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3946发布日期:2019-03-02 02:2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显示装置,将有机EL层(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作为发光层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备受人们的关注。作为这种显示装置,已知有一种区段显示型的显示装置,其在显示区域配置有形成有包含有机EL层的层叠结构的多个显示要件(所谓的区段(segment))。在区段显示型的显示装置中,若从驱动电路经由规定的配线向各个区段供给驱动电流,则各个区段中的有机EL层会发光,使各个区段点亮。例如,日本特开2016-10012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透视结构的区段显示型的有机EL面板。

在上述区段显示型的显示装置中,在区段的区域及配线的区域中,阳极和阴极对置配置,在这些区域中会产生设计上并未意图的电容成分(所谓的寄生电容)。发明人等发现:这种寄生电容会影响区段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会导致在区段之间产生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

在区段之间的响应速度的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例如,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进行了亮度控制时,可能会出现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慢的区段的亮度显著下降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为在基板上设置有显示区域的区段显示型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具备:多个下部电极,其位于基板上的显示区域;多个有机EL层,其分别设置于多个下部电极之上;驱动电路,其能够输出用于供给分别设置于多个下部电极之上的各个有机EL层的驱动电流;多个配线,其形成于基板之上,且其分别将从驱动电路输出的驱动电流供给到多个下部电极的各个下部电极;绝缘膜,其形成于显示区域,且其具有使各个有机EL层露出的多个开口部,而且绝缘膜覆盖配线;及上部电极,其形成于显示区域且其覆盖绝缘膜及有机EL层,其中,多个下部电极中的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与多个配线中的与第1下部电极连接的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和等于多个下部电极中的不同于第1下部电极的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与多个配线中的与第2下部电极连接的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和。

发明人等发现了如下新事实:若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与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和等于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与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和,则能够减小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即,在上述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的减小。因此,能够减小由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区段之间的亮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与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比等于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与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比。此时,能够进一步减小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小区段之间的亮度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为在基板上设置有显示区域的区段显示型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具备:多个下部电极,其位于基板上的显示区域;多个有机EL层,其分别设置于多个下部电极之上;驱动电路,其能够输出用于供给分别设置于多个下部电极之上的各个有机EL层的驱动电流;多个配线,其形成于基板之上,且其分别将从驱动电路输出的驱动电流供给到多个下部电极的各个下部电极;绝缘膜,其形成于显示区域,且其具有使各个有机EL层露出的多个开口部,而且绝缘膜覆盖配线;及上部电极,其形成于显示区域且其覆盖绝缘膜及有机EL层,其中,多个下部电极中的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与多个配线中的与第1下部电极连接的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比等于多个下部电极中的不同于第1下部电极的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与多个配线中的与第2下部电极连接的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面积之比。

发明人等发现了如下新事实:若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和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比等于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和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之比,则能够减小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即,在上述显示装置中,能够实现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的减小。因此,能够减小由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区段之间的亮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驱动电路能够对多个下部电极分别输出不同电流值的驱动电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绝缘膜为由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绝缘膜。无机绝缘膜容易薄膜化,但是,若绝缘膜的厚度变薄,则在下部电极及配线与上部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会增加。此时,通过使第1下部电极的面积及第1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与第2下部电极的面积及第2配线在显示区域中的面积满足上述关系,能够减小区段之间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小由响应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区段之间的亮度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省略了阴极及绝缘膜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供给到区段的电流的瞬态行为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相同要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为在设置于基板10上的显示区域60具有多个区段20(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区段20A、20B、20C)的所谓的区段显示型的有机EL显示器。区段20例如能够显示图形、符号、字符、数字、图标等,由一个或多个区段组合能够显示规定的信息。若规定的驱动电流从驱动电路40经由设置于基板10上的配线30供给到各个区段20,则各个区段20就会被点亮。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为一个区段20安装有一根配线的静态驱动型显示装置。并且,显示装置1具有透视结构。

下面,参照图3的剖视图,对显示装置1的层叠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相当于沿图1的A-A线、B-B线、C-C线剖切而得的剖面的剖视图。

基板10具有透明性,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例如呈矩形形状。作为基板10,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基板10可以具有挠性,此时,例如可以使用PET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PI薄膜(聚酰亚胺薄膜)等树脂薄膜。

第1绝缘膜12为以整体上覆盖基板10的一个主表面方式设置的透明膜。第1绝缘膜12例如为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或氧化铝膜等。第1绝缘膜12例如可以通过CVD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来形成。

下部电极16为设置于第1绝缘膜12之上且设置于各个区段20的区域上的阳极。下部电极16由被图案化的透明导电层构成。透明导电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作为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ITO(氧化铟锡)或IZO(氧化铟锌)。下部电极16例如可以通过PVD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来形成。

