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9576发布日期:2020-07-07 14:3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



背景技术: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于服务器需要响应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因此一般来说服务器应具备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和通用的计算机架构类似,但是由于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务,因此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较高。服务器在运行时需要保持内部温度稳定,防止各元件之间存在较大温差,以提高服务器运行的稳定性。现有的服务器散热装置为风扇,通过在服务器底部设置进风口,而后在侧面的靠上侧设置出风口进行通风。此类的通风设备在使用时,靠近进风口处的元件通常温度较低,而靠近出风口位置的元件和模块则温度较高,服务器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容易引起服务器内部元件和模块的寿命偏差,缩短元件的更换周期,导致使用成本增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对服务器内部进行热回收利用,提高服务器内部温度的一致性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包括柜体和设置于该柜体正面的柜门,所述柜体内部设置有热回收换气装置;

所述热回收换气装置包括风机、热风管和冷风管,所述风机外侧设置有机壳,所述机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柜体内侧底部一角,所述热风管顶端位于所述柜体内侧顶部,底端连接所述风机,所述风机一侧的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排气窗,所述冷风管一端位于所述柜体内侧底部,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后穿出所述柜体底部,所述热风管与所述冷风管之间设置有用于热量传递的接触换热部,在所述接触换热部,所述热风管与所述冷风管相接。

作为优选,所述热风管由热风输送管和热风换热管两段组成,所述冷风管由冷风输送管和冷风换热管组成,其中,所述冷风换热管与所述热风换热管相接,所述冷风换热管端部贯穿所述机壳和柜体,所述热风换热管端部连接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换热管伸出所述柜体一端安装有进风窗,进风窗上设置有滤网。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输送管端部安装有排风罩,该排风罩为漏斗状结构,排风罩开口朝上,且开口处设置有网状挡板。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换热管位于所述热风换热管内部,且两端均穿出所述热风换热管,所述冷风换热管穿出所述热风换热管处均采用胶封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管和热风管均为铜管。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柜体内部设置热回收换气装置,在柜体内部通风时,通过热风管与冷风管的接触导热,对热风管内的热风温度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调功冷风管的内部温度,提高柜体内部温度的一致性,减小柜体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差,从而提高服务器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延长元件和模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回收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柜体;2、柜门;3、热回收换气装置;31、机壳;32、风机;33、进风窗;34、冷风管;34a、冷风换热管;34b、冷风输送管;34c、排风罩;35、热风管;35a、热风输送管;35b、热风换热管;36、排气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包括柜体1和设置于该柜体1正面的柜门2,柜体1内部设置有热回收换气装置3;热回收换气装置3包括风机32、热风管35和冷风管34,风机32外侧设置有机壳31,机壳3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柜体1内侧底部一角,热风管35顶端位于柜体1内侧顶部,底端连接风机32,风机32一侧的柜体1上设置有排气窗36,冷风管34一端位于柜体1内侧底部,另一端贯穿机壳31后穿出柜体1底部,热风管35与冷风管34之间设置有用于热量传递的接触换热部,在接触换热部,热风管35与冷风管34相接,风机32运行后,通过热风管35将柜体1内部的空气自排气窗36排出,排气过程中,柜体1内部气压降低,进风管自柜体1底部向柜体1内送入外部空气,从而对柜体1内部进行换气,柜体1底部安装有橡胶地脚,橡胶地脚与柜体1底部螺纹配合,可根据安装位置调节橡胶地脚高度,从而方便服务器的安装。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热风管35由热风输送管35a和热风换热管35b两段组成,冷风管34由冷风输送管34b和冷风换热管34a组成,其中,冷风换热管34a与热风换热管35b相接,冷风换热管34a端部贯穿机壳31和柜体1,热风换热管35b端部连接风机32;冷风换热管34a伸出柜体1一端安装有进风窗33,进风窗33上设置有滤网;冷风输送管34b端部安装有排风罩34c,该排风罩34c为漏斗状结构,排风罩34c开口朝上,且开口处设置有网状挡板;冷风换热管34a位于热风换热管35b内部,且两端均穿出热风换热管35b,冷风换热管34a穿出热风换热管35b处均采用胶封密封;在风机32通过热风管35向柜体1外部送风过程中,柜体1外部的空气经进风窗33、冷风换热管34a和冷风输送管34b和排风罩34c将外部空气送入柜体1内部,并且在冷风换热管34a内部与外侧的热风换热管35b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降低经排风罩34c排出的空气与柜体1内部的温差,从而稳定柜体1内部的温度。

冷风管34和热风管35均为铜管。

通过在柜体1内部设置热回收换气装置3,在柜体1内部通风时,通过热风管35与冷风管34的接触导热,对热风管35内的热风温度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调功冷风管34的内部温度,提高柜体1内部温度的一致性,减小柜体1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差,从而提高服务器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延长元件和模块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包括柜体(1)和设置于该柜体(1)正面的柜门(2),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内部设置有热回收换气装置(3);

所述热回收换气装置(3)包括风机(32)、热风管(35)和冷风管(34),所述风机(32)外侧设置有机壳(31),所述机壳(3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柜体(1)内侧底部一角,所述热风管(35)顶端位于所述柜体(1)内侧顶部,底端连接所述风机(32),所述风机(32)一侧的所述柜体(1)上设置有排气窗(36),所述冷风管(34)一端位于所述柜体(1)内侧底部,另一端贯穿所述机壳(31)后穿出所述柜体(1)底部,所述热风管(35)与所述冷风管(34)之间设置有用于热量传递的接触换热部,在所述接触换热部,所述热风管(35)与所述冷风管(34)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管(35)由热风输送管(35a)和热风换热管(35b)两段组成,所述冷风管(34)由冷风输送管(34b)和冷风换热管(34a)组成,其中,所述冷风换热管(34a)与所述热风换热管(35b)相接,所述冷风换热管(34a)端部贯穿所述机壳(31)和柜体(1),所述热风换热管(35b)端部连接风机(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换热管(34a)伸出所述柜体(1)一端安装有进风窗(33),进风窗(33)上设置有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输送管(34b)端部安装有排风罩(34c),该排风罩(34c)为漏斗状结构,排风罩(34c)开口朝上,且开口处设置有网状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换热管(34a)位于所述热风换热管(35b)内部,且两端均穿出所述热风换热管(35b),所述冷风换热管(34a)穿出所述热风换热管(35b)处均采用胶封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管(34)和热风管(35)均为铜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固定的热回收节能服务器,包括柜体和设置于该柜体正面的柜门,所述柜体内部设置有热回收换气装置;所述热回收换气装置包括风机、热风管和冷风管,所述风机外侧设置有机壳,所述机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柜体内侧底部一角,所述热风管顶端位于所述柜体内侧顶部,底端连接所述风机,所述风机一侧的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排气窗。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柜体内部设置热回收换气装置,在柜体内部通风时,通过热风管与冷风管的接触导热,对热风管内的热风温度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调功冷风管的内部温度,提高柜体内部温度的一致性,减小柜体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差,从而提高服务器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延长元件和模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苏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怀来云交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7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