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微型电机一般为无刷永磁电机,采用无槽结构,克服了齿槽结构的缺陷,扩大了线圈绕组的分布空间,使电机运行平稳、功率重量比高、噪音低、工作性能可靠。但由于受线圈绕组结构、绕制工艺的局限,导致无槽结构无刷永磁电机仍存在功率密度低、损耗大、温升高而无法达到高效率的目的。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微电机的无骨架式绕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该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构造巧妙,外形美观,能实现电机的高满槽率。
[0005]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6]—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由2个线圈组以相向嵌套对接而成;每个线圈组由3个绕线包(I)连接而成,3个绕线包呈周向等间距布置,相邻的绕线包相对于线圈组的轴线的夹角为120° ;每一个绕线包具有2条引线(3);
[0007]相邻的绕线包之间具有一个用于容纳另一个线圈组中的绕线包的缺口(4);
[0008]所述的相向嵌套是指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对应嵌入到另一个线圈组中的3个缺口中;一个线圈组的3个缺口也同时容纳另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2个线圈组的轴线重合。
[0009]每一个线圈组中,绕线包的引线均从顶部的两侧引出。
[0010]缺口的宽度与绕线包的宽度相同。
[0011]每一个线圈组的顶端设有加固圈(2),引出线固定在加固圈上。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采用2个模块化的线圈组对接而成,且空间互补,紧密衔接,采用无骨架的嵌入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了电机绕组的分布空间,从而也使电机的槽满率和功率密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加固圈起到了加固作用,引出线可以绕在加固圈上,或者通过其他箍类部件将引出线固定在加固圈上,起到了稳定整个线圈组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中的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中的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0016]标号说明:1-绕线包,2-加固圈,3-引线,4-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由2个线圈组以相向嵌套对接而成;每个线圈组由3个绕线包I连接而成,3个绕线包呈周向等间距布置,相邻的绕线包相对于线圈组的轴线的夹角为120° ;每一个绕线包具有2条引线3 ;
[0020]相邻的绕线包之间具有一个用于容纳另一个线圈组中的绕线包的缺口 4 ;
[0021]所述的相向嵌套是指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对应嵌入到另一个线圈组中的3个缺口中;一个线圈组的3个缺口也同时容纳另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2个线圈组的轴线重合。
[0022]每一个线圈组中,绕线包的引线均从顶部的两侧引出。
[0023]缺口的宽度与绕线包的宽度相同。
[0024]每一个线圈组的顶端设有加固圈2,引出线固定在加固圈上。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由2个线圈组以相向嵌套对接而成;每个线圈组由3个绕线包(I)连接而成,3个绕线包呈周向等间距布置,相邻的绕线包相对于线圈组的轴线的夹角为120° ;每一个绕线包具有2条引线(3); 相邻的绕线包之间具有一个用于容纳另一个线圈组中的绕线包的缺口(4); 所述的相向嵌套是指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对应嵌入到另一个线圈组中的3个缺口中;一个线圈组的3个缺口也同时容纳另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2个线圈组的轴线重入口 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线圈组中,绕线包的引线均从顶部的两侧引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缺口的宽度与绕线包的宽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线圈组的顶端设有加固圈(2),引出线固定在加固圈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由2个线圈组以相向嵌套对接而成;每个线圈组由3个绕线包(1)连接而成,3个绕线包呈周向等间距布置,相邻的绕线包相对于线圈组的轴线的夹角为120°;每一个绕线包具有2条引线(3);相邻的绕线包之间具有一个用于容纳另一个线圈组中的绕线包的缺口(4);所述的相向嵌套是指一个线圈组的3个绕线包对应嵌入到另一个线圈组中的3个缺口中;2个线圈组的轴线重合。每一个线圈组中,绕线包的引线均从顶部的两侧引出。每一个线圈组的顶端设有加固圈(2),引出线固定在加固圈上。该新型微电机无骨架式绕组结构构造巧妙,外形美观,能实现电机的高满槽率。
【IPC分类】H02K3/04
【公开号】CN204794435
【申请号】CN201520516015
【发明人】朱兵, 范学军, 张雷刚, 蓝振松
【申请人】深圳市泓之发机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