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1758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号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内插降压电路的信号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并且在电子装置中会配置信号产生装置,以依据信号产生装置的时脉信号进行操作。并且,在某些电子装置中,如笔记本电脑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会在电子装置未操作时进入休眠模式以降低电力消耗。此时,电子装置会关闭部分电路的操作电压,以使这些电路停止运作,并且为了节省更多电力,部分电子装置会控制信号产生装置停止运作,以使信号产生装置也进入休眠状态。图1为现有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1,信号产生装置100包括偶数个反相器110,其中最后一个反相器110作为输出级,以缓冲振荡信号CLK。在进行振荡时,最后一个反相器110所接收的信号会反馈至第一个反相器110,以使信号产生装置100 能够持续振荡。并且,这些反相器110由休眠状态恢复至起振需要一段时间,并且所需要的时间为振荡信号CLK的周期的20 50倍。举例来说,当信号产生装置100为产生周期为 1 μ (微)秒的振荡信号CLK时,则需要20 50 μ秒才能由休眠状态恢复至起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可减少起振所需的时间以加速起振。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包括反相器串列、ρ个降压电路及控制电路。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η级反相器,其中η为不小于3的奇数。这些降压电路穿插在上述 η级反相器之间,ρ为正整数且ρ小于或是等于η。控制电路连接在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其中,当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所述η级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这些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降压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ρ相等于1时,且第1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1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2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ρ相等于η时,且第i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i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i+Ι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i为整数且1彡i彡n-1,且第η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η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及传输门。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接地电压,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传输门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传输门的第二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
4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信号产生装置,其配置至少一降压电路于上述反相器之间,通过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此外,在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的同时,将调整反相器的驱动能力,以将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所设定的状态,并由此减少信号产生装置所需的起振时间。并且,可使休眠中的系统依然可以对外来的信号做快速的反应,致使系统还可以放心的进入休眠状态,并由此增加系统的总休眠时间,进而减少总能量损耗。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2
图1为现有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 图5A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B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600 信号产生装置;
210 反相器串列;
TM12: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
230 输出单元;
Sff21 开关;
Dl D4 二极管;
Dis, En 控制信号;
110、210_1 210_n、231 反相器 TMll 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 220、610_1 610_p 降压电路 240 控制电路; CLK 振荡信号; M1、M2、M3、M4 晶体管; 510 传输门。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信号产生装置200包括η级反相器210_1 210_η、降压电路220、输出单元230及控制电路对0,其中 η为不小于3的奇数。反相器210_1 210_11串联连接以形成一反相器串列210。当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l与输出端ΤΜ12电性相连时,反相器210_1 210_η将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且输出单元230用以缓冲反相器串列所产生的振荡信号,并据以输出缓冲后的振荡信号。此外,在实际应用上,输出单元230可由一反相器231所构成。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设计所需来决定是否配置输出单元230,例如在低负载输出时,信号产生装置200可省略输出单元230。降压电路220配置于反相器210_1与210_2之间。控制电路240连接于反相器 210_1的输入端与反相器210_η的输出端之间,亦即连接于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l 与输出端ΤΜ12之间。其中,控制电路240可以由一开关SW21所构成,并且开关SW2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l与输出端ΤΜ12。当控制电路240使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l与输出端ΤΜ12呈现开路(open)时,反相器210η所产生的信号不会反馈至反相器2101,因此反相器串列210不会产生振荡,进而维持在休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休眠状态中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l的电压将通过控制电路240维持在固定的电压(例如接地电压或系统电压Vdd),以使信号产生装置200处在可知状态 (known state)下。当控制电路MO使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l 1与输出端TM12呈现短路(short) 时,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故此时的反相器串列210将形成一正反馈进而产生振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降压电路220会产生压降(例如0.7伏特或1.2 伏特),因此反相器210_1所传送的振荡信号的摆幅会被扩展。如此一来,当反相器串列210 从休眠状态切换至起振状态时,随着振荡信号的摆幅的提升,第一次振荡所需的时间与其后的每一次振荡的时间相近。并且,可将振荡周期时间设计得与第一次振荡的时间相近,以达到提升反相器串列210的起振速度的效果。举例来说,倘若反相器串列210中没有穿插任何一个降压电路220时,振荡信号的振幅为2. 4至2. 6伏特,且振荡信号从2. 4伏特切换至2. 6伏特的时间为1 μ秒。此外,信号产生装置200在起振过程中信号从接地电压(0伏特)切换至2. 4伏特的时间就大约需要24 μ秒。然而,当反相器串列210穿插降压电路220时,振荡信号的振幅将扩展为1. 5 3.5伏特。此时,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频率会略为下降。为了使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的设定值,可通过调整反相器210_1的驱动能力(亦即充电能力),来提升振荡信号的频率。如此一来,振荡信号从1.5伏特切换至3. 5伏特的时间将依旧为1 μ秒,且在起振过程中信号从接地电压(0伏特)切换至3. 5伏特的时间大约只需3. 5 μ秒。值得一提的是,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220为配置于反相器210_1与210_2之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可配置于反相器串列210中某两相邻的反相器之间(如反相器210_2与210_3之间)。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的数量可以为2个以上但小于或是等于η。换言之,虽然图2实施例列举了降压电路的数量与配置位置,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图3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包括二极管Dl及D2,其中二极管Dl的阳极连接反相器210_1的输出端,二极管Dl 的阴极连接反相器210_2的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l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l的阳极。假设二极管Dl及D2的顺向电压为0.7伏特,且信号产生装置 200的操作电压为5伏特,则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摆幅大约可被扩展为1. 8 3. 2伏特。图4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还包括二极管D3及D4,其中二极管D3串联连接二极管D1,二极管D4串联连接二极管D2。假设二极管Dl D4的顺向电压为0. 7伏特,且信号产生装置200的操作电压为5伏特,则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摆幅大约可被扩展为1. 1 3. 9伏特。图5Α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5Α,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40包括晶体管Ml与传输门510,且传输门510包括晶体管Μ2及晶体管Μ3。其中,本实施例的晶体管Ml及Μ3分别以η型晶体管为例,晶体管Μ2则以ρ型晶体管为例。