配线30为形成于第1绝缘膜12上且从驱动电路40延伸至下部电极16的线状的导电图案。与下部电极16相同,配线30也可以由被图案化的透明导电层构成。透明导电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作为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ITO(氧化铟锡)或IZO(氧化铟锌)。配线30例如可以通过PVD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来形成。另外,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配线30和下部电极16,并且将配线30和下部电极16设置成一体。

配线30中的位于显示区域60内的部分被后述的第2绝缘膜14、有机EL层18及上部电极50覆盖,在以下说明中,将配线30的位于显示区域60内的部分又称作包覆配线32。

第2绝缘膜14(绝缘膜)为设置在显示区域60内且设置于第1绝缘膜12之上及配线30之上的膜。第2绝缘膜14为透明膜,并且第2绝缘膜14为由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氧化铝等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绝缘膜。第2绝缘膜14例如可以通过CVD法来形成。第2绝缘膜14设置有与下部电极16的形成区域(即,区段20的区域)相对应的开口部14a。下部电极16的整个表面(或大致整个表面)从第2绝缘膜14的开口部14a露出。开口部14a例如可以使用抗蚀剂掩膜而进行图案化来设置。

有机EL层18设置于第2绝缘膜14之上,并且在第2绝缘膜14的开口部14a与下部电极16接触。有机EL层18为至少包含通过注入电子及空穴而发光的有机化合物(发光材料)的层。有机化合物可以为低分子化合物,也可以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EL层18除了具有包含上述发光材料的发光层以外,还可以具有电子注入层、电子输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等。由有机EL层18发出的光可以为红色光或蓝色光等单色光,也可以为白光。在有机EL层18发出白光的情况下,有机EL层18中可以包含发出不同光的多个发光层。有机EL层18例如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法等干法或喷墨等湿法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干法形成有机EL层18。另外,作为发光材料,可以使用荧光材料,也可以使用磷光材料。

上部电极50为遍及整个显示区域60而形成的的阴极。上部电极50设置于有机EL层18之上且与有机EL层18接触。上部电极50由透明导电层构成。透明导电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ITO(氧化铟锡)或IZO(氧化铟锌)。与下部电极16相同,上部电极50也可以通过PVD法来形成。

驱动电路40设置于基板10之上,其输出驱动电流供给各个区段20的有机EL层18。驱动电路40与各个配线30连接,从而经由各个配线30向各个区段20供给驱动电流。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40可以对各个区段20输出不同电流值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40可以经由未图示的柔性印刷基板等的配线与例如电源或电流控制电路等外部装置连接。另外,驱动电路40无需一定要设置于基板10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与基板10不同的部件上,并且使用柔性印刷基板等与基板10上的各个配线30连接。

显示装置1可以构成为,显示区域60被密封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可以采用公知的密封结构,可以使用密封板或密封材料等部件。

接着,对显示装置1中的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与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区段20A、20B、20C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及尺寸,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因此,分别与区段20A、20B、20C相对应的三个下部电极16也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S1。

并且,分别与三个区段20A、20B、20C连接的配线30A、30B、30C的包覆配线32A、32B、32C在显示区域60内的布线长度彼此不同。并且,三根包覆配线32A、32B、32C的线宽WA、WB、WC也彼此不同。因此,三根包覆配线32也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S2。

发明人等发现了如下新事实:通过将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与该下部电极16连接的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和设为相同(或相同程度),能够减小三个区段20A、20B、20C彼此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

在此,参照图4,对向区段20供给了脉冲状的驱动电流时的电流的瞬态行为进行说明。

图4中(a)的曲线图中示出了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与该下部电极16连接的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和(总面积S,S1+S2)较小时的、向区段20供给了驱动电流时的瞬态行为。图4中(b)的曲线图中示出了总面积S较大时的、向区段20供给了驱动电流时的瞬态行为。在图4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供给到区段20的电流值,横轴表示自供给电流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

如图4中(a)所示,当总面积S较小时,电流的响应速度较快。即,电流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电流,电流上升的倾斜角θ1较大。另一方面,如图4中(b)所示,当总面积S较大时,电流的响应速度相对变慢。即,电流达到设定电流的时间变长,电流上升的倾斜角θ2变小(θ1>θ2)。

如此,总面积S会影响供给到区段20的电流的瞬态行为,尤其会影响电流的响应速度。具体而言,若总面积S增大,则响应速度会随之变慢。如图3所示,可以认为其主要由上部电极50和与上部电极50相向的下部电极16及包覆配线3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所致。即,可以认为,若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的总面积S增大,则寄生电容会与面积的扩大成比例地增大,该寄生电容的增大成为响应速度变慢的主要原因。

