与主壳体内空腔之间设有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 25,如图2的箭头所示,通过该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 25,利用主壳体内腔与通风室21和冷凝室22之间形成的空间,把所述通风室21和冷凝室22进行气流连通。通风散热风扇130安装在所述通风室21内,电源模块140安装在电源室24内,水槽90安装在水箱室23内,冷凝器120安装在所述冷凝室22内,通过冷热腔室挡板50将通风室21和冷凝室22之间的直接通道进行气流隔离。散热性能优异的铜铝复合散热器80包括鳍片散热部81和平板导热部82,通风散热风扇130的出风口与鳍片散热部81进行热耦合安装固定,平板导热部82与半导体制冷片100热耦合安装。冷凝器120包括平面基板部121和锯齿散热鳍片122,平面基板部121与半导体制冷片100直接热耦合安装。
[0020]当通风散热风扇130能将鳍片散热部81的热量带走,气流通过鳍片散热部81后通过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 25,流向主壳体内腔与通风室21和冷凝室22之间形成的空间,再从冷凝器120的锯齿散热鳍片122之间流出来,从而实现了一个风扇同时达到了较好的散热与通风效果。冷凝器120的锯齿散热鳍片122的尖端正对着下面安装的水槽90的开口,冷凝水从水槽90通体快速接头110流出机器外。
[0021]为了防尘效果,本实用新型超薄除湿装置,在主壳体20的安装所述通风散热风扇的一外侧设有防尘网150。在面板10安装在主壳体20另一侧面上,其上面安装有相应的按键60。在主壳体20的冷凝室22所在的侧面上设有安装超薄除湿装置的导轨卡扣30。
[0022]主控PCB采用PID控制算法,利用PIC单片机烧录器(MAPLAB IDE I⑶2)将预先调试好的固件程序植入制得。
[0023]从上面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超薄除湿装置,通过独特的风道设计,就是通过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 25,及其主壳体20内腔与通风室21和冷凝室22之间形成的空间,把通风室21与冷凝室22的气流进行连通,通过只用一个风机同时解决了散热与通风的问题,能大大缩小了整机的体积,体积小于650毫升,体积超小,安装和维护方便,工程实施简单,成本低,功能实用,能用于电力行业电气设备中较小空间提交的操作机构、电闸箱等的除湿。
[002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超薄除湿装置,包括主壳体、副壳体、半导体制冷片、冷凝器、通风散热风扇、铜铝复合散热器、水槽、电源模块、主控PCB板,所述主壳体设有容置各元器件的内腔,所述副壳体盖设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铜铝复合散热器包括鳍片散热部和平板导热部,所述通风散热风扇出风口对准所述鳍片散热部,所述平板导热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所述冷凝器包括平面基板部和锯齿散热鳍片,所述平面基板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固定,所述锯齿散热鳍片的尖端正对着固定在下面的所述水槽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内腔至少包括可以相互隔离的通风室、冷凝室,安装所述通风散热风扇的所述通风室设有一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通过所述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和主壳体内腔空间,把所述通风室和冷凝室进行气流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冷热腔室挡板,设置在所述通风室和冷凝室之间用于气流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外侧面设有一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按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安装所述通风散热风扇的一外侧还设有防尘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超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除湿装置使用所述通风散热风扇同时起了散热和通风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除湿装置的体积空间小于650毫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超薄除湿装置,包括主壳体、副壳体、半导体制冷片、冷凝器、通风散热风扇、铜铝复合散热器、水槽、电源模块、主控PCB板,铜铝复合散热器包括鳍片散热部和平板导热部,通风散热风扇出风口对准鳍片散热部,平板导热部与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冷凝器包括平面基板部和锯齿散热鳍片,平面基板部与半导体制冷片热耦合固定,锯齿散热鳍片正对水槽的开口,主壳体内腔至少包括隔离的通风室、冷凝室,设有一通风室与冷凝室通风口,把通风室和冷凝室进行气流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独特的风道设计,只用一个风机同时解决了散热与通风的问题,能大大缩小了整机的体积,体积小于650毫升,体积超小,安装和维护方便,工程实施简单,成本低,功能实用。
【IPC分类】H02B1-56
【公开号】CN204407742
【申请号】CN201520032934
【发明人】谢思建, 宋朝伟, 谢春友, 谢恩穗
【申请人】珠海领航电气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