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2955发布日期:2018-08-28 23:45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热量传输领域,具体涉及热缆。



背景技术:

热缆是将热量冷量从一处直接的、不需要经过转换成其他物化状态或任何载体介入,柔性长距离地传输到另一端的缆线。

热量或冷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与人类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化状态。人类进化发展到今天,科技现代化进步到现阶段,人们对热的依赖达到微观、宏观都深度离不开的程度。但是,除了将热的物化利用中间介质转换之外,例如水、氟利昂等,即将热的状态转换成其他状态或者利用其他载体形式外,热的直接使用和利用至今为止基本停留在现场的、短距离的、钢性的、自然的传导和扩散状态之中,例如通用的热交换器、热管、散热器等。因为自然界中并没有发现热传导率特别高的物质及材料,或者说导热系数高的材料稀缺和昂贵或热超导材料的使用条件太苛刻,使得很难被利用,所以,在人们没有发明或发现热超导材料之前,热的直接长距离传输或传递将无法实现,或者没有实用或商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以热超导材料为导热基体的热缆。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热缆,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缆芯、缆芯功能性护套和缆套,所述缆芯为热超导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缆芯为渠氏热超导材料或石墨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缆套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绝热材料层、保护层和铠甲层。

进一步的,所述绝热材料层为聚氨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为聚氯乙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铠甲层为交联聚乙烯材料。

进一步的,还包括热缆的使用方法,所述热缆前端与放热端相连,后端与吸热端相连;或者所述热缆前端与吸热端相连,后端与放热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缆芯和缆芯功能性护套组成缆股,所述缆套内包括单缆芯单缆股或单缆芯多缆股或多缆芯单缆股。

本发明的热缆,以热超导材料为缆芯,或者说期待发明者发现更多其他新热超导材料的基础上,就热的传输、传导,不改变它的物化状态直接的长距离传递,制成专门的柔性缆线形式,将热量或冷量状态,直接通过热超导材料形成的单股和多股,有绝热及功能和保护的、长距离传输到另一端使用的柔性缆线的发明。

本发明将热量在尽可能小的热损耗、尽可能长的距离上将热量或冷量进行传输,从一端直接传送到另一端,提出一种以热超导材料为导热基体的导热柔性缆线。与传统导热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热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热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热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热缆。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热缆,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缆芯1、缆芯功能性护套2和缆套,所述缆芯1为热超导材料,所述缆套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绝热材料层31、保护层32和铠甲层33。所述缆芯1为渠氏热超导材料或石墨烯材料,所述绝热材料层31为聚氨酯材料,所述保护层32为聚氯乙烯材料,所述铠甲层33为交联聚乙烯材料,所述热缆前端与放热端41相连,后端与吸热端42相连;或者所述热缆前端与吸热端42相连,后端与放热端41相连。所述缆芯1和缆芯功能性护套2组成缆股,所述缆套内为单缆芯1单缆股。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缆芯1和缆芯功能性护套2组成缆股,所述缆套内为单缆芯1多缆股。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缆芯1和缆芯功能性护套2组成缆股,所述缆套内为多缆芯1单缆股。

本发明的热缆在使用时,将导热缆两端连接需要导热的物体,两物体连接通过导热缆导热后,温差迅速缩小,最后可达到平衡,非常便于热量的输出传递和长距离输送,并且能量损耗小,节能环保意义深远。

上述构造实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现有的技术结构的示意,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更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以此局限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即将吸热体和放热体之间长距离连接,其中依靠导热系数很高或曰热超导的材料,而且没有将吸热端的物化状态改变,直接将热进行连接传输的柔性缆线,均为热缆的定义范围和概念。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热量传输领域,具体涉及热缆,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缆芯、缆芯功能性护套和缆套,所述缆芯为热超导材料。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热缆在传热过程中启动迅速、传热速度快,并且热阻小、均温性好、适合长距离热量冷量传输,可以用于微电子、电力电子、航空制精密制造领域,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能源利用企业应用时,相较于目前常用的气‑气交换、气‑液交换等典型换热工艺设备,不仅可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可有效减少设备占地面积,节约设备成本。本发明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亓久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亓久平
技术研发日:2018.02.05
技术公布日:2018.08.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