而且,若响应速度变慢,则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进行了亮度控制时,会导致亮度显著降低的结果。例如,如图4所示,通过脉冲宽度调制将脉冲宽度从全宽W1(0→t0)调制成了1/4的宽度W2(0→t1)时,可能会出现在脉冲终端的时间t1无法达到设定电流的现象。此时,亮度会成为比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而下降的亮度更低的亮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各个区段20所涉及的总面积S设计成彼此相同,使供给到区段20的电流的瞬态行为变得相同。具体而言,通过分别调整包覆配线32A、32B、32C的线宽WA、WB、WC而不改变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及包覆配线32A、32B、32C的布线长度,将各个区段20的总面积S设为相同。

因此,在上述显示装置1中,三个区段20A、20B、20C的供给驱动电流时的电流的瞬态行为彼此相同。即,电流上升的倾斜角相同,并且以相同的响应速度进行响应。并且,由于供给到区段20的电流的瞬态行为无差异,因此,即使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进行了亮度调整的情况下,也不会在各个区段20之间出现亮度差。

在显示装置1中,通过使显示区域60内的三个区段20的总面积S全部一致,减小了所有区段20中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但是,通过使至少两个区段20中的总面积S彼此相同,也能够减小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通过使区段20A(第1下部电极)的总面积S和区段20B(第2下部电极)的总面积S相等,能够减小两个区段20A、20B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并且,还能够减小由响应速度的差异引起的两个区段20A、20B之间的亮度差。

并且,在上述显示装置1中,由于第2绝缘膜14为由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绝缘膜,因此容易薄膜化。例如,在由SiO2构成第2绝缘膜14时,通过CVD法、PVD法、ALD法等成膜技术,可以得到1微米左右或更薄的SiO2膜。但是,若第2绝缘膜14的厚度变薄,则在下部电极16及包覆配线32与上部电极5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会增加。此时,通过将各个区段的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的总面积S设为相同,能够有效地减小区段20之间的响应速度的差异。由此,还能够有效地减小由响应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区段20之间的亮度差。

另外,也可以使各个区段20的下部电极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比(S1/S2)一致,从而代替上述使各个区段20的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的总面积S一致。此时,在各个区段20中,电流上升的倾斜角度彼此相同,并且以相同的响应速度进行响应,因此,供给驱动电流时的电流的瞬态行为近似。由此,即使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进行了亮度调整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段20之间的亮度差。为了使区段20之间的电流的瞬态行为更加接近,可以针对每个区段20改变从驱动电路40供给到区段20的驱动电流。此时,可以根据各个区段20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相同的面积)或各个区段20的亮度来改变驱动电流。

并且,无需使显示区域60内的所有(三个)区段20中的下部电极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比(S1/S2)一致,通过将至少两个区段20中的面积比(S1/S2)设为相同,能够减小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通过将区段20A(第1下部电极)中的面积比(S1/S2)和区段20B(第2下部电极)中的面积比(S1/S2)设为相同,能够减小两个区段20A、20B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并且,还能够减小由响应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两个区段20A、20B之间的亮度差。

而且,通过如上所述将各个区段20中的下部电极16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的总面积S设为一致并且将各个区段20中的下部电极的面积S1和包覆配线32的面积S2之比(S1/S2)设为一致,能够更加高精度地使驱动电流供给到区段20时的瞬态行为一致,能够实现区段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的差异的进一步减小及区段之间的亮度差的进一步减小。例如,通过使区段20之间的驱动电流的响应速度更加高精度地一致,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进行了亮度调整时,不会在区段20之间出现亮度差。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进行其他各种变形。

例如,区段20的数量及形状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例如,也可以采用组合细长的七个区段来表示数字的七段配置方式。并且,第2绝缘膜并不只限于无机绝缘膜,也可以是由酚醛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等有机膜构成的有机绝缘膜。此时,第2绝缘膜例如可以通过旋涂法或涂布法来形成。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电极为阳极,上部电极为阴极,但是,也可以将下部电极设为阴极,将上部电极设为阳极。

而且,显示装置不只限于透视结构,也可以采用底部发光结构、顶部发光结构或双面发光结构。在采用底部发光结构时,可以由非透光性的材料构成第2绝缘膜和上部电极,第2绝缘膜可以使用非透光性的绝缘材料(例如,SiO2等无机绝缘材料或酚醛环氧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上部电极可以使用非透光性的导电材料(例如,铝、银、或碱土类金属(镁、钙等))。并且,在采用顶部发光结构时,可以由非透光性材料构成基板、第1绝缘膜、第2绝缘膜及下部电极,第1绝缘膜及第2绝缘膜可以使用非透光性的绝缘材料(例如,SiO2等无机绝缘材料或酚醛环氧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下部电极可以使用非透光性的导电材料(例如,铝、银、或碱土类金属(镁、钙等))。在采用双面发光结构时,可以由非透光性的材料构成第2绝缘膜,第2绝缘膜可以使用非透光性的绝缘材料(例如,SiO2等无机绝缘材料或酚醛环氧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