晶体管 Ml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ΤΜ11,晶体管Ml的第二端连接至接地电压(第一电压),且晶体管Ml的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Dis。传输门510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传输门510的第二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出端TM12,且传输门510 的第一控制端用以接收控制信号Dis,传输门510的第二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En。此外,晶体管M2的第一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一端,晶体管M2的第二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二端,且晶体管M2的控制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一控制端。由此,晶体管M2将受控于控制信号Dis。晶体管M3的第一端连接晶体管M2的第一端,晶体管M3的第二端连接晶体管M2的第二端,晶体管M3的控制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二控制端。由此,晶体管M3 将受控于控制信号En。其中,控制信号En为控制信号Dis的反相信号。在实际操作上,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 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时,晶体管Ml为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为不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不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并且反相器210_1的输入端的电压位准会拉至接地电压,进而致使输出单元230所输出的信号的电压位准保持固定。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时,晶体管Ml为不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 M3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进而导致反相器串列210开始振荡。在实际操作上,当省略图5A的晶体管M3及控制信号En,只由控制信号Dis进行控制,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因此,以其他型式的开关来取代传输门510,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以单一控制信号同时作为起振及固定电压(如接地电压)保持,同样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图5B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对照图5A与图5B来看,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图5B中的晶体管M4。如图5B所示,晶体管M4以ρ型晶体管为例,且晶体管M4 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晶体管M4的第二端连接至系统电压Vdd(第一电压),晶体管M4的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En。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时,晶体管M4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1的输入端的电压位准会拉至系统电压Vdd,进而使输出单元230所输出的信号的电压位准保持固定。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 低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时,晶体管M4为不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进而导致反相器串列210开始振荡。同前所述,在实际操作上,当省略图5B的晶体管M2及控制信号Dis,只由控制信号 En控制,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6,其不同之处为信号产生装置600包括ρ个降压电路610_1 610_p,并且ρ等于η。降压电路 610_1 610_ρ分别穿插于反相器210_1 210_η之间。换言之,降压电路610_1连接于反相器210_1的输出端与反相器210_2的输入端之间,降压电路610_2连接于反相器210_2 的输出端与反相器210_3的输入端之间,其余则以此类推。由此,信号产生装置600所产生的振荡信号的波形将会更加的对称。因为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原理与图2实施例相似,故在此不予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其配置至少一降压电路于上述反相器之间,并通过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此外,在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的同时,将调整反相器的驱动能力,以将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所设定的状态。由此,可使第一次起振的时间与往后的每一次振荡的时间,也就是系统应用所设计好的周期时间,皆相接近,以达到加速信号产生装置的起振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以实施例揭示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任意改动或等同替换,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η级反相器,其中η为不小于3的奇数;P个降压电路,穿插在所述η级反相器之间,ρ为正整数且ρ小于或是等于η ;以及一控制电路,连接在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该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其中,当该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所述η级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所述降压电路扩展该振荡信号的摆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降压电路包括一第一二极管;以及一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连接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端,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连接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一第三二极管,串联连接该第一二极管;以及一第四二极管,串联连接该第二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P相等于1,且第1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1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2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P相等于η,且第i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i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i+Ι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i为整数且1彡i彡n-1, 且第η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η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由一开关所构成,且该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且该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以及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且该第二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一第一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一第一电压,该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收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一传输门,该传输门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传输门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该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接收该第一控制信号,该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接收一第二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传输门包括一第二晶体管,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一端,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二端,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以及一第三晶体管,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控制信号为该第一控制信号的反相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输出单元,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用以缓冲该反相器串列所产生的信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包括反相器串列、p个降压电路及控制电路,且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n级反相器,其中n为不小于3的奇数,p为正整数且p小于或是等于n。这些降压电路穿插在上述n级反相器之间。控制电路连接在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当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上述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这些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
文档编号H03K3/02GK102315839SQ201010225820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9日
发明者陈国祚 申请人:光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