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高频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igbt感应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igbt高频感应加热采用感应加热的工艺,感应加热是将工件进行直接加热,传统的感应加热设备应用的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子管和快速晶闸管,电子管电压高,稳定性差,辐射强,效率低,已经到了淘汰的边缘,快速晶闸管是目前应用的主力军,但它只能工作在10000hz以下,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igbt是一种复合功率器件,它集双极型功率晶体管和功率mosfet的优点于一体,具有电压型控制,输入阻抗大、驱动功率小,控制电路简单,开关损耗小,通断速度快,工作频率较高,元件容量大的优点,它不仅达到了晶闸管不能达到的频率,而且正在逐步取代快速晶闸管。
然而现有的igbt感应加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设备的移动操作性上不够灵活,同时感应线圈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热量的散失不够稳定,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igbt感应加热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igbt感应加热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表面上方设置有电源控制旋钮、显示屏和功能按钮,所述设备本体表面下方设置有感应线圈安装板,所述感应线圈安装板一侧设置有踏板开关插孔,另一侧设置有复位按钮,所述设备本体一侧表面设置有散热格栅,所述设备本体底部焊接有轮毂支架,所述轮毂支架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轮毂支架通过轮毂支架与轮毂连接,所述轮毂支架一侧焊接有辅助垫板,且辅助垫板内部设置有定位压板,所述感应线圈安装板通过衔接柱与铜管连接,所述铜管外表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铜管之间通过感应线圈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设备本体为梯形结构,其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感应线圈安装板通过四个定位螺栓与设备本体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格栅共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散热格栅之间为等间距平行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感应线圈为圆形螺旋结构。
本发明中,首先通过设置的感应线圈安装板,能够给感应线圈提供具有保护性的安装位置,避免感应线圈与设备本体直接接触导致不必要的磨损现象,进而保护了设备的稳定运行,其次通过设置的感应线圈为圆形螺旋结构,且感应线圈之间相互平行,能够将产生的高温热交变电流均匀的散传导到在零部件表面,实现了零部件全面有效的加热效果,提高了设备的热量利用率,另一方面该设备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方便设备的移动和运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型igbt感应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高频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电源控制旋钮、2-设备本体、3-踏板开关插孔、4-感应线圈安装板、5-轮毂支架、6-散热格栅、7-复位按钮、8-功能按钮、9-显示屏、10-定位压板、11-辅助垫板、12-定位槽、13-轮毂、14-衔接柱、15-铜管、16-绝缘层、17-感应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新型igbt感应加热设备,包括设备本体2,设备本体2表面上方设置有电源控制旋钮1、显示屏9和功能按钮8,设备本体2表面下方设置有感应线圈安装板4,感应线圈安装板4一侧设置有踏板开关插孔3,另一侧设置有复位按钮7,设备本体2一侧表面设置有散热格栅6,设备本体2底部焊接有轮毂支架5,轮毂支架5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12,轮毂支架5通过轮毂支架与轮毂13连接,轮毂支架5一侧焊接有辅助垫板11,且辅助垫板11内部设置有定位压板10,感应线圈安装板4通过衔接柱14与铜管15连接,铜管15外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6,铜管15之间通过感应线圈17连接。
设备本体2为梯形结构,其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感应线圈安装板4通过四个定位螺栓与设备本体2螺纹连接,散热格栅6共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散热格栅6之间为等间距平行结构,感应线圈17为圆形螺旋结构。
当设备本体2移动到工作地点时,将定位压板10向下压去,此时定位压板10下端与地面接触将轮毂13进行固定,保证设备的安装稳定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轮毂13将设备本体2移动到工作地点将定位压板10下压进行固定,然后将衔接柱14嵌入到感应线圈安装板4表面的孔槽内进行安装,踏板开关插孔3连接相应设备,通过功能按钮8和电源控制旋钮1设置设备的工作运行参数,此时感应线圈17导入较高频率的交变电流,在感应线圈17中就会产生交变磁场,然后将加工零部件放置在感应线圈17内,则零部件表面会聚集大量高密度的电流,然后电流转换为热量的形式对零部件进行加热,则该设备